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我国普职融合的研究综述

2022-11-20 16:5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许意杰
亚太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融通研究者融合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许意杰

2022年全国两会上,积极探索“普职融合”发展新模式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所谓“普职融合”是指一种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追溯其历史,我国普职融合的概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随后于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的的建议》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表明要深化普职融通,鼓励普职融通发展。随着高职院校扩招、职教“双高”计划开展以及“双减”政策的提出,“普职融合”再一次被推上热潮,全面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稳步推进普高和中职合并重组,加快发展新型综合高中。学术界围绕“普职融合”开展了很多具体研究,但是目前尚缺乏系统梳理。本研究拟从普职融合的特征、模式、实施路径、问题及对策等五个方面对近五年“普职融合”研究成果进行现状分析,并总结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未来“普职融合”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一、普职融合运行中所呈现出的特征

通过梳理研究者对普职融合在运行中所呈现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普职融合主要有以课程融通为关键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和以落实国家政策为落脚点的特点。现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以课程融通为关键点

普职融合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便是课程的融合。从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内容来看,“课程融通”也是被提到次数较多的关键词。研究者们曾多次提到课程的融通,认为普职融通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平等性等特征,在对这些特性的描述中,都提到了课程融通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证明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课程互相渗透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另外,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协调存在融通方面协调性不够、在与初中和高等学校的衔接方面互通性低等问题,应该深化课程融合。

(二)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普职融合虽然包含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型的教育,但它仍然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时代特征下,普职融合是培育有现代素养的社会公民的融通,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未来公民必需的素质,还可以在任何领域都有潜力发展。综上所述,普职融合的特征是既要审视现在,还要着眼于未来,使学生成为一个各方面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未来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三)以落实国家政策为落脚点

国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为了“普职融合”能够更好发展,国家也实施了不少政策。徐峰和石伟平认为国家颁布的方针政策是上海市实行普职融合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并罗列出了根据国家政策上海市分别在2006年、2010年和2015年制定了符合上海市普职融合发展的教育改革政策。研究证明,地方政策为响应国家号召会对“普职融合”发展做出相应调整,以落实国家政策。

二、普职融合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的模式

我国普职融通的操作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下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通过梳理研究者对普职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总结出两种类型的教学模式。

(一)宏观模式

普职融合的宏观模式包括双主体模式和一体化模式两种,相关研究分别对两种模式进行探索。第一,双主体模式。林玥茹和石伟平指出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开展的普职融合实验班就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课程、师资和资源的互动,实验证明,该模式在可行性和操作性上都比较强,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第二,一体化模式。林玥茹和石伟平认为综合高中能减少两所学校在互相独立的情况下相互交往带来的交流成本,还能减少两所学校管理的不便,避免一些矛盾和摩擦。

综上,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合并后,在资源共享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确实更加便利,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不同群体学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在教学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学校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微观模式

从微观上来看,普职融合的模式主要有课程渗透式和学籍互转、学分互认式。第一,课程融通是一个“普职融合”不可避免和忽略的关键点。陈朝明和张可佳提出普通学校可以适当增加职业教学的内容,而职业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学习普通教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赵蒙成的看法与之类似,他也认为普通高中在原有的基础文化课程上可以增加一些职业通用课程,在职业学校加大文化课的比例。第二,学籍互转、学分互认模式主要针对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作为单独个体提出的,这种模式下,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选择权。赵蒙成还指出学籍转换可以让普高的学生选择转入中职,中职学生也可以转入普高,给予了学生不同的选择。

综上,课程互渗式和学分互认式是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普通课程缺乏实践和操作项目,以及职业课程缺乏文化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契机,二者相互弥补,促进彼此融通和发展。

三、普职融合在现状过程中呈现出的实施路径

在普职融合的实施路径方面,研究者的分析相较其他方面占比更多,也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普职融合途径。本研究概括出了被提到次数较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四种实施路径。

(一)课程融合路径

所谓课程融合路径,是指将职业教育课程和普通教育课程内容相互渗透、弥补不足。课程融合是普职融合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陈路萍和樊继宽指出,在职业学校课程中增加基础的文化知识,在普通学校课程中增加职业教育的课程元素,最大化利用对方优势的课程资源为培育复合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这充分肯定了课程融通在普职融合中的重要性,并且应该加强以课程建设为纽带的普职教育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

(二)机制融通路径

所谓机制融通路径,是指实现普职融通在管理、沟通和监管等多方面的互通化。机制融通是普职融通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钱文君和李建波指出建立“普职融通”机制,有助于实现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者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借鉴和融合。陈路萍和樊继宽还对连云港市“普职融合”机制架构做了详细阐述,主要从建立统筹管理机制、沟通协作机制、质量监管机制三方面,促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横向融通。

(三)学分互认路径

所谓学分互认路径,是指选修课程受双方学校认可,学分可相互转换。钱文君和李建波在研究宁波市“普职融通”育人实践举措中提到学分互认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需求选课,考核后得到相应的学分,学分将计入学籍档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普职融通”的交流渠道。

(四)资源互享路径

所谓资源互享路径,是指学校场地、师资队伍等可互享的共同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互享是普职融通的办学保障。钱文君和李建波指出资源互享包括共享图书馆、实验室、教室、实习实训中心等硬件设施,还要最大化利用普职学校双方师资的优势,两校教师定期互相交流、相互兼课,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总结以上研究可知,研究者提供的实施路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其中最主要的有课程融合、机制融通、学分互认和资源互享。其中课程融通是被研究者提到次数最多的实施途径,学分互认次之。可以看出,课程的渗透在连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四、普职融合的问题

我国普职融合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之处。研究者针对普职融合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见解,本研究主要从国家、社会和普职融合自身三个层面进行概括。

(一)“普职融合”缺少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度的支持

目前,我国针对“普职融合”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够。受相关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各有各的制度和体系,不利于普职教育的融合。此外,政策的指导性不够、经费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也是问题。葵子彤和潘美宏指出广西中职学校约30%教师未取得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明显不足,和普通学校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胡薇等人指出普职融合的政策缺乏分解和创新,在经费支持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均衡,职业教育经费严重少于普通教育经费。这说明普通教育在人们心中还是处于优势地位,和职业教育相比,人们更加注重普通教育。

(二)职业教育受社会认可度低

受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人们对普职认知存在偏差,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谭正桥对各群体对普职融通的接受程度做了调查分析,研究分别从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四个群体对普职融通接受程度做了分析,四个群体均对职业教育存有刻板印象,相比职业教育,他们更希望接受普通教育。胡薇等研究者也认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不等值是导致普职融合难以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普职融合停留于表面

所谓普职融合停留于表面,主要表现为两者课程的机械相加。胡薇等人指出普职融合的深度不够,虽然一些学校的普职课程已经开始沟通,但仅仅停留于课程的简单相加、机械拼凑,挫伤了学校和学生参与普职融合的积极性。这种表面的简单融合不利于普职融合的发展。

五、普职融合的对策

为了解决普职融合在现实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展开深入研究,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可总结出三方面的解决对策。

(一)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宣传力度

要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偏见,促进普职融合更好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基础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陈路萍等人指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进行学籍管理改革,畅通普职融通政策渠道,为学生的双向流动消除障碍。陈朝明和张可佳认为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设立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增加学生就业率和提高满意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共生,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价值观层面保持一致,由此可见,教育行政部门对调节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关系的重要性。

(二)完善普职融通教育机制

针对普职融合支持保障力度不够的问题,有研究指出要完善普职融通的教育机制。陈朝明和张可佳指出要建立普职高中统一管理机制、建立普职融通保障制度,实现普职资源共享。陈路萍等人指出健全完善“普职融通”保障制度,为改革走向纵深提供保障。综上可知,完善普职融通教育机制不仅有利于建构学校治理体系,还可以为普职融合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三)尊重学生自主选择

普职融合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他们的最大潜力。因为课程是学生按照兴趣自主选择的,所以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以此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陈路萍等人指出课程建设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普职融通开展的前提条件是意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是只关注成绩。综上,要想学生在未来得到全面的发展,就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体现普职融合的真正意义。

六、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一)不足

总结现有研究可发现相关研究从多方面对普职融合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我国普职融合相关研究的梳理与分析可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主要以教育学理论为指导,缺少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几乎大部分研究者都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剖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学科之间是相互依托,具有互通性的,像普职融通研究中的“校企合作”需要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师生交流”需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政府经费分配”需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很少有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理论进行剖析。

二是研究多以独立研究为主,缺少科研机构和社会企业中的团队研究。普职融合是关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的研究,这类研究不仅教育界的学者可以参与,而且企业和社会中的人都可以参与,因为职业教育是和社会联系比较紧密的,在某种意义上,企业中的人对普职融合的深层问题经常有更加透彻的认知,也可以提供不一样的角度。

三是大量研究只探讨了普职融合的优势,很少分析其劣势。研究者主要是分析普职融合是什么、如何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很少有研究者讨论普职融合的劣势,对比到底是普职融合好还是分流好,缺少辩证思维。

四是对普职融合的实施路径、模式、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较多,而对普职融合的背景、反思分析很少,这种现象反映了研究主题存在不均衡情况。

(二)展望

普职融合不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在课程、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简单融合,它是一种为解决当前教育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旨在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新改革方式。我国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吸收以前普职融合教育的优秀经验,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结合文献分析,本研究认为未来我国普职融合的研究需要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扩大研究主体的范围和类型。研究主体仅仅局限于教育学界的话,会导致缺少从其他视角看待普职融合发展的问题。由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群体基数很大,所以应该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学科层面可以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学角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角度探讨,社会群体层面可以从职校学生角度、普通学生角度、企业角度、专家角度等多方面提出意见。

二是总结并借鉴国内国外普职融合发展经验。目前虽已有对普职融合教育模式和实施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较好地结合我国国情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最早的普职融合是在国外实施的,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内普职融合的发展趋势,还要重点关注并借鉴国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最终探索出一条适用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特色普职融合发展道路。

三是加强对普职融合劣势的分析。通过对比普职融合的优势和劣势,更能清晰地突显出普职融合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者应该以辩证的思维研究普职融合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比普职融合好还是分流好等多方面,告知读者为什么选择普职融合而不是普职分流,选择普职融合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这样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

猜你喜欢
融通研究者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