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的层次

2022-11-21 22:55吴永福
中学语文 2022年27期
关键词:议论文文本作文

吴永福

在传统教学思想中,文本就是教学的对象。但自现代以来,有了语文学科的建构,文本便成为了一个例子。从表面看,不过是调整了一下关系;但就实质而言,则是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建构,也曾有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八字方针。其中,文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都属于语言学范畴;篇章属于文章学范畴,又关联着阅读学与写作学;逻辑属于逻辑学范畴;文侧重于文学,扩大范围就是文化学,还关联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可见,语文建构涉及不同学科,其实就是借助各种学科来建构,但问题是这些学科的概念术语及理论得在语文中整合起来,或者说融合成语文的体系建构。如此,才能形成语文学。不同学科各有其研究对象,体现于语文中,便会有层次之分。大致说来,语文学包括语言与思维、篇章与读写、文学与文化及人文等不同层次。

先说语言与思维。朱光潜在《文学与语文》 中说:“我细心体会阅读与写作的经验,觉得文学上的讲究大体是语文上的讲究,而语文的最大德性是精确妥帖。”这精确妥帖,便包含了内容与表达。“寻字句和寻意义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统名之为思想,其中并无内外先后的分别。”这里强调了思维的同时也是表达上的到位。用朱光潜的话说,语言文字与意义内容不能分开。且不仅不能分开,甚而还是合二为一的。体现于教学或学习,便是不能离开内容来谈语言表达。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所说的仍是语言与思维的不可分。再如《怎样教语文课》中说:“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的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语言是和思维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说清楚。我们常说某人说话写文章没有条理。没有条理,就因为他没有养成很好的思维习惯,乱七八糟的想了,也就乱七八糟的说了写了。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思维训练的材料就是课文。”教学课文,要注意用来训练思维。关于思维,又有各种趋向及区分,比如顺向与逆向、聚向与发散、求同与求异等等,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感性与理性,也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比如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现在中学教国文的大概先教近代文,次明元宋文,一直逆溯到古代;否则便由教员东选一篇西选一篇。这两种办法都不对。先教近代后教古代,是以为近代文易于古代,却不知道古代文不一定都是难懂,近代文不一定都是容易懂。若是要东选西选,结果便是一种都不到家。我主张一学年有两学期,一学期教记述文,一学期教论辨文,由简单而复杂。记述文先静后动,论辨文先说喻、倡导,而后对辩论小事的在先,论大事的在后,使学生知道理法,可以事半功倍。”对于文本,作者采用的是二分法。记述文是或记或述,论辨文是或论或辩。这记述与论辨对应于思维便是形象与抽象,也可相应地分为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先教学生以整理思想的主要条件,使他知道看文如何看,做文如何做,等讲到一类文章的时候,便特别详细说明这一类文章的理法。”如此教学,则一类文章的写法及特点等更便于掌握。就阅读而言,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是有区别的。对形象文本来说,是要能感知到形象。形象在不同的文体中仍有区分,比如诗中主要是意象,小说中主要是人物形象,而散文中多是观感的印象。对抽象文本来说,是要能把握概念,尤其是主要概念与次要概念的关系及演绎推理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对应于基础写作,即为记叙文与议论文。而与学科对接,则就是文学与文化。形象文本多是记叙即文学的,抽象文本多是论述的即文化的,实用类文本则介于形象与抽象之间。

篇章与读写,可视为中间层次。篇章,是最大的语言单位。篇章,一般分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两方面都要兼顾。大致而言,内容层面有背景及意图、类别、标题、内涵等,形式层面包括文体、结构、技法、语言等。讲篇章或文章,多依据的是文章学方面的知识。只不过此种解读,往往静态居多。而化静为动,便要讲究方法与训练能力。阅读方法是多样的,比如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速读与慢读、重读或复读、熟读、比较阅读等。朗读是在声音上体认,默读则主要是看。夏丏尊在《阅读什么和怎样阅读》中说:“把任何的书,从语言文字上着眼去学习研究,这种阅读,可以说是属于国语科的工作。阅读通常可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于精读。”略读是把握大意,精读则多有揣摩。语文教学中一般是精读居多,但略读也有其用。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所说的会意就是略读,能领会意思即可,也就是观其大意。比如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有别于徐庶等人的务求精熟。而精读,仍得逐字逐句,理清句子间关系及层次段落,并归纳中心或主旨。快读与慢读,是就阅读的速度而言的。叶圣陶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当然越快越好,可以经济时间,但是得以了解为先决条件。糊里糊涂读得快,不如通体了解而读得慢。练习的步骤该是先求其无不了解,然后求其尽量地快。”不管快读还是慢读,都要先有了解,这了解也就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快一些。凡浏览的,可速读;属于课业的,得慢读。浅易的,可速读;深难的,得慢读。快读与慢读,大可交相为用,或者说各有针对。能读得快的,就快一些读;快不了的,便需放慢了来读。快读,可以快速浏览,多以捕捉大意或信息为主。慢读,则要品味。且看宋代陆九渊的《读书》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是说,读书不可慌忙,倘那样挂一漏万地读,收效甚微。应当换个心境,让心情平静下来,有涵泳的功夫,才能读解出兴味来。一时间难以领会的,不必强作解人,可暂且放过,留待他时他日再来读解。但有切合于自身经验的,就要细细地思考一番,才会融入个人的涵养中去。“好书不厌百回读”,则常要重读或复读,进而达到熟读。还可引入别的文本,展开比较。

方法多是横向的,能力则是纵向的。叶圣陶在《〈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中说:“无论理性的文章或者感性的文章,你要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评它,首先必须了解它,否则什么都会落空。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环境。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除了信笔乱写的东西,一篇文章总有个中心,一部书也有个中心,作者的思想怎样从开头逐步发展,环绕着那个中心,把那个中心雕啊刻的让读者能够认识,能够感动,这非了解不可。了解了这个,你才跟作者合得拢在一块儿,你才有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评它的资格。要达到这样的了解,自然得用分析的功夫。哪一部分是主要的意旨,哪一部分只是疏解,阐明,描摹,衬托,这一些又各有什么样的作用,必得条分缕析的认清楚才成。同时对于一个语词一种句式也不容忽略,作者用的这一个语词这一种句式,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念跟情态,都要毫不含糊的咬个实。”先了解,了解时代背景,了解思路及中心等;继而分析,分析内容的主次,分析词语句式等;进而才是欣赏及批评。既讲了能力上的了解欣赏批评等,又讲了环绕中心来把握思路。叶圣陶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中说:“所谓欣赏,第一步还在透彻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这就是欣赏,这就是有了欣赏的能力。而所谓体会,得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体会决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这种能力的培植全在随时的指点与诱导。”先要了解,也就是理解。透彻了解,也就是充分理解。内省的方法,则是领会。分析了,还得有所综合。此中所提及的能力层级,就是理解、领会、分析、综合、鉴赏等。而今能力由低到高,有层级之分,包括识记与理解、分析与概括、筛选与探究、鉴赏与评价等。

读与写,面对的都是篇章。阅读是面对已成形的篇章,写作是面对未成形的篇章,但已成形的篇章对未成形的篇章有一种参照作用。至于更具体的途径,则就是读写结合。阮真在《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中说:“学生课内所读的书或文章,里边往往有意义可以发挥,有问题可以讨论,有文字可以摹拟或翻改的地方,这也是作文好机会,在这中间出题目,学生容易有话说,有文做,而且在作文的法度上也有准则。在指导阅读的时候,教师就该教学生留意的。这种读作联络的方法,可以作为教学的主干,教作文的经常方法。”这里所说的读作联络,也即读写结合。读写结合的训练,包括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仿写是有所仿照,便于揣摩借鉴。扩写则有所扩充,比如古诗词中一些短小的篇章及名句,即可拿来扩写。着眼于原诗的情景或意境,再扩充一些细节及场景,还可适当地发挥想象。缩写,多是压缩内容。比如名篇名著的阅读,可缩写故事梗概。改写,即改换要求来写。比如读了《祝福》,可改写为祥林嫂的故事。续写,多是有所补充。比如《项链》中当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有何反应,就可续写下去。配合文本教学或学习,还可写一些读后感、读书随笔及小评论等,都是很能体现读写结合的。

写作,又有其文体要求,即作文。叶圣陶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练习写作,最好从记叙文入手。记叙文的材料是现成的,作者只须加上安排取舍的工夫,容易着手。议论文也不是不必练习,但是所说的道理或意见必须明白透澈,最忌把不甚了了的道理或意见乱说一阵。因此,练习议论文该从切近自身的话题入手,如学习心得和见闻随感之类。”记叙文直接取材于生活,但要懂得安排取舍,也就是加工。议论文得切近自身,仍可与学习及生活结合。朱光潜在《谈作文》中说:“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做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这里所说的作文训练,应先着眼于描写与记叙,然后才是议论。对应于思维,就是由形象而抽象。作文伊始,应当由形象入手,对应于表达,就是叙述与描写。至于议论,则要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主要是用概念来思维。且就训练设计而言,是可由文体出发,并选编一些范文,以供参照。

文学与文化及人文,则是更高的层次。梁实秋在《现代文学论》中说:“最基本的研究文学的方法,便是精读作品。”仍是强调精读,进而鉴赏及评论。“精读包括两个条件,第一,作品要经过适当的选择;第二,读的方法要力求精到。”读什么及怎么读,都有讲究。“由精读作品以至背景研究,这便是普通研究文学的正当途径。”至于借助其它学科来研究,比如心理分析与经济解释等,则要慎重。如何选择,不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最好是与课内有些关联。比如课内读了某作家的作品,感觉有兴味,课外就可多读一些。林语堂说:“我以为一个人能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实在是他的智力进展里边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照林语堂的说法,就是找寻精神上的朋友。也只有这样的读书,才是“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说得上痛痒相关。另一种方式是找寻优良的选本,从选本入手,也可识得许多名家名作。孙犁在《与友人论学习古文》中说:“我从来也不敢轻视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像这样的选家,这样的选本,造福于后人的,实在太大了。”为人所公认的优良选本,就是首选的读物。再由选本涉猎开去,就可拓开阅读的视野。阅读的延伸由课内而课外,最起码的是比课本内容多了一些。至于拓展开去,无有穷尽,因语文的课内与课外就是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而阅读中没有一定的量的积累,很难有质的飞跃。

叶圣陶在《答学习国文该读些什么书》中说:“文艺作品中装载的也是人们的意思情感,不过那本质比一般的意思情感来得精妙,表达的方式又恰如其分,刚刚把那本质传出,可以使人家心领神会:这就给它取个名称叫做文艺,以便与一般普通文字有个分别。”文艺比普通文字更精妙。因而不止于读,还可鉴赏及评论。“原来意思情感与表达方式都从一个人的整个生活而来,必须整个生活产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与适宜的表达方式,才有写出像样的文艺作品的希望。”至于创作,仍是源于生活的,要在生活中体悟。书本的作用,则是提供参照及积累。叶圣陶在《怎样教语文课》中说:“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学生喜欢写文艺作品,教师是没有理由反对的,应该帮助他。但是必须明确,语文课并不是要学生搞创作,并不是培养作家的。那是另外一回事。”这是说对有文学创作有爱好的,要加以指导,但不能替代更为基础的写作,即作文。换言之,由作文起步,更为切实。

比起文学来,文化的范围更广。传统的经史子集中,经史子大都是文化,集部才多是文学。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讲“国学的本体”,分“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仍是经史优先的。他又说“六经皆史也”,则经史不可分。讲“国学的派别”,分经学、哲学、文学。经学自是延续传统的。哲学为求知的学问。“讨论哲学的,在国学以子部为最多,经部中虽有极少部分与哲学有关,但大部分是为别种目的而作的。”所谓别种目的,即政治与教化。文学,是广义的。集内文有记事文、论议文;集外文,即子史经中之文等等。“我们普通讲文,大概指集部而言,那经、史、子,文非不佳,而不以文称。”则缩小范围,有所界定。其结论是:“从根本上讲,经史是决不可以分的。经是古代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断代史。我们治史,当然要先看通史,再治断代的史,才有效果,若专治断代史,效果是很微细的。治经,不先治通史,治经不和通史融通,其弊与专治断代史等,如何能得利益?”强调的仍是经与史的结合。曹聚仁在《〈国学概论〉小识》中说:“在我们以前,既没人曾把国学整理一下,到现在还仿佛一大堆乱书,政治、哲学、伦理、宗教,以及其他各种科学都包含着。我们既要明白其中究竟是怎样的,非坐待可以得到。及今用精力把他系统的整理起来,或者能够观察明白,使后人也得着好处。所以谋学术界的共同便利,也非将国学研究一下不可。”这其实就是吸收西方的学科分类,对传统经史子集加以整理及整合。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列举了七要素:经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文学和艺术。其实还有历史、哲学、社会、教育、法律等。其实多样或多元的文化表现,仍就是人的作为。且文化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要有精神的传承。

至于人文养成,则要落实到自己身上来。罗庸在《我的中学国文老师》中说:“近三十年来中学国文教材一贯的毛病是‘杂’,姑无论学生不能讲清背熟,就是能讲能背也没有多大效用。但看每年大学招生的国文卷,几乎没有一篇略具风格的,就因为中学六年中没有一贯的涵泳。”于此可见涵泳的重要。或者说,教材选文也要有助于领会体认。且看叶圣陶的《“为己”》:“简单说一句,各种功课就是一切道理跟做法的分类的纲要。咱们生活中,无论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凡是必需的道理跟做法,各种功课都有涉及;所以说是一切道理跟做法的纲要。”又说:“书固然要读,可是印在书本上的不过是各种道理跟做法的记录,最要紧的一步还在把这些道理跟做法化为咱们的知跟能。”很显然,是要学以致用的。再如《新精神》中说:“以生活为本位,随时学习,随时受用。知识不是点缀品,追求知识是为充实生活,知识必须化为身体上的血肉,生活上的习惯,不仅挂在口头笔头装点门面。”又如《自己受用》:“为了供自己受用,我们才去求知识,练能力: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之后,一个学生自然知道上学不是为了遵从父兄的督促,不是为了应酬学校的招徕,上学原是自己的事情。也自然知道上学的目标不是为分数,不是为文凭,不是为某级学校毕业生的名目,却为的充实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正当的学习态度。即使不在学校里的,只要他还在求知识,练能力,也应当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这是说仍得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而充实生活,也就是受用了。

猜你喜欢
议论文文本作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议论文阅读专练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