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湿敷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1例的护理体会

2022-11-21 20:04马会改鄂海燕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肿静脉炎换药

马会改,李 野,唐 玲,鄂海燕,白 羽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护理部,北京,100078;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北京,10007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有效、长期化疗、静脉注药及肠外营养输入的通道[1]。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最长能够达到1年,且并发症少,专业护士可独立操作,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2]。PICC虽然优势明显,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由于置管不当或护理不当容易导致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导管堵塞等相关并发症发生[3]。PICC导管局部皮肤或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硬结、脓性分泌物,通常范围在2 cm以内,较少发生血液感染[4]。

目前,国内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使用的皮肤消毒剂选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聚维酮碘、碘酊、75%乙醇。美国肿瘤护理学会、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均推荐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5],认为其对PICC置管的导管维护优于其他消毒液,一方面可以减少细菌菌落数,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皮疹及接触性皮炎发生率,另一方面能缩短消毒待干时间及导管维护时间[6]。本文总结1例采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湿敷PICC穿刺点治疗静脉炎的护理案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0岁,2021年7月16日以虚劳类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入院。患者主诉:乏力反复发作10月,加重1月。查体:贫血貌,口唇爪甲色淡,眼睑浮肿,右上肢留置PICC管(置管时间:2021年5月18日),固定在位,穿刺点无红肿硬结,敷料干燥无渗出,回抽可见回血。既往史:心功能不全三月余。7月18日早交班时查看患者PICC时发现穿刺点红肿,有硬结,按压疼痛,有脓性分泌物,评估为Ⅳ级静脉炎[7],予以更换敷料。7月19日予患者查右上肢静脉彩超,结果示:右侧上肢PICC导管穿刺点附近皮下软组织层回声减低—炎症。7月20日、21日予以常规换药,1次/d,换药后效果不佳,7月22日开始于PICC穿刺点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湿敷换药,1次/d,连续换药4 d后患者未诉疼痛,穿刺点无红肿硬结,无脓性分泌物。

2 护理

2.1 常规换药

根据《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8],使用ACL(Assess Clear Lock)导管维护实践标准进行维护,换药时均从导管远心端到近心端0°或180°撕下敷料,防止导管脱落,予75%乙醇棉球清洁穿刺点半径1 cm外的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CHG)按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的环形消毒顺序,消毒3遍,直径大于20 cm,待消毒液完全干后,以“放、捏、抚”的固定法则无张力粘贴敷料,每天换药1次。

2.2 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CHG)湿敷换药

常规换药和消毒完皮肤后,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浸湿无菌纱布,拧干后,用无菌剪剪成能覆盖红肿部位的方块(约2 cm×2 cm),湿敷在穿刺点,然后用自粘性薄膜无张力覆盖,每天换药1次。

3 讨论

PICC置管静脉炎发生的原因较多,可分为以下几点:①导管因素: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类型较多,且型号存在差异,不同患者的血管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在置管过程中,若选择的导管材料硬度过大、组织相容性较差、管径过粗时,置管过程中将会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引发静脉炎。②置管技术:血管较为脆弱,置管过程中若出现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将导致血管损伤;且置管过程护理操作技术不足时,可能出现进针速度、角度、撤针时间不当等引起血管损伤造成静脉炎[9]。③置管位置:在置管过程中,不同穿刺部位会影响置管效果,头静脉较细,静脉瓣多,损伤风险更大[10]。④患者自身因素:穿刺过程中患者不配合,置管后患肢过度活动等均可能引发静脉炎。⑤用药因素:药物浓度过高输注过快等会增加血管损伤风险。

血液肿瘤疾病的治疗多需长期、多次化疗,不同类型及部位的感染是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11]。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可达30%~40%,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费用负担,延长了住院时长,严重的感染还可导致败血症、菌血症等,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双胍类杀菌剂,可改变细胞浆膜通透性,促使病菌凋亡,有效杀灭各种细菌及真菌,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13]。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不易受血液、汗液等有机物质影响,具有持久、广谱的抗菌作用,能使细菌繁殖体、真菌、原虫和部分病毒被杀灭,起到消肿、收敛、杀菌、保护创面、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促进炎症吸收的作用,能有效减轻局部炎症,从而达到抗感染的效果[14]。此外,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肤吸收较少,较其他皮肤消毒剂,可有效降低接触性皮炎的发生率[15]。

综上所述,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湿敷PICC穿刺点可以有效改善静脉炎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本次病例仅是单一有效病例,缺乏系统的对比研究,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前瞻性大样本临床研究加以进一步证实。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红肿静脉炎换药
舒适护理在外科门诊换药患者应用效果体会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茶籽油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术后肌注黄体酮局部红肿及硬结的预防效果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浅谈换药室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躲避蚊子有方法
外科『换药』学问大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
门诊换药室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及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