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与“一字千里”相去甚远
——《说“木叶”》文末一字的更改及文本思辨性阅读

2022-11-21 22:55蔡开盛
中学语文 2022年27期
关键词:艺术形象木叶思辨性

蔡开盛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以往,它被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 第三单元(以下简称“旧教材”),文体定位是“文艺评论和随笔”,该单元有一个学习任务是“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此番教材更新,它被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以下简称“新教材”),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该单元有这样一个“语文素养”的教学要求:“分析作者阐述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可见,新旧教材的编者都十分看好该文严谨的语言表达,所以《说“木叶”》才屡受编者青睐。入选教材的文章本应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精品。可是,此次“新教材”的更改不知是排版失误,还是编者有意而为,竟然把旧教材《说“木叶”》的文末四个字“一字千里”更改为“一字千金”。笔者认为,这样改动虽然只是一字之差,而表意结果却谬以千里。具体理由陈述如下。

一、改用“一字千金”,是不明典故造成的失误

为了判断新教材的“一字千金”是否用得准确,我们首先来追溯这条成语的典故。“一字千金”典出《史记·吕不韦列传》,《汉大成语大词典精编本》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提供了同样的典故记载:秦相吕不韦让门客编了一部《吕氏春秋》,书成后公布于咸阳城门,称有能增减一字者,将给予千金奖励。后来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始有:“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仔细再对照各大汉语辞书,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工具书都把它释义为:形容诗文精妙,价值极高;再后来,辞书又补充了一条用法:亦指书法作品的价值珍贵。比如:梁实秋《雅舍小品·信》:“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订得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概,轻易是不肯写信。”梁实秋先生这里的“一字千金”讲的就是一封信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品位。

可见,成语“一字千金”是用于称赞诗文或书法作品的价值极高,高到一个字价值千金的价位。它不是用于区分艺术形象含义的差别,我们不妨看看“新教材”《说“木叶”》课文末尾一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从这段话的语境来看,文段是在比较“木叶”“树叶”等两个概念在“艺术形象的领域”的差别,并非是在评价某一诗文作品的价值。所以,此处若用“一字千金”,则是犯了不看对象、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采用“一字千里”,才能合乎上下文语境

在《说“木叶”》这篇文艺随笔中,为了阐明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质,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木叶”与“树叶”,以及“树”与“木”等意象所造成的诗歌意境的差别,作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那么,该文最后的结论到底应该是“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还是“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呢?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看清“一字千金”与“一字千里”哪个更适合课文语境,让我们再回看“新教材”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要精准解读这个语段,就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文末这句“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中的“这里”指代什么?“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这个判断句作者要判断的对象(该句的主语)是什么?作者要判断的到底是“木叶”与“树叶”等意象的差别,还是要比较哪个诗文的价值更大?

我们不妨用简易的加线法对《说“木叶”》最后一句做如下成分划分:(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末这个判断句的主语是“差别”,作为定语的“这里”所指代的是上一句末尾的“艺术形象的领域”。再联系前文可知“这里的差别”是指“木叶”与“树叶”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内涵不同。其中“木叶”是清秋的落叶,是清秋的象征;而“树叶”则显得枝繁叶茂,是感情饱满的象征。总之,“木叶”与“树叶”两个意象的意蕴相去甚远。所以,“旧教材”用“一字千里”要表明的是“木叶”与“树叶”这两个“艺术形象”的巨大差别,而并非在判断哪篇诗文的价值更高。可见,此处不宜用“一字千金”,而须用“一字千里”。

三、采用“一字千里”,才能使文本顺理成章

最后,再说说上述文段的写作手法。所谓写作手法是指文章在体裁、结构及起承转合的章法。《说“木叶”》最后一段,作者明显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木”与“树”的“概念”和“木”与“树”的“艺术形象”进行前后承接对比,得出两个层面的结论:一是“木”与“树”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二是作为“艺术形象”的“木”与“树”差别却很大。文中使用“然而”这个表转折的连词就是要引导出与“相去无几”构成相对或相反的内容。所以,此处惟有用“一字千里”照应前文的“相去无几”,方能体现两组意象的字面差别小,而形象暗示性差别大的对比。若是改用形容诗文作品价值高的成语“一字千金”,则会显得词不达意,并导致语段中的对比手法不能落实到位,最终使文本无法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旧教材”《说“木叶”》文末用“一字千里”来形容“木叶”与“树叶”这两个“相差无几”的概念,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去甚远,这样的表述是准确无误的。而“新教材”把“一字千里”改成“一字千金”,虽是一字之差,实则谬以千里。

以上对“一字千里”和“一字千金”的辨析其实就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范畴。虽然《说“木叶”》在“新教材”里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但我们不应该把它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完全割裂开来。相反,虽然各单元的学习任务各有侧重,但18 个学习任务群在具体的单元学习中是可以也必须相互贯穿的。比如,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上可以有如下两个方面的作为。

一是从文章的观点层面作思辨,比如作者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而不用“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做标题呢?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二是从语言的准确性方面作思辨。比如文中对“木叶”与“树叶”两个意象的不同暗示性的辨析,以及探讨文末“一字千里”改成“一字千金”是由于什么原因?对这些问题作思辨阅读与表达,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同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艺术形象木叶思辨性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梅大圣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盏中,木叶似小舟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