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2-11-21 09:17王斌兴
现代食品 2022年19期
关键词:服务中心产后粮食

优质粮食工程于2017年底启动实施,全面开始集中建设粮食产后服务,截至目前已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为种粮农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储、加工和销售等服务,促进粮食减损、提档升级。2021年,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国家也先后出台指导意见及配套实施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聚焦促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和优销“五优联动”,推动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协同”。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实现了产粮大县全覆盖,实现稳产与增收互促共进,助力粮食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向更高层次跃升。

“十四五”时期,为了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做好“六大提升行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要组成,其建设及运营要与优质粮食工程“六大提升行动”做好衔接,实现功能互补、协同联动,更好地发挥各项服务功能,指导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粮食提档升级、助农丰产增收等方面持续发挥更大作用。

1 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实践

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是针对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收粮、储粮、卖粮和清理烘干等诸多难题,通过整合粮食流通领域的现有资源,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和代销售”等“五代”服务,基本功能是提供粮食产后专业化、质量稳定、安全可靠的粮食计量,快速检验、清理、干燥和分类储存保管等功能,提高粮食保质能力,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分等定级、分仓储存、分类加工等功能。

已实践的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位于华东地区某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项目是该地产粮大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部分,主要为地方农民提供粮食的收纳、清理、烘干、储存和发放等生产服务及粮食购销的经营服务。项目占地2.67 hm2,主要设施包括6座5 000 t、1座500 t和1座160 t容量的装配式钢板仓,1座处理量600 t·d-1烘干塔,配套粮食检化验、接收、输送、清理、粉尘控制、粮食保管及电气控制系统。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成实景如图1所示。

图1 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成实景图

1.1 规划方案

整体规划布局按工艺流程呈放射状布置,工艺路径通过合理设计,确保接收、清理、烘干、仓储之间的输送距离最短,工艺流程最简洁,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性、可靠性和节能环保要求。在保证本期功能的前提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预留远期发展的空间,做好充足的接口,为以后延伸服务产业链,提供增值服务。

1.2 工艺设计

工艺方案按全流程机械化设计,以实现作业过程无人化。工艺流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各工艺单元的互通互换性,搭配更灵活,接收发放可以同时作业,可以根据需求实现流程跳跨,选择最佳的工艺流程。整套工艺设计包括检化验系统、原粮接收系统、清理系统、烘干系统、存储系统及发放系统。此外,配备倒仓集并作业线,提高系统仓容利用率。

1.2.1 检化验系统

检化验系统包括自动扦样器、制样器及快检设备,可在汽车通过地磅后快速准确地检测分等定级的常规指标及质量安全指标。

1.2.2 原粮接收系统

原粮接收系统采用100 t汽车液压翻板辅助大容量卸粮坑和专用的除尘设施,接收效率为100 t·h-1,满足各类运粮车辆的自动化卸车需求,相比传统的移动设备卸粮方式,效率高,作业环境好。粮食输送均选用高效、低耗、安全的设备,为了降低后期设备维护的工作量和运营成本,选用表面全镀锌的方案。

1.2.3 清理系统

清理系统设计了两级清理,选用双层滚筒式初清筛加振动筛的组合形式,配置独立的风网除尘去轻杂,保留系统扩展的功能,后期可以根据需求增加比重去石、色选等功能。

1.2.4 烘干系统

烘干系统采用低温大产量混流烘干机,以天然气为热源。粮食在烘干机内依靠自重从上向下流动,同时由2台热风机以不同的热风温度向烘干机内送入热风,热风穿过粮层并带走粮食中的水分,使粮食达到降水的目的。同时,在每一干燥段后设置有足够长的缓苏段,使粮粒内外的温度和湿度梯度达到平衡一致,确保粮食烘后品质。

1.2.5 存储系统

存储系统选用大型装配式镀锌钢板仓,架空式平底仓结构,进仓配备降破碎防分级装置,避免粮食直接跌落,减少落料落差,降低粮食入仓破碎率,并通过过滤排风装置,控制仓内扬尘,解决粉尘爆炸的风险;出仓选用螺旋式清仓机,确保出仓系统安全、可靠、稳定。

1.2.6 发放系统

发放系统配置1座仓容160 t的全钢锥斗装配式钢板仓,作为发放系统的缓冲,避免直接发放带来的设备频繁启停,提高输送系统利用率。采用自流出仓的设计方案,仓下选用抑尘发放料斗,配合实时监控及电动闸门,实现装车远程自动化发放作业。

1.3 粮食保管措施

根据所处生态区域和实际需要,配备包括粮情检测、通风、安全防范等系统性储粮设施,确保粮食保管安全。

粮情检测系统包括测温电缆、仓内外温湿度传感器、测控单元和测温计算机等,能对粮温、仓温、仓湿、气温和气湿等粮情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形成监测、报警和控制为一体的系统,随时随地监测仓储的温度、湿度等情况。粮情检测系统可以显示测点的仓号、测温点位置和温度值,并能存储至少3年的历史数据,用于统计分析各检测点的历史变化规律和仓内不同区位的粮温差别,并以三维图形方式显示、记录和绘制变化曲线,供粮食管理人员随时查询、分析和决策[1]。此外,系统可以设置温度上下限报警,当温度超过预定的警戒值时,系统将产生声光报警信号或远程App推送信息,并在统计数据中明确标记,以确保第一时间通知到粮食管理人员。

通风系统包括在钢板仓仓底设置的地槽通风装置,当仓内发生粮情时,采用离心风机通风的方式可以快速降低仓内粮温;仓顶设置的屋顶型轴流风机和自然通风口可根据粮面积温的情况进行调节。例如,在夜间温度稍低时,通过屋顶型轴流风机进行强制性降温或自然降温。

安全防范系统是现场可视化监督管理,保证粮食的安全,在覆盖生产区的主要进出通道、主要作业点等重要场所设置摄像头,通过视频接入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点击查看。

1.4 建设方案

项目为专业化的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应侧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粮食产后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实用、安全、可靠、经济和先进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因此在满足规划要求、工艺功能和粮食保管安全等条件以外,建设方案也要坚持需求导向、实际结合、搭配合理的原则。选用基础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结合上层钢结构的建(构)筑物形式,包括汽车卸粮站和配套塔架及平台。汽车卸粮站采用轻型门式刚架结构。配套塔架及平台采用全镀锌装配式结构,所有构件均在工厂预制生产,现场拼装,达到完全装配化,不仅降低了现场安装难度、提升了产品质量、保证了工期,现场施工的安全环保问题更容易管控。

经过现场施工实践,本项目采用的标准化、模块化全装配建设方案,自具备条件进场安装到项目验收,历时3个月,工期比传统的现场焊接施工工艺缩短30%。另外,全装配式结构在需要拆除移建,以及使用寿命终了整体拆除回收利用等方面,切实符合我国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1.5 运营效果

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地在2021年秋季玉米收获期经常遭遇连日阴雨的天气,造成收获困难,如果玉米不及时收获和晾晒,容易造成霉变,影响品质。因此,建设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可及时为人们提供清理、烘干、存储玉米的相关服务,为杜绝粮食收获水分偏高、处理不及时导致的粮食发热而霉变、腐烂及减少产后粮食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2021年秋收工作,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从运行效率、产品质量、安全可靠、低耗环保等方面进行评价,均达到建设预期效果,解决了当地粮食收获“最后一公里”问题。

2 关于高质量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思考

2.1 提质增效策略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作为支撑。在好政策引导下,各地有关部门通过良种供应、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2]。“种优质、种专用”成为种粮农民的新选择,标准化种粮,提质增效促增收。为了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聚焦“五优联动”,促进优粮优价,以市场导向,解决好品种混收混储、优质难以优价的问题,满足“专种、专收、专储、专用”,需要科学布局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合理设置粮食产后服务内容。

科学布局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前提是结合“十四五”农业和粮食规划,以地方粮食生产总产量、分布、品种为布局的基本条件,依据区域相关产业情况、交通运输条件进一步统筹规划,既要全覆盖,也要分配整合,避免资源浪费。合理设置粮食产后服务内容,既要设置必要的内容,保证必要的服务功能,也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市场导向,合理设置与当地粮食种植相适宜、与农民需求相匹配的服务项目和内容[3],做到精心设置服务内容、科学选择项目规模、合理策划生产工艺。综上所述,高质量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应因地制宜,宜大小结合,高低搭配。

大小结合从广度上是中大型与小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区域共存,中大型服务中心侧重于综合服务,满足收储、烘干、质检、贸易和信息服务的要求,一体小型服务中心辐射就近农民,满足基本的收储、烘干、粮食购销服务的要求,弥补中大型服务中心不能覆盖的部分行政区域。此外,大小结合从深度上来看也可以是每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的构成组合,包括仓储容量及仓型组合、处理能力(设备产量)、投资强度等,一定要因地制宜,建议由专业咨询单位从可行性报告开始论证,根据当地需求,并结合规划发展的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总图布置、仓型选择、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建筑结构、电气控制、给排水、暖通和安全环保等方案。以南方某服务中心为例,仓型由200 t、500 t、2 000 t、5 000 t系列组合而成,200 t和 500 t作为汽车发放缓冲仓和烘前仓,选用普通钢板仓,仓容通过匹配作业效率选定;2 000 t和5 000 t作为储存仓,2 000 t选用气密保温钢板仓,5 000 t选用保温钢板仓,仓容通过匹配粮食品种及数量选定,实现分类分仓存放,仓类型则根据地方气候及储存条件而定,保留一部分粮食熏蒸功能,通过组合的形式,平衡总体造价。

高低搭配是在区域内各服务中心之间形成的良好生态圈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化共生理念,并非所有的服务中心都要求配置一致,还应结合功能的规划分工采取不同的产品方案。以清理为例,应针对粮食品类和客户需求配置清理工序,如果面向粮食贸易客户一般设置一道初清,如果面向加工企业,则要增加一道清理工序。有的客户要求去除并肩杂质,在某些产后服务中心则配置了多级清理筛和去石机,用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也通过这类订单式服务提高粮食质量等级,增加粮食价格创收。高低搭配的方式适宜各服务中心在区域内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各自的长处,节省投资、互惠互利、取长补短,平时既独立服务,又互相补充,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并在面上形成强有力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粮农多元服务的需求,实现合作共赢[4]。

2.2 进一步打造高质量的产后服务中心的相关策略

每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除了引导企业经营和模式发展的提质增效,还应加强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生产模式,做好“六大提升行动”,促进科技创新。

2.2.1 应用新仓型

以地方国有骨干收储企业建设为主的大中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需要结合粮食储备功能的可以选择建设钢筋混凝土浅圆仓、高大平房仓等仓型。其中,南方地区可以选用新型自然通风屋面浅圆仓和新型自然通风屋面平房仓。以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建设为主的大中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需要结合粮食代加工功能的,可以选择建设钢筋混凝土立筒仓、保温钢板仓等仓型,需要熏蒸的也可以选用浅圆仓和气密保温钢板仓。新型气密保温钢板仓可以在保留钢板仓投资相对较低、施工周期短等特点的同时提升气密和保温功能,气密性测试仓内压力能满足“500 Pa下降到250 Pa时间不小于40 s”的要求。此外,还可以根据需求配备制冷控温、内环流控温。在传统粮情测控的基础上可以应用多参数多功能粮情测控系统,包括温度、湿度、水分、害虫、霉菌和气体等多参数的在线粮情测控,实现粮情数据的多样化自动采集。

2.2.2 选用新设备

(1)粮食转运环节。在该过程中应着力于过程减损、节能降耗。①可采用新型柔性提升皮带机,专用于输送烘后玉米或水稻,在流程中可以替代垂直输送的斗提机,减碎降耗。②采用新型多点卸料皮带机,在仓顶分配流程中可以替代刮板机,相比能耗低,破碎率低。③采用新型自清式斗提机,底座基本能实现零残留,输送效率为50~500 t·h-1,可以替代传统斗提机,降低粮食损耗,减少人工清理成本。

(2)粮食清理系统。可以采用大型清理设备,替换小型设备的并联流程,减少粮食折返次数,优化系统投资。例如,清理流程采用处理效率在150 t·h-1以上的大型旋振筛替换6台振动清理筛并联的方式,清理塔高度可以降低6 m,占地面积可以缩小30%。

(3)新型环保设备的推广应用。接卸环节采用新型汽车卸粮坑专用除尘器,单元组合式设计,可以根据卸粮坑长度组合,风机采用变频控制,可以根据粉尘浓度调节除尘风量,智能化程度高,综合能耗低。发放环节可以采用无动力抑尘发放斗,能很好地抑制粮食发放时的粉尘外溢,改善作业环境。另外,可以根据需求配套精准计量发放系统,满足装汽车的定量发放要求。

此外,为了更好地匹配多式联运技术的推广应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粮食发放系统应根据需求留足集装箱发运的高度,配套集装箱装箱的缓冲仓容量。

2.2.3 开发新技术

2022年是我国大面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大豆与玉米的“混收”,也打破了原有很多地区“一季一类”的收储模式。为了更好地满足“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要求,实现优粮优价,开发适宜产后粮食保质的精准分类分级系统将是“十四五”期间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技术。以玉米和大豆为例,两者容重相近,颗粒大小相似,通过粮库传统的筛分设备无法满足分离需求,目前分离效果较好的是带选机,但产量较低,无法满足产后服务需求,因此可以开发针对特殊区域的分类技术和相关大产量设备。

精准分级系统是通过粮食的单一或多参数设定,能自动根据参数差异把粮食自动分级的系统,参数设定包括水分、容重、蛋白等,能应用于涵盖小麦、玉米、水稻及大豆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以粮食烘干系统为例,目前大部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存在不同水分粮食混合存放、混合烘干的问题,粮食水分的不均匀不但导致粮食烘干能耗高,而且很难保证粮食品质。因此,开发基于在线分析仪器、快速分类切换分配设备的水分分级系统,通过把不同水分的粮食分开存放、根据水分高低分别处理(或烘干),最后入仓存放,可以达到更好保证粮食品质、节能降本的目的。

3 结语

“十四五”期间,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将会在粮食减损、提质升档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除了新仓型、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也将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和粮食产业链溯源技术,提升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智能化水平,为保证粮食安全和更好地促进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5]。

猜你喜欢
服务中心产后粮食
珍惜粮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程序知多少
那些教我们珍惜粮食的金玉良言
股东大会知多少
尼泊尔首家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正式运营
纠纷调解知多少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