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老年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应激反应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2-11-21 08:37闫志峰李永喜王宗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22期
关键词:性反应远端开腹

闫志峰 李永喜 王宗军

(卫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 新乡 453100)

胃癌发生率逐年增长,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且威胁其生命健康〔1〕。由于胃癌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不易确诊,导致70%以上患者就诊时已达进展期〔2〕。而采用远端胃癌D2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一种标准术式,可扫清区域淋巴结,彻底切除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3〕。开腹D2根治术是常用的治疗进展期胃癌术式,具有清除病灶彻底、术野广阔等优点,但其质醇和血糖水平较恢复时间长,失血量多,并发症多〔4,5〕。而腹腔镜远端D2根治术是逐渐兴起的一门微创技术,相比于开腹手术,具有恢复快、出血量少、创伤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应用于治疗进展期胃癌〔6,7〕。由于手术作为一种创伤性操作,会引起不同程度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因此,选择一种对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影响小的术式尤为重要。本研究拟分析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老年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应激反应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卫辉市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2021年7月老年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7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36例与开腹组34例。腹腔镜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65~76岁,平均(69.89±3.42)岁;体重42~81 kg,平均(62.41±8.72)kg;T分期:T2期5例,T3期6例,T4期25例;N分期:N0期20例,N1期3例,N2期5例,N3期8例。开腹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65~78岁,平均(70.31±3.78)岁;体重41~85 kg,平均(61.56±9.39)kg;T分期:T2期4例,T3期7例,T4期23例;N分期:N0期15例,N1期6例,N2期6例,N3期7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于术前经电子胃镜或超声胃镜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②术前影像学未见远处转移,并且未浸润周围组织;③术中探查肿瘤未出现破裂;④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肿瘤直径>10 cm;②大面积浆膜层受侵袭;③已出现远处转移;④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⑤严重精神疾病者;⑥肝、肾、心、肺功能严重异常者;⑦手术禁忌者;⑧腹腔镜中转开腹者。

1.2方法 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取头高足低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麻,建立CO2气腹12 mmHg,以常规Trocar五孔法进腹。大网膜经横结肠边缘无血管区域开始进行离断,并将胰腺包膜及结肠系膜前叶进行剥离,分离相关血管及韧带,清扫周围淋巴结;将患者胃大弯显露,并解剖处理胃结肠干,将第14组淋巴结给予清扫;胃网膜右侧血管暴露并离断后,将第6组淋巴结给予清扫;胃十二指肠动脉解剖显露并将胃右动脉离断,将第5组第12组淋巴结给予清扫;腹腔干3大支给予解剖,胃左动脉给予离断,将7、8、9、11组淋巴结给予清扫;小网膜离断,将第1、3组淋巴结给予清扫。术毕取出标本行消化道重建。

开腹组:行开腹D2根治术治疗,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麻,常规消毒,以上腹部行剑突下正中绕脐切口,相关淋巴结清扫及病灶切除依据日本胃癌协会关于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要求。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根治有效性;②观察两组围术期指标变化;③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④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⑤观察两组应激反应水平变化,采集术前和术后72 h患者静脉血3 ml,离心8 min,取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运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⑥观察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采集术前和术后72 h患者静脉血3 ml,离心8 min,取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进展期胃癌根治有效性比较 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远切端距肿瘤距离和近切端距肿瘤距离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有效性比较

2.2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开腹组,切口长度小于开腹组,手术耗时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2.3两组并发症比较 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8.33%;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胃瘫各1例)少于开腹组(29.41%;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瘘3例、肿部感染3例、胃瘫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7,P=0.023)。

2.4两组术后恢复比较 腹腔镜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进流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开腹组(均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恢复比较

2.5两组应激反应比较 两组术后72 h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糖水平较显著术前升高(P<0.05);且腹腔镜组显著低于开腹组(P<0.001)。见表4。

2.6两组炎性反应比较 两组术后72 h IL-6、TNF-α和CRP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腹腔镜组显著低于开腹组(P<0.001)。见表5。

表5 两组炎性反应比较

3 讨 论

胃癌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胃慢性疾病和癌前病变、遗传、环境及饮食等因素有关〔8〕。临床调查显示,进展期胃癌发生率占胃癌比例较高〔9〕。随着胃癌研究的进展,关于局部进展期胃癌,临床推荐实施胃癌D2根治术作为标准手术方式〔10,11〕。开腹胃癌D2根治术虽治疗进展期胃癌可取得较好效果,但存在诸多弊端,如术后恢复慢、出血量多及创伤大等缺点,且容易发生过度机体炎性反应和应激反应,导致器官损伤加重,以此不利于预后〔12~14〕。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下手术可于腹腔镜监视下进行大部分手术操作,具有视野清晰特点,且于患者腹部行一小切口,将离断胃拖出腹腔,而实施D2根治术主要是指第二站淋巴结全部清除的胃癌根治术〔15,16〕。相比于开腹胃癌D2根治术,采用腹腔镜远端D2根治术可加快患者机体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减少手术创伤,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17,18〕。徐超等〔19〕研究显示,腹腔镜组相比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和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且具有对机体应激反应轻、免疫功能抑制程度低等优点。本研究表明,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较开腹D2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数目相当,术中失血量少,切口小且手术耗时短;并发症少,并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手术操作的牵拉刺激、术中麻醉刺激及患者焦虑不安,加之术后疼痛,上述因素均会引起患者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导致肾上腺素、皮质醇及血糖等应激反应出现剧烈波动,且上述指标波动与手术刺激呈正相关〔20,21〕。本研究表明,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患者应激反应影响较小,可能与该手术方法微创,切口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有关。

手术创伤引起的炎性反应能够在一定程度干扰机体免疫功能。IL-6和TNF-α作为促炎因子,是机体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且当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损伤等情况时大量表达〔22〕。CRP是肝组织分泌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反应蛋白,其水平变化能够反映机体炎症和损伤,可作为机体早期炎性反应时的观察指标〔23〕。本研究表明,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对患者炎性反应影响较小。

综上,老年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且对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影响小。

猜你喜欢
性反应远端开腹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男人像灯泡 女人像熨斗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对比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前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