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诵读,叩启培智儿童天赋之门

2022-11-20 16:51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杨金转王丽荣
亚太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培智儿歌语言表达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 杨金转 王丽荣

人类是群居动物,语言不仅是人类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的本能。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确实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获得机制,儿童生来就具有从发现或分析语言程序中获得语言的能力,而且他们掌握母语异常迅速,极其完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培智儿童中有很大比例的儿童存在语言发展障碍,他们的词汇量偏少,不能很好地理解词义,能说的句长较短且句子缺少成分等。另外,许多培智儿童伴有言语障碍,如发音模糊不清,或者言语过程不流畅,严重影响交流。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从一年级起每天坚持带领孩子们读儿歌,以《日有所诵》《薛瑞萍教古诗》《薛瑞萍教童谣》等为材料,有选择地将适合培智儿童的文本带入课堂,坚持日有所诵,让经典儿歌浸润培智儿童的成长,传达优秀的思想品德和日常生活知识。虽然培智儿童的识字量有限,还不能完全理解儿歌的内容和意义,但儿歌的韵律本身就能带给培智儿童强烈的游戏快乐,激发他们的心智,从而叩启他们的语言天赋之门,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为达到效果,笔者对孩子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书声琅琅长精神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始的“悦读环节”,教师要挑选短小精悍、节奏鲜明、朗朗上口且便于记忆的儿歌让培智儿童诵读,以激活培智儿童学习儿歌的兴趣和动力。

如:(1)上天了,入地了,腾云了,驾雾了,过山车,下山了,我变成,流星了(《过山车》)。(2)小蜻蜓,会飞;小蚱蜢,会跳。飞一飞,跳一跳;小弟弟,会长高(《飞飞 跳跳》)。这两首儿歌通篇共八句,最长的是三字句。前一首说的是坐过山车的感觉,哪个孩子没有见过或坐过过山车呢?后一首说的是在夏天的草丛里,蜻蜓在飞舞,蚱蜢在跳跃,最后是祝福“小弟弟,会长高”,说的是熟悉的人物和事物,也是培智儿童熟悉的生活经验。诵读时,教师再带孩子辅以相应的动作,培智儿童不仅听觉上享受着儿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节奏美,而且身体上也感受着肢体活动带来的兴奋感,他们怎么能不身心愉悦、精神饱满呢?只要教师念起儿歌,孩子们的注意力就马上被吸引过来。每天的学习都以这样的节奏和韵律开始。第一节上课铃声响起后,留给上课教师的是带着欢愉感和安全感的学生,上课教师岂能不高兴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韵浓浓的《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挂上了孩子们的嘴,妙趣横生的中华童谣更是孩子们的最爱——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们也读得津津有味—— “羊,羊,小山羊,年纪不大胡子长;鹿,鹿,梅花鹿,头上顶着两棵树……”渐渐地,孩子们不仅会背诵许多儿歌,不知不觉中上课气氛也热烈了起来,课堂上很少出现“冷场”的时候了。即使有些背诵内容孩子们不理解也没关系,因为语文与数学不同,语文是可以跟着“混”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理解的。

总之,儿歌诵读要立足培智儿童的视角,激活培智儿童学习儿歌的兴趣和动机,逐步引领他们走进儿歌的殿堂。每天清晨,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沐着晨风,听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二、潜移默化受教育

培智儿童由于生理因素,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受限,但是他们的心是很灵的。有些儿歌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渗透着对儿童习惯、品德培养的内容,其对人物、事物的评价往往能影响培智儿童的行为。

如《小黄狗上课》:小黄狗,真糟糕,上课学习坐不牢,板凳好像有根刺,扭来扭去真难熬……孩子们诵读完儿歌后都笑着看向班级里一个上课坐不住的孩子,他们应该是在这个孩子身上找到了小黄狗的影子。从此每当有人上课走神的时候,教师就说“看看谁是小黄狗”,孩子们立即腰板挺直,坐得端端正正。

晨读课上,孩子们正在教师的带领下响亮地朗读《蜗牛上学》:小蜗牛儿背书包,慢腾腾儿上学校,东瞧瞧,西瞧瞧,爬到太阳落,刚刚到学校,往里看一看,已经放学了。教师问:“我们要不要做小蜗牛儿?”“不要。”

一些儿童存在自私的问题,有好东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排排坐》则是教导培智儿童学会与人分享的最佳儿歌。“带好东西能不能自己一个偷偷吃?”“不能。”

从“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到《手拉手》,则教给了培智儿童如何与同伴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老少皆知耳熟能详的儿歌《小老鼠》,告诉孩子们不能趁着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偷吃好东西,否则就会像小老鼠一样受到惩罚——爬到灯台上去偷油吃,结果却下不来了。

无须教师从道德高度给孩子做总结,让读儿歌的孩子自发得出自己的结论吧——相信儿歌潜移默化的力量。

三、日积月累长知识

培智儿童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而且由于智力有明显的缺陷,他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比较困难,经验贫乏。因此,他们对于同龄普通儿童所掌握的种种日常的生活知识,有的一无所知,有的一知半解,有的虽经教师、父母讲解说明,也没办法很好记牢。许多儿歌将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日常生活事物与优美的旋律和文学融合在一起,使得培智儿童在欢欢笑笑着诵读儿歌的过程中就获得了认知的发展。

比如唱儿歌,认水果,有《十二月水果歌》为证。这首儿歌的歌词句句通俗上口,为培智儿童展示了一个一年四季的“水果博览会”,上面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什么季节吃什么水果,而且告诉培智儿童每种水果各有什么特征:或颜色,或形态,或味觉,或嗅觉,或生长环境。儿歌前面都是七字句,款款道来如连续呼出。正当觉得单调的时候,最后两句连续收束,带来重音和结束感,也带来韵律或呼吸的满足。孩子们唱着、演着,讨论着自己喜欢的水果,大大拓宽了对水果的认知面。

动物是培智儿童的最爱,对培智儿童来说,在玩唱儿歌中认知动物更是一项乐此不疲的精神事件。较简单的动物儿歌有:小鸭子,嘎嘎叫,走起路来摇啊摇。摇到水边去洗澡,洗洗头,擦擦毛,洗好回家睡大觉(《小鸭子》)。鸭子是生活总最常见的动物,一旦放入儿歌中,就变得逼真而可爱,还有那嘎嘎的叫声,摇摇摆摆的走路姿态,十分符合培智儿童对鸭子的认知。培智儿童唱唱玩玩,边唱边玩,俨然变成了一只只小鸭子。有唱小鸡的儿歌同样逼真:小鸡小鸡,黄黄外衣,尖尖嘴巴,圆圆身体,摇摇摆摆,来啄大米(《小鸡》)。培智儿童一听到这首儿歌,可能还会马上模仿小鸡那叽叽叽叽的叫声。类似的儿歌还有《大公鸡》《老鹰捉小鸡》《大水牛》《小蝌蚪》等。

反映日常生活知识的儿歌所载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更是培智儿童认知的有益资源。如《春天来了吗》:春天来了吗?去问柳枝上的嫩芽。春天来了吗?去问桃树上的鲜花。春天来了吗?去问池塘里的花鸭。春天来了吗?去问梁上的燕子妈妈。儿歌通过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游戏形式为培智儿童娓娓讲述了春天的不经意的变化,给培智儿童传授了一些生活常识,为他们注入新鲜的认知之源。类似的儿歌还有《门》《落叶》《汽车与飞机》《红绿灯》等,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培智儿童还能学到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

数学和文字的结合体—— “数数谣”则为培智儿童提供了数字认知资源。最常见的是教幼儿认识数字的《数字歌》,这首儿歌通过象形的方式,把1—10共10个数字的“形状”用日常常见的事物进行象形比拟,形象而生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自然就有各种的风俗儿歌。如《十二生肖歌》:老鼠前面走,跟着大黄牛……培智儿童唱着这样的儿歌,对十二生肖的知识和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对生肖文化也会有更多的体认。班里一个擅长绘画的自闭症儿童在学过这首儿歌后,用简笔画表达对十二生肖的喜爱,将十二种动物画得栩栩如生。再如《贴窗花》,表述了我国许多地区的人们过年在窗上贴各种剪纸窗花的文化风俗,也是培智儿童颇感兴趣又不太熟悉的活动。通过儿歌的诵读,孩子们相当于用耳目体验了人们贴窗花迎新年的过节方式。

不知不觉的投入,悄无声息的习得,相信通过这些儿歌的不断启发和教育,培智儿童一定能渐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四、厚积薄发促表达

培智儿童由于大脑方面的缺陷,语言表达能力与同龄儿童相比明显滞后,如何训练培智儿童的表达能力呢?仿说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根本。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经典名句道出了语言表达的储备问题。朗朗上口的儿歌以其精彩的节奏、韵律和重复,可以给培智儿童带来语言方面的刺激,为培智儿童的语言表达打下基础。儿歌诵读教学贵熟不贵知,一定要让培智儿童“烂熟于心”,这样到用的时候,才不至于脑子一片空白。“熟读”的具体做法有:师生接龙读、打拍子读、分角色读、图文匹配读、学生领读、火车接龙读等。

儿歌诵读不仅限于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让培智儿童在点点滴滴、时时处处的生活环境中感受、积累儿歌的优美词句。

每天三诵。晨读8:00—8:10;午诵11:50—12:00;暮吟15:20—15:30。这样,培智儿童能够保证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周就能确保有不少于12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学年按16周计算,每年就能确保不少于3840分钟、相当于64个小时的诵读时间;9年义务教育下来就能确保有不少于576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课一练。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带领培智儿童进行日有所诵。这样,每周就会有不少于25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年就会有不少于800分钟、相当于13个多小时的诵读时间;9年下来就会有不少于117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两者相加,9年下来培智儿童就会有不少于693个小时的诵读时间。这样坚持每天输入,日复一日地诵读,培智儿童在不断接受语言刺激以及跟说训练的过程中,慢慢地就把儿歌中的优美词句背诵了下来;渐渐地,随着儿歌字数不断增长,培智儿童的听觉记忆广度不知不觉地也增加了。日积月累,培智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而然会不断提高。

坚持不懈的儿歌诵读,不仅开启了培智儿童懵懂的心灵,也开阔了他们的思维。在经典儿歌的滋养下,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好。偶尔还会语出惊人。如在2021年的冬天,窗外大雪纷飞,教室里孩子们围在窗前看雪,一个孩子忽然说:“一片两片三四片,飞到地上都不见。”又如,教完儿歌《大象》后的仿说练习,也让笔者惊讶于孩子们的成长。原文:小朋友送给大象一双鞋/大象接过鞋子一瞅,说/我穿的鞋要又宽又大/并且,一双不够,得四只。有孩子仿写如下:我送给小狗一双鞋/小狗接过鞋子一瞅,说/我穿的鞋要又窄又小/并且,一双不够,得四只。培智儿童在迁移运用的基础上,真正学会了举一反三,这跟思维能力的开阔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关系。

总之,每天让培智儿童尽情地徜徉在有趣的“儿歌诵读”中,学礼仪、明事理、懂规则、促表达。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做到持之以恒,引导培智儿童每日诵读;其次要以培智儿童为本位,选择朗朗上口、能打开培智儿童心灵的作品;最后可以为培智儿童提供适当的指导,参照儿歌内容提出一两个问题和他们进行探讨,让他们对儿歌有大致的了解即可,如此有助于提升培智儿童儿歌诵读的兴趣和效果。

发现滋养培智儿童的诵读经典,主要的责任在教师,而发现的地方主要是课堂。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笔者愿用简单而富有音乐感的儿歌,让培智儿童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猜你喜欢
培智儿歌语言表达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睡觉儿歌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回归生活 以生为本——场景模拟为培智高段数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七月的儿歌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