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湖南乡村风貌保护探究

2022-11-21 22:16王俊翔
广东蚕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风貌湖南村民

王俊翔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湖南乡村风貌保护探究

王俊翔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0)

湖南通过“精细农业”“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农村党建”“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的“质”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非物质层面,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但也存在包括乡土元素流失、差异化渐失、乡村空间形态和植入的城市元素难以接续,呈现风格混搭、元素混杂等现象,乡村风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文章基于湖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风貌遭到破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湖南地区乡村特点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湖南乡村风貌保护与整治工作提供参考。

美丽乡村;乡村风貌;保护;整治;湖南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1]。目前,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编制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湖南省的部分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地方风貌特色明显。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对湖南乡村风貌进行保护和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关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

1 乡村风貌的概念与特征

1.1 乡村风貌的概念

对于乡村风貌的概念,有多种解读和认识。张立等在《中国乡村风貌的困境、成因和保护策略探讨——基于若干田野调查的思考》一文中认为“风”是对村庄文化系统的概括,是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貌”则是村庄物质环境中相关要素的总和,是“风”的载体和村庄风貌的外在构成[2]。马丽、郭温溪在《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方式探索——以浙江宁海县许家山村为例》一文中认为乡村风貌中的“风”特指构成乡村社会的人文环境,包括宗教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貌”则特指构成乡村自然和人工的物质[3]。

总体而言,乡村风貌是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为主体,以特定自然景观风貌为基础,在地域人文系统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区域环境构成,体现在地域的自然风貌表征和人文景观内涵上。

1.2 乡村风貌的特征

总体来讲,乡村风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本地特色的乡村空间格局,传承延续历史文化的载体,鲜活真实的乡村生活,随时空变迁的时代印记,以及包括地貌、产业、建筑风格与材料、宗教、色调、风俗、服饰等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相关元素也会发生变化,包括新的建筑形式的融入、现代材料的运用等,乡村风貌的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

2 保护乡村风貌的意义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乡村风貌是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资源,它为村民提供了发展旅游、民俗、特产等产业机会,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对于发展农村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1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了《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全国共有2666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湖南省有401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湖南传统村落承载着湖南人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保护湖南乡村风貌,对于研究湖湘民居、少数民族文化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于延续湖湘历史文脉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

3 湖南乡村风貌

3.1 区域地貌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地势呈三面环山、朝北开口的马蹄形地貌,由平原、盆地、丘陵地、山地、河湖构成,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省可划分为六个地貌区,即湘西北山原山地区、湘西山地区、湘南丘山区、湘东山丘区、湘中丘陵区、湘北平原区,形成了山丘平原不同地域乡土聚落形态[4]。

3.2 水系植被

湖南境内河谷纵横密布,大部分区域处于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有湘水、资水、沅水、澧水为湖南四大水系。随处可见的池塘、蜿蜒曲折的溪流,多样的水体形态造就了丰富的乡村风貌,使得乡村风貌空间千变万化。湖南乡土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主要以林木、竹和茶叶为主。一些生长期较长的树木(如香樟),随着树龄的增加形成了乡村独特的景观和标志。

3.3 乡村民居

受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湖南乡村建筑形式以吊脚楼、院落式建筑等为主,轻巧、通透。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采用砖木结构,以木、石与青砖组合建造,围墙采用竹篱、矮石墙等,乡村田园特色明显。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乡村建筑建造技术也在发生变化,一些现代建筑形式和建造手法与材料被引入乡村,出现不同的乡村建筑风貌。

3.4 田园农业

湖南农业资源丰富,是中国粮食主产区,素有“洞庭鱼米之乡”的美誉。盛产稻米、猪肉,油、茶、中药材等[5],农业资源和类型丰富多样。丰富的耕作方式、耕作内容、生产农具、田园形态已成为湖南乡村风貌的重要特征。

3.5 风俗民情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民情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6]。湖南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为主。苗族的传统服装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的节庆较多,包括赶年场、三月三、赶清明、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其中七月七是苗族的传统鼓会,以湘西州的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带最为流行,苗族人民便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情欢乐。侗族主要集中在湖南省的新晃、会同、通道、芷江、靖州等地,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颜色以青、紫、白、蓝色为主。鼓楼是侗族特色的建筑物,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另外,农闲斗牛也是集体娱乐之一。

4 湖南乡村风貌保护存在的问题

《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1)》显示,湖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同时也指出在美丽乡村环境治理和风貌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4.1 城市元素冲击乡村风貌

“乡村建设城市化”,湖南也不例外。没有一棵树遮阴的大型活动广场、篮球场,生硬的景墙、拓宽的马路和沥青硬化的人行道等,基本都是直接将城市环境建设内容与形式搬到乡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村民生活和基础设施,但与乡村原有风貌不协调[7],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风貌。

4.2 村民缺乏乡村风貌保护意识

湖南乡村风貌资源丰富,但民族村寨、传统村落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很多村民对乡村文化缺乏自信,产业单一、就业机会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成为村民对传统乡村的普遍认知。不少村民盲目跟风,建设所谓的“新民居”,破坏了乡村传统风貌。此外,由于村民也缺乏历史文物保护意识,导致不能妥善处理各类文物的修缮工作。再加上乡村部分人口流向城市,乡村传统习俗和乡土文化也日渐流失[8]。

4.3 乡村风貌保护缺乏资金支持

根据对湖南湘潭地区近20个村庄的调研,除少数有产业支持、地理条件优越、获外部资金支持外,多数乡村风貌保护和环境建设缺乏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湘西地区的相关问题尤为明显。近年来,政府通过“设计下乡”等公益活动调动社会资源服务乡村,为乡村提供整治方案,但仍然存在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施工,或者降低整治保护标准,乡村风貌保护工作难以为继。

4.4 乡村风貌保护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湖南省各市州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的文件,对于“乡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依据,但对于风貌保护内容、方式等则体现不多。在建设过程中对“美”的理解过于片面,在政绩及利益的驱动下,不考虑乡村风貌特点,急于求成,存在建设手法与形式雷同,形式混乱和风格不协调等现象,导致乡村自然风貌逐渐缺失。

4.5 职能部门干预力度不够

在参与湖南多个地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政府介入主要在项目前期,如在社会资源整合、资金扶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规划设计与施工等后期成果及对风貌影响度关注较少,缺乏分级监管机制,乡村风貌保护政策难以落实,保护效果也难以保证。

5 湖南乡村风貌保护与整治策略

基于湖南目前乡村风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乡村风貌保护与整治策略。

5.1 加强乡村风貌保护宣传,鼓励村民参与乡村风貌保护工作

5.1.1 加强乡村风貌保护宣传

乡村风貌保护宣传,首先从村干部开始,聘请相关专家以讲座形式对村干部进行风貌价值、法律法规、保护内容、保护措施等开展培训。其次是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利用村民微信群、抖音等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意识;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村域醒目的区域张贴法律法规文件、绘制宣传海报等形式提高群众对乡村特色风貌的认知度;针对湘西等乡村风貌特色明显的地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以促进全体村民参与乡村风貌保护工作。

5.1.2 鼓励村民参与风貌保护工作

良好的乡村风貌是村民的共同财富,而乡村风貌的保护需要村民共同参与。《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村集体要根据保护发展规划,将保护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发挥村民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体作用。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要承担村落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应成为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组主要成员。传统建筑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当按规划要求进行维护和修缮”。村落保护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风貌保护工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网络平台调查、村民代表会议上等形式上充分征求村民意见[9],让村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身份。有条件的乡村可以组建由村民组成的能工巧匠小组,参与改造和修复村落风貌。政府有关部门可对积极分子给予奖励,提高村民参与乡村风貌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豪感。

5.2 发展经济,促进乡村风貌保护

充分发掘乡村风貌的经济价值,从根本上让村民感受到保护乡村风貌能够提升生活质量。政府应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开发乡村风貌并形成产业,使风貌资源成为致富资源,形成内生动力。例如,利用乡村风貌优势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产业、民宿、写生基地、艺术创作基地,与历史建筑结合的茶馆、手工艺作坊、画廊、民间艺人的创作基地等[10],而这些项目能得到成功运作的前提是不对村庄风貌造成破坏。

通过产业开发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让村民真正体会到对乡村风貌保护是有价值的,进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从而使乡村风貌保护在乡村内部形成内生动力。

5.3 拓展思路,培育乡村风貌保护人才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各类人才支持服务乡村格局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11]。湖南地处丘陵地区,少数民族较多,乡村风貌丰富多样,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应针对湖南不同地域风貌特点施行差别化政策,从培养乡村风貌管理人才、乡村风貌建设人才入手,建立人才发展机制。

5.3.1 培养乡村风貌管理人才

要保护好乡村风貌,需要有一批懂乡村风貌、有管理能力的人。通过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培养人才,充实农村经营管理队伍,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重点培养乡镇村干部、乡村建设管理人员的乡村风貌知识和管理能力。开设涉农专业培养乡村人才,相关乡村或政府部门可与高校合作开展成人教育,以在校学习、弹性学制、农学交替、送教下乡等方式,为村干部普及乡村风貌知识,培养管理能力。另外,除了内部培养以外,还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行业专家作为驻村服务专家,作为优秀管理人才的补充。

5.3.2 培养乡村风貌建设人才

先规划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拥有一支熟悉乡村风貌、懂得规划设计的人才队伍,是建设好美丽乡村的基本保证。乡村风貌建设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内外兼修”,对内要培养村民风貌保护所需的建设、修缮和维护技能,保障基本的风貌保护、修缮、维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对外要加强与设计院所、高校联系,搭建互帮互助服务平台,组建一支能够下乡服务的乡村风貌建设专业人员,解决风貌保护技术性难题,同时能为村民提供建设培训,从而为农村风貌保护、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打好基础[12]。

5.4 完善乡村风貌保护与管理机制

湖南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差异大,即使是同一地区的村落其风貌也存在着差异性。要想有效保护特有风貌,应根据不同地域特色,分区分类制定风貌保护与管理要求,作为相关村庄规划设计、施工的验收和审批标准。对于风貌资源特点明显、内容特别丰富的区域,应独立制定风貌保护与管理要求,杜绝包括城市符号在内的外来元素的入侵,并上升到法律层面,从而达到有效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的目的。

5.5 加强监督,提高政府监管力度

乡村文化振兴是政府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保护好乡村风貌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基于政府认同感及权威性,政府应该在风貌保护方面起到引导、督查和扶持作用。应分级分层制定主体责任,确保规划设计、保护修缮、建设施工等环节按照风貌保护要求、政策执行到位,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确保乡村风貌保护的正确方向。

6 结语

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地域广阔且风貌资源丰富,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保护好、利用好乡村风貌资源,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展现湖南乡村“美丽”的一面,更是为湖南农村脱贫致富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入新的动力。

[1]马怡菲.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20.

[2]张立,王丽娟,李仁熙.中国乡村风貌的困境、成因和保护策略探讨——基于若干田野调查的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9,34(5):59-68.

[3]马丽,郭温溪.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方式探索——以浙江宁海县许家山村为例[J].装饰,2016(1):126-127.

[4]邓宏.湖南高速公路应对雨雪冰冻灾害举措研究与对策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11,37(4):186-190.

[5]王承辉.湖南省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民增收的影响[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6]黄鹤.农民朋友不可不知的99个风俗礼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

[7]宇振荣,李波.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和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7:21.

[8]栾峰,奚慧,杨犇.美丽乡村:贵州省农村政策及其实施调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158-160.

[9]陆福兴.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和谐农村构建实证研究——来自湖南L县的问卷调查[C]//张兴杰.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社会学2007年学术会分论坛文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05-116.

[10]张廷兴,董佳兰,丛曙光.中国文化产业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111-119.

[1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2-05-07].http://www.gov.cn/xinwen/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12]《中国低碳循环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低碳循环年鉴(2019)[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20:292-296.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7.48

TU982.29

A

2095-1205(2022)07-148-03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湖南新农村风貌保护与景观设计研究”(18C1260)

王俊翔(1980- ),男,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

猜你喜欢
风貌湖南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为什么久坐久站腿会发麻?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包裹的一切
库车城市风貌
湖南童谣
在湖南
新休闲主义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