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三气”青年培育路径探究——以“3+3”行走的党课品牌创建为视角

2022-11-21 21:18
关键词:骨气全员三全育人

郑 莉

“三全育人”视域下“三气”青年培育路径探究——以“3+3”行走的党课品牌创建为视角

郑 莉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三气”要求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将红色基因作为主体,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通过多视角和多方位等方式深入探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科研创新”的新时代红色基因培育路径。构建了“3+3”行走的党课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以此实现红色基因全员辐射、红色精神全程渗透和红色知识全面传播的目标。

三全育人;三气青年;培育路径;党课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未来属于青年,高校在新时期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能担使命、能扛责任的时代新人成为了新的时代任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所谓“三全育人”,就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地育人(“三全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及劳动教育各个阶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特别是要把思想价值的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的全面长效机制[1]。因此,“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针对当下高校在育人模式、育人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改革,也是针对未来在新时期建设更高标准的一流高校提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标准和架构[2]。“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有利于构建和整合一体化育人体系,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新时代的有为青年提供原则及路径支撑[3]。党的百年发展史证明,青年在整个国家进步、民族复兴中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4]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既是对新时代青年的号召,更是新时代青年所应具有的责任与要求,培育“三气”青年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当代青年应以坚守理想为阳光催生志气、培育“奉献青春,奋斗强国”的骨气、在真抓实干与无私奉献中增强底气[5]。因此,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对青年进行的“三气”的培育,是为广大青年在新时代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蓄能量、提供支持。

“3+3”行走的党课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思想原则,调动社会各行各业全员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党课知识传授与“三气”青年培育的同频共振,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政治素养,让党史知识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使听党话跟党走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具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三气”青年培育的科学内涵

(一)“全员”参与助力“三气”厚植

“全员参与”不单是在校大学生的全员参与,而且是全社会所有青年、所有公民的共同参与,要号召整个社会主体全面参与“三气”的培育,让所有社会主体均成为建设者、参与者,做到同心、同力和同德的目标,通过一致的行动发挥人民群众的中坚力量,增强底气。让“三气”的培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让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能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将所有的个体团结起来,动员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营造一种全员崇尚“三气”培育、争做“三气”青年的社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年上有志气,下有底气,将骨气作为力量支撑,让国家、社会更具生机与活力。高校作为直接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的重要阵地,应当建立起“全员”参与的育人模式,以新时期党课建设为主要载体,使学生党员成为红色基因的主体,通过发挥育人实效,形成育人主体层层递增创造良好氛围,最终实现红色基因衍生红色因子,全员参与构建党课主体的创建目标,增强“3+3”行走的党课”的传播底气。使行走的党课根植在广大群众基础上,并不断向青年群体辐射,增加“3+3”行走的党课主体的广泛参与性。全员参与即是让整个社会主体参与其中,通过社会大众的一言一行来增强底气。只有让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反哺“三气”青年建设,从而达到一种无处不在的程度。

(二)“全程”渗透推动“三气”建设

全程渗透即是新时代青年在不同阶段都需要参与其中,全程要实现由“点”到“线”、聚“面”成“体”,实现“面”与“面”的融入及融合、“体”与“体”之间的联动。全过程不是碎片化参加某个阶段或某一部分,而是需要自始至终投身其中,完成全过程参与。通过全程参与能够让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不断提升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斗志,提升青年向上的志气和整个社会的志气,从而提升中华民族志气[6]。同时,每个阶段所蕴含的目的不同,不连贯参与各过程会导致参与的间断性,影响最终的效果。而只有全程与参与才能从各阶段不同的建设过程中汲取来自不同层面的力量,从根本上实现助力“志气”建设更进一步的目标。作为高校,应当将党课育人贯穿至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双维度”全过程育人体系,建立“全程党课学习制”,融贯党课育人纵向维度,加强红色思想引领,使党课学习者逐渐成长为红色因子的终身传播者,加强“红色基因”的“志气”培养[7]。体会“红色基因”里蕴含的骨气,融贯党课育人横向维度,通过红色基因“走出去”,实现“从小到老”党课社会育人功能。“双维度”的全程育人体系使青年在参与社会建设时能够无形地参与“3+3”行走的党课。在全程参与中,每个阶段都蕴含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全员、全阶段地参与,助力建设厚重、扎实的“三气”氛围。

(三)“全方位”融合引领“三气”培育

“全方位”不仅需要社会主体从各方面参与,还需要各种形式、内容包括学习、科研、实践、管理、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全”。而所谓“骨气”,包括直面困难压迫的骨气、敢于成功和探索的骨气等。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和有骨气,国家民族才有希望,而青年人理想担当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每个领域都有先锋者和开拓者。全方位融合让青年人从各个方面、各种学习场合锻炼,感受每一代优秀青年的不屈不挠和钢骨。在参与形式和涵盖内容上要达到全覆盖,要不断激励在新征程中的青年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号召广大青年带着新思想去助力红色脉搏延伸,如进行志愿服务、开展文化宣讲、参与西部计划、助力基层建设等,并通过青年行动将参与面辐射至社会各群体,使社会各界不同的社会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领该领域的骨气建设,让中国青年自始至终都保持作为中国人特别是新时代建设者的骨气和风度。最终,以多流合一,共同助推“骨气”青年的培养。构建“多形式、多内容、全覆盖”的全方位育人机制。丰富党课课堂内容,结合时事,融入最新资讯,将时政融入课堂内容,通过“寓教于乐”的课堂形式,提高“行走党课”的普及性和接受性,打造“地气”式教学课堂,以此促进红色因子覆盖社会,实现红色精神引领“骨气”培育[8]。全方位则是需要社会主体从各种方面参与其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研究。社会各界不同的社会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领骨气建设,最后达成一股合流,共同助推“三气”青年的培养。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三气”青年培育的指导原则

(一)以党建为引领,强化思想认同

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因此,“三气”青年的培育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党的基础知识、执政路线和最新思想理论的教育和宣传,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心的培育,不断强化广大青年人对党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高校要发挥党的引领作用,发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引领广大青年爱党爱国、向上向善,使青年人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追求更高的人格品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高校要以党建引领,实现红色基因全员辐射、红色精神全程渗透和红色知识全面传播,让青年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以党建引领,让广大青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事业观,敢担当、敢负责,树立对党和人民负责的人生态度和品格担当。对于“三气”青年的培养,最主要的是以党的纲领为引导,通过不断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强化青年的思想认同。高校作为基层党建与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应当将党的建设融入育人的各个环节,发挥思想教育和育人的双向作用。

(二)以理论为抓手,重视学习教育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要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年,要让青年学习党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以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青年的头脑,从而提高青年的底气、志气和骨气,让广大青年通过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使广大青年学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培育出新时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拥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以及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青年[9]。青年培养要以理论教育为抓手,向广大青年讲清、讲会和讲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汁原味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将党章党史与学科先进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引导青年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新阶段的奋斗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人自己的篇章,特别是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贡献出新的力量。在通过理论教育培养“三气”青年的过程中,不能仅在理论的说教层面浅尝辄止,更需要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借助长期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教学,实现进一步的思想引导与强化。

(三)以项目为路径,开展创新实践

“三气”青年的培养,除了理论学习,实践也是最好的教材,要以项目为路径,付诸以实践,让青年在实践中培育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广大实践中的能力。高校要鼓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或者动根据兴趣爱好参与申报研究课题,让青年既能在实践中运用并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又服务于国家、社会基层的需要,使青年通过实践形成敢于创新,不唯书、不为上和只为实的科学品格。在科研与项目的实践历练过程中,能够使青年充分跳出课堂与书本,走进社会、走进生产,如红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乡村振兴事业、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参加劳动教育实践等项目,不断丰富“3+3”行走的党课的实现形式,磨砺学生意志、锤炼学生品格,使其不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本领,同时,在实践行动中传播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三气”青年的培养除了理论学习,还需要实践的引领。因而需要通过不同的项目来强化学习,将红色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扶贫攻坚与科技创新结合、科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等,不断扩宽“3+3”行走的党课新渠道、新方式,通过不同的创新方式拓展路径。

(四)以制度为依托,实施严格监督

“三气”青年的培养需依托于“三全”育人的理念与改革,而当前一体化构建内容、标准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全育人”的实现,因此从制度上规范培育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要通过制度规范化势,以制度作为三全育人的依托,必须要细化规则和实施的要求,让权利和标注明晰,让一切可视化、简易化,且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使三全育人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真真切切落实到整个“三气”的培育过程中[10]。当然,三全育人以制度作为依托,也必然需要受到监督,以监督的方式让制度下的权利不能也不可以误用、滥用和不用,让三全育人培育“三气”青年让公众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明。在高校层面,需要革新人才培养制度,将红色教育、红色基因培育融入课堂,通过分享优秀的社会公众人物树立榜样力量,助力“三气”青年培养。高校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强化思想认同;以理论为抓手,重视学习教育;以项目为路径,开展创新实践;以制度为依托,实施严格监督的指导原则,不仅要社会主体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三气”青年培育的路径设计

(一)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实现全员育人

1. 高校主动担当,主导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是培育新时期时代新人的主阵地,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主要战场,是“3+3”行走的党课的主要阵地,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高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梳理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关系,作为主导者探索“全员育人”新机制。高校作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和枢纽,一方面,应当从家庭的角度来思考学生的成长问题,要站在家庭、家长的立场关注学生发展,杜绝只有在发生突发事件或问题时才与家长建立偶然性沟通,应当通过信息的有效互通,建立起与家长、家庭的长效沟通机制,形成青年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保障、服务和管理一体化协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当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作为终身使命,要主动与社会接触,对接社会需求,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全局去思考,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一些重大国家战略对人才需求的领域、行业变化等,从而实现高校育人与社会育人的双方联动。

2. 家庭主动介入,形成对学校和社会育人的支撑

家庭作为社会群体连接的最小载体,在青年整个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青年或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也会影响到一生的发展。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里学习的学生,其价值观、思想表现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从教育的目标来看,家庭对于青年的教育目标和学校的教育目标在长期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学校是一种以公共服务方式呈现教育的,所以无法完全针对每一个个体的特点进行“三气”培育。这时,需要完全了解学生培养过程、个性的优缺点,家庭也要主动参与到学校的育人中来,可以通过家委会、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监督学校育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可以通过利用经济、知识等资源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等方式参与。例如,一些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家长,可以主动走进学校,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这将形成家庭对学校和社会育人的良性支撑。

3. 社会主动协调,全面营造育人新氛围

社会是一个群体性概念,是由无数家庭及个人组成的。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不是单向或单一性的,学生是社会的当然成员,而社会也是学生成长的当然环境,如果社会能够加强培育优良品行的学生,学生才能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以此形成育人模式的良性循环。因此,作为社会层面的相关方需要主动协调相关资源,建立与教育培养及实施的关联机构部门常态沟通的机制,并且应该对于在工作中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把关系密切的教育培养内容进行梳理,并创造性地进行发展研究。对于社会而言,要根据新时期新青年的特点,调节社会的发展阶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下,社会层面还应当主动出击,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氛围,抵制不良文化对青年的侵袭。通过社会协调的方式,清除“三气”青年培育过程中的社会风气及环境障碍[11]。

(二)全过程育人做到时间横向、生命纵向“两维融通”

时间横向、生命纵向强调的是人们不能只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还需要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比如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也需要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学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举行不同对应的讲座,来深化人们的学习教育。时间横向、生命纵向“两维融通,最终达到三全育人的良好成果。从红色基因出发,“90后”“00后”的红色基因通过“3+3”行走的党课、榜样力量宣传等形式,深入各大学校开展党课教育培训,辐射至“05后”“10后”“15后”的中小学生,增强中小学生对党史和党的基础知识的了解,激发其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将红色基因培育从“源”开始,使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通过“家文化”的传播力量,辐射至“80后”“70后”“60后”等群体,以家促国,在家庭教育中实现党课的全过程教育,从深度上增加“3+3”行走的党课教育,做到育人范围的空间与时间的双向全覆盖。

(三)全方位育人,建立范围、内容、载体“三面并举”多角度育人体系

覆盖范围全方位。即以一个学校或学院的学生党员为基础,通过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微党课培育、新媒体宣传等特色形式宣扬红色精神,以所有学生为目标辐射红色基因,助力大学生骨气的培育。高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支援乡村基层医疗及教育等方式延续红色基因,实现地理与空间范围的“破冰”;以家风培育为契机,借助“家文化”建设,深入家庭这个社会中最小、对青年成长影响最大的细胞单位,将“三气”青年的培育纳入家庭教育的内容,实现人员范围的全方位覆盖。总体而言,以高校为据点,辐射至社区与家庭,由高校所在的城市渗透到其他省市,从广度上加大“3+3”行走的党课教育,最终在地域范围上实现全国、全方位地覆盖。

教学内容全方位。教师开展党史课堂、红色基因开展“3+3”行走的党课,均以教学内容全方位为核心[12]。授课内容涵盖党史教育、思想教育及国情教育等各个方面,根据不同授课对象、授课时间,调整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要把在党课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丰富、教学模式的革新等方面下功夫,打破传统党课模式,合理嵌入育人要素,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将“骨气”培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实现多元培养,形成协同效应[13]。

教学载体多样化。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将党课政治教育寓于其中,破立并举、善于创新,更新党课教学形式。通过红歌传唱、党史讲解、小品演绎、红色故事、榜样力量等红色课堂实现党课学习方式全方位覆盖,筑牢骨气培育上层建筑,实现骨气培育与党课教育同向同行,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和学科认识能力,将党课的培训打造成为集理论知识、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于一体的培育载体。

结语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和“两个大局”历史机遇期上,“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为历史必然,也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紧抓新时代教育发展战略要求,以培育红色基因为主体,以行走的党课为抓手,通过深入探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科研创新”新时代红色基因培育方式,构建“走新”又“走心”的党课实践育人路径。调动社会各行各业全员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党课知识传授与“三气”青年培育的同频共振。将时间横向、生命纵向两维交融,全程、全方位通过红色基因辐射红色因子实现全员构建党课主体、红色精神全程渗透实现“一始跟党行,一生延基因”、红色知识全面传播实现基因代代相传的目标。“3+3”行走的党课以“三全育人”为指引,培育新时代有底气、有志气、有骨气的“三气”青年。

[1] 林荣花. 构建育人队伍、课程体系、文化涵养、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三全”育人体系——以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52): 230-231.

[2] 邹桂祎, 李秋芬. 习近平青年观引领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构建[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2): 40-43.

[3] 苏利荣. 习近平青年观对高校“三全育人”的引领[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18): 26-27.

[4] 余斌. 论开展“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07): 27-31.

[5] 沈壮海, 彭鹤翔. 增强青年一代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10): 4-10.

[6] 杨晓慧. 引导新时代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8): 13-15.

[7] 任鹏. 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青年志气骨气底气[J]. 人民论坛, 2021(34): 100-103.

[8] 张平, 丁德智.“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04): 39-41.

[9] 王莹莹, 秦煜浛.“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04): 75-77.

[10] 芮晓华, 王才懿, 刘欢.“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1(29): 89-91.

[11] 张长江, 魏冉, 孙义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质量提升的探索[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1(06): 120-121.

[12] 雷冬红, 俸家翔. 浅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履职[J]. 文教资料, 2021(10): 80-82+89.

[13] 李月新.“三全”育人格局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刍议[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8): 111-113.

Exploring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Three Temperament” You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3+3” Walking Party Class

ZHENG L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s” and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three temperament” 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takes “the red gen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It takes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s” as the guidance to explore deeply a new-era “red gene” cultivation path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cultivating people by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rough multi-perspective and multi-faceted methods. An innovative path of “3+3” walking party class education and practice has been built,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full radiation of red genes, full penetration of red spirit, and full dissemination of red knowledge.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s”, “three temperament” youth, cultivation path, party class brand

G411;G416

A

1672-4860(2022)02-0105-06

2021-09-02

2021-11-02

郑 莉(1986-),女,汉族,重庆武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骨气全员三全育人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朽木颂
拓展延伸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