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开生活世界的意义
——《刘勇:诗意作文故事》的核心理念剖析

2022-11-22 02:19杨开清
中学语文 2022年28期
关键词:刘老师诗意世界

杨开清

写作源于生活,俨然是作文教学的金科玉律。观察生活、深入生活、提炼生活,也是作文指导的老生常谈。可是,明明我们的学生就在生活之中,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还是难以体验生活、思考生活,难以敏感发现生活现象的意义与价值,提笔就陷入无米下锅的抓狂困境呢?为什么真实作文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委实是没有任何价值呢?为什么虚假作文泛滥到83.3%的人承认自己上学时曾写过虚假作文?

作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根源还是在写作教学理论。带有严重弊端的传统写作教学理论引导着作文教学实践,自然步履维艰。令人惊喜的是,《刘勇:诗意作文故事》为学生洞开了生活世界遮蔽的诗意,为教师送来了作文教学的动人情怀,让我们看到了作文教学理论的实践性突破。本书三编大致呈现出面向生活世界之“道”、生活世界的去弊之“术”、生活世界的去弊之“功”三个层级,本文主要就刘勇作文教学的思想和路线作点分析。

一、写作的本质:面向并超越生活世界本身

传统的写作教学“转化论”基于自然主义哲学,强调外在的客观世界对意识的根本决定作用,忽视人主观因素在意识形态中的构造作用,导致写作教学难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因素的构造功能。作文的两个最大问题“虚假作文”和“无意义作文”就此产生。现象学创始人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Gustav Albrecht Husserl)认为,生活世界是个体在与世界相遇中建构的世界,而非纯事实世界。这里,生活世界是个体与世界在知觉中相遇的现象世界,是主观给予方式中呈现出来的直观的主客未分的体验世界。现象学原理告诉我们,写作活动是主客统一的知觉体验,是超越生活世界形成一个符号化的、主体化的、秩序化的观念世界的过程。写作的本质就是面向并超越生活世界本身,这就是现象学视域下的生活作文超越论。

《刘勇:诗意作文故事》是生活作文的实践成果,具有生活作文的情境性、真实性和私人性的特点。30个作文案例,是刘老师几届作文教学的积累和沉淀,几乎都是一对一的私人方式沟通交流、点拨指导,充分体现了生活作文的私人性。它以“故事”形态呈现,恐怕就是因为每一个作文案例都是有情境的,而且是情境的联播,作文案例过程几乎构成故事。这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需要,更是生活作文情境性的制约。读完全书,我们确实可以清晰判断,刘老师所追寻的作文教学理念当是生活作文,他要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真实地面对生活世界,用文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世界,发掘生活世界的诗意。刘老师将作文中最棘手的问题,化解在云淡风轻的闲聊中,融和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指导里,在平平淡淡的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深藏生活世界里的意义。

就举全书的第一个案例《探秘姓名说真我》来说明吧。案例以司空见惯的姓名触发生活感悟,唤醒生命的自觉和完善生命的自省。当平时熟视无睹的姓名,与自己的知觉联系起来,鲜活的生命感知就汩汩流淌出来。

我叫金鑫。哎,看吧,连你也露出惊讶的表情。你瞧,我这名字起得多“好”!“一堆金子!”(借用云游同学的一句话。)我经常琢磨着是不是我妈生我那会儿想钱想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了,不然这“金”这么好的姓偏偏取个还带金的名,而且一来就是三个……

常有同学问我,金鑫你是不是五行缺金,不然要那么多金字干嘛?我争辩道:“我明明五行缺木嘛,谁乱扯?!”再后来,当别人第一次看见我的名字露出惊讶的表情时,我已经不再介意了。金就金吧,用自己的名,让别人说去吧。

记得5 岁的时候,老妈带我逛街。她走着走着,突然停下,露出兴奋的表情,手挥舞着,好似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只见她指着前方一家店铺对我道:“看,儿子,金鑫灯饰!这店名取得好,不知是谁起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说完老妈满脸骄傲。

……

接下来,小作者还叙述了从小学到初中,由于姓名引发的各种趣事和囧事。你看,由名字引发的生活世界是多么鲜活!当惯常生活世界与自己知觉遭遇后,那些与名字关联的事件、人物、情境、情绪甚至社会生活,都带着个体知觉的色彩一一向生活世界奔涌而来;那些盘曲有力的生活世界的根茎,都源源不断地为作文果实提供丰沛鲜艳的营养。正如刘老师开篇所言:“唤醒沉睡的生活,是写作的突破口;舒展优雅的心灵,是写作的进行时。”刘老师作文教学的成功正是把握了写作是面向并超越生活世界本身的本质,善于引导学生将惯常生活世界与学生知觉相遇,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觉世界。

OLED电视是非常具有潜力的显像技术,其自发光原理与柔性特征使其成为时下最受关注的产品类型之一。高对比度、高亮度:OLED电视拥有近乎无限高的对比度表现,每一个像素都能独立自发光,能够将极亮与极暗的颜色同时表现于屏幕中,带来更真实的画面展现。其高亮度表现能力使其拥有不受观看角度的限制。OLED的柔性特征使其具有非常大的拓展前景,可以弯曲至一定角度而不会断裂,非常适合制作为曲面屏电视产品。同时,可穿戴数码产品的显示屏也大多采用OLED材料制作。

现象学告诉我们,生活世界本身是一个无限深度的世界,是一个亲近却被遮蔽的世界,又是一个被改造的知情意统一的体验世界。学生生活世界的主体——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凭借给定的归类模式和重复性思维以及血缘、天然情感、经验常识、传统习俗等加以维系的自在的、未分化的、近乎自然的领域。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发现深藏其中的意义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也是作文教学真正棘手的事情。

《刘勇:诗意作文故事》冲出了传统作文教学的藩篱,用30 个这样的案例,生动呈现出青春的个性与诗意,折射着写作的规章与诗情。每一个案例,都是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体而不察、感而不悟的写作困境中突围而至“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世界;每一个案例,都是一场师生心灵的对话,一场生命个体与惯常生活世界在知觉中的诗意相逢。可以说,刘老师30 个案例自觉与不自觉地实践着生活作文超越理论,完整展示了学生不断克服惯常的生活世界的遮蔽,不断超越生活世界的过程,这些案例是生活作文超越论思想的生动诠释。

二、写作教学的本职:去弊、超越并建构生活世界

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遮蔽的世界,价值意义深藏其中。之所以被遮蔽,一方面是知觉活动受知觉时空的限制,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会影响对同一事物的知觉;另一方面知觉主体的态度、情感、知识、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知觉方式也会影响知觉活动。人与世界的遭遇不外乎“看”与“做”两种方式,在作文过程中就是“眼看”“心观”“描述”三种方式。作文教学对生活世界的去弊、超越、建构之“术”主要体现在眼看中的还原性超越、心观中的给予性超越、行文中的描述性超越。

1.眼看中的还原性超越

还原指的是回归知觉对象的本来面貌。剔除学生的先前经验,突破预设性、惯常性和对象化,通过视角、距离和背景的变化,改变学生心目中生活世界的面目,还原世界的本来面貌,从而超越惯常知觉体验,完成去概念化和图式化。

一群叽叽喳喳的孩童散在天地间,像金黄的银杏铺满了校园,青春的灵魂在阳光下闪耀着。我们捡拾着树叶,我们映照着阳光,在树下漫步,在叶间沉思,有的孩子在小本子上记录着什么,有的与同伴讨论着什么,而有的孩子正在沉思……

2.心观中的给予性超越

改变知觉主体也可以实现惯常知觉体验超越。通过教师的干预,改变学生感知世界的态度、方式、感情、思维,科学地看,审美地看,从而现实对日常知觉焦点性、随意性、浅表性、在场性的超越。

《禁区贵在觅诗意》是给予性超越的典型,从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刘老师“给予”内容的科学性、“给予”方式的艺术性,“给予”效果的可见性。让我们先看看学生原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中“早恋”是微妙、神秘、动人的,可是认知中却是低级的甚至肮脏的。学生陷入其中,自然心烦意乱、负罪颓丧,抬不起头、无精打采。刘老师引导的艺术在于时机的把握、方式的选择和眼界的延宕。上课抓获纸条,却一等二等,不急不慌。等来时机,却假装修改没收的诗歌,将私密的话题挑明,为阳光照进阴暗心空撕开缝隙,为话题调向正确轨道奠定方向。第三,现身说法。抖出教师自己的丑事,搬出师娘来压之,减轻学生负罪感,为感知爱情的美好奠定情绪。第四,有意识地分享爱情经典,为学生的思想补充钙质,为感受爱情补充美质,为还原爱情真相提供审美基础。最后,用席慕蓉的诗歌激荡学生情感世界的美好浪花,彻底击垮世俗的卑微,灼见审美的高光。当老师以经典启发代替说教、以价值观引领代替责斥时,学生情感的钙质就流淌在汩汩的血液中,对生活世界的感知便有了触角;当世俗的眼看转变为审美的心观时,生活世界就变成了纯净而明亮、蓬勃而丰盈、美好而诗意的青春世界,那些与朦胧的情感、悸动的心灵、勃发的青春相联系的人物、事物、事件和情境,就踏着少年少女的心跳踊跃入笔端,颤栗的早恋就变成了优美的诗行。

在现象学看来,知觉体验是自我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构造出来的主客观统一的内在体验。只有“我”在场,才有真正的知觉体验,事物才能与“我”的存在之间产生关联,事物才能与“我”生命存在发生认知的、情感的、审美的、道德的、文化的境遇性关联。“我”在场的灵动与木讷、高尚与卑下、高雅与低俗,就是老师引导的智慧与笨拙的结果。

3.行文中的描述性超越

在境遇性关联中,情感被在场的知觉对象激活,又反过来赋予事物主观性情绪和色彩,让事物的日常样态发生改变,事物的色彩、声音、形状、样态,就成了自己的情绪的表现符号。在艺术观察中,需要有意识地将知觉对象情绪化,使事物中能够表现情绪的色彩和形式凸显出来。在写作中,要把认知与情感统一的体验完整地表现出来,避免用抽象的符号遮蔽生动活泼的生活世界,只有细致描述中呈现的经验,完整而丰富的感性世界,才能够洞见生活体验的意义和本质。

他,一身老式大衣,褪了色,松垮垮的。一条牛仔裤,泛着白。一双运动鞋,是冒牌“勾勾”。眼睛深凹,嘴唇干裂。在灯光的刻意烘托下,仿佛被扩大了数倍。

他细细地擦拭着,像操作笨拙的工匠在细细雕琢一块绝世好玉,刚才木讷呆板的躯体里好似换了另一个注入了灵魂。“不够的。”他在喃喃自语。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擦这双皮鞋,我却明白,他在以这样的方式,默默的回馈给我们。如果说第一次是为了生存;那么,第二次,绝对不是……

忽然,路灯如炽,在这双锃亮的皮鞋上,暖光氤氲,我看到了尊严在闪动。

喉咙里梗梗的,现实的画面在细雨中慢慢朦胧……

这是书中谭欣《毎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里的一个片段,是在场语境符号化的一个典型。作文讲述擦鞋匠对我父亲多付擦鞋钱的感激与回报以及人格的尊严,片段排除了先入之见的干扰,驱除了概念化的判断,回到了原初的、感性的、生动的知觉体验世界,使“我”的认知和情绪统一的体验被具体、完整呈现出来,使“尊严在闪动”的感受,来自于包含背景、人物、事件这些大的情境信息,也包含声音、色彩、动作、神态、氛围等细节情境信息在内的境遇性描写,作者没有用抽象的语言符号遮蔽生动活动的情境细节。

现象学认为,只有细节的真实才能表现生活世界本身,只有细致描写呈现出来的经验,才能洞见生活体验的意义和本质。阿尔伯特研究发现,人类55%的信息靠非语言表达传递,38%的信息靠言语表情传递,只有7%的信息靠语言传递[5]。所以高明的作者都是全境性地呈现。语言情境化,才能传递出自己丰富而细腻的感受,还原生活世界的真实,洞见事件的意义和本质。

赫尔曼·黑塞说:“为了应付日后贫乏无聊的日子,人们多么应该把一切美好事物满满装进口袋小心保存啊!”刘老师的作文故事是耕耘在心灵与文化上的教育使命与人文担当,是作文与做人的天然合一,是立德树人、言语立人的动人实践。作文的深度实际上是灵魂的深度,作文与做人,只在精神或灵魂深处彼此相通。书中30 多个故事建构起“写作土壤”“写作种子”“写作觉醒”三个发展维度,丰盈了学生生活世界的三维时空:生长的广度、生活的温度和生命的厚度。刘老师的作文故事成为了学生自觉发现和自我塑造的过程,成为了学生精神自觉成长的途径,成为了学生理性批判和社会文化重构的途径。

猜你喜欢
刘老师诗意世界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冬日浪漫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