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贡献

2022-11-21 02:44何雄浪尹凤茗
民族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凝聚力中华民族革命

何雄浪 尹凤茗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华民族自秦汉到明清时期的“大一统”,外部列强强权、内部封建割据致使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华民族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民族命运、国家命运、人民命运应运而生,从红船起航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便致力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万众一心改变国家命运,重建中华民族共同体。1921年,红船从南湖起航,中国命运开始改写,中华民族开始有了主心骨,各族人民开始团结起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开始重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结带领中华儿女建立理想信念,开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武装斗争,拯救民族与人民于危难之际,结束了旧中国积贫积弱、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给中华大地送来曙光,让各民族人民重拾信心,看到华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雄狮初醒”,吼声震天,自立于世界,使全国各族人民获得解放不再被奴役与压迫,使各民族能在民族独立、民族平等的前提下走向民族团结、民族共同富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既是中国共产党统一中国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重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整个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建立自己的人民军队,让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同一切影响民族命运的反革命斗争过程中,人民更加强大、更加团结,实现了军民一条心,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起到了战略支撑作用;始终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平等的道路上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打下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构建公平正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中,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牢固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社会主义道路,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将中华各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作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

一、坚持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战略保障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主要以组织工会进行政治罢工来进行反帝反封建运动,当时无法组织农民和军队,工人运动在反动当局的反革命武装镇压下成了“刀俎上的鱼肉”,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在血泊中意识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1]206中国共产党在“二七惨案”后逐步意识到建立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只有革命武装力量才能保护广大的老百姓不受反动势力的压迫与欺凌,才能捍卫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缔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同一切影响民族命运的反革命作斗争,并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重要思想,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战略支撑。

(一)缔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凝聚军魂开启中国革命新纪元

真正的革命必须有坚强的军队做保障,中国共产党在1924年1月筹办黄埔军校时就开始接触军事工作,为军校的创建及国共合作革命武装部队的成立贡献了共产党人的智慧与力量。1925年2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军队指挥员培养基地——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成立,周恩来深知掌握军队指挥权的重要性,1924年11月,在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海陆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1925年11月,以此铁甲车队为基础,我党直接领导的革命军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成立,该团为了民族利益,浴血奋战,在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中国共产党此时虽没有建立自己的独立军队,但是对革命军的性质和任务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逐步认识到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证“人民军队始终为人民”的宗旨,才能使军队从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维护民族团结,坚持革命军就是为解放人民而来,为拯救人民而战争,为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而奋斗。

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掌握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特别是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才能维护统一战线,才能维护人民的地位,才能维护“工农兵大团结”,才能真正凝聚民心,才能将革命引向胜利,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真正的民族独立。1927年8月1日,在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这次起义为千百万革命群众重新点燃了希望,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这面鲜明的旗帜树立在全国人民面前。以旗帜为引领,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并踏上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八七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惨痛教训,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后期进行了战略调整,将起义军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发动苦战奋斗的贫农参与革命,在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武装农民,壮大革命队伍。同年的9月29日,毛泽东领导起义军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三湾改编”,将党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组织上确保了革命的先进性,从组织上保障了革命的队伍始终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意义上站在民族的高度,以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平等为目标。正是在这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下,凝聚了军魂,开启了中国革命新征程。

(二)在捍卫民族领土完整的反侵略战争中凝聚民心,强化荣辱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当时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军的侵略行为采取“不抵抗主义”。在民族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武装抗日,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抢占东三省”口号,并开始领导和组织各地义勇军开展抗日游击战。“到1933年初,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海龙、东满、宁安、汤原、海伦等抗日游击队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2]144与此同时,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深入山区、深入农村,紧紧联系依靠各族群众,开展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支持主力红军北上抗日。中国共产党在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分裂甚至灭亡中华民族的危难之际,高举爱国主义这面最具凝聚力的政治旗帜,率先提出“民族革命战争”口号,建立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东北广大地区内,同日、伪军之间开展了数千次抗日斗争,有力地牵制了日军,鼓舞和支援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到新台阶。从1937年9月到日本投降的8年间,“人民武装与日伪军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6万余人。”[3]533无数次像平型关战斗、黄土岭伏击战、“百团大战”这样的大小战斗及战役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日信心,让人民进一步认识到群众的武装力量能够战胜邪恶帝国主义,国家的命运要靠每一个中国人来改写。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非常明确地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群众,必须发动群众,必须武装群众,必须为人民谋解放,中国共产党便是站在这样的高度,统筹民族的长远利益与人民的当前利益,领导全民族浴血奋战,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斗争形势下,科学分析把握战争本质与规律,战略上实行“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战术上实行游击战与运动战有机结合,以“时间换空间”,深入敌人后方,深入广大山区、深入偏僻农村。中国共产党不仅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还动员了全国老百姓,更是将党的思想,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一个个形态完备的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无形中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大力提升的历史节点。

(三)在保障民族统一的解放战争中结束民族压迫,逐步建立起中华民族平等观整体观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并于1946年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先围攻鄂豫边境,再进攻华东、晋冀鲁豫、晋绥、东北及海南岛等解放区。在敌我双方总兵力对比为3.4:1的巨大悬殊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放手动员群众方针,领导爱国正义的人民解放军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先是摧毁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再是粉碎其重点进攻,在1947年3月至6月期间,共收复和解放153座城市,推进解放战争由防御作战进入战略进攻阶段。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坚定发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宣布了中国共产党主张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权利等八项基本政策。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歼灭敌人154万人,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消灭,其在长江以北的整个战线全部崩溃。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利用“和谈”幌子,企图“划江而治”,在中国重建“南北朝”的阴谋,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与国民党开展了“真假和平”的政治斗争,通过“北平和谈”不仅揭露其阴谋,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真正为民,天下为公,为民族大义而奋斗的坚定决心和为实现真正和平的坚定立场。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便发起渡江战役,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上海等120多座城市,歼灭敌人40多万人。1949年7月起,各野战军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将130万国民党残军消灭在国境内,到1950年4月初,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完全获得解放。

西藏自元代开始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团结藏族同胞,尊重西藏的社会人文历史特点,确立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维护领土完整,为雪域高原送去历史上的春天。1949年4月,毛泽东在文件《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里强调指出:“解放全国人民,捍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4]1451这里的全国人民是指生活在我国领土内的各族人民,没有民族差别,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利于消除民族隔阂,利于民族团结,利于保卫中华民族世代子孙生存繁衍的这块领土的完整。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原则,针对西藏的特殊地理位置及民族宗教特色,考虑当时国内外综合因素,在西藏问题上始终奉行将利用政治方式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即使后期西藏分裂势力嚣张,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将和平解放西藏的决策放在首位,武力解决作为后盾。针对1949年7月,西藏分裂分子谋划的“驱汉事件”,1949年8月6日,毛泽东向彭德怀发出了准备解决西藏问题的第一个指示:“班禅现到兰州,你们攻兰州时请十分注意保护并尊重班禅及甘青境内的西藏人,以为解决西藏问题的准备。”[5]1表明此时毛泽东对西藏问题已有全局思想,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坚持运用政治方式解决西藏问题,中共历来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与特殊性,这亦是增强民族团结、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捍卫国家安全的战略部署。同年9月,新华社发表《决不允许外国侵略者吞并中国领土——西藏》的社论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解放包括西藏、新疆、海南岛、台湾在内的全部中国领土,不容有一寸土地被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治之外。西藏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容许任何外国侵略;西藏人民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绝不容许任何外国分割。这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坚定不移的方针”[6]2,这是中国共产党解放西藏、解放全中国的坚决态度,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维护了民族团结,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和平统一西藏、和平解决一切问题的方针的指导下,1951年5月23日签订的《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标志着西藏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凝聚力再次提升。

二、建立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统一战线,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奠定牢固的阶级基础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更是中国共产党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从1921年到1949年,在这浴血奋战的28年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发展与充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原理,探索并成功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三次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脉搏,掌握历史主动权,为拯救民族危机、捍卫民族尊严的正义联盟,在促进中华儿女大交往的进程中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联合统一战线,凝聚反帝反封的革命民主力量

由于各族人民长期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残酷压迫与剥削,当时中国社会积贫积弱,要战胜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割据势力,只有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将分散的民主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革命洪流,这也是列宁民主联合战线思想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一股民主的、革命的力量,中共三大决定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建立联合战线,推动国民党改组为左翼政党,使国民党成为了有组织、有革命政纲、有革命策略、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党。国共合作使国民革命思想在祖国大江南北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气势广泛传播,增强了革命宣传力度与影响力。共产党团结各革命阶级、各阶层民众,使中华民族变革的能量不断积聚,通过国共合作开创全国革命的新浪潮与新局面。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宣传与组织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火种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被逐渐点燃,各民族的思想觉悟得到大幅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强化。例如,甘肃藏区成立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宣传党的民主革命理论思想,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藏区人民心中,大力支持僧侣和藏族人民的反帝反军阀斗争,带领藏族人民谱写民族团结之歌。中华儿女改变民族未来、挽救民族危机、视民族解放为己任的意识慢慢被唤醒,中华民族凝聚力也在革命的浪潮中得到提升。

(二)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共御外辱的民族精神力量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所有炎黄子孙都面临生死荣辱的抉择,当时除少数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外,全体中华儿女都选择了抗日救国道路。民族危机面前,各民族各阶级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才能收复国土,才能确保中国的土地首先是中国人民的。中国共产党不负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推动形成了两党、两军、两个政权合作抗日,建立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制定切合实际,制敌致胜的战略战术,全面贯彻党的人民战争路线,将武装斗争、非武装斗争与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推动全民抗战。在敌后大力凝聚民心,汇聚民力配合正规战争在广大山区开展积极、主动、灵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使各族军民牢牢抱在一起。在国统区恢复和建立各级党组织,大力宣传抗日民主主张,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扩大统一战线影响力,将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华北自治,上海中立,分化蒙回,捣乱华中、华南”[7]572分裂中国的罪恶阴谋,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探索团结凝聚各族人民为一体的方针政策,在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争取民族平等的前提下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例如,在《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因地因时制宜,针对蒙古族和回族的具体情况,在保障蒙、回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开展了合适而高效的统战工作。党对蒙古族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特别强调对蒙古族的上层工作,要求德王及伪组织内的王公平民回头抗日;为争取回族加入抗日队伍,党确定了团结上层,深入下层的统战任务,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联合蒙回民族共同抗日的目标。此外,在云、贵、川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中国共产党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了积极有效的方针政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使各族儿女以各种形式加入到抗日统一战线中来,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斗,凝聚了共御外辱的民族精神。

(三)争取和平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凝聚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爱国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国内国际局势,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度,顺民心所向,应祖国统一之势,主张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避免内战,共建中华民族,共同实现民族团结与民族复兴。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不顾人民意愿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对中共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深知虽敌我力量悬殊较大,但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团结,是为各族人民谋幸福而战,除去反动势力都是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是应该且能够团结的有生力量,毛泽东坚定地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4]1195增强了人民解放军的抗战信心,激励了爱国人士团结得更为紧密。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明确提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主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4]1256这既是一条扩大了的革命民族统一战线,也是一条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努力团结各爱国民主党派和民主进步人士进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爱国运动,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恢复政协路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①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有效推动下,各民主党派利用其本身优势,为争取民主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革命宣传、后方配合、情报搜集、群众动员、团结民心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行动纲领》就提到要“早日脱蒋”,“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国内各民族之自治区。”[8]121反蒋爱国的行动指导方针等为国统区的顺利解放和解放后正常秩序的快速恢复起到推进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与协助下,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各革命团体代表大会相继召开,全国各阶层人民被广泛地组织起来,把更多的有志之士团结到为人民服务,维护民族利益,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这个大家庭中来。

国统区的各族人民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感召紧密地团结起来,为着民族的平等、人民的解放而战斗。中共中央为更好地指导和发挥蒋管区人民的爱国运动,结合革命形势实践情况,1947年5月23日,《关于蒋管区党的斗争方针的知识》指出党与人民群众的斗争策略是“有时直进,有时迂回,有时集中,有时分散,公开与秘密,合法与非法,既区别又结合,使一切群众斗争都为着开辟蒋管区的第二战场,把人民的爱国和平民主运动大大向前推进。”②这种灵活机动的斗争策略,有力地给国统区沉重的打击,成功扰乱国民党的后方稳定,也在斗争中将国统区的各族人民,各阶层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促进了民族认同,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创造了“小车推出胜利”的佳话,真正实现“军民如一人”。

中国共产党团结解放区各族人民,关心人民的经济困难,将减租和生产作为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改善了人民生活,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在军事和物资供应方面都得到了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例如,广西的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蒋武装起义,并建立游击根据地;海南岛的琼崖纵队在黎、苗等少数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解放了白色、保亭、昌江、万宁等地;各族军民心连心奋起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着民族的大解放而奋斗,人民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壮大与巩固,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爱国力量得到有效凝聚。

三、构筑新的社会秩序,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适宜的社会环境

中国共产党植根中华大地,肩负历史使命,是为中华民族“改天换地”而生,是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进行革命战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伟力,将星光之火点燃华夏大地,依靠各族群众将大党战略推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党的建设、土地革命、民族政策的探索逐步在中华大地上构筑起新的社会秩序,改变了民族关系,使各民族形成了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亲切社会关系,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了适宜的社会环境。

(一)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强化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中国共产党唯有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与民同心,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力量发展壮大,才能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保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的“中流砥柱”,才能走好群众路线,才能让人民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才能更好地将中华各民族凝聚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非常注重加强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保持伟大,是因为党能始终把握时代脉搏,能坚持自我革命和强化党的建设,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一大产生了党纲,形成了党章的初步体例,并对党的组织和纪律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一年后,我国第一部党的根本大法党章在二大上诞生,并专设一章对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进行严格规定。1926年8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惩治贪污腐败的文件,即“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1927年5月9日,中共五大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1929年12月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核心就是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强调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内教育、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极强的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中共顺应历史潮流,抗战初期,提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支肩负民族解放使命,勇担民族独立大任的大党战略目标。要实现大党建设目标就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不仅要有数量上的强大,更要有质量上的过硬。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该决议的执行,使中共党员人数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扩大到50多万人。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该文中,毛泽东首次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伟大的工程”的高度,这不仅是毛泽东建党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非常重视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强化党的群众基础。1941年由任弼时撰写的《增强党性问题的报告大纲》对如何加强党性锻炼与党性修养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服从党组织、遵守党的纪律,要加强与群众建立真正的密切联系,要从思想上强化党员个人对党组织,对党中央的服从。延安历时三年的整风运动强化了党员政治信仰,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确保了党的肌体健康,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全党达到新的团结与统一。

中国共产党七大召开时,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总人数突破一百二十万,实现了大党战略,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开展整党运动、健全党委制、加强政治宣传教育等措施加强党内民主集中制,维护党中央权威,强化党的政治纪律,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活环境,提升干部的政治组织能力,保障政治任务高效完成,提高党和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全心全意为全体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目标贯穿整个工作始终,为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了和谐、稳健的政治秩序。

(二)积极探索民族大团结政策,以制度保障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中华民族是历千年而逐渐融合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族在民族危机面前,都不断自发地觉醒与团结起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站在中华民族共命运的这一历史高度,在民族政策及民族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从刚开始的照抄照搬苏维埃俄国经验,到经过在所领导边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探索,慢慢开始了马列主义民族政策中国化道路。

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同反抗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御辱斗争中团结得更为紧密,有了共同的心理归宿。但外国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来挑起事端达到其分裂中国的不良企图,与敌对分裂势力作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维护民族统一,保卫领土完整的重要任务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企图分裂“回回”,使其建立独立国家,毛泽东指示加强对“回回”的历史性研究,追根溯源,认定“回回”从古至今就是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分子,这样的认定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强化了回族人民的归属感,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后期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探究民族起源,进行民族识别,开展民族工作,增强民族自信,强化民族归属感,加强民族团结,共建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富的经

验[9]450。

中华民族历来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华夏儿女的血液与思想里,中华民族共同体自我国远古五帝时期便开始形成与发展,各民族在不断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融合为“多元一体格局”。自秦以来的“大一统”思想及“大一统”事实凝聚和团结着全国各族人民,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探寻着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国式道路,经历了从“民族自决”到“民族自治”的思想转变,从根本上维护了民族团结,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维护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统一性。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一开始系统学习并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自决理论,早期主张用民族自决帮助少数民族实现独立。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里的最低纲领里提到,“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0]115-116,并强调“只有打倒资本帝国主义以后,才能实现平等和自决”[10]107,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实现共御外辱,早期中国共产党站在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凝聚各民族革命力量。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里主张“蒙古、回、藏、苗、黎、高丽人等,凡是居住在中国的地域内,他们有完全自决权……或建立自己的自治区域”[11]775-776,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制定这样的民族政策,表明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帮助弱小民族摆脱民族压迫,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与自由的决心与信念,亦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提出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并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这个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标志,决议里已经没有提民族自决与联邦制,可以看出毛泽东等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已经开始思考适合中国国情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独立之路。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反对日本利用“民族自决”口号策动蒙奸回奸成立依附于日本的傀儡政权,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到“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2]317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的民族危机面前,更是一个紧密团结的整体,是互相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团结民心,凝聚民力的核心聚能作用。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国革命、中国建设相结合,任何时期都主张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反对民族压迫,致力于民族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早在1933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民族的压迫基于民族的剥削,推翻这个民族剥削制度,民族的自由联合就代替民族的压迫”③。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特别关注少数民族的建设发展问题,强调要帮助各少数民族人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解放,这些思想的构建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较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同时为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探寻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先富带动后富的早期模式。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论新阶段》中提出:“允许蒙、藏、苗、瑶、彝、番等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3]619此报告表明“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已经萌芽。1941年5月1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首次公开提出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制度,“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4]337194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古工作方针指示:“对内蒙古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初,中共中央提出“内蒙古成立统一的民族自治政府问题”,强调“内蒙古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15]121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所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里的第七项政策提出“承认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4]1238,此时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已经比较明确,1949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上郑重而坚定地提出“民族政策以自治为目标,不要超过自治范围,不要搞多民族联邦”。“今天帝国主义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的挑拨。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16]139-140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与政协委员正式通过《共同纲领》,纲领的第六章规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这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历史性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充分认识和尊重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历史事实,在坚持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前提下尊重各少数民族的多元与特殊性,并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通过平等联合各少数民族进行革命,向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独立与民族平等而奋斗,在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过程中维护了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从制度上保障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促进了各民族在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环境下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开启“中华复兴梦”。

(三)改变农村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以经济保障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中国共产党在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始终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作为革命的中心与核心问题,通过改变农村生产关系确保“耕者有其田”,从而解放农村生产力,团结工人阶级的最广大同盟军——农民阶级,将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各族农民团结凝聚起来,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与拥护,唤醒他们的革命意识,使其参与到民族民主革命中,在斗争中提升农民阶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都重视农村与农民问题,《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大会宣言》便提出“将土地从不劳而食的人们手中收归,将权力握在我们——工人和农人自己手里。”④当时之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是中国人口的最大组成部分,要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必须组织各地各族农民加入革命队伍进行政治、经济斗争。要联合农民成为革命同盟者,建立工农联盟,必须解决其耕地问题,没收土地给农民便成为革命进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在如何指导农民运动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上一直有着明确而坚定的态度,1926年9月,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⑤1927年2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中国革命及中国土地问题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指出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并预言只要将中国各族几万万农民武装起来,无论任何力量都将被农民武装葬入坟墓。并指出贫农的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为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该报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毛泽东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了农民士气,解放了农民思想,推动了全国各族农民运动的发展。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逐步唤醒中国最广大农民群体的民族意识与革命意识,才能推动各地农民武装的建立与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为革命最终胜利争取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给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增强各族人民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且分布最广的广大农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前期土地革命经验教训,主持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以成文法律的形式保障革命根据地农民取得土地,为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土地革命的深入推动了相关法律法案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1929年先后出台了《兴国土地法》和《土地问题决议》,这两个文件对《井冈山土地法》进行了一些原则性的修改,团结、保护了中农,例如,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防止一刀切,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恢复,为革命胜利提供后方物质保障[17]3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中国人的土地属于中国人民,这一伟大的任务将华夏儿女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毛泽东坚定不移地带领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武装力量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村,要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抗日,土地政策就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为缓和农村阶级矛盾,中共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这一政策有效地把民族革命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相结合,把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相统一。1937年7月,毛泽东提出“地租的减少,高利贷的限制”[14]347-348以保障地主有收入的基础上改善农民生活。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完整地提出了减租减息政策,该政策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确保地主有收入,强化了地主阶级的抗日意识,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减租减息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抗日战争相结合的产物,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需求,虽为改良,仍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农村封建土地制度,为解放战争时期彻底的土地革命进行了前期准备。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决定能否战胜敌人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为真正全面做到“耕者有其田”。中共中央于1947年10月10日批准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纲领,该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推动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进一步深入与发展,同时对国统区也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思想,对广泛发动群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实施土地法的实践中,中共中央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并不断针对新问题提出新方法,“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合理方针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得到了推行,土地资源的合理再分配一方面保障了粮食的耕种与收成,稳固了解放区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使贫雇农更加拥护、支援革命,壮大了革命队伍。中国共产党通过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改变农村阶级关系,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赢得人民拥护,在全面团结奋斗中实现“耕者有其田”,在稳住农业,保护农民的爱农政策中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我们要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谱写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推动中华民族实现历史性、整体性跨越,彻底结束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华民族得以重新“多元”凝聚“一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凭着人民的力量改天换日,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结束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开启中国发展新纪元,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主要贡献如下:

一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了战略保障。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坚持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缔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一路披荆斩棘,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从弱到强的政治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这支人民的军队所向披靡,穿越历史烽烟,给中国人民带来一个又一个胜利,保障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保障了中华民族的完整与统一,用武装力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保驾护航。“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强有力的英雄军队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提供了战略保障。

二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牢固的阶级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引领中华民族迈进全面觉醒新阶段,人民的斗争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中华民族精神极大迸发,民族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极大展现。中国共产党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且紧密相连,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自强不息,有了凤凰涅槃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培育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强化了阶级基础,使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再次“多元”凝聚为“一体”。

三是,中国共产党构筑了新的社会秩序,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了适宜的社会环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保障革命胜利,维护人民利益,实现民族复兴,加强了对社会基本秩序的重构。通过党的建设,消除党内隐患,始终坚持初心使命,扎根人民、忠诚为民,保持党民鱼水情,引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缔造共和国前的土地政策,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和“民有恒产”这一千年理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开辟“三农”新道路,不仅推进了农业生产,也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打下经济基础;探索并最终确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中华各民族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上走上民族复兴之路,从而开创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注释: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十一册),内部资料,1979年,第1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十八册),内部资料,1986年,第297页。

③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苏维埃中国,内部资料,1957年翻印,第288页。

④《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大会宣言》,《先驱》第10号,1922年8月10日。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内部资料,1979年,第145页。

猜你喜欢
凝聚力中华民族革命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如此凝聚力”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