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可视化手段助力整本书阅读

2022-11-20 19:35张程晓
江苏教育 2022年41期
关键词:整本书可视化导图

张程晓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以一本“完整的书”为阅读对象,在学年课程计划内安排合理时间开展的教学活动。阅读整本书犹如进行一场运动长跑,可视化手段旨在将整本书阅读过程直观化、外显化,以期帮助大部分定力不足、意念不强的学生完成这场阅读长跑,获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一、整本书阅读的推行现状

自整本书阅读推行以来,便成了不少学校和教师的教研热点。冷静思考之余,笔者发现部分教师成了整本书阅读推行热潮下的被动反应者和盲从者,而对整本书阅读的本然价值和教学定位不甚清晰,导致整本书阅读教学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离其实质性的内涵越来越远。

(一)异彩纷呈的“书单定制”

在尝试推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会有意识地安排相应的阅读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会综合考量课标要求、专家建议和学生喜好,在学期初或假期前列出阅读书单,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以期学生能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但阅读书单导向下的整本书阅读效果与其推行初衷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教师对介入整本书阅读的度缺乏整体把握,如面对学生阅读速度不齐,对文章的理解深浅不一时,教师该如何把握整本书阅读的适当节奏?如何构建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体系?……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教师措手不及、无从下手。异彩纷呈的书单定制背后看似反映着强烈的阅读外驱力,实则是教师缺乏宏观规划下的乱象丛生。

(二)应试导向下的“夹缝生存”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号召和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下,部分师生意识到丰厚课外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开始确立以刷题或记诵知识点为主的应试阅读目标。这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教师忽视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只抓住个别问题过度深究。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整”是完整的意思,包括对全书结构的把握和全书内容的思考,学生需要付出比单篇阅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学生也会收获比单篇阅读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利用个别问题的深度探究去偷换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应试导向下将整本书阅读还原回单篇阅读的做法。如果连教师自己都歪曲了整本书阅读的本然价值,学生也就更难抵达指向阅读深度和广度的阅读目标了。

(三)阅读进程中的“三分钟热度”

挑战整本书阅读,需要莫大的勇气,尤其是古典名著,其整体框架、内容和人物关系盘根错杂,知识体系庞大,可挖掘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内蕴十分丰厚。这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凭借合适的阅读方法和坚定的阅读信念去执行阅读计划。阅读归根到底是自我汲取知识经验的精神旅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阅读进程和效果。倘若学生受到畏难、懒惰等情绪的支配,缺乏持之以恒的阅读动力和信心,或为了应付教师和家长,对阅读内容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那么,学生也就无法产生深刻的思想更迭与情感体悟。

二、可视化手段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可视化的含义是“可见的,清楚地呈现”。根据可视化对象的不同,可将可视化分为知识可视化和思维可视化,指采用绘制表格、图画、视觉喻义等直观可感的形式把知识和思维过程外显化。

(一)培养阅读习惯,唤醒学生心中的文学种子

在碎片式电子阅读成为主流的数据化时代下,推行整本书阅读,实质上是一种教育学意义上的回归。阅读本来就是门慢的艺术,强调浸润式的内在体悟。阅读整本书就好像是进行一场马拉松长跑,只有拥有坚强意志和超凡耐力的人才有可能到达终点,并享受其中的过程,欣赏回味文字的滋味。但这并不意味着整本书阅读是拥有足够定力和坚韧意志的学生的专属特权。教师可以利用以直观形象、简明易解为特征的多种可视化手段来持续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那些定力不足、缺乏自律的学生完成这一场阅读长跑。这不仅有助于磨炼学生的心性和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利于唤醒学生心中那颗文学的种子。

(二)呈现知识关联,挖掘文字背后的整体结构

整本书承载的内容宏大深厚,但其呈现的知识点却较为零散,学生难以从表面的零散知识点中提炼出背后的逻辑架构。这时,教师可以将可视化手段融入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绘制知识的网络结构图,呈现知识点间的关联,使学生在鸿篇巨著中不断沉淀思维深度。实际上,可视化手段在帮助学生梳理、理解和内化阅读内容的同时,还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学生在一段时期内的阅读成果,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三、可视化手段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策略

不同于统编教材精心挑选的文章范本,整本书体量之大,内涵之深,其阅读进程需要师生浸润更多的时间与心血,择选灵活恰当的阅读方法,运用更富智慧的教学策略。

(一)批注:助力文本阅读可视

阅读批注直面文本内容,其作为一种主动寻求与书本对话的阅读方法,能有效训练和强化学生的阅读专注力,并助力其实现更具深度的阅读。根据批注形式的不同,可将批注划分为符号式批注和文字式批注。

1.符号式批注,勾勒文本的重点

符号式批注,即学生在赋予一整套规范且简洁的符号特定的含义后,对阅读内容进行圈划点墨,以起到引人注目、加深记忆等辅助阅读的作用。符号式批注不但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和展现章节重点,而且当学生二次翻阅时,这些由简洁明了的符号标示出的文字内容,会第一时间跳脱出书本,成为学生眼睛的检索重点,刺激学生的记忆系统,以助力学生达成二次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符号式批注时,既要引导学生明确于何处点墨圈划,拾取文字与思想的闪光碎片,也要启发每个学生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具备可操作性的阅读批注符号,以增强学生对符号式批注的认同度和符号式批注对学生的适用度。

2.文字式批注,凝聚笔尖的思维

文字式批注,指学生将自己在书中读出的感悟、困惑和启发等一系列阅读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情实感和独特人文情怀的体现。写下的文字是阅读者思维凝聚在笔尖的智慧,是理性思考与感性心境交融的结晶,是阅读者与书本主动对话的最佳范本。在学生做文字式批注时,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适切性指导,学生可能会绕开文章的核心,对一些细枝末节进行批注。所以,教师应在学生进入自主批注的正道之前,搭建他们可以拾级而上的支架。例如,笔者在整本书阅读之前给学生发放具有提示性的锦囊卡(卡片内容为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暗示学生可以在这些“关键之处”进行停留和有意关注。基于批注式的整本书阅读在改善阅读生态,显示阅读过程等方面具有突出效果,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内需和能动性,让学生在独立的批注阅读中学会积累和总结方法,开拓自己的阅读眼界,充实内在的阅读体悟。

(二)导图:助力思维生长可视

梳理和把控庞大且复杂的知识体系是整本书阅读难点之一,而思维导图就像“庖丁解牛”中的那把利刃,将整本书“削骨去筋”,化繁为简,把其主要内容、核心问题以图例或表格等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思维导图的核心原理为集散原理,因此,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实则隐含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运作过程。

1.畅通文脉,优化发散思维

发散型思维导图蕴含着个体沿着核心问题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体现了个体从信息原点进行多向度联想、迁移和延展的能力。可见,核心问题或主题是发散型思维导图的原点。在选定思维导图的核心主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节脉络、人物关系、艺术手法等方面展开,实现整本书阅读的回顾总结;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一次重大事件、一个重点章节、一个喜欢的人物等方面推进,呈现整本书阶段性阅读的思考。例如,在开展五下“快乐读书吧”中的《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时,笔者以“三国鼎立”为主题,驱动学生从三国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代表人物、重要事件等维度进行联想迁移,延展关联信息。

2.解析人物,优化聚合思维

聚合型思维导图蕴含着个体将各种信息集合汇拢进行比较和分析,深化对事物或问题了解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导图适用于书中的人物解读。教师可以围绕书中主要人物或者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性格和相关事件等方面实现信息融合,形成对人物的最终看法和认识。例如,笔者通过设计“______的曹操”人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与曹操相关的事件,标记曹操在书中的活动,从而构建起曹操的立体化形象。

(三)数据:助力阅读状态可视

知识的获取过程不是学习者简单接受或复制的过程,而是其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在面临海量数据信息冲击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进行更频繁、多层次的知识互动与建构。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实现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的可视化。

1.呈现真实的阅读过程

大数据时代为学生阅读过程的量化提供了技术前提。实践证明:基于数据分析的阅读决策将会使学生的阅读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其中,打卡签到就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收集与分析学生的打卡时间、打卡项目内容、阅读时长等数据,监控学生某一阶段的阅读进展和阅读成效,追踪和形成学生的阅读轨迹,以磨炼其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2.预见未来的阅读潜能

大数据时代为突破时空限制的泛在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可以借助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云上图书馆、听书App、kindle 掌上阅读器等技术软件推陈出新,使学生指尖轻轻一触就能获取想要的信息资源。与此同时,这些数字化阅读平台能通过分析读者的阅读时长、阅读喜好等数据来预测学生的阅读方向和潜能,从而实现阅读内容的精准推送。例如,学生阅读完五下《祖父的园子》一文后,数字化阅读平台会推送萧红的《呼兰河传》,助力其完成从一篇课文到一本书的广泛阅读。如果说课文给学生打开了名著阅读的窗口,那么,大数据则为学生链接了线上的名著阅读之旅。

可视化阅读是笔者着眼当下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现状所做出的思考,以期帮助学生准确而生动地了解自己真实的阅读状态和阅读过程,发现阅读问题,提升阅读技能,在“可见”的阅读过程中真正内化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猜你喜欢
整本书可视化导图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论语》整本书阅读
思维可视化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