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策略

2022-11-21 03:11李一飞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疫情文化教育

李一飞(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当前世界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影响,呈现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特征。世界各国注重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共同进步和提升,以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升中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新时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国际中文教育成为其重要抓手。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人民勠力同心,不懈努力抗击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防控、抗击疫情的总体胜利;但在全球范围内,防控和抗击疫情的任务还很艰巨。国际中文教育的受众对象遍及全球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后疫情时代,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国际中文教育要取得长足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既需要内在优化提升,亦需要应对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

SWOT 分析法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估,进而为达成目标提出战略和对策。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呈现出优势和劣势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形势,我们运用SWOT 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内外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样态,提出发展策略,旨在促进国际中文教育新发展,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一)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新生态

第一,国际社会更加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国际合作不是选择,而是必然;只有合作,才能共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各国要实现合作共赢,语言互通是基础,文化共融是保障,这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新冠肺炎疫情使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入,并深刻认识到“命运共同,语言共通”[1]的必要性和现实性。面对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语言交流已成为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2]。

第二,中医药抗疫受瞩目,中国传统文化显魅力。中医药为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胜利贡献了“中医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用数据和事实说明中医药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独特贡献和作用。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融的途径[2]。后疫情时代,我们要发挥中医药优势,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对话,展示汉语独特魅力。

第三,分享抗疫经验,提供人道援助,让国际社会感受中国担当。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暴发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当机立断,上下同心,共渡难关。当疫情在全球范围快速蔓延开来,中国彰显大国担当,同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和科研合作,为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提供援助。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表现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国家形象也随之提升,增强了国外民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意愿,激发其学习汉语的热情,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潜在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新困境

第一,“逆全球化”局势突显,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受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西方许多国家各自为政,抗疫不作为,使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这使得全球化更加步履维艰。为了防止病毒传播,世界各国人员流动受到限制,进出口货物流通受到阻碍,助推了“逆全球化”思想抬头。后疫情时代,在“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下,全球经济发展、政治格局、文化传播等都将受到巨大影响。如今,国际中文教育走过了70年风雨路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文国际传播进一步加快全球化进程,一度掀起“汉语热”现象,中国以外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达2亿[3]。但随着“逆全球化”局势的凸显,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将会受到阻碍,需要我们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第二,全球经济衰退,国际中文教育市场萎缩。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影响深远。在宏观层面,需求和生产骤降,短期失业率大幅上升,物价上涨;在中观层面,旅游、餐饮、交通运输、娱乐、教育培训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同时,私营部门、小微企业、小时工等微观个体受损程度更大[4]。在国际社会经济低迷、疲软的形势下,各国民众面临着失业风险、收入减少、复工复产困难等问题,没有过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国际中文教育市场。当前,汉语国际传播最主要的动因是经济[5],因此全球经济不景气使学习中文需求减少,使中文学习者主观意愿降低,进而造成海外中文学习者数量减少,来华留学生规模萎缩。

第三,国际交通受限制,“引进来”和“走出去”受限。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正常而有序,防控新冠疫情处于常态化;而境外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且异常复杂。世界各国采取严格限制进出境的政策,以阻断新冠病毒传播,保障民众安全。所以,中文国际传播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的实施和开展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数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派出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志愿者、管理人员的数量也会减少,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受到阻碍。

(三)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新契机

教学新平台——网络教学成新锐。后疫情时代,人员流动受限,为满足国际社会学习中文的需求,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活动迫切需要网络教学。虽然,在实际网络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改进,但网络教学无疑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教学新平台和发展新机遇。网络教学规模提升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实现路径之一,教学质量改善是国际中文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发展新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疫情蔓延,人们居家隔离,为持续中文教育,线上教学应运而生。线上教学益处多:教学资源丰富,可以按需选择;教学平台多,可以优中选优;随时随地学习,实现高效“碎片化”学习。然而,线上教学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短板:语言真实情境互动无法实现,学生学习状态无法监控,学习评价和管理有效性有待提升等。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学应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5G 时代的到来,VR等技术创新都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教学新模式提供可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既能发挥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势,又能互相弥补短板和不足,全面改进教学质量,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新“瓶颈”

首先,线上教学的新问题——教育公平。在信息时代,各国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均衡日益凸显,数字鸿沟慢慢显现。数字鸿沟不仅仅是因特网使用者的数量悬殊和多少人用不上因特网的问题,而是数字鸿沟会带来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鸿沟[6]。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后疫情时代的线上教学需要直面教育公平问题。根据最新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欧美国家的信息发展程度高,而非洲地区的国家发展程度很低,亟待改善提升信息化程度。因而,国际中文教育的线上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不利于教育公平实现。

其次,世界各国疫情防控趋势不明朗。国际中文教育受众对象主要在海外或者来自海外,世界疫情防控趋势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风向标”。目前,世界各国疫情防控趋势不明朗,形成原因如下:第一,各国每日均有新增病例和确诊病例;第二,西方个别政府对疫情持不重视、不作为态度;第三,经济衰退,海外民众急于复工复产,增加其国内病毒传播概率;第四,海外企业带“疫”复工复产,存在出口货物携带病毒进行国际传播的风险。世界各国因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民众意识,面对新冠疫情采取松紧不同的政策。因此,不确定的世界疫情趋势影响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

二、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新策略

基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需要增强内驱动力,发挥优势、弥补短板,抓住机遇、面对挑战,转换思路、改进方法,化“危”为“机”,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行稳致远。

(一)提升中文吸引力,以增加中文学习需求

第一,增加中文学习的价值。通过学习中文获得更多红利,才能吸引更多海外学习者。我们要重视中文在国际语言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其使用价值;重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语言传播的结合,比如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增加中文的内涵价值;重视加强中资境外企业外籍员工的汉语职业培训,增加中文的应用价值;逐步提高国内“双一流”大学来华留学生汉语入学门槛问题,增加其学习价值;加大外籍中文教师及科研人员申报汉语项目的资助力度,增加其研究价值;重视开发汉语软件或者翻译系统,增加其生活价值;等等。通过各种途径为中文赋能,增加国际中文教育的学习者数量和规模。

第二,增加中文教学特色内容。要突出中文教学的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同质化的现象。“中文+X”理念得到学界的推崇。“X”主要指专业内容和职业内容,而笔者为“中文+X”教学内容赋予更多一层的含义,即“中文+生活内容”。“中文+生活内容”指以中文为工具,为学习者提供有关生活情趣、生活态度的教学内容,比如,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赏析,对中医药的了解、接受和传播,参与中文特色文化交流项目,来华旅游,等等。

(二)完善线上中文教学,以提高中文教学质量

第一,加快线上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开发。后疫情时代,教学模式由以线下教学为主转为以线上教学为主,最突出的问题当属“对口”教学资源匮乏。建设线上教学资源势在必行,应遵循如下原则:其一,共享性原则。国际中文教育者共建资源,实现共享,达到事半功倍、扬长避短的效果;其二,互动性原则。引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学技术,促进教学互动性和情景性;其三,操练性原则。实现多练、勤练,这是达成语言学习目标的关键之举;其四,包容性原则。教学资源要能够接纳学生多种设备类型。

第二,提高国际中文教师现代教育的科技素养。教师的科技素养,包括对教育科学技术的应用、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线上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提高教师科技素养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将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纳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步,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一线教师的教育科技培训;第三步,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纳入评优、考核和晋级的考量体系。

第三,避免线上教学存在短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软件、硬件和网络存在差异,可以完善录播、回访、慕课等形式弥补信号不稳、即时上课有困难等突发状况。线上教学互动问题值得关注,降低班级规模,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度。线上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最终成绩包含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布置或推荐更多课下延展性学习资料和活动,充分利用课下时间,一方面可以巩固线上课程的知识,拓展学生思维;另一方面增加中文实用性,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使用中文。

(三)编写普适性读物,使外国民众了解真实中国

以线上教学为主的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还需要纸质读物吗?答案毋庸置疑。陆俭明认为,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国外民众仍以为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加之国际上不怀好意的势力对中国污名化,甚至一些年轻人也对中国产生误读和误解[7]。因此,为使外国民众了解真实中国,亟待编撰普适性读物作为线上教学的必要补充。普适性读物包括两个方面,即年龄或受众群体的普遍性和读物内容的普及性。

第一,少儿读物和成人读物。儿童、少年、青年和成人是海外中文学习者的主体,尤其是中文教学纳入海外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海外中文学习者低龄化的发展趋势[8]。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因此有针对性的读物亟待出炉。读物包括课内教材和课外读物。课内教材要本土化,符合当地教学标准,满足学情和现实需求。根据年龄段的不同,课外读物可以分为多图少字、汉字标注拼音、多字少图、无拼音汉字、正常中文读物等几个阶段过渡。按照学习者的年龄和中文水平,国际中文教育界研究者可以推荐权威进阶阅读书目。

第二,历史文化类读物和概况类读物。历史文化类包括中国传统故事、中国历史(人物)故事、经典诵读、对外交往历史等。使中文学习者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体会中国敦厚、仁爱的民族性格。概况类读物主要包括中国基本概况、当代中国概况和分类别中国现状概况等。通过文字、图片向世界介绍当今中国的发展,使其了解真实的中国。陆俭明先生推荐《中国历代对外交往、交流史》和《当代中国概况》[7](1-16)两本读物,为文化类和概况类读物的编写指明了方向。此外,每种读物都要开发配套的音频或视频资料,以便图、文、声、视融合,多感官接触、体会读物内容。

(四)做好文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一,阐释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世代相传,具有独特魅力。随着开放、深入的国际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的代名词。传统文化来自民间,人民群众是传统文化的主体,运用恰当的题材和主题向海外阐释中国特色,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李子柒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制作美食视频,在国外的点击量超过千万,引发广大外国网友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央视评论称,视频中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烹饪技巧、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品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老敬老的传统思想等。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之美,需要更多“李子柒”,传统美食、传统中医药、传统工艺等都是中国特色的阐述点。

第二,传播中国声音。以恰当的社交媒体为传播方式,传播中国声音。社交媒体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博客、论坛等,其具有发展速度快、使用人数多、传播速率快、内容形式多样、传播效果好等特点,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有效补充。在文化的国际传播中,文化认同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集体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中,将某些价值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内在化,进而形成特定的认知、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或平衡感的一种象征性认可的体系[9]。文化认同是接受文化和理解文化的前提。因此,面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多元文化角度和文化内容,社交媒体为中国声音的传递提供了个性化、便捷化、动态化的实现方式。

第三,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将中国文化寓于中国百姓故事中,以触发国际民众共情。人物对象选取以“接地气”为原则,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故事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等各个方面。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以叙事能力、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为基础,坚持只讲述不评判的叙事原则,感性语言和理性语言相融的表现原则,以实实在在的故事传递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

(五)加快孔子学院转型升级进程,支持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随着国际中文教育蓬勃发展,在大力提升中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方面,作为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孔子学院肩负着重要使命。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孔子学院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努力探索既符合自身发展,又能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宏观规划。重新确定办学定位,从提高汉语教学服务水平,转向实施内涵丰富的全面(特色)教育,采取“一国(区)一策”战略,根据当地需求和实际情况精准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等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从以语言和文化学习为培养目标,转向以文化认同为培养目标。调整孔子学院地理结构及布局,将更多资源转移到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可从共同建院国家的影响力、“就近原则”——汉文化圈国家、“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友好国家和地区等几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必须持续发展现有孔子学院。

另一方面,微观实施。第一,经济手段方面。调整经费,缩减“请进来”资金,加大“走出去”投入;加大对孔子学院学生个人的资助和奖励;加强与孔子学院所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大外方教师及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第二,教育服务方面。鼓励中资境外企业外籍员工到孔子学院进行职业培训;鼓励孔子学院所属中方办学机构,利用孔子学院在当地开展学历教育;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多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第三,内化提升方面。提高汉语等级考试证书的“含金量”;逐步提高国内“双一流”学校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入学门槛条件;继续组织面向全球孔子学院开展的相关社会活动和竞赛,例如“汉语桥”等活动。最后,对外传播方面。运用多种传播媒介、途径和平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形式,彰显中国特色,例如中医药、中国菜、手工艺、武术、京剧、书法、国画等;面向不同年龄段的汉语学习者,传播中国哲学思想,例如,针对儿童开始训诂篇章的诵读,创办孔子学院全球性刊物,等等。

综上,新冠肺炎疫情范围波及全球,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要注意疫情引起的“蝴蝶效应”。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常态化”决定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调整常态化”。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需扬长避短,直面挑战,化解危机,探索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疫情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战疫情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