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安全教育研究

2022-11-22 02:50邵敏兰吴宇珂
法制博览 2022年28期
关键词:诈骗案件校园

吴 俊 邵敏兰 吴宇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目前,随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校园出现了“非接触式”案件,以电信网络为媒介的诈骗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大、牵涉面广、违法成本低、案件侦破难度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已给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带来很大风险[1]。校园安全是大学生较为关注的问题,更是在校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2]。校园安全,也是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大学生群体受到知识结构、情感特征以及社会阅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于网络信息的真伪辨别能力较弱,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也关乎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大学生缺乏安全意识,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提高安全防范认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便于开展高校校园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的实践运用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构建安全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校园诈骗事件的现状

2021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3]。大学生群体为我国网民中的主要群体。大学生的出行、购物和移动支付都离不开互联网,上网已变成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一种生活行为习惯。这就使得不法分子瞄准了缺乏社会经验、单纯又“多金”的大学生群体实施诈骗行为。

我国科技高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以及社交通常都依赖于网络。时代的发展,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段随之不断花样翻新,诈骗案件类型呈现多样化,网络诈骗不仅违法成本很低,而且诈骗手段高科技化,如金融理财诈骗、推销诈骗等,使得多数大学生招架不住,受骗概率较大,稍不注意就会落入骗子的网络陷阱。受骗后,又因证据不好搜集而导致诈骗钱款不容易追回,在此背景下,校园诈骗行为频发、高发,导致大学生群体受骗人数越来越多。

二、高校校园诈骗案的危害性

(一)网络贷款诈骗涉及面广,损失巨大

在网贷诈骗负面舆情信息中,大学“校园贷”骗局比网贷刷单、二维码诈骗等其他骗局危害都要严重。近年来,大学校园贷电信诈骗案件频发,案件涉及全国,受骗人数众多。可见,校园诈骗案的发案频次高、涉案金额高、涉及面广、损失巨大。

(二)诈骗案件危害度高,社会负面影响深远

校园诈骗案不仅让大学生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遭受严重伤害。大学生大多没有经济收入,一旦上当受骗,无法偿还,轻则辍学,重则会走上轻生的绝路。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学生郑某某贷款58.95万元,因无力偿还,最终选择跳楼自杀;同年8月,山东准大学生徐某某因为准备的学费被骗,致使突发心脏病身亡。由此可见,高校校园诈骗案件具有很高的危害性,对社会有着深远的负面影响。

(三)校园诈骗案件频发,部分学生被迫参与而误入歧途

校园诈骗案件屡屡发生,大学生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圈套,导致严重后果。少数受害大学生被逼参与诈骗行为,走上诈骗之路,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骗取同学、亲戚、朋友的钱财。校园诈骗案件成本低,诈骗分子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随时随地实施诈骗,骗取数额不定,导致众多大学生上当受骗,造成极大的危害性。

三、较为常见的校园诈骗案件模式

(一)网络贷款

网络贷款常见有套路贷(裸贷)、分期购、盗用身份信息贷款模式,“校园贷”是危害最大的校园诈骗模式。不法分子以利息低甚至零利息、贷款额度高、审核速度快等优势,诱骗大学生掉入陷阱,一旦学生上当受骗后,网络“高利贷”利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短期内利息高出本金很多倍,最后需要当事人偿还巨额贷款。

(二)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形式有冒充熟人诈骗、冒充权威部门行骗。电信诈骗主要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远程、非接触式诈骗,管理机构难以进行现实接触性管控[4]。不法分子以非法的方式得到学生的个人信息,冒充大学生的熟人,并以其生病、车祸住院等理由,或者假冒公检法、银行机构、电信运营商、教育管理部门等权威机关,打电话告知当事人涉嫌各种欠费等,要求当事人把钱款汇到某一个指定账户,来骗取学生的钱财。

(三)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方式有金融理财诈骗、虚假兼职行骗、网络软件诈骗。诈骗分子通常利用网络软件诱骗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金融理财等,借此采取非法集资、股票指导等方式骗钱。例如,诈骗分子发布兼职信息,以高佣金、低工作量为噱头,诱骗学生支付保证金或垫付购物刷单、虚拟商品费,待学生刷单后拒不付款将学生拉黑[5]。骗子通过微信、QQ、短信、邮箱等平台,发送红包、虚假中奖、二维码假链接等信息,一旦学生点击、扫描,按诈骗分子的提示操作,大学生账户内的资金就被转到骗子的账户之中。

四、高校校园诈骗案件频发的成因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高校诈骗案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集团化甚至“合法化”特征。不法分子利用正规网络贷款公司的漏洞进行“校园贷”诈骗,“校园贷”已经成为影响较大的诈骗手段,给高校校园进行反诈骗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值得高校管理者高度警惕。骗子作案手段复杂多变与大学生防范意识不强是校园诈骗案高发的一大重要原因。

(一)校园诈骗案件多发,是当前教育出现偏差引起的

校园诈骗案件频频出现,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过于看重学习成绩有一定关系,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用人单位也常常看重学生的高学历,而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得有些学校培养学生以高考成绩为目标导向。学生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成长,往往处于学校和家长的长期保护中,经过高考来到大学校园后,由于其以前较少接触安全和防诈骗知识教育,更没有社会实践经历,很容易成为骗子的“猎物”。

(二)与高校大学生向劳动者身份转化有关

大学生需要通过实习、就业等社会实践,逐步成为一个劳动者、社会人。在此过程中部分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识别能力差,缺少自我防范意识,大学生急于求职、实习,为了体现自身价值从而上当受骗。必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安全教育,有效降低其被骗的概率。

(三)受到当前社会浮躁风气影响

创业潮流引发大学校园诈骗案频发。近几年,全民创业潮流风起云涌,媒体跟风报道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多多,但对其风险没有提出足够的警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指导,大学生不能对自身条件做出客观评价,产生盲目创业的现象,甚至因为上当受骗陷入传销或者误入其他骗局当中。

(四)受到社会多元化评价标准影响

社会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过去,多数学生认为获得“评优评奖”有利于未来找工作、考公务员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评价标准不再单一化,用人单位的标准呈现多元化,会以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为标准,迫使大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历练,有些大学生甚至因为缺乏经验阅历而上当受骗。

(五)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有关

对于复杂的社会认识不足。高校学生长期生活在单纯的校园内,涉世不深,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对复杂的社会认识不足,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分辨是非,急于体现自我价值,往往着急通过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或创业成功来证明自身价值[6],缺乏心理防范能力,容易受到网络电信诈骗。

(六)缺少对网络电信诈骗的理论与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

高校很少对大学生进行网络电信诈骗案例的宣传教育,应该对大学生系统开展学习网络电信诈骗的理论与法律知识、技能,全面培养和发展高素质人才。把学习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考核范围之内。

五、高校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安全教育策略

(一)家长应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父母日常应给孩子灌输安全知识,让孩子明白互联网只是一个虚拟空间,提醒孩子学会判断网络上的人和事,正确使用互联网,网络里有知识也有陷阱。家庭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让孩子提前接触社会,通过电视、新闻、媒体了解相关诈骗的案例,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教导他们不要被诈骗分子的假意热情、承诺所迷惑,坚决保持理性,不感情用事,不受诈骗分子的蛊惑,慧眼识别不法分子的各类伪装。

(二)大学生应增强自身防范意识

大学生应增强安全意识,不能过于盲目自信。要懂得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时刻注意不能泄露个人与家人信息,保护好人身财产安全。大学生一定要保持清醒,不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不盲目攀比消费,时刻认识到社会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和危机,谨记“贪小便宜吃大亏”“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可轻信网络游戏中奖、刷单兼职等信息,不随意点击陌生人的链接,不要轻信“零利息校园贷”等各种贷款,网络交友要慎重,保持高度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三)辅导员深入一线掌握学生情况

辅导员要深入一线,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对于刚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还不熟悉外面崭新的环境,对陌生人毫无防备之心,新生入学报到时,容易成为电信诈骗分子的目标。加强新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及时发现上当受骗的学生,有些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意报案,部分学生觉得被诈骗金额不大,报警也不能追回,则选择保持沉默与隐忍,使得不法分子的诈骗活动屡屡得逞。要鼓励大学生第一时间报警,并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对其进行安抚以及心理疏导,帮助其摆脱受骗受伤害的影响,不要产生心理负担,以有效避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四)高校需要加强优化评估机制

高校应与公安机构等部门合作,开展有关电信诈骗实例的预防演习,科学进行电信诈骗预防工作形式和方式的调整,不断创新预防诈骗方案。同时需要加大信息管理部门的建设力度,建立起专业人才的核心队伍。在安全风险因素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高校应积极探索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提高信息化建设,为师生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也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便捷。

(五)重视多元利益主体

高校管理者不是唯一的主体,应重视多元利益主体。在风险评估方面要充分发挥师生和社会大众等多元利益主体的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以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合理运用社会资源,弥补高校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完善高校安全稳定风险评估体系。

(六)高校开设电信网络安全教育课程

高校应积极提高“非接触式”案件的防范意识。制定电信网络安全教育计划,给大学生开设电信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相应的学分计入课程积分,提高大学生应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处理能力,通过法律知识、常识判断、应急对策等举措识别各种电信网络诈骗手段。

(七)构建社会多方主体联动机制,合力打击犯罪行为

建立安全坚固的校园网络,将完善的系统应用、完整的设备服务、安全的体系性能等有机结合。将高校、公安机关及电信网络部门联合起来,协同发力以形成联动机制。促进改善电信网络运营环境,加强人防、技防、物防等防控手段,以预防为主,并有力打击犯罪行为,建立及时挽回损失的长效机制。

(八)国家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相关部门应当健全电信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完善规范电信网络安全的监管措施。当前,应丰富高校法治教育的模式,增加高校法治教育的内容,切实保护好大学生个人信息,不允许非法买卖、非法获取、非法泄露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维护电信网络安全环境,加大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行为,提高对电信网络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

六、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复杂多变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让大学生应接不暇,甚至深受其害,既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也带来财产损失。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合力共管,建立全方位牢固的信息网络防控体系,全面打击网络电信诈骗行为,完善校园安全预警机制,保障高校的安全稳定。

猜你喜欢
诈骗案件校园
一起放火案件的调查:火灾案件中的“神秘来电”
“左脚丢鞋”案件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HD Monitor在泉厦高速抛洒物案件中的应用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3起案件 引发罪与非罪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