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驱动下的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
——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例

2022-11-21 04:54舒元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8期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工程

舒元佳 游 量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将传统的教育模式向信息化教育模式转变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该意见的出台充分表明我国对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视。该意见为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其中特别指出应促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构建智慧课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从而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由此可见,使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课堂改革升级,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热点。

一、《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涵盖经济、法规、管理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专业必修课,其一直处于高职院校土建类课程的核心地位。目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置为88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训40学时,在大二下期开设。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双高”建设中信息化课堂建设的要求,课程在内容设置、项目化环节设计、授课模式、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

通过对不同高校、企业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同时对授课教师、修课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整理出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开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涉及到了多门学科,理论性、专业性强,但课程学时量较少,导致任课教师无法将课程内容讲精、讲透,对于学生来说,理论知识深奥难懂、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效率低。

(二)授课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目前,课程主要以校内教师PPT、板书、教师讲授相结合的传统授课模式为主,没有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没有充分运用到信息化平台辅助教学,对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也非常有限,以致极大影响到了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智能化程度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当前BIM技术应用处于高速发展状态,BIM软件应用越来越普遍。在对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中得出,目前智能系统方向的人才是企业非常需要的,非常需要达到30.77%,需要和非常需要接近90%,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引入BIM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双高”建设驱动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将SPOC融入传统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显得迫在眉睫。

二、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优势

混合式教学主要是指将传统教学同在线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构建“线上+下线”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线上学习方式由曾经的MOOC(慕课,大规模在线课程)逐步发展形成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出现弥补了MOOC的不足,其将MOOC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势融为一体,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一个提出并使用SPOC的加州大学教授阿曼德·福克斯,他在研究中表示将传统教学课堂融入SPOC,有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学生掌握到的知识更具深度和广度[1]。赵慧提出网络化开放课程、信息化翻转课堂、企业人员网络在线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2]。徐娟提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让企业师傅也可借助信息化手段进入课堂指导,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3]。潘海泽等提出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4]。由此可见,将SPOC与真实课堂相融合,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能有效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三、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

(一)重构课程,将“岗—课—赛—证”相融合。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将“岗—课—赛—证”相融合,做到“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

1.课岗对接。课岗对接是指将课程设置与工程造价专业岗位群的需求相对接。我们结合四川地区建设行业的特点,进行广泛的企业调研,通过对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制定了专业教学计划,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服务于岗位工作要求、行业要求及学生人生职业发展于—体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课程内容在“三控三管一协调”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入BIM技术,设计为七大项目化教学模块,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编制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目标控制、可行性研究论证、组织招标、BIM技术项目管理软件等应用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信息化、智能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

2.课证融合。课证融合是指将课程设置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相融合。将教学内容与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等,以及建造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相对接。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行考取“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下,将与项目管理课程相融通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教学,如:掌握运用BIM模型进行施工动态管理的方法;掌握项目各参与方运用BIM模型进行协同管理的方法;熟悉施工现场布置要求与规范及相关软件功能等技能要求。通过课证融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3.课赛融通。课赛融通是指将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大赛的要求相融通。把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相关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当中,设计出适应各职业技能竞赛要求的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竞赛为动力,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校企”双向培养。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利用信息化平台让“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教学,以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三阶段教学实施。“课前”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课程引导,由任课教师推送资料、发布课程任务;企业导师录制项目化视频,提供工程实体案例;学生接受任务、观看视频学习资料、做好课前预习。“课中”主要是在教室或实训场所由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组织,通过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讲授点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导入课程,指导操作,让学生对课程的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深入的理解、掌握与吸收。“课后”主要是任课教师在信息化平台上发布课后任务、解答学生问题、更新学习资源;企业导师在线上进行指导、解答疑问;学生在线完成课后作业,追踪行业热点,进行知识拓展,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切实做到了“校企”双向培养,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团队培养。在对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思政”四大目标的研究分析后,制定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编制了课程教案、实训指导书、教学PPT,并编撰了一部符合课程教学需求的《工程项目管理》活页式教材;教学团队联合企业工程师录制了项目管理教学视频56个,总时长达622分钟;利用智慧职教平台MOOC学院创建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公开课,并开课;充分利用各大平台教学资源(视频资源176个,非视频课件266个),创建智慧职教云课堂;为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对三间BIM仿真实训室进行了建设,引进安装了斑马·梦龙网络计划软件、广联达BIM施工现场布置软件以及广联达BIM5D软件辅助教学。

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团队教师均为中级及以上职称,并获得了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为了更好地打造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培养高素质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学院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了师资培养,如:定期聘请软件公司专家对教学团队教师进行软件使用的指导和培训来提升教师职业技术能力,安排教师参加企业锻炼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比赛提高教学水平等。

四、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课程经过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配套教材、教学资源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开发,教学团队在智慧职教平台所建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公开课,被学校评为了院级精品课程;同时,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实践应用能力,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了1项全国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省级竞赛二等奖的殊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效。

工程造价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为学生创建体验度更高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驱动下,有必要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基于SPOC的信息化改革,以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工程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工程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m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讨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的相关因素
当前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子午工程
试分析统计学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