浅析唐代服饰的符号寓意

2022-11-20 13:37万雷萌
西部皮革 2022年18期
关键词:寓意服饰符号

万雷萌

(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北京 100020)

唐朝是华夏历史卷轴上的耀眼时期,国泰民安、百家争鸣,有重现实人文、不僵守古制的特征。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年代,唐代服饰工艺达到了空前发达的水平,并开创了服色制度。唐代服饰的发展是宏观上的推进,它吸收了前朝的形制特点与风格精髓,又在此基础上加入华贵的气息,使服饰水平达到了历史高峰。研究唐代服饰可以增进大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时序更迭与环境变迁,使得服饰不仅具有最初蔽体驱寒的实用功能之外,还逐渐成为一种非语言符号。符号及信息,改朝换代带来的影响便能在服饰款式上窥见一二,所以唐代服饰是社会发展的符号。也是文化符号,能引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再开发;作为设计造物,更是艺术符号。符号的产生和作用绝不是个人意志的表达,它是通过长期的发展积淀,透过社会、文化、制度、宗教等各方面因素发展而来,与文化的背景相辅相成[1]。所以,在分析唐代汉服的符号寓意时,需要就其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1 历史背景

唐高祖建国,历经300 年兴衰,大唐盛景当之无愧是华夏图卷上一段夺目版块。唐朝是中国封建制历史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时代,国家的安定统一达到了空前高度,经济的发展在继承前人财富基础上达到了鼎盛,带来了整个国家政治、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繁荣有序,使这一时期的服饰无论是从文化内涵还是工艺格局上都进入到一个登峰造极的状态。

1.1 社会状况

在政治方面,初唐统治者吸取前朝之训,对国民实行税收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措施,打稳地基;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后世所借鉴。唐初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胆任用各族人士。在经济方面,唐代对外实施开放政策、对内加大道路建设,贸易流通促进了全国性市场的形成。在外交方面,与唐交往的国家有百余个。对外交流频繁,使得唐人对西域和周边少数民族事物能够兼收并蓄、包容开放,同时在民族政策上能够以德服人、怀柔羁縻。在女性地位方面,处于开明氛围下的唐代妇女,社会地位自然会有别于其他时代。特别是盛唐时期,唐代妇女有相对自由地选择婚恋、参政、着装的权利。

大体上可以说,唐代是一个广收博纳、多元并包的社会。如果要简述唐代的社会状况,可以用四“容”来概括:政治上的宽容、经济上的繁荣、文化上的包容以及生活上的从容。

1.2 文化特点

首先是具有本土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大融合特色。唐文化是在承继了汉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并形成了唐文化体系。由于地域和人口组成,中原汉族文化居于中心地位。但与此同时,唐文化也吸收了边疆各民族及外域文化中的精华与特色;最终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唐代文化系统——以农业经济为本位中心,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的文化特征。其次是具有释道儒三足鼎立的宗教文化特色。唐代在文化方面的“敞怀”,在一定程度打破了大一统的中华封闭文化体系。这方面以宗教文化最为突出。佛教等各种外来宗教都获得巨大发展,相互之间也在影响、交融。儒道佛三足鼎立,相互竞争又相互渗透,在这之上,则是笼罩一切的皇权。禅宗也是诞生于儒佛之争,对后世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变时期,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使唐文化容纳了许多异域色彩,出现了极度丰富繁荣的文化景观,形成了文化大融合。但在这大融合中,外来文化却未能完全征服唐文代的领域,仅是配合唐文化同步发展。

1.3 艺术情趣

艺术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是适应当时文化风貌应运而生的。也可以说,唐朝的审美观念、艺术情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三百年间唐朝经历了初唐的蜕变、中唐的兴盛、盛唐的繁荣、晚唐的衰落,社会形态跌宕起伏,给审美艺术极大的变化空间,也给服饰提供展示的舞台。

初唐之万象更新:初唐开放丝绸之路,宗教艺术空前繁荣,人文主义思想开始觉醒,艺术主题从妖魔神兽逐渐演化为植物花鸟。初唐文人对于体态的审美沿袭隋朝,偏好于纤细与清瘦。如阎立本的画作《步辇图》,宫人身着窄袖衫,搭配裥色裙,成功凸显婀娜身姿。

盛唐之恢宏壮美:新主开国的谨慎试探卓有成效,迎来唐朝的鼎盛阶段,使得唐人的思想也步入到了一个空前开放的时期,唐人的艺术情趣也有了显著的变化。从初唐的清丽转变为盛唐的华丽,女性以丰满为美,配上服饰图案中一家独大的宝相花,体现一派恢宏大气的盛唐风采。

中唐之五光十色:“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审美意识在此时深刻裂变。诡谲奇异的艺术情趣渗透到了书法绘画、服饰妆容等各个门类,标志着人们的审美心态已经由盛唐的外放转化为了中唐的内敛,

晚唐之缠绵悱恻:没落王朝风雨飘摇,唐人将忧愁与不平寄托在服饰妆容等设计造物之中。审美风格求新求异、甚至于崇丑尚怪,虽已步入盛世尾声,但夕阳无限好,从中仍能感受到大唐气象万千的时代精神。

总的来说,唐朝强大的国力和开放的文化环境,使得唐代艺术创作形式包罗万象,并且与审美情趣呈现出动态发展态势。唐朝艺术情趣离不开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并在文化土壤的吸收中不断呈现出变革与发展[2]。

2 唐代服饰风格特征

唐朝服饰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3]。具体来说,大唐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汉民族服饰体系,又在此基础上添了独有的雍容华贵、胡风别趣,配以各种艳丽的妆容,构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大唐盛世。唐代服饰作为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文化特征和艺术情趣的一面镜子,以锦罗绸缎等工艺超前的织物美学,搭配蜡染绞染等推陈出新的技术手段,无不诠释了唐代文明之雍容宝相。

唐代服饰在穿着制度上为双轨制。在祭祀等重大场合,着汉民族传统衣装;在日常生活场景,唐人常服则带有胡风特色。形制结构上,唐代服饰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代表形制有齐胸衫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总的来看,唐代服饰的色彩绚丽鲜艳。在服色搭配方面,唐人青睐色彩的强烈对比感。服装面料的底色和印染图案的主色往往有浓淡深浅的韵律变化。既承载着中华传统五色观,又透露着异域色彩艺术化的特征。色彩情调喜庆吉祥,积极健康向上。以绯红、明黄、绛紫、青绿居多,特别是红色最为流行。

唐代开放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民族性格,在此社会氛围影响下的唐代服饰,整体呈现出一派广收博纳的气场。同时,唐代服饰作为艺术设计造物的一类,也具备随时态而动的特征。所以,唐代服饰的风格可根据时代推进,大致分为初唐的清新明快、盛唐的绚丽奔放、中唐华美典雅以及晚唐的精致颓靡。

3 唐代服饰符号寓意

3.1 社会寓意

“垂衣裳而天下治”,自周以来,服饰被看作是政治文明的符号,是社会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四夷来朝;长安城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胜地。

3.1.1 唐代服饰符号具有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的社会寓意

在安定统一的政治背景下,灿烂的盛唐文化催生出唐朝服饰文化的变革。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唐代服饰作为一张晴雨表,随着时代的变迁,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象及社会思想的发展。

曾有现代的经济学家将女性裙子的长短与当时的思想开放程度及经济繁荣程度联系在一起。唐代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尤其是纺织业和手工丝织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其印染技术的发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产技术的发展为唐代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使唐代服饰以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为主要特点。

唐代服饰样式的争奇斗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状况和文明程度。唐代处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服饰色彩艳丽、图案多样化、款式新颖大方,彰显出唐代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和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社会现象。

3.1.2 唐代服饰符号具有民族融合、宗教并立的社会寓意

唐朝统治者以博大兼容的外交政策、普通民众以开放包容的观念心态,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宗教艺术的传播在唐代呈活跃状态,服饰色彩搭配便能窥见一二;佛教中的宝相花、莲纹等宗教风格图案在服饰及器物上也风靡一时。唐代服饰在汉民族服饰史上可称为一大“奇葩”,其在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体系的同时,吸收了异域风情,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艺术交融的结晶。唐代服饰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使其绽放出空前灿烂,更是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唐代鲜明的社会时代特征。

唐代服饰是唐代社会环境、艺术情趣和文化思想的物质缩影,身负政通人和、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的社会寓意。唐代服饰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借鉴和吸收多民族服饰文化精髓,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值得现代中国时装设计师借鉴。

3.2 文化寓意

洛特曼指出:“文化是用特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4]。”也可以认为,符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形式和传承工具,具有表达、保存和传播的功能。唐代服饰符号以其丰富的符号寓意在中国乃至世界服饰史上独树一帜,从唐代服饰本体上来看,其文化符号寓意包含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三个方面。

3.2.1 文化认同

本文的唐代服饰能作为文化符号来看待,是指其在人类文化体系中具有普遍文化价值认同的符号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具有一定特殊内涵或意义的文化符号。唐代服饰本身饱含着文化特质,既是物质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作为服饰成品,是中国服饰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所包含的审美观念、文化内涵,则属于华夏民族非物质文化。唐代服饰通过色彩、图案、造型等外延的创造性表现手法,赋予服饰一定的文化内涵,使观众能够接收到服饰背后隐藏的象征寓意,满足自己的文化表达需求。身着唐代服饰实质上是认同与接受了唐代服饰的文化特质。中华传统服饰需融入文化认同才能长远发展,以此不断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3.2.2 文化自信

由于唐代强大的国力,中国官僚等级制度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思想开放,大胆引进和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显示了唐代统治阶级的宽阔胸怀。正是在胡风、外来文明、宗教文化和唐人传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下,造就了唐人包容、平等、开放的社会心理,增强了人们的自我认同意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性。唐代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在思想上无禁区,创作上无约束,从而促进了服饰艺术的繁荣,促使汉族广泛学习其他民族的服饰流派和风格,营造了盛大的唐代服饰文化氛围。

唐代正是因为有了打破传统的社会氛围、强盛稳定的经济基础为背景,才有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大胆服饰,有了不受世俗束缚、体现女权的女着男装。与世界的交流和国力的强盛提振了唐人的文化自信,推动服饰文化的长足发展,也反过来映射着盛唐气象。

3.2.3 文化创新

异域使者云集长安,把自身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唐代服饰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花染料实际上是由埃及人发明,顺着丝绸之路传入到华夏,随后又把这份美传播给日本、韩国。唐代服饰在汲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从未怀疑、放弃、否定本土文化;相反,固有的传统文化始终是唐文化的基础与核心,能动的选择与改造外来文化的精髓,创造出具有中外结合的唐代服饰等文化,成为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

历朝历代的华夏传统服饰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这些国度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成本民族的服饰符号,流传至今。例如在奈良时代,日本作为“大唐迷弟”,积极引进唐朝服制,与本土有机融合成为和服;而近年来韩国在大力宣传、被视为国宝的韩服,实际上也是“明朝遗制”。如果中华作为原产地不加以重视创新发扬,拥宝山而不见,实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文化认同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是目的地。唐代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唐人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固然值得众所瞻望,但如今的我们更要学习的是唐代勇于开放、乐于革新的精神,结合当下新的时代条件加以传承,上升到中华美学精神的境界加以光大。

3.3 艺术寓意

自唐王朝雍容的气度、蓬勃的氛围也会下沉到天朝子民的社会生活,时代气质便在日常琐碎中鲜活起来。“衣食住行”,服饰作为社会生活的第一外显,通过审美主体的创作实践而充分显现出唐代的审美情趣与艺术寓意。唐代服饰是宗教礼制、民间工艺和社会风俗的缩影。它是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领域的艺术再现。通过服装形制、色彩、面料、图案的结合等方式,让人们从直观的造型中感知人物的情感、时代特征,获得美的享受。

服装既是物质必需的实用品,又是审美追求的艺术品。唐代妇女服装尤其重视审美的整体效果,例如百搭单品“披帛”,这种源于波斯、印度宗教文化的款式经过变化后,在唐妇女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得以应用,没有任何生硬的剪裁去束缚身躯,人体美也得与服饰艺术表里相合。可以说,唐代服饰能作为服装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得益于唐人的融汇创新。唐代与各族人民互相往来,开门迎接各国文化,与唐代服饰融通,才得以诞生无新奇美妙的华服。服饰文明没有了国内外的传播交流,难以发展和创新,其艺术、审美的进步是无法实现的。

4 结语

总之,唐代服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缩影,却能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这也显示了唐代服饰无穷的符号价值。多元的21世纪,不能只去欣赏大唐衣装“孤峰突起”的异美,趁此山之高度,博采众长,看万千气象,向美而行。

猜你喜欢
寓意服饰符号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盛放的寓意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模仿老鹰的乌鸦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