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山地农业高效发展困境与对策

2022-11-21 22:16
广东蚕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山地贵州农产品

王 玲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山地农业高效发展困境与对策

王玲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山地农业高效发展是实现贵州乡村振兴和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在贵州发展“黄金十年”进程中,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山地农业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山地农业园区规模效益不突出且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新型农民职业化水平低、缺乏先进的农业经营合作模式等问题。亟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措施,提升山地农业园区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激发新型农业主体内生动力,倡导先进的农业经营模式,致力于发展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贵州特色山地农业。

乡村振兴;山地农业;高效发展;困境;对策;贵州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海拔为700 m~1 500 m,地势西北最高,向东北和东南降低。贵州省地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可以说,贵州山地农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山地地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提升,更关系到贵州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农村振兴的背景下,发展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贵州特色山地农业尤为重要。

1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山地农业的研究始于1960年,当时主要是通过促进山地农业的高度机械化、利用不同的气候资源和地形地貌特征,实现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山地农业发展研究呈现出学科多元化、研究方向多样化的趋势。由于贵州山区自然条件的制约,贵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农业生产不稳定。周丕东等(2020)[1]认为,贵州的地形地貌特征为贵州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贵州山区应加快耕地适度机械化建设。黄婧等(2015)[2]认为,贵州山区农民合作成本高,阻碍了山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农产品市场化效应不突出。在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和山地高原特征下,贵州地貌起伏大、切割强、类型复杂,区域性差异显著,因此,贵州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发展山地农业时,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刘心一(2018)[3]提出,在山地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将部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加大对农业园区和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生态农业高效发展。

贵州山地农业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产品市场化不足,易受自然灾害威胁,新型农民职业化水平低等挑战。因此,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贵州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贵州山地农业发展现状

2.1 贵州山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贵州农村“社区”受到内外部经济压力的影响,经济效益不甚理想。第一,由于受限于地形条件,贵州的耕地是分散的。大多数农村地区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大多农民只能依靠传统农业经济维持日常生活,难以致富,如若遇到自然灾害,还极有可能导致亏损。第二,山地农业机械化成本高,农业机械设备能力弱。同时,农民生产的大部分农产品以自销为主。农村合作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无法形成集约化经营,导致黔货“出不了山”,农产品产业链短,工业增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近年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指示,加大了对贵州山地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优先发展山地农业,努力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发展格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做大做强十二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重点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致力于提升贵州山地农业的经济效益。

2.2 贵州山地农业发展的社会效益

近年来,“黔货出山”模式带动了贵州山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然而,山地农业技术的落后,使得山地农业发展的社会效益不显著。虽然发展山地农业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利用大数据赋能农村农业,但是由于贵州大部分山区农村并不富裕,交通不便,先天技术条件差,后天技术发展能力弱,许多村庄至今没有配备先进的技术人员来指导山地农业的发展,另外也存在人才外流的情况,导致山地农业发展的社会效益不如人意。

2.3 贵州山地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

近年来,贵州省高度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第一,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各市州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山地和荒坡,开发牧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森林城市,走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第二,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经济,聚焦林菌、林药、林笋、林禽(畜)、林蜂、森林景观利用(不包括风景名胜区和A级旅游景区等规模化旅游、康养基地)等主要业态,深入推进药食同源试点,打造一批黔药区域品种和品牌。与此同时,各市州加快建设农产品种植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促进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的山地农业高效现代化发展。

3 贵州山地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贵州农业发展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地农业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3.1 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完善

由于受到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于平原地区,且省内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完善。

第一,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受自然条件影响,贵州耕地零散,耕地面积小,农业种植区道路狭窄,无法容纳大规模现代农业机械。此外,贵州大部分偏远农村地区直到2021年才摆脱贫困,农民没有富余的财力购买先进的农机设备,他们更多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服务,没有考虑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农业资源、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渠道不完善,制约了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只能依靠传统道路运输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几乎没有更多的运输渠道。例如,一些水果和农产品属于季节性易腐产品,需要独特的运输渠道和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冷链技术。其次,大多数农民采用家庭经营方式,将成熟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直接销售给购买者,农民和购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农民会面临低价售卖或销路不畅的困境。

3.2 山地农业产业园规模效益不突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近年来,贵州山区依托自然优势,发展了八步茶、辣椒、苗族药材等特色山地农业产业园,其规模发展迅速。但是,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加工速度跟不上产业规模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贵州山地农业的发展。2020年,贵州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刺梨在省内的许多市州都有种植,刺梨企业也均有分布。贵州各产品种类虽繁多,种植面积大,但只有少数代表性产品被大众知晓,品牌知名度较低。规模小、深加工水平低、销售渠道窄、品牌影响力弱已成为贵州农产品开发面临的现实困境,直接制约着贵州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

3.3 新型农民职业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短缺

新型农民是指以农业产业、经营和服务为主要职业,掌握先进的农业开发技术和管理技术,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业从业人员。贵州新型农民的专业水平和农村劳动力的充足程度将直接影响山地农业的发展。第一,农民的专业水平较低。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的问题突出,新型农民严重缺乏。目前,各地政府开展了针对村内劳动力人口的农业技能培训,但是存在培训次数少、农民接收新知识能力弱等情况,没有达到培训预期目标。第二,农业劳动力短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和结构出现重大变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贵州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 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人,占36.11%。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不仅在减少,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大量农村人口正在外流且回流困难。

3.4 缺乏先进的农业经营合作模式

当前,贵州部分山地地区仍没有成立农业经营合作社,有些地区虽然成立了农业经营合作社,但是支持“农业合作社+当地龙头企业”合作模式发展山地农业的政策力度不足。因此,“农民+农业经营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新型经营模式在贵州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首先,农业经营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解决部分农业生产中的问题,促进山地农业发展。其次,龙头企业一方面能带动山地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影响农业产业化中的各个环节以及互相之间的配合。

4 贵州山地农业高效发展对策

4.1 完善基本保障措施,强化农产品多渠道运销

(1)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是山地农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根据贵州省“十四五”规划和国发〔2022〕2号文件的指示,政府要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应为偏远山村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推进高标准农业用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水平。同时,针对脱贫易返贫的农民,为了进一步缓解这部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的压力,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农业机械设备购置优惠政策,加强对这些农民的动态扶持。

(2)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优化农产品运输服务网络,发展山区机械化运输体系,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生产机械化,加强冷链技术、农产品冷藏保鲜等设施的开发应用,确保“黔货出山”。政府可以为偏远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长途运输提供货运补贴。

(3)深化农产品产销衔接,政府要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引进知名电商平台和企业,树立贵州特色农产品的良好品牌形象,提升产品及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政府要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发展订单农业,建议推出农业最低价格保险产品,推出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购买农业保险产品时,政府可以为其提供一系列补贴,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4.2 提升山地农业园区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1)提升山地特色农产品加工水平[4]。聚集农业园区种植基地、同类农产品加工工厂,形成规模优势,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建议政府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促进相关加工企业良性发展,避免恶意垄断,影响市场价格机制。同时,可为相关加工企业实行减税降费政策,助力“黔货出山”。

(2)打造品牌效应。打造有影响力的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区域品牌、产品品牌等,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贵州山地农业优质农产品的品牌辨识度,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进而赢得良好的口碑。

(3)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目前,贵州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具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延长贵州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让“黔货”不但能“出山”,而且能“走得更远”。

4.3 激发新型农业主体的内生动力

(1)培养职业化新型农民。针对农村留守适龄农业人口,政府应该鼓励此类人员留乡学习促进山地农业发展的相关技能,提高该类人员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的技能。同时,针对返乡精英和村中乡贤,政府应鼓励此类人员学习农业发展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

(2)加强专业型人才的引进。贵州省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和相关产业企业应该携手提供优厚的待遇条件和工作环境,吸引山地农业发展型优质人才落户。例如,为优质人才解决住房问题、户籍问题等。对于已经留在此地区的优质人才,应该加强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和晋升机制建设,以防人才流失。

(3)鼓励村中知识分子、有威望的长者等一类群体在“村两委”的领导下自发组建解决村民大事小事的组织,为村民“有事想沟通、有事可沟通”搭建桥梁,让村民产生对乡村的归属感,促使村民与政府、党组织为乡村建设形成合力[5]。

4.4 倡导发展先进的农业经营模式

(1)政府在发展山地地区农业经营模式中应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各村庄的实地考察,调整各村庄现有基础上不合时宜的农业发展模式,为促进山地农业现代化的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2)使多方主体在农业经营合作模式过程中获利。政府在执行发展先进农业经营合作模式过程中,应出台关于“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模式分红的标准[6],使农户、合作社获利边界清晰化,让各相关利益群体在良性的合作模式中得到应有的收益。

(3)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为确保龙头企业促进山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山地农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建议政府优化营商环境,为龙头企业制定政银企对接政策,为其提供降低担保费率和贷款贴息连续优惠政策等。

5 结论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通过对贵州山地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加强山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山地农业园区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激发新农业主体的内生动力,发展先进的农业经营模式,解决贵州山地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旨在提高山地农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山地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山地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新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学者关注山地农业和偏远农村的发展,进而提出更有效的策略,促进偏远农村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1]周丕东,刘春波,张佩.贵州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0,41(7):231-236.

[2]黄婧,史琼,欧国武,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75-279.

[3]刘心一.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发展评价及预测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4):181-187,205.

[4]熊肖雷,张慧芳.乡村产业振兴视角下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因素——基于贵州省315个行政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3-8.

[5]张领,李小艺.农民工与村庄变迁:基于现代化视角的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5):59-65.

[6]李武,钱贵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1(1):11-20.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7.46

F327

A

2095-1205(2022)07-142-03

王玲(1997- ),女,汉族,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地方政府治理。

猜你喜欢
山地贵州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山地光伏发电工程三维设计技术研究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农产品争奇斗艳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