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宜居建筑环境营造与人居智慧

2022-11-21 02:44何永之
民族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居宜居民居

何永之

西藏民族人居智慧首先表现为生态性和资源节约型的宜居环境的营造。居住环境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实现自然、人与建筑三者的和谐统一。西藏由于平均海拔高,不少地区缺乏大树木,房屋建筑材料缺乏,因而西藏民居建筑的建筑材选用普遍具有就地取材的特点,采用当地天然的石材、泥块、木材、灌木、草料等来建造居所,由于生产力长期未发生变化,故而直到20世纪中叶西藏河谷地区房屋建筑仍然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这种利用石材建筑起来的房屋,具有突出的生态性,一是表现为建筑的坚固性;二是表现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三是这些建筑都具有适应气候变化的特点。藏民族的人居智慧和生态居住环境的建设还表现在房屋结构及建造风格等方面。西藏不同地区气候差别极大,因而不同地区房屋的房顶建筑有不同的形式,其形制和风格也需要因地制宜,并且要符合节约能源等需求。为了防御高原冬天寒冷的气候,西藏的民居将建筑的体量缩小并变得紧凑,所有的房间都紧密组合在一起,并围绕放置火塘的客厅空间,使热能容易得到保存。为了摄取更多的阳光,藏族先民多将民居建筑基地选择在南坡的地形,并保证与其他住宅之间有足够的距离,院落内普遍采用南低北高的建筑布局,一般凹口朝向南向,如此则有利于采纳阳光,并能避开冬季寒风。西藏生态宜居空间的营造体现了藏民族的人居智慧。藏民族生态宜居建筑环境营造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藏民族对大自然的保护、崇敬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念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照亮着未来对生态居住环境营造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之路。总结藏民族的人居智慧,有利于为不同地区人们营造生态居住环境提供借鉴。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的西藏因其高海拔和严寒气候、空气稀薄等特点,大部分区域并不适宜人居,特别是低海拔地区的人们对前往西藏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然而,藏民族却能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生存发展,创造出灿烂的高原文明。藏民族之所以能够在高原环境下生存发展,与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人居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藏民族通过对自然的感知、记忆和理解,并加以升华形成了一种在高原环境下生存的创造思维能力,即藏民族的人居智慧。千百年来,藏民族在青藏高原这片土地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智慧,利用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建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智慧居住环境,实现了自然、人与建筑的协调发展。20世纪中叶西藏和平解放,跨越千年历史,从封建农奴时代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期,政治制度、生产方式、交通条件、城市建设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藏民族的人居智慧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营建了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宜居的绿色人居生态环境。近年来有关人居环境研究成为学术热点,对西藏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陆续推出。有关西藏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有《西部开发与西藏的可持续发展》(王天津等,2002年),《西藏高原生态安全》(钟祥浩、王晓丹、刘淑珍,2008年),《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概论》(洛桑·灵智多杰主编,1996年),《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2003年),《西藏的自然环境与保护》(西藏的自然环境与保护编写组编,2008年);对于西藏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世纪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历史、资源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高登义,2001年),《试论西藏的人口与环境》(陈华,2001年)。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藏民族的生态居住环境营造与人居智慧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的成果比较少。

作者在西藏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察,对相关城市的居住空间进行了田野考察,并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西藏的古典文献,如《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西藏的地方志资料,如乾隆《西藏志》、《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西藏自治区志》;西方学者的著作,如C.A.Bell《西藏志》、埃德蒙·坎德勒《拉萨真面目》;近代以来学者的著作,如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等。本文主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择地学、风水学理论和现代人居环境理论,并以田野调查方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对西藏人居空间选址和营造进行研究,进而考察藏民族的人居智慧。

一、生态性和资源节约型的宜居环境营建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但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宜居空间营建经验,形成了择佳地而居,营建生态宜居空间等人居理念,特别是生态宜居型住房营造,实现了人、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充分展现了藏民族的人居智慧。

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时代,地球各地所有的人类都只能“依赖自然环境生活”[1]。自然环境对人类建筑类型及其建筑文化表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藏的高原气候和自然生态环境对西藏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藏民族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藏生态建筑体系。

在农业时代,居住房屋的营建,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式样的设计等,都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中国古代北方原始居民以穴居为主,南方居民则以巢居为主,都是不同地域的居民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而营建,体现出早期人类的高度人居智慧。藏族先民在生态环境恶劣的西藏高原,更是充分利用当地天然材料建造出资源节约和生态型的宜居房屋,体现了他们独特的人居智慧。

早期西藏先民多以畜牧业为主要产业,多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因而帐房是其主要的居住场所。据唐朝文献记载:西藏“其人或随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颇有城郭。……贵人处于大毡帐,名为拂庐。”[2]西藏牧民的帐房主要是由当地最容易获得的牦牛毛所制成,有记载“牧人帐幙,以牦毛为之,为牧人自身与其家属所制作。帐幙幙为长方形,长可十二呎,但有时亦有长至五十呎者,幙顶中央辟一孔,宽可二呎,炊烟即由此处透出……寻常帐幙,足容一家五口或六口,但亦有较此为巨大者。”[3]此外,也有用鹿、兕、虎等其他动物的皮毛做成的帐房。这种利用动物皮毛作为居所的传统甚至对其后的统治者也产生了影响,如“聂赤赞布后来在雅隆赞塘阁希地方建造了一座宫殿。这座宫殿不是用土石构筑的,而是用鹿、兕、虎、豹的皮张做成的帐篷式宫殿。”[4]

随着西藏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定居聚落的普遍出现,固定的房屋建筑相继在西藏高原出现。古代西藏先民在营建住房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独特的人居智慧,尤其是居住环境营造具有生态性和资源节约性的特点。

居住环境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实现自然、人与建筑三者的和谐统一。由于西藏海拔高,不少地区缺乏大树木,房屋建筑材料缺乏,因而西藏民居建筑的建筑材选用普遍具有就地取材的特点,采用当地天然的材料来建造居所,并使人与建筑和自然得到充分的融合,因而成为藏民族生态民居智慧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农牧时代西藏对内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都十分落后,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藏民族早期居住地多选在藏东南地区的河谷地带,尤其以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河谷地带为主,他们建筑居所时多根据河谷地形地貌以及建筑材料,营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各类房屋。这些地区因海拔太高,高大树木难以生长,木材较少,但坚硬的石料却相对较多,容易获取,故而这些地区的藏族先民多以石砌房,辅以泥木。据《西藏志》记载:“白炉至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层至六七层者。”[5]位于拉萨河河谷的拉萨老房屋主要建筑“都是石木和土木结构,墙体以花岗石、土坯等地方建材为主。”[6]由于生产力长期未发生变化,故而直到20世纪中叶西藏河谷地区房屋建筑仍然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

这种利用石材建筑起来的房屋,具有突出的生态性,一是表现为建筑的坚固性,这些用石块和泥土作为建筑主体的房屋大都经久耐用,不易损坏,而且具有相当的抗震性,在地震频发的西藏尤其重要;二是表现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无论是建筑的形态还是结构,都与西藏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在蓝天白云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十分壮观;三是这些建筑都具有冬暖夏凉等特点,宽厚的石块土墙对于保温有着很好的作用,这在高原寒冷地带非常有利于人居,体现了藏民族的聪明与智慧。

位于澜沧江河谷的昌都地区,属高原亚温带亚湿润气候,多高山峡谷,山岭平均海拔4000—5000米,其自然地理环境与拉萨河谷地区不同,因而建筑材料也发生变化,树木较多,石材也较丰富,因而这里的居民多采用片石木架结构建成藏式平顶碉房,大部分只有一二层,少量民房高三四层。[7]这类平顶碉房建筑也具有相当的生态性,既满足了居住的需求,也满足了防卫和安全的需求。碉房建筑具有多种功能,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饲养牲畜的圈屋,二层可以做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平顶可作为主人散步、娱乐和晾晒物品的地方。这些碉房建筑多选择修建在半山坡的平地,周围多栽有植物,与蓝天白云和雪山森林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建筑的融合。

另外,在自然地理环境与一江两河流域不同的藏东南地区,藏民族营建的住房因地制地有很大区别。这里降水丰沛,气候温和,全区林业资源广,林区面积大,因而该地区的房屋多以树木作为房屋建设的主要材料。特别是在出产松木地方,则以松木为屋顶,其高约五、六呎。松木屋顶,悉以重石压持。不用铁钉。[3]62该地区的藏民房屋结构非常精妙,不浪费任何材料,充分利用木材和石材。这些地区也有碉房建筑,但形制各异,由于建筑材料较为丰富,故而修建有不少大型的碉房群落,如布丹地方有一些碉房,足容五百人以上,有大厅,有礼拜堂,有游廊与群房,但任何部分,倶不能见一颗铁钉或螺钉。由此可知当地的人士深知鸠尾榫之艺术。[3]63藏东南地区的大屋顶结构民居建筑普遍通风性能较好,从而能够减少夏天湿度太大对人体的影响,大屋顶建筑对防雨也能起着很好的作用。

但是在藏西北气候干燥的阿里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石头和树木等建筑材料都极为缺乏,但当地年降雨量非常少,空气干燥,故而当地人发明了用黏土来修建房屋的方法。推动建筑墙壁都用石头或泥砖修筑。[3]62另外,也有藏民利用地形修筑窑洞,冬暖夏凉,非常宜居,与中国西北地区的窑洞原理相一致。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札达县古格故城遗址中发现窑洞879孔,多香城堡中发现窑洞176孔,玛那遗址、卡尔普遗址和达巴遗址中分别残存窑洞74孔、76孔和200孔。”[8]因此,藏西北气候虽然寒冷干燥,资源贫乏,但是由于藏民族因地制宜地营造民居建筑,从而为藏民族提供温暖的家园。

在建筑材料的运用方面,西藏人也在劳动实践中充分展示其智慧。如西藏贵族宅邸的地面和屋顶,多以阿嘎土锤炼而成。1900年,崔比科夫到达拉萨看到“在富人家中也可见到将小石子和粉土捶实后制成的光滑的地板。”[9]73英国人贝尔在看到西藏贵族住宅的地面后也十分忙呀地写道:地面“通常以小石和砂土,磨成碎片,再加舂捣,使变硬,更以油磨光之,则赫然地板成矣。”[3]86这种以阿嘎土为材料制成的地面,经过碾压和抛光宛如大理石一般光滑洁净。西藏建筑之屋顶多为平面,为了防水,也是采用铺土捶砌,“率皆平坦,处处皆是如此。”[10]65经过特殊的加工之后,屋顶不仅坚实,而且“雨雪不能浸透。”[10]66由于西藏的木材较少,尤其是前后藏和藏地区的木材稀缺,故而木材主要用于天花板、隔墙、楼梯等。“住室之内墙,与内室之间隔,往往以沉厚木料,或木板之属。梯为木板制成,与欧人所有者相似,有时楼梯木料,上截成许多阶级,此类木梯容易举起,可以阻断上楼之路。”[11]故而当日本游客柳陞祺在西藏游历之后,就认为西藏住宅乃“完美无缺”[7]。

二、生态宜居建筑的结构与风格

藏民族的人居智慧和生态居住环境的建设还表现在房屋结构及建造风格等方面。西藏不同地区气候差别极大,因而不同地区房屋的房顶建筑有不同的形式,其形制和风格也需要因地制宜,并且要符合节约能源等需求。西藏由于整体降水量少,故大多数地区房屋都以平顶为主。在拉萨、昌都等地民用建筑都多采用平顶。有记载在这些地区“多采用片石木架结构建成藏式平顶碉房,大部分只有一二层,少量民房高三四层。”[7]476[3]97贝尔曾描述帕拉家族在仲孜的宅邸,该建筑共四层,“最上层,在夏日为家人所居住,冬季则移至下层,所以求温暖也。厅事、卧房、厨房,皆在此层。”[3]93可见,宅邸最佳空间为二、三层,此亦均为贵族的主要生活区域。在二、三层中,贵族会择一个向阳面南的最优房间为卧室。这个房间布置最为精美,“所有的舒适与奢华都集中在此”[11]171。西藏住宅屋顶多为平顶,平顶屋面的用途多样,除休闲娱乐外,普通人家则多用于贮藏草料等。据《拉萨真面目》记载,帕里平民居住的房屋“平顶上堆满了一捆捆的草”。[12]51但在降水量丰富的藏东南地区,其民居的屋顶与大部分藏区平顶房屋不同,屋顶主要以坡形为主。如林芝城镇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构造”,“具有防雨防潮、通风、抗震、冬暖夏凉等鲜明的地方特点。”[13]南方多雨的地区如林芝等地,除屋顶之外,还使用两层房屋的形式防潮防湿。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多风,“西藏日中多暴风。秋冬春三季,暴风几难间一日也”[14],冬季漫长严寒。西藏建筑对高寒的高原气候的适应性首先表现在建筑的体型和紧凑的布局上[15]。高原冬天寒冷的气候特点使得防寒御冷成为西藏建筑设计的首先考虑的一个因素。人类在居住建筑方面发明了很多防寒御冷的方式,其中一个重要而简单的方式就是将建筑的体量缩小并变得紧凑,西藏的传统民居就普遍采用这种方式,关于这一点从藏族传统住宅普遍层高较低,房间面积较小的特征即可窥见。因为低矮的小房间相较于高耸宽大的建筑形态,更有利于集中热量,创造温暖的环境,西藏的传统民居将所有的房间都紧密组合在一起,并围绕放置火塘的客厅空间,以免热能的消失。由于天气寒冷,因而藏式民居建筑一般都有形状各异的火塘,由此而形成了“围火而居”的生活方式,高寒的气候环境下,设置炉灶的厨房自然成为藏族居宅中最重要的房间,人们在厨房进餐、饮茶、甚至会客,有的家庭甚至以厨房为卧室。客厅和主卧室一般为南向,客厅进深较小,以便阳光可以照入室内到达北向的次要房间。

西藏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受气候的影响有所不同,如西藏西北地区“地势高峻,复以冈底斯山之隔绝,信风被阻,因而空气干燥,雨水稀少,全年夜间,温度常在冰点以下。”[16]9所以西藏西北地区的人们修造房屋时主要考虑保暖和避风。为摄取更多的阳光,人们多在建筑基地时选择南坡的地形,并且保证与其他住宅有足够距离,院落内普遍采用南低北高的建筑布局,以便更多阳光的摄入,一般凹口朝向南向,如此则有利于采纳阳光,避开冬季寒风。由于西藏地处高原,一年之中寒冷的时间较长,故而大多数地区的藏民族为了使室内保温,一般居室都只开小窗。小窗虽然可以保暖,但对室内光源有一定影响,为了保证太阳光线的充分利用,藏民也采取了很多解决办法,如拉萨贵族的房屋“普遍做法是建造一座三、四层的主楼,主楼呈回字形平面,内设天井,以解决北侧房屋的日照和采光。”[6]50而下层平民则在自己的房屋上方开一洞,一方面可以让室内取暖的烟通过洞口出房屋,另一方面“这个洞口还可以引进日光。”[12]51使缺少窗口的房间变得光亮一点。此外,藏西北高寒地区的民居一般北向的墙较少开窗,即使需要开窗,窗户也都较小,以免寒风侵入和热量流散。

气候差异对藏东南居民建筑形态的影响也十分明显,这些地区的居民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也对建筑布局、结构和形态有若干改变。如林芝地区气候温和、雨水较多,其房屋建筑对日照和避风的要求都不高,所以林芝民居呈现出与拉萨地区明显不同的形态。首先林芝民居朝向不再严格遵守坐北朝南,而根据地势出现不同的朝向;其次,由于降水丰沛,林芝民居建筑屋顶多为坡屋顶形,与藏西北等地区的平面屋顶有很大差别。另外,林芝地区的民居建筑一般会在坡屋顶下构建半开敞的阁楼空间,主要用于晾晒物品和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此外,林芝民居在建筑形态上多呈矩形平面,墙上四面开窗,窗户一般较大,以便新鲜空气流通。由此可见,西藏不同地区的民众在构建民居建筑时,其形态、结构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共同的特点,即因地制宜,注重生态性、环保性和适用性。

西藏城市平民住房一般建成“‘天井形’,也即带着个‘内院’,类似于欧洲的大房子,并且在二层楼上还带有用来支撑通向住宅高层过道的回廊。……大多数住宅由两个房间组成:一间是靠近门口的厨房,一间是正房(也即卧室)。但是也有很多一个房间的住宅。一般说来,为了节省地盘,住宅都布置得非常紧凑。”[9]73住房室内地面由掺了草的泥铺成,“圆柱和梁支撑着天花板,天花板上铺的是细竿子。在细竿的间隙处自上而下堆满了木片和小细石板,以便支撑用掺草泥修成的屋顶或另一层房屋的地板。”[9]73住房内有一个很大的窗户,冬天则用当地产的白纸把窗户糊住,或是在窗户上蒙上一层白棉布。这个窗户既是出烟孔也是室内外空气流动之通道。每一幢住房均在最上层设有一个厕所,供整栋平民使用。

此外,西藏生态宜居建筑的特点还表现为适应西藏高寒气候,重视节能环保。可以说千百年来节能环保都一直是西藏建筑的优良传统。西藏位于高原地区,整体而言气温较低,故为抵御高原的大风,西藏大多数地区的房屋建筑普遍采用小窗户结构,以免冷空气侵袭,热能外泄。另外,西藏传统民居多为两层以上的房屋,在寒冷地区房屋最底下一层主要用来圈养家畜,一方面可为二层人居房屋提高温度,起到保暖的功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洁净观念,需要将人和牲畜分开。在帕里等极寒地区,为了抵御冬天的寒冷,则采用在地下挖洞保暖的形式,“地板陷入底下两三呎,所以保存温暖也。”[3]62在藏西北地区,为了避风保暖,“房屋建筑一般为紧凑型建筑,多形成‘L’型或‘凹’型布局,具有防风防寒、防雨防晒的特殊性能。”[17]除去用房屋修筑形式保温之外,屋内生火也是其保暖取光的一种方式,因此建筑内部都要考虑设置火塘。而在寻找燃料方面,也体现其循环利用的生态观念,不管是位于河谷地带的居民,还是居于帐中的畜牧居民,都以多牲畜(以牛为主)的粪便代替木材作为燃料,避免对森林的破坏。“西藏地居温带,惟以其为世界最高之地,故气候异常严酷,每届冬令,冰风凌冽,寒沍难堪。当地缺乏燃料,居民多以兽粪代柴薪,烧火取暖。”[16]9在一些地方既要取树木为燃料,也不会整棵树的砍伐,往往是对树的枝杈修剪,而保留树木的主干。但农奴时代,贵族取暖则多用木炭。冬季时,贵族们则在卧室内精制的加拉(陶制炉子)内放入木炭,以保持室内温暖。这种木炭一般采用松木,此木柴需要用牦牛从遥远的藏南林区运送到拉萨,一趟需要花五六个星期的时间,与烧牛粪取暖相比,这是一种贵族才能获得的高级奢侈享受。[18]99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提高,以及国家援藏政策的大力扶持,藏民族的人居环境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其人居智慧也增加了若干现代化元素,但他们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人居环境观念并未发生改变,并且在原有的人居智慧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发自然、主动地保护自然,创造出更加生态可持续的居住环境。他们在人居建筑方面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19]。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机关和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居民建筑在建筑材料上改变了过去以石、木为主的原料,开始结合现代建筑材料来建设,使得西藏城镇的建筑更加美观,居住和工作环境更加舒适;特别是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的结合,使许多房屋更加简洁、牢固,极大地提高了房屋的稳定性、实用性和安全性,在拉萨、日喀则等城市出现汉藏结合式样的房屋,其大致形制为:“用石头或预制水泥砖做墙,用方木做柱,柱子密集,约4平米有一根木柱,用方木或小圆木做椽,楼层铺0.25至0.50米厚的土和木板作地板,2层或3层向阳处安置宽敞明亮的铝合金玻璃窗,窗户多朝庭院开放,采光面广。”[7]90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藏各地城市开始出现中高层的商品住房、安居小区等,这些新式房屋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得城市居民建筑的式样更加丰富,室内布局更加合理,居住更加方便,但无论怎么变化,西藏民族对人与自然和建筑的协调发展理念始终如初,从未改变。虽然藏式住房修建方式开始改变,西藏城市新式房屋开始出现,但藏民族利用自然条件、节约能源、因地制宜的营建方式仍然得以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在不少城镇和郊区依然保存传统藏式的房屋,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虽然建筑材料发生改变,但建筑形式仍未改变,特别是“人居其上,牛豕在其下”[20]的住房方式仍然保存,并且在一些原来单层住房的地区进行推广。如拉萨所属林周县大多数农户逐步改变过去只修一层房屋及人畜均在一层房内生活的状况,新建住房绝大多数为2层楼,其中土木结构占10%,石木结构占70%,混合结构占20%。[21]西北阿里地区则建立起了独具阿里特色的房屋形式——太阳能采暖房,当地人称其为“太阳房”。而相对降水量稍多的昌都地区,其建筑则更加注重漏雨等问题,“民居住房在整体结构保持藏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大量吸收了现代建筑的长处,例如门窗的尺幅加大,注意采光通风;平顶屋改建为人字形屋架,以便更好地解决漏雨问题;房屋基础或楼层衔接处浇注一层混凝土钢筋圈梁,加固了房屋结构,使其更加安全。[2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也注意人居环境意识的回归,这种回归并非是对传统的照搬,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生态性和宜居性更加突出。

三、结语

西藏传统建筑之所以被誉为世界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除了其建筑的独特性外,还在于生态宜居建筑环境的营建,体现了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协调的关系。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是西藏传统建筑文化思想的精华,并渗透到城市选址与空间营建的各个环节之中。生态宜居建筑空间的营建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结晶,建筑的美感不仅依赖于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的和谐共荣,还依赖于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合而为一。[23]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西藏生态宜居建筑的营建很好地顺应了西藏高原复杂地理气候环境,巧妙地趋利避害,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总体来说,千百年来,藏民族对住房的营建,其原则就是最大程度地顺应自然地理环境,降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体现了藏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展现了人居智慧。藏民族对大自然的保护、崇敬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念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照亮着未来对生态居住环境营造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之路。总结藏民族的人居智慧,不仅对于今天建设美丽宜居的西藏有所启发,也有利于为不同地区人们营造生态居住环境提供智慧与借鉴。

猜你喜欢
人居宜居民居
民居智库
最美城市“绿化带”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产品力时代,保利发展控股全面进阶健康美好人居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
为打造“宜居漯河”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