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方法浅探

2022-11-21 22:55
中学语文 2022年27期
关键词:说明文学情文本

肖 兵

说明文文体特征极为鲜明,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事物的形状、状态、性质,解析事理的内涵。说明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执行、教学调度、教学分析、教学活动、教学效率等方面要展开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理清说明顺序、领会说明方法、把握说明对象、体会说明语言,习得更多学习说明文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说明文的内涵,在充分阅读和思考中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学生学习说明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好学法指导。

一、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文有清晰的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是最基本的呈现形式,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时,要注意理清说明顺序的关联性和对接性,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时间顺序在说明文中应用较少,只有在介绍操作步骤、发展变化的时候才会用到;而空间顺序应用更为广泛,几乎所有的实物介绍、建筑展示,都需要运用这种方式;逻辑顺序主要针对事理性说明文。

理清说明顺序的关联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说明顺序时,要做出具体的指导,介绍说明顺序之间的关系。如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都是比较大的概念,其中都包含更多的顺序类型。如从上到下,这是空间顺序中的小顺序,在具体判断时,要完整表述:这是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学生对顺序的包含关系、关联关系不是很清晰,教师要做好必要的指导。如《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中运用了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其主要顺序是逻辑顺序。教师要求学生进入阅读环节后,要对文本主要顺序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熟悉说明顺序的具体运用,进而让学生掌握说明顺序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发掘说明顺序的对接性。说明顺序有着内在的关联性,特别是大顺序和小顺序的包含关系,是最需要厘清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引导时,要注意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或者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时,采用了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逻辑性很强。教师让学生进入阅读环节后,对石拱桥的特点进行归纳概括,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进行梳理,并展开对比思考,建立内在关联性认知。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说明顺序分析的角度展开引导,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学生厘清了说明顺序,就能有条不紊地了解说明文的结构与大致内容,对文本形成整体性认知。理清说明顺序,也为学生顺序进入文本核心创造了条件。

二、领会说明方法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很多,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还存在一些短板,教师要做好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说明方法的丰富性、应用性。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做引用、摹状貌等,都属于常见说明方法,教师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方法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应用的表达效果,对说明方法的应用规律进行深度发掘。

感受说明方法的丰富性。阅读说明文不仅要梳理和总结说明顺序,还要关注说明方法的实际运用,学生大多能够说出七八种说明方法,但对说明方法的具体作用不是很了解。教师要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引导学生结合说明方法的应用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感受说明方法的应用效果。如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运用了说明方法的片段,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学生进入阅读以后,可以勾画出文章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片段或句子,然后进行总结概括,如用了什么方法,看一看这些方法分别达到了什么样的说明效果。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讲解相关说明方法及其应用效果,学生自然就会在互动交流中形成阅读能力。

分析说明方法的应用性。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分析,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提示,这样才能让学生赢得学习的主动权。说明文与学生生活有着丰富的联系,教师要开展针对性教学设计,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文本深入分析说明方法的应用性,使学生不仅了解这些说明方法的相关知识,也能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作用及效果。如《苏州园林》里运用的举例子的方法,学生对此本来十分熟悉,平时在写作说明文时也经常运用,因为在说明文中,例子是事实,具有极强的支撑效果,是最为确凿的证据,能够起到证明的作用。再如分类别,就是分类说明,其条理性更强,给读者规划了清晰的认知路线。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找出说明方法的应用片段,对其说明作用做具体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学生对说明方法的应用较为熟悉,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体验。学生有生活经历,也有表达经验积累,教师再引导学生围绕说明方法的应用效果展开思考和讨论,其实际应用性很强,学生也能较为顺利地进行到文本阅读当中,为进一步深度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把握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包括事物和事理两个方面,学生进入说明文阅读环节后,往往找不准阅读起点,教师要通过具体引导,让学生主动围绕说明对象的特点展开阅读和分析,为学生规划清晰的阅读路线。事物性说明文,大多关注的是事物的表象特点,而事理性说明文,大多注重的事理的内在含义。教师要结合说明文案例展开对应指导,让学生逐渐找到阅读说明文的要领,这样才能有效提升阅读效率。

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阅读说明文时,学生对说明对象缺乏敏感性,教师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提示,让学生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特点,从而抓住说明文的主体内容,更清晰地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教材中的说明文,说明对象大多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如“石拱桥”“园林”“建筑”“大自然的语言”等,这些说明对象不是实物就是事理,学生阅读学习都没有什么困难,接受起来也比较顺利。为了让学生留下清晰的认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够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弄清其主要性质。学生对这些说明对象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再阅读文本时,就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的梳理思考。如果是实物,则关注其特点、空间、范围、数量等要素;如果是事理,则要理清其规律、程序、性质等要素。

把握说明对象的内在特征。阅读说明文时,教师要做好具体的指导,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展开阅读思考和探索,逐渐形成深刻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这篇说明文属于事理性说明文,语言生活活泼,析理的特点也比较突出,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可以从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展开教学设计: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题目?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物候现象关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顺序能否颠倒?……学生对这些问题比较感兴趣,自然会主动展开阅读和讨论。教师可以深入课堂,与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对话,主动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对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建立学习的认同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能较为顺畅地进行学习环节,通过自主阅读思考,理解文本的内涵,同时形成良好的说明文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大致有生动形象和朴素平实两种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学生对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比较有感觉,但教师要注意在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逻辑性等方面,展开具体的分析与引导,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考的机会。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又被称作文艺性说明文,大多带有科普的性质;朴素平实的说明文又叫一般性说明文,大多应用于生活性说明文的写作,如我们很熟悉的说明书,朴素平实的特点更为鲜明。

感知说明语言的灵动性。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其语言大多是比较生动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时,不仅要关注语言的灵动性,还要从准确、周密、逻辑等角度进行提示,让学生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如《被压扁的沙子》,从题目设计特点可以看出,其语言表达是比较灵动的,但是在具体阅读文本内容时却发现,整篇文章的语言都比较平实。再如《蝉》,这篇说明文选自《昆虫记》,其语言生活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将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等内容介绍得十分清楚。教师还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类似的生活类说明文,通过语言鉴赏的形式展开阅读学习,给学生提供深度阅读的机会。

体会说明语言的平实性。说明文的任务是介绍和说明,要将事物的特点说清楚,平实的语言显得更为客观和严谨,符合说明语言准确性、周密性的特点要求。如《被压扁的沙子》,这篇说明文介绍金刚石、石英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其语言都极为平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经典语言展开阅读、分析、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语言的平实性特点。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特点不是很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对比,为学生理清学习线索。如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案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语言现象,以此领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说明语言特点鲜明,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语言,从说明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促使学生建立系统性的说明文阅读认知。

说明文作为一种特定的文章形式,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有系统构建意识,引导学生从说明文顺序、方法、对象、语言等角度展开具体学习,构建有关说明文的阅读认知体系。还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设计和思考,通过分析、感知、体悟、归结等学习环节,使学生形成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能,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并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撑。

教学观:学情分析即教学

学情分析,不应被当作一个静态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将要发生的学习情况涉及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学科背景和文化知识。在整个教学中,学习者学习情况不断发生变化,学习发生时,学习情况也跟着发生变化,学习者在学情分析的一刹那也会发生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学习情况通过知识的学习产生变化,一节课后则会再次变化,就如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人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不能只把学情分析当作课堂教学的预设部分加以静态理解,而应把学情分析放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学情分析,不能只局限于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情分析应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即整个学情分析活动应以开放的态度去积极邀请师生共同参与教学对话与合作,且都能自由表达真实的思想观点。由于有了更加充分的对话与合作,师生更能从中发现各自的优势与强项。这种新教学观下的学情分析也许对师生而言充满了挑战,但同时也会因欣赏与对话而给彼此带来更多的满足与喜悦。新学情分析观是大家一起充满热情地去共享观点与看法的精神盛宴,彰显了师生相互理解与彼此欣赏的重要意义。这让学情分析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情分析的过程即教学过程。

猜你喜欢
说明文学情文本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