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军事情报思想析议

2022-11-21 13:19
孙子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情报工作情报敌人

徐 寅

在先秦兵学史上,《六韬》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奇书,以姜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阐述政军思想,其内容“规模阔大,本末兼该”。《史记·齐世家》称言兵者皆以姜太公为宗。苏轼在《祷雨磻溪文》中道:“夫生而为上公,没而为神人,非公其谁当之!”姜太公以其亦文亦武兼通阴阳的形象广为流传。《六韬》不管是姜太公所作经流变而成,还是托名所作,都对后世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六韬》的兵学思想中,关于情报的理论思考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先秦人对战争中情报的重要作用及影响的独到认识,而且能凸显出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先秦诸家兵学思想中关于情报思想内容趋于体系化的成熟。

当前学界虽然对《六韬》兵学思想已有初步研究,但少有对其情报思想的系统探讨,因而未能深入揭示其在兵学史上的独特价值。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情报观等视角出发,具体研析《六韬》情报思想的内涵、特色及影响,兼论其与整个先秦时期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诸多兵书的思想关联。

一、服务于国家安全的情报观

战国时期是一个新思想、新价值观、新制度与旧有体系相互较量的时代,乱世与战争推动情报思想、实践长足发展。《六韬》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情报对国家生存发展的作用,对政治、经济、外交等情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重要作用有清醒认识。《六韬》强调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军事服务于政治的思想,形成了包括朴素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待国家安全问题持有极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文韬·兵道第十二》),《六韬》提倡决策者应以居安思危的态度严防“设备于已失之后”(《龙韬·军势第二十六》),把情报工作看作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面对各种潜在威胁,《上贤》篇云:“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文韬·上贤第九》),即决策者必须真正重视情报工作并积极采纳情报成果,情报工作才能明确任务与方向,进而融入决策之中。

《周易》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司马法》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先秦学者已经认识到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指出情报工作的关键在于分析和判断国家面临的现实和潜在安全威胁,趋利避害,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从国家安全出发,《六韬》将情报工作的着眼点放到了“武备”和“文事”之上,在“武备”方面,主张观察对手“野、众、吏”,待其现衰亡征兆后,施以“文伐十二节”,以实现“全胜不斗,大兵无创”(《武韬·发启第十三》);《六韬》在“文事”上,以“大农”“大工”“大商”为三宝,主张上贤,戒“六贼七害”,发扬民本思想,以保证政治经济安全。为此,甚至在内部选人择才上也主张充分运用情报手段“谍之观诚”,通过“富之”“贵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文韬·六守第六》)等手段,也就是通过让其家产富裕、让其身份尊贵、让其担负重任、让其处理国家要事、让其经受危难、让其解决突发之事等,考察其忠心和能力。《六韬》清醒地认识到稳定社会秩序进而维护政权安全需要情报保障,抵御外敌入侵保障战争胜利离不开情报保障,拓展自身利益更离不开情报保障。情报工作应该消除内部安全隐患,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保证政权安全,服务于总体国家安全。

二、由“知”到“胜”的情报体系构建

早期人们对军事情报规律的认识是自发的,感性多于理性认识。〔1〕《六韬》采取象类的手法,充分描述了情报工作应注重的特点,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文韬·守土第七》)类比防微杜渐的重要;以“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武韬·发启第十三》)类比强调戒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全书诸篇以情报思想为主线构建起以先知为出发点、以全胜为目标、以战胜为落脚点的完整体系,阐明了情报对于胜利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秦时期长期的战争实践,促使庙算、相敌等成为兵学的重要议题,为诸家所重视并著书探讨,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六韬》则充分吸收儒、道、法三家思想养分,继承并发展从时间上的“先知”、空间上的“尽知”、动态变化上的“察机”三个方面论述其情报思想内涵。

(一)以先知谋先胜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人者,先知也。”孙子将“知”和“胜”联系起来。“‘先知’的思想,其实贯穿于整部兵书。从《计篇》的‘庙算’开始,到《用间篇》的‘用间之术’结束,这一战争理念随处可见”〔2〕。《六韬》指出,情报工作应做到“早辨”“知几”。《易传》中讲到,“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强调对事物发生初始萌芽阶段的发现,即“知几”。情报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能够及时发现威胁、对威胁做出有效的预警是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文韬·守土第七》),强调了如果不及早应对而可能产生的严重危害。敌方的作战意图、作战计划通常都是严格保密的,但也难免会显露出一些不起眼的征候、苗头和端倪,对这些显露的征候加以监控,及时进行预警,就可以实现“善除患者,理于未生”(《龙韬·军势第二十六》)。

(二)以尽知谋全胜

在绝对依靠人力情报的古代,搜集情报对《六韬》的战略实施至关重要。如果搜集工作不能照常开展,意味着“耳目”被去除,情报分析部门无法正常运转,战略决策者将被迫成为“瞎子”。只有充分详尽地“知”,才能及时捕捉战争中对己方有利的因素,因势利导,抓住战机,以正确的谋略将可能的胜利化为现实。〔3〕《六韬》指出,情报工作者应“高居而远望”,即情报搜集的工作者应该站在高处,拥有开阔的视野,尽量目光放远眺望,不被眼前表象所迷惑,而后“深视而审听”,仔细观察问题的各个方面,以审慎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去分析处理情报信息,以求得对态势的尽知。《六韬》已经认识到情报工作不仅是简单的信息搜集。《发启》中讲到:“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通过见阴阳,见内外,见亲疏,通过对客观规律的把握,来知其“心、意、情”,遵循辩证的原则,从正反两方面考虑,既知其正,又知其反,以批判性的思维来分析推断,从而洞察敌人的真实企图,避免战略判断的片面性。知其意,强调情报对敌战略意图的分析判断,对其将来行动进行预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情报活动,已经不能依靠简单的侦察活动来完成,必须通过综合、解读、评估、分析各种来源的数据,把搜集所获信息转换成有用情报。

(三)以察机谋战胜

《六韬》开创性地采用态势——应对式的论述方式,提出在战场上“密察敌人之机”、审敌“十四变”,以战场态势为基础,对遭遇战、运动战、袭击战、突围战等作战样式进行探讨,阐述了四武冲阵、鸟云之阵等多种作战阵型,对部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宿营和作战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对步兵、骑兵、车兵等各兵种的作战方式进行了讨论。“敌人新集”“人马未食”“天时不顺”“地形未得”“奔走”“不戒”“疲劳”“将离士卒”“涉长路”“济水”“不暇”“阻难狭路”“乱行”“心怖”〔4〕,一旦我方能够掌握情报显示敌方出现以上状况,便集中力量攻击敌人的破绽,形成对我有利态势。如此,敌人只能被动挨打,最终失败。《六韬》要求战争指导者在准确与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既深谋远虑又通权达变从而机巧取胜的本领,把克敌制胜的谋略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原则。这种妥善处理情报与决策关系的问题,在今天仍是广大指战员战场指挥应把握的重点。《六韬》也是第一部对于如何反败为胜进行浓墨重彩论述的兵书,探讨了在兵力处于劣势或军队处于困境的情况下,防止军队溃败和败中求胜的方法,要求将帅掌握态势之后迅速而有效地采取预案式的应对方法,这对平时组织训练与战场上指挥作战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种态势观的建立,必将极大促进情报先导的导向。

三、《六韬》情报理论特色

从“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文韬·上贤第九》)出发,《六韬》对情报机构建设、情报搜集、情报分析的工作流程及隐蔽行动和反情报工作的措施进行了阐释,其“求先”“求全”的情报认识,体现了先秦军事情报思想的充分发展。

(一)对前人兵学情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孙子兵法》提出“上兵伐谋”的观念后,《六韬》在兵学思想上主张斗力、斗勇更要斗智,战争目标转向求“先胜”、求“全胜”要求,对情报活动的对抗性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指出应以去伪存真的战场情报分析辩证思维,严防敌方的欺骗活动,防止落入陷阱导致败亡。“夫两陈之间,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龙韬·奇兵第二十七》),列举了故意让士兵假作乱状、利用假人布设疑阵等多种欺骗敌人的行动。克劳塞维茨说:“战争中得到的情报,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相当不确实的。”〔5〕作为决策者应当对侦察获取的战场情报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别、筛选和分析,有效应对敌人的拒止和欺骗行动。

对孙子战略情报分析思想的继承。孙子提出“五事七计”的战略情报分析要素,主张对“道”“天”“地”“将”“法”,也就是政治、天候、地理、将帅、体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从而预知战争的胜负。〔6〕这种战略情报分析方法为《六韬》所继承,指出:“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六韬》主张军事行动应以情报工作为先导,应当对敌对国家整体情况有清晰掌握之后再谋划军事行动。一是观其野,搜集敌对国农业生产、基本国力、战争潜力信息;二是观其众,搜集敌国内部政治生态情况;三是观其吏,掌握敌国官吏执政情况,进而对敌国情况有整体把握。

对战场情报侦察思想的吸纳。受限于技术水平的发展,古代情报搜集能力限制在视距范围内的耳闻目视,但求先知全知的目标,形成了从战略上“三观”之法到战术上“察十四变”的层次化情报搜集体系,在时代背景下对影响战争胜负的地形等战场环境情报等给以极大关注。利用敌方弱点,其实质为抓住战机,集中兵力,击其虚弱。敌在“奔走”“不暇”“乱行”“心怖”“涉长路”“济水”“阻难狭路”等情况下,都有立足未稳问题,掌握态势捕捉战机,是指挥员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战场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有利战机稍纵即逝,指挥员应当随机应变,审时度势,把战争引向胜利。书中所罗列的十四种情报,都是要求指挥员通过有效的侦察手段紧盯战场,制定作战计划,集中力量攻击敌人的破绽,取得主动优势。

对保密工作的共同诉求。高金虎教授指出,拒止是指防止敌对情报机构接触敏感信息,策反己方人员,渗透己方设施,是一种防御性措施。〔7〕《六韬》对保密的重要性有“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武韬·发启第十三》)认识,强调“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龙韬·军势第二十六》)。意为:敌人了解了我军的部署就会探讨如何应对;敌人发现了我军的行动就会考虑如何取胜;敌人掌握了我军的意图,我们就会陷入困境;敌人摸清了我军的规律,我们就十分危险。进而提出“至事不语,用兵不言”(《龙韬·军势第二十六》)的保密原则,将保密问题看得与行动本身同等重要,保密与否关系到行动的成败,是情报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提出“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豹韬·林战第四十三》)的方法,即通过蒙蔽敌人、进行保密教育等办法进行情报封锁。至于针对信息传递时的保密问题,作者在《阴符》《阴书》篇中详细阐述了加密传递的方法。在今天看来,这可谓是密码学的开端。

(二)从实践出发的深入务实探索

首次对情报分工及组织建设进行探讨。《六韬》是中国古代最早对辅助将领进行指挥的参谋机构进行论述的兵书。《王翼》篇阐明参谋机构的人员编成、所掌职守,阐明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与情报业务相关达七十二人。其中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人心去就之机。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诡符节,谬号令,暗忽往来,出入若神。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士、军中之情。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动四境,以弱敌心。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鬼神,以惑众心。(《龙韬·王翼第十八》)尽管这种组织建制还仅仅是落实在兵书之中,但这些情报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从气象和地理环境情报、监视敌人掌握动态、防间保密到造谣惑众涣散敌人军心,十分细致全面。

(三)偏向实用主义的超越

“文伐”是《六韬》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含义是用非战争手段打击敌人,或为军事打击创造有利条件。先秦时期,随着战争的演变,从注重军礼到兵以诈立,战争的胜利已经不再忌讳使用各种阴谋,战争观念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六韬》的“文伐十二法”,就是依据“因其所喜,以顺其志”的原则,采取骄敌之心,分敌之势,“养其乱臣”“娱以美人”“令之轻业”等方法,达到削弱、控制以至消灭敌人的目的。一是投其所好:用间于敌君,根据敌国君王的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其那些能产生有害后果的爱好、展望、志趣等,尽可能予以满足,并故意示以恭顺,使其自我信心过分膨胀,辅以奸邪和声色犬马的迷惑,离间与忠臣的关系,促使其成为骄傲自大的孤家寡人,并进而作出不合实际的决策,为己方的进攻等提供便利。二是贿买敌臣:根据封建统治阶级的群体心理特征,针对“人臣无不重贵与富”的思想,“赂以重宝”“收其豪杰”,使其“身内情外”“心为我用”。三是进行离间:“收其内,间其外”,拉拢其宠臣,使中伤忠臣,以引起敌统治集团的相互疑猜,破坏其内部团结,并塞其言路。在实施上述谋略的同时,自己则抓住有利时机,收揽人才,施行仁政,扩大政治影响,发展经济,增强战争潜力,整军制械,扩充军事实力。在敌人日渐衰微、自己日渐强盛的情况下,伺机出兵,一举战胜敌国。

四、结语

先秦时期情报思想是浓厚且发达的,整体融入政治、军事对抗之中,其中的道理是基于战争实践经验的领悟式总结,并采用鲜活的情景式语言进行阐释,具有身临其境的沟通传播效果,与西方科学逻辑式的概念分析系统方法相比,体系较为零散,需要梳理总结。以现代情报思想或情报方法来考察,《六韬》所蕴含情报思想总体水平有限,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甚至还有迷信思想存在,但以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战争理念或方式等来看待,这些现代人眼中的不足,远比不上其带来的成功效应。这些经历史印证过的事实,其所蕴含的理念,同样可以给今人以启迪。我们应当把中国古代情报思想中熠熠生辉的精华萃取出来,让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学习、借鉴和传承其合理内核,融入当代情报工作中。

猜你喜欢
情报工作情报敌人
情报
情报
情报
稀奇古怪的敌人
做好国家情报工作 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情报法(草案)》开始审议首次在立法层面规范国家情报工作
交接情报
最后一个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