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十五首重出诗考正

2022-11-21 09:52
关键词:宋诗寒食

刘 岩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人,宋抗金领袖,卒谥忠定。李纲现存诗二十八卷,收《梁溪集》卷五至卷三二,[1]四库馆臣评曰:“纲人品经济,炳然史册,固不待言。即以其诗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寻常文士所及。”[2]1345《全闽诗话》卷三称其诗“气格浑雄,才情宛至”[3]。然其诗亦见于他人别集,亟待厘清。学界关注过此问题,对李纲部分诗作进行过考证(1)如《全宋诗订补》(大象出版社,2005)第677页“李左史”条、李成晴《“误置”的两宋诗人——全宋诗重列作者考辨》(《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陈小辉《〈全宋诗〉之杨时、游酢、李纲、陈藻、张鎡诗重出考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但失之简略,且偶有讹误。现就纲诗重出现象及原因分述如下。

一、因不明别称而重出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于“李左史”名下收《三姑石》《仙迹岩》《大隐屏》《幔亭峰》《天柱峰》五首,[4]45140《永乐大典索引》亦将“李左史”作为诗人单列,收《洞天》一诗。[5]《洞天穴》《三姑石》《大隐屏》《幔亭峰》《天柱峰》见《舆地纪胜》卷一二九,署名“李左史”。[6]《仙迹石》又见嘉靖《建宁府志》卷三,题为《仙迹岩》,亦署名“李左史”。[7]

《洞天穴》《三姑石》《仙迹石》《大隐屏》《幔亭峰》《天柱峰》六首录于《梁溪集》卷六,诗曰:

沈沈幽穴閟云烟,玉宇琼楼锁洞天。自向壶中飞日月,更于物外起山川。

刘公隐后今谁继,张湛仙来不记年。紫府若容幽客到,诛茅欲卜隐屏前。

——《洞天穴》

风舞芳林鬓脚垂,朝云行雨湿仙衣。不知当日缘何事,化石山头更不归。

——《三姑石》

当年天姥戏溪边,二石遗踪膝宛然。却笑茂陵缑氏迹,只凭方士口中传。

——《仙迹石》

高峰崛起翠微屏,何事呼为大隐名。自是市朝人不到,非关洞户锁峥嵘。

——《大隐屏》

燕罢虹桥绝世氛,曾孙谁见武夷君。更无裀幕空中举,时有笙竽静处闻。

猿鸟夜啼千嶂月,松篁寒锁一溪云。洞天杳杳知何处,翠石苍崖日欲曛。

——《幔亭峰》

巉巉千丈插烟空,始见天南一柱峰。绝顶雾开擎日月,半岩云暝噫雷风。

俯临万壑林芿秀,高压群山气象雄。谁道共工曾触折,断鳌端是女娲功。

——《天柱峰》

《全宋诗订补》“李左史”条曰:“(《全宋诗》)所辑《三姑石》等诗五首均为李纲诗。”[8]惜未说明原因,恐造成新的误解,如《“误置”的两宋诗人——〈全宋诗〉重列作者考辨》一文提到:“就像称王维为‘王右丞’、称杜甫为‘杜工部’一般,宋人习惯称呼李纲作‘李左史’,例如魏了翁有《送李左史郊外和范沪州赠李韵》,程公许有《寄呈座主李左史三首》,皆是写赠李纲之诗。”[9]将“李左史”直接等同于李纲,似不妥。纲卒于绍兴十年(1140),此时魏、程二人皆未出生,遑论写诗相赠,可见二人诗中之“李左史”非李纲,而是另有其人。(2)据周兴禄考证,程公许《寄呈座主李左史三首》中的“李左史”当指李道传。详见周兴禄《宋代科举诗词研究》(齐鲁书社,2011)第477页。事实上,翻检宋人集子便知,“李左史”之谓较为常见,非纲之专有,如《海珠山慈度寺记》曰:“宝祐四年,郡人文溪李左史昴英施财创寺于其上,奉佛安僧,请额‘海珠慈度寺’,立为甲、乙住持院。”[10]文中“李左史”指番禺人李昴英。再如《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录《十朝纲要》一书作者为“李左史埴”[11],即眉州人李埴。

按:“左史”乃门下省起居郎之别称。[12]《梁溪集·附录·李纲行状·上》载:“(政和二年)八月,出朝陵寝,除起居郎。十二月,差兼国史编修官。宣和元年,同知贡举。六月,京师大水,徽庙降诏遣使,所以忧劳者甚至,而在位者乃寂不闻有发愤纳忠之人,公独异之,怀不自已,奏疏论列。”可知李纲的确做过起居郎,且在宣和年间以此身份上疏论京师水灾。李纲后来回忆此事说:“臣昨任左史,以狂妄论列水灾,蒙恩宽斧钺之诛。”[13]11246宣和元年(1119),纲因上疏事被贬沙阳,同年,“道江南入闽境,遂游武夷,乘小舟泛九曲,留山中赋诗几五十篇”[14],与邓肃等人唱和。邓肃《栟榈集》卷二〇有《跋罗右文李左史题棲云楼真戒大师营治》一诗,[15]题中之“李左史”正是李纲。此六诗中所提及的洞天穴、三姑石、仙迹石、大隐屏、幔亭峰、天柱峰皆在武夷山,如《方舆胜览·大隐屏》:“在武夷山。朱元晦诗:‘上有苍石屏,百刃耸雄观。蔪岩露垠堮,突兀倚霄汉。’公自注云:‘此峰夷上锐下,拔地峭立,如方屋帽,遂筑武夷精舍于此。’”[16]卷一一时间地点皆合,六诗所署“李左史”为李纲无疑。

二、因方志误载而重出

嘉靖《建宁府志》卷三收《钟模石》一诗,署名刘子羽。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四九引《建宁府志》,收此诗于刘子羽名下。[17]董天工《武夷山志》卷一三亦云乃刘子羽诗。[18]《全宋诗》共收刘子羽诗三首,其中《钟模石》据嘉靖《建宁府志》收录。[4]20775

《钟模石》见《梁溪集》卷六,诗曰:“谁铸三钟栾乳形,不须笋簴自能鸣。仙君欲奏宾云曲,只感清霜便发声。”

按:刘子羽(1097—1146),字彦修,崇安人(今福建省武夷山市)。早年随父驻防浙东、河北,屡立战功。后忤秦桧,于绍兴十二年(1142)罢官归居崇安五夫里,绍兴十六年(1146)病逝,谥忠穆,改谥忠定,追封魏国公。刘子羽无诗文集存世,其《钟模石》一诗最早见于嘉靖《建宁府志》。董天工《武夷山志》未注此诗出处,疑亦引自前者。嘉靖《建宁府志》凡例云:“旧志昉于宋守韩元吉、张叔椿,后皆遗失无存。成化中,知府安成刘钺重编未就而去。后太仆少卿杨亘得其稿于江右,然已残缺。弘治壬子再修,颇多宗其义例,今亦因之,纂辑而稍加折衷焉。”[7]凡例其成书颇晚,所本乃明成化年间残本,分山川、城池、风俗之类,按目搜辑补缀,又疏于校勘,旨在“表先哲,示楷范,明教化,端士风”[7]范嵩序,诗文附注其间,以彰文化之盛,“非为集文也”[7]总序。如此不得不令人怀疑其可靠性。

董天工《武夷山志》亦如此。此书乃前代《武夷山志》之集大成,于乾隆十六年(1751)编写完成。历代《武夷山志》达十几种之多,现存最早版本为宋人刘夔编纂。传入朝鲜的杨恒叔《武夷山志》即以刘本为底本,其凡例曰:“武夷旧志,宋侍郎刘夔所撰,岁久传讹,且多残缺。”[19]可见《武夷山志》的编纂并不十分严谨,加之书成众手,以讹传讹在所难免。而李纲《梁溪集》成书于其身后不久,宋代即有刻本,今上海图书馆藏宋刻一百八十卷本,惜为残本,仅存三十八卷。道光本《梁溪集》之底本乃福建人陈徵芝于道光十四年(1834)钞录自钱泰吉处。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九云:“《梁溪先生文集》,此集向来传钞亦希,余从王兰泉哲嗣菱溪处钞录其副,储藏家大半从余处传钞。”[20]道光本《梁溪集》虽经辗转传钞,难称佳善,但较之《建宁府志》《武夷山志》,仍稍可信。如此,要确定《钟模石》一诗归属,还应从内容上加以分辨。

李纲宣和元年(1119)贬至沙阳,遂游武夷,写下众多诗篇,其中不少游仙抒愤之作,如《钟模石》的前一首《大小二廪石》:“仙家何事亦赢粮,廪石团团峙道傍。应驾斑龙耕紫石,深储芝玉廪中藏。”[1]卷六《庄子·庚桑楚》曰:“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21]《汉武帝内传》云:“唯见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五色之斑龙。”[22]所写皆为仙家仙事,流露出远离俗世、归隐访仙的志趣。《钟模石》诗亦如此,写钟模石外形似钟,“不须笋簴”[1]卷六而能自鸣。笋簴乃悬钟磬之木架,《周礼·春官·典庸器》载:“及祭祀,帅其属而设笋虡,陈庸器。”[23]纲因言被贬,心中不平,乃以钟模石自况,明其高洁之志。后两句用仙人演奏“宾云曲”之典故,写钟模石“感清霜便发声”,依旧是表达对雅洁刚正之人格的追求。值得注意的是,同卷《题栖真馆三十六韵》也用了相同的典故,诗曰:“仙妃奏宾云,金鼓间丝竹。酒酣歌夕晖,叹息光景促。”[1]卷六如此这般,恐非巧合,盖纲作诗之习用。

综合考量,《钟模石》当为李纲诗。嘉靖《建宁府志》与董天工《武夷山志》误收为刘子羽诗,疑与二人谥号皆为“忠定”有关。或也因刘子羽本就是武夷人,方志为溢美其本邦,妄录此诗而不加分辨,如胡震亨所说:“诸书中惟地志一类载诗为多,顾所载每详于今而略于古,或以今人诗冒古人名,又或改古人诗题,以就其地。甚有并其诗句亦稍加润色者,以故诗之伪不可信者,十居七八。”[24]斯言信哉。

三、因《永乐大典》误辑而重出

《寒食五首》见葛胜仲《丹阳集》卷一六[25]、《全宋诗》卷一三六二[4]15605。《种荔枝核有感》《诸刹以水激硙磨殊可观为赋此诗》二诗,《全宋诗》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忠愍集》,校之残本《永乐大典》,收于李若水名下。(3)详见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1册第20114页、20103页。

《寒食五首》又见《梁溪集》卷八、《石仓历代诗选》卷一七一[26],署名李纲;《种荔枝核有感》《诸刹以水激硙磨殊可观为赋此诗》分别见《梁溪集》卷一〇、卷一八,兹录七首如下:

往岁遇寒食,亲宾相与娱。飘零客异土,对之浑若无。

岂不念佳节,寸心愁欲枯。花间有好鸟,劝我提胡卢。

一醉聊自适,醉梦归东吴。

——《寒食五首·其一》

异县遇寒食,怅然怀我家。千里遥相望,各在天一涯。

佳节无与同,冉冉悲年华。鸣禽花底聒,舞燕风中斜。

物情各自在,羁束诚可嗟。

——《寒食五首·其二》

天涯遇寒食,嘉节无与对。独酌一杯酒,慷慨使心痗。

来者复可追,既往那复悔。翛然畎亩心,敢忘犬马爱。

之推自欲隐,去去何所怼。

——《寒食五首·其三》

嘉节遇寒食,春阴犹作寒。闽人不知重,浑作等闲看。

饧粥不复煮,青枫谁与钻。开窗延霁景,脩竹正团栾。

翠眉双侍女,对此一樽残。

——《寒食五首·其四》

逐客已凄凉,矧复值寒食。花深日迟迟,院静春寂寂。

雨馀山吐青,日落霞扫赤。浙江渺何在,三月无消息。

弃置勿复陈,吾心乃如石。

——《寒食五首·其五》

荔子欲传种,他年养老饕。试将千颗植,已喜寸萌高。

岂耐雪霜苦,空惭浇灌劳。何殊茂陵客,藏核种蟠桃。

——《种荔枝核有感》

叠石壅寒派,湍流泻回溪。谁将方便智,成此妙圆机。

轮辐互高下,波涛郁翻飞。磨牙递旋斡,硙杵纷昂低。

玉粒已粲粲,琼花亦霏霏。虽存机械巧,利泽成博施。

试语汉阴老,使知浑沌非。惟当善用心,功与天地齐。

——《诸刹以水激硙磨殊可观为赋此诗》

按:葛胜仲(1072—1144),字鲁卿,常州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享年七十有三,有《丹阳集》存世。《国史经籍志》卷五集类载:“葛胜仲《丹阳集》八十卷,又《后集》四十二卷。”[27]《四库提要》云:“(《丹阳集》)自明以来,传本遂绝,今据《永乐大典》所载,以类裒辑,得文十五卷、诗七卷、诗余一卷,又附录行状、谥议为一卷,共成二十四卷。”[2]1346李若水(1093—1127),字清卿,洺州曲周(今河北省曲周县)人。为人有气节,刚正不阿。靖康二年(1127),随钦宗至金营。金人逼迫钦宗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13]13161,后遇害,时年三十五。《直斋书录解题》称《李忠愍集》共十二卷,“诗文虽不多,而诗有风度,文有气概,足以知其所存矣。”[28]四库本《忠愍集》乃永乐大典本,《四库总目提要》曰:“今原集不传。兹就永乐大典中所散见者,掇拾编次,厘为三卷,以建炎时诰词三道附录于后……,残编断简,固皦然与日月争光也。”[2]1343

《寒食五首》题下自注云:“余谪沙阳,地僻家远,遇寒食如不知,盖闽人亦不甚重其节也。感而赋诗五首,以杜子美‘无家对寒食’五字为韵。”[1]卷八四库本《丹阳集》乃以此注为题,《全宋诗》因袭之。考纲之生平,《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七》载:“宣和元年,京师大水,纲上疏言阴气太盛,当以盗贼外患为忧。朝廷恶其言,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13]11242《梁溪集》卷八页首亦有注,曰:“在沙阳作四十五首。”与《宋史》所载相合。然检《宋史·葛胜仲传》[13]13142与葛胜仲婿章倧所作《文康葛公行状》[25]卷一六,皆未记贬谪沙阳事。且《寒食五首·其五》云:“浙江渺何在?三月无消息。”北宋浙江属两浙路,包括常州、苏州、润州、杭州、湖州等十四州,时纲之亲属在梁溪(今江苏省无锡市),北宋时属常州,与诗意相符。故葛胜仲《寒食五首》盖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误收,《寒食五首》为李纲所作。

李若水《忠愍集》原本久佚,其目为《永乐大典》割裂,原本次第已无可考。今本《忠愍集》乃清人辑录本,仅存三卷,诗两卷。相较之下,道光本《梁溪集》更为可信。道光本陈徵芝跋曰:“兹一百八十六卷全集,今夏得自平湖友人钱姓,乃当时进呈真本。顾自宋至今,经历七百余年,全书尚未锓梓,异日得以校刊行世,岂非厚幸也夫!”陈氏所言“进呈真本”颇可疑,且“全书尚未锓梓”一说实误。纲之全集乃姜注刊刻于宋嘉定年间,有黄登跋,曰:“中兴文人固不为少,要如公之气概盖不可掩。若乃相业光明,持论正大,靖康以来,一人而已,而文直公之余事。是集刊于秋之九月,成于冬之十二月,其为册三十有三,为卷一百八十。”[29]卷八〇如前文所述,道光本《梁溪集》经自辗转传钞,未为佳善,而嘉定所刻书版不久即“遭火燬”,“缺五百板”,[29]卷八〇后经重修补辑,绍定六年(1233)由赵以夫重刊。若水与纲乃同代人,纲称其“能仗义死节”[13]11253,后世补辑《梁溪集》误收若水诗亦未可知。如此,须从诗本身考察。

《种荔枝核有感》诗曰:“荔子欲传种,他年养老饕。试将千颗植,已喜寸萌高。岂耐雪霜苦,空惭浇灌劳。何殊茂陵客,藏核种蟠桃。”[1]卷一〇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30]后世常以“茂陵客”指代落魄文人,卢纶《晚秋山中别业》云:“茂陵秋最冷,谁念一书生?”[31]此诗见于《梁溪集》卷一〇,卷首注曰:“在沙阳作五十五首。”则此诗意境颇与纲之贬谪心境相合。同卷诗《次韵志宏见示·其二》云:“谪从天上堕人寰,惟有清风夜款关。”所写亦是遭贬之清冷心境。况且,同卷还有《荔枝词集句》《畴老见示〈荔枝绝句〉次韵》《尝新橄榄二绝句》《以蜜渍荔枝寄远》四首,盖荔枝、橄榄乃闽地风物。而李若水为洺州曲周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三十五岁殉节,一生未至福建。[13]13160可见,《种荔枝核有感》实为李纲诗。

《诸刹以水激硙磨殊可观为赋此诗》见《梁溪集》卷一八,同卷还有《归宗寺四咏》《客言庐山往年之盛今不逮远矣戏成此诗》等诗,当为纲建炎二年(1128)贬鄂州途中,过庐山,访众寺所作。《梁溪集·附录·李纲行状·中》载:“(建炎二年)以九月半抵镇江府……,而言者又言公遣弟纶与贼通,且倾家资以犒贼,以绯巾数千顶与之,朝廷不复究问其实。有旨落职,令鄂州居住。”归宗寺在南康军星子县(今江西省庐山市),位于庐山脚下,《方舆胜览》卷一七云:“在城西二十五里,即王羲之宅,墨池、鹅池存焉。”[16]

《诸刹以水激硙磨殊可观为赋此诗》写众佛寺之景,诗曰:“叠石壅寒派,湍流泻回溪。谁将方便智,成此妙圆机。轮辐互高下,波涛郁翻飞。磨牙递旋斡,硙杵纷昂低。”寺庙之间湍流婉转,便于利用水磨,而水轮翻动着的浪花又与溪水山色相合,确有可观之处。此中又含佛理,乃机缘方便所成,所谓“方便智”“妙圆机”。“方便”语出《维摩诘所说经》卷下:“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32]谓巧妙的施设、安排。“妙圆”乃见《楞严经》卷四:“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33]即殊妙圆满之意。李纲佛学修养深厚,“喜谈佛理”[2]1345,此诗趣味相合,地点一致,应为李纲诗。

四、因同题和诗而重出

《十二咏·桂斋》见吕颐浩《忠穆集》卷七,题为《桂斋两首·其二》,其一曰:“双桂亭亭傍竹斋,窗前会见紫花开。它时酿入椒浆后,香逐和羮满座来。”[34]《全宋诗》据四库本《忠穆集》收《桂斋两首》。[4]15391

此诗又见《梁溪集》卷三一,四库本作《桂亭》[35],为十二首组诗之一,其余十一首为《双莲阁》《梦室》《药圃》《橘亭》《竹亭》《荔枝亭》《兰室》《花坞》《圭沼》《磬塘》《菖蒲涧》。录于《梁溪集》卷三一之《桂斋》诗曰:“团团双桂拂茅斋,虚幌疏棂尽日开。会待秋高风露下,清香飘泛月中来。”

按: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乐陵(今山东省乐陵市)人。绍圣元年(1094)进士,初为密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卒赠太师、秦国公,谥忠穆。吕颐浩两度拜相,其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2]1350,史载:“李纲宣抚湖南,颐浩言纲纵暴无善状,请罢诸路宣抚之名,纲止为安抚使。时李光在江东,与颐浩书,言纲有大节,四夷畏服。颐浩称光结党,言者因论光罢之。”[13]1132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录吕颐浩《忠穆集》八卷,曰:“颐浩集凡十五卷,见于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者并同。旧本久佚。惟《永乐大典》颇散见其遗篇。裒而辑之,尚得文一百三十七首,诗词五十八首。今重为排辑,勒成八卷。”[2]1350今仅存永乐大典本《忠穆集》,乃清人自《大典》辑出,原本次第已不可考。检之今残本《永乐大典》,在卷二五三九“桂斋”条,录“宋吕颐浩《桂斋》”两首。[36]

吕颐浩素以纲“志大才疏”[37],屡次于高宗前诋毁李纲,甚至诬陷李纲结党营私,阻止其重返朝政,但期间二人仍有诗文来往。吕颐浩罢相后,于绍兴五年(1135)在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修退老堂,并寄诗李纲。《鸡肋编》载:

吕丞相元直以使相领宫祠,卜居天台,作堂名退老,每诵少陵“穷老真无事,江山已定居”之句以自况。时赋诗者百数。李伯纪职大观文、官银青、帅福唐,亦寄题二篇,其末章云:“片帆云海无多地,叹息何由厕末宾?”时谓二公“穷老”、“末宾”,何言之谦也![38]

“片帆云海无多地,叹息何由厕末宾?”两句出自《吕元直退老堂两章·其二》(道光本《梁溪集》卷三一),其自注云:“吕元直得书,天台郭外治园林作退老堂求诗,为赋两章。”除此之外,李纲于书信中亦附近著《十二咏》,吕颐浩《与李伯纪书》称赞曰:“某闲居无所营为,昨于丹邱东郊创园筑室,求诗为贶,乃蒙不鄙愚陋,宠惠两篇……,《十二咏》尤见制作之工,依韵和呈,资千里一笑。”[34]卷六可知吕氏当时有诗和之。今检《忠穆集》,确有《双莲阁》《梦室》《橘亭》《竹亭》等诗,[34]卷七与李纲《十二咏》诗题相应。则吕颐浩《忠穆集·桂斋两首》中当有一首为纲所作,即《梁溪集》中所录《十二咏·桂斋》。

李纲于绍兴二年(1132)因言获罪,罢归长乐(4)李纲《罢归二首·序》云:“余行次衡阳,弹压曹成七万余人出湖南境;移师衡山,降步谅二万众……未报间,闻有旨废宣抚司,及以言者罢去。”详见李纲《梁溪集》(清道光十四年刻本)卷二九。,赋闲家中,时年五十有余,自云:“吾年半百行休矣,万事悠悠皆可忘。”(5)语出李纲《自天宁迁居城东报国寺》,载李纲《梁溪集》(清道光十四年刻本)卷三〇。乃修葺池台,亲植花木,时与宾朋往来,《小圃初成秦楚材直阁有诗因次其韵二首·其二》曰:“屏迹山林得放怀,槛花栏药手亲栽。会心鱼鸟自相近,乘兴朋游时自来。”(道光本《梁溪集》卷三一)同卷诗《庭中酴醾盛开二甥以诗来戏和其韵》亦云:“试营小圃供幽奇,野趣独与闲相宜。”李纲《十二咏》中所谓双莲阁、梦室、药圃、荔枝亭、桂斋等,皆为长乐林苑之景,时吕颐浩求诗,纲乃于信中附此十二首,吕氏又有同题和诗,后人不知,误将同题两首《桂斋》入吕氏名下。

结 语

宋诗数量众多,或载于宋人别集,或录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总集,亦散见各地方志。载于别集的,当详细考其版本源流,厘清诗歌次第,不可轻信某个本子。先考版本,后求内证,方能妥当。《永乐大典》文献价值极高,但由于成书仓促,成于众手,加之“割裂庞杂,漫无条理”[2]1345,原诗次第无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出、误收的问题。方志乃为彰一方之盛,常为二手资料汇编,辗转誊钞,又收诗态度较为随意,辑诗时当务必考其出处。除此之外,别称、谥号或是同题诗,都有可能在文本流传中造成重出或误收,须慎之又慎。李纲十五首重出诗,多应景状物之作,格调规整,风格平庸,较少个人色彩,易与他人诗作相混淆,这或许也是造成重出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宋诗寒食
漫谈唐诗中寒食节的习俗
唐表宋里:论《红楼梦》诗词摘句中的宋诗学特质
渐行渐远寒食节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宋代诗歌中刘邦形象接受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的宋诗艺术观
寒食、清明与诗
清明节的由来
我会等你回来
《全宋诗》校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