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多维意蕴*

2022-11-21 02:52董玉节
关键词:改革开放道路中华民族

董玉节

(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坚持中国道路”作为宝贵历史经验,被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39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尽千难万险,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始终坚持锐意进取、不懈奋斗,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既遵循发展的规律性,又坚守发展的价值性;既坚持发展的辩证法,又彰显发展的时代性;既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展现强大的历史定力,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形态发展路径特殊性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深刻认识中国道路的内涵与特色,可从方向、目标、时间、空间等维度予以解读。

一、方向意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方向决定前途和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3]这个重要论述,就中国道路的方向性问题和原则性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发展的历史定力,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引了中华民族阔步向前的根本方向。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4]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所谓的“强国富民”的药方,均因为药不对症,都以失败告终。在经过漫长而艰辛地探寻、比较和实践后,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保证,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关于国家性质的唯一政治选择。万山磅礴有主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党的领导决定着中国道路的方向、性质和命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根本保证。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理论的指引。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5]66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面临着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四项基本原则就我国的社会性质、国家体制、党的领导地位及指导思想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根本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改革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迈出了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铿锵步伐。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前所未有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前所未有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前所未有地推动了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6]走好新时代新的赶考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既离不开改革,也离不开开放。一方面需要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破解前进道路上的新矛盾新风险新挑战,另一方面需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同时,既要强调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也要强调改革开放的方向性和原则性;既要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可以明确,我们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是通过破除影响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来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改革,是创造“中国奇迹”并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我们的开放是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世界形成良性互动、造福世界的开放。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开放,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改革开放,做到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矛盾无处不在,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当前,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7]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一方面这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结果;另一方面,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加丰富的战略内涵。

二、目标意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认识和把握中国道路,必须明确这条道路引领中华民族到何处去的问题,这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这段历史,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生沧桑巨变的历史起点。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一百多年来初心不改、矢志不移、义无反顾。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概括为“中国梦”,并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个伟大的主题,既是中国道路的目标所在,也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一)把握“两步走”战略部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放眼全球”的战略思维和“高瞻远瞩”的科学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对中国道路在“路径”方面作出战略安排,擘画了“两步走”的宏伟蓝图,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比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并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世界上都将处于领先地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我们可以预见,到那时,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大国,将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今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这个重要的里程碑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史册。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一方面,我们要保持战略清醒,要看到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质量还不高;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紧紧围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不惧风险、不惑干扰,接续奋斗、勇毅前行。

(二)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不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坚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5]66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从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提出“为人民服务”,到2015年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的信念一脉相承,也揭示了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政治逻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宣示了新时代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唯一宗旨。今天,我们在阔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要始终牢记中国道路是人民的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就会不断厚植,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就会不断凝聚,中国道路就会越走越有力、越走越畅通。

(三)统揽“四个伟大”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干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今天,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心中最大的“梦想”。这个“伟大梦想”实现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充满艰辛与坎坷,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不断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否则“梦想”必然是“空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伟大斗争的不断深入、伟大事业的不断发展、伟大工程的有力推进、伟大梦想的日益接近,新征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会接踵而来,新征程中的风险和挑战会随时出现。对此,我们要坚持以伟大梦想为目标、以伟大斗争为动力、以伟大工程为保证、以伟大事业为路径,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保持更加强大的定力,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时间意蕴: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不懈探索、长期实践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2]39-40这从时间的维度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的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在保留自己核心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吸收印度文化以及西方文化,逐步形成了持续到今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一种具有连续性、包容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的文明,拥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也迫切需要新的组织、新的政党。十月革命后,中国迎来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关键是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天下大同理念、天人合一观念、唯物主义传统、求同存异思维方式等,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理想社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唯物辩证法及关于文化建设思想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进程中的新的历史产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深刻总结

近代以来,面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少仁人志士在苦苦思考中国的路在何方,不少先进人物在艰辛探寻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不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义和团运动,不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不论是辛亥革命还是“三民主义”,都没有改变中国支离破碎、任人凌辱的状况。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广大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积弱积贫的国家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专政的伟大飞跃;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并深刻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近代中国 180 多年的探索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为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表明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站起来了,解决了“中国的出路何在”这个老问题,但又得面对如何使中国很快摆脱一穷二白面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富起来的新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30年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并向社会主义建设迈进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摸索前行,走了“弯路”,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瓶颈期。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因此,改革开放不是偶然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必须明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30年,中国共产党人在摸索中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新的历史时期开辟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四)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思想与错误言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并推进改革开放,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 40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人民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举旗定向、谋篇布局,革故鼎新、励精图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冲锋号,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到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时代的进阶、实践的深化,也凸显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基此,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同时对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为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规划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要坚定不移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开辟的正确道路,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在前进征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四、空间意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因此,中国道路不仅是指引中国人民前进的发展道路,还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和平道路,积极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与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为建设人类美好世界贡献中国方案。我们可从空间维度、全球视野来认识和把握中国道路。

(一)建设美好社会的中国智慧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连绵不断,积淀着中华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和为贵”“求同存异”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维护祖国团结统一、反抗外来侵略、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谋求世界和平、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维护人类共同体利益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推崇整体观、辩证观和正确义利观,注重以和为贵、以和邦国、和而不同,蕴含着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我们既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也要看到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既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变,也要看到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任重道远;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方向没有变,也要看到单边主义、新孤立主义等反全球化的逆流在涌动;既要看到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大势没有变,也要看到“西方中心主义”对人类文明的威胁加大,等等。因此,世界并不安宁,人类依然面临不少的难题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普遍困惑,习近平同志以政治家的国际视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同世界各国一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走向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

人类社会走向美好的未来,需要世界各国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观念,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非传统安全持续蔓延,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根源仍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针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全球问题的中国方案。如在伙伴关系方面,强调对话协商;在安全格局方面,强调共建共享;在经济发展方面,强调合作共赢;在文明交流方面,强调交流互鉴;在生态建设方面,强调绿色低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全球合作,携手抗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9],中国一些主张为人类应对发展挑战、化解经济危机、走出发展困境,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理性选择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梦想,致力于缩小国际地区间发展鸿沟,提出并顺利实施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大大拓宽了中国发展道路并丰富了其内涵。

(三)建构和谐世界的中国贡献

中国共产党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党,也在为人类进步事业而不懈奋斗,以期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首先是理论贡献——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伟大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又一次具有飞跃性质的体系化构建,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类共同问题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其次是发展模式的贡献——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长期以来,国际格局以西方占主导,国际关系理念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5]64再次是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践行多边主义。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个别国家和政治势力以“甩锅”“脱钩”“制裁”等来破坏国际合作,挑起意识形态对抗,使世界陷入危险境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同舟共济应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国际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多边主义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必要路径。中国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坚持睦邻友好原则,倡导和平协商解决有关争端,积极打造实现共同发展的各种载体,发扬理解、协商、互助的国际合作新精神,坚定走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发展的道路,为建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中国贡献。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道路中华民族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