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语用训练点分析

2022-11-21 08:38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劳动街小学谢海云
家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素养文章能力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劳动街小学 谢海云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目的,优化基本的教学方向,通过基础知识的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最终要回归于实践中,而实践的形式为写作和表达,教学以应用为根本,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主要探究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语用训练点。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词语、句子的应用等基础知识上,但是却忽视了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语文知识必须应用于实际中才能发挥其效果,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长。然而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因而限制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把握语用训练点,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语文素养是指包括了与语文有关的各类积极向上的知识和思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的思想态度、思维方式、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品质等都属于语文素养的范畴。语文素养和小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关联,通过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和思维的形成。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之间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语文素养不只是按照语文课程要求教导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要提高知识水平,情感教育也不可以落后,这三个目标齐头并进,三管齐下,才是语文素养的内涵。这三个目标细细划分后,还可以延伸出学习习惯的培养、知识的不断积累以及学生三观的建立等,全面细致地看待语文素养,才是新课标的要求。

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落实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语文知识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回归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因此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必然离不开对学生语用能力的锻炼,这也符合核心素养教育观中“促进学生终身的成长与发展”的目标,能帮助教师取得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用学概述

基础的语用学的主旨是对人们在语言运用的时候所引起的结果进行讨论,并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语言的理解程度和内涵分析。它不是简单的语文教学或语言运用,它的领域不只是语言学,还有心理学以及哲学。在生活中,语用学的运用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语境下,对待不同的人,语言的表述可能相差较大,产生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别,所以对语言的正确运用,是教导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还是长久之课。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教育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说不同的话,随机应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可以促进小学生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而语用学是“长久之计”,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掌握,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语用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能有效教导学生的方法。

三、注重学生语用能力训练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培养,语言运用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也是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基石。通过语用锻炼,可以引导学生提升自身阅读、写作、交际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本就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重在应用,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通过语用训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体现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更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等,而教学中教师紧抓语用训练点合理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落实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探索世界的重要阶段,通过针对性的语用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满足学生的基本成长规律,可以促进小学生发展和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必须对传统的课堂进行改革和创新,并且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得到显著增强、语文思维得到系统开发,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必然增加,不仅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四、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语用训练点分析

(一)设计情境展开语用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控好语文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需求,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中进行语用训练,通过实践交流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一定的课文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促使学生灵活应用语言,从而提升自身的语用水平和能力。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探索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引导,通过教材的特点进行情境创设,为学生创造趣味性十足的语用交流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文语境中应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法,表达自我想法。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通过动作、语言等激励学生,让学生敢说、想说,最终在情境会话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例如,在讲解《秦兵马俑》一课时,为了达到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目的,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的情境,增加学生的融入感,使其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情境设计如下:“兵马俑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闻名于世的古代遗迹,那兵马俑在哪里呢?为什么会有兵马俑呢?你们有没有去过兵马俑所在的地方?置身于秦兵马俑中,你们有没有想说的什么话、想不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秦兵马俑?”。通过前期的情境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多媒体平台展示兵马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指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并抓住文章主旨和核心回答教师设计的各种问题,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用训练,通过一些问题,指导学生交流和沟通,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用能力,如问题:“学习了秦兵马俑后,你觉得秦兵马俑被称为‘八大奇迹之一’名副其实吗?通过文章哪里可以看出兵马俑的整体宏伟之势,请你总结和概括文章的核心主题,你认为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交流沟通,在实践中进行语用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深挖文章,对其中用语展开针对性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且有些文章的核心部分语言表达方式非常奇特。如果能深度挖掘教材,对文章中的重点部分进行深度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随堂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基于此,教师一定要深度了解课程内容,深挖教材,重视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内容,指导学生对特殊用语进行深刻探析,了解其中内涵,鼓励学生将其应用在实际写作或口语训练中,经过长期训练,逐渐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五彩池》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和探索其中的特殊用语,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学习其中的句式或写作手法,通过仿写或开展用语评判,了解其用语精到之处、特殊之处,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如文章开头写道:“我小时候听奶奶讲,西方有座昆仑山,山上有个瑶池,那是天上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通过传说引入,给五彩池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样的用语较为巧妙,给人一种惊奇之感、神秘之感,让文章增色不少,虽然是写景文章,但是由于用语巧妙,使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更加深刻。在这一用语表达方式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语用方式,通过对这一特殊用语的深刻分析,促使学生了解其独到之处,从而培养学生语用思维。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以此为例,进行句子仿写,先对自己要仿写的情景进行描述,发散思维,再进行句子的仿写,如“在村子的东边,有一处不知道源头的瀑布,外婆告诉我是当年女娲娘娘补天漏了一块,所以那瀑布水是天河的水。”也可以开展课堂小练笔,举行写作、小组话剧、演讲等形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对映射性的语言进行深度分析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文字的应用十分巧妙,具有一语双关的作用,有的语言也有多层含义,通过多层含义的应用使文章整体更加传神。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组织学生对这些核心用词进行探讨和探索,领悟语言应用的巧妙之处,从而提升语用能力,并鼓励学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在分析应用这些文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模式,以拓展语文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语文世界,掌握语言的应用技巧。每一个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自然产生的观念也是不同的,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模式,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作用极大。

例如,在讲解《永生的眼睛》一课时,文章的内容暂且不说,就从题目和文章整体来看,对“永生的眼睛”这一用词应该进行深刻分析。这一用词不仅代表了作者母亲生命以另一种方式的延续,代表了作者对母爱延续的渴望,虽然母亲走了,但是仍然可以用眼睛在远方遥望着他,更代表了一种永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永生的眼睛在这里不仅指眼睛,还代表着重生和希望,用语十分精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永生的眼睛”这一主题进行深刻分析,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内涵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这种小组合作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做好对学生的科学分组。一般来讲,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规律将学生分组,即所有小组整体的学习水平是一致的,但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又是具有差异的。考虑到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分组时,也应重点考查学生的性格,如将性格外向、敢于在课堂中发言、交流的学生与性格较为内敛的学生分为一组,就可借助前者的性格,激发后者的语用意识,鼓励其大胆交流语文知识、分享语用知识。

(四)以结构为本,展开语用训练

小学语文课文结构的设置往往十分传神,具有诸多可考之处,结构的设置也是文本的重点。在语用训练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对文本结构展开深刻分析,通过对文本结构的深刻分析,促使学生体会文本用语精到之处,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例如,二年级上册的《日月潭》这篇课文开篇先对日月潭的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介绍——台湾的湖,周围树木茂盛,分外好看。之后对日月潭进行了详细介绍——日潭月潭,早上的日月潭以及中午的日月潭。最后对日月潭进行了概括——日月潭风景秀美,吸引了许多游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课文结构为“总-分-总”。教师对作者运用这种结构的好处进行了总结——结构清晰、思路明了、意义理解、逻辑清楚等,然后引导学生对这样的结构进行仿写。比如可以用这样的结构描述身边的人“小红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和我在一个班级,我们一起……老师对她的评价……爸爸妈妈对她的评价……我眼里的她……总之,小红是一个……”并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小作文的形式呈现,提高对这种结构的掌握程度,构建语文思维体系。此外,在学生升上高年级后,教师就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就非常适合用来开展语用训练。由于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从春、夏、秋、冬四个角度分别描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因此,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作者的行文逻辑,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结合这一结构,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喜爱的一处风景,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五)开展实践活动,培育语用能力

学生的语用能力,与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语文能力都具有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还应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推动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实践中,在更大的舞台上应用自己的语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类似”读书会“的语文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收获,撰写读书报告,在读书会中,分享给其他同学,在班集体中营造出一种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语文学习氛围,引领学生不断交流、不断探讨,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又如,有条件的教师也可将语用训练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众所周知,口语交际是最能锻炼学生语用能力的平台,而小学生又恰好处在交际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可开辟教室后面的黑板或宣传栏的一部分,专门用于让学生分享语用知识,可要求学生以学号为顺序,定期在其中分享一些具有实践性的语用知识,包括口语交际时的文明用语,可以运用到写作中的作文素材、名言警句等,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推动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语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高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语用学的渗透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清楚、恰当、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就要以文本为核心,对语言进行针对性分析和探索,结合学生实际需求,通过合理的语用训练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素养文章能力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