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围》:对当下中国乡村生活的“深描”

2022-11-22 03:37张颐武
中国图书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琵琶村庄小说

□张颐武

【导 读】《琵琶围》是温燕霞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赣南山区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小山村琵琶围,聚焦于在精准扶贫的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村中人的生活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本文围绕当下性与中国村庄小说传统的结合展开。

温燕霞的小说《琵琶围》,就是一部从一个村子的脱贫故事去发掘脱贫进程中的中国社会状况的作品,也是一部对于当下中国乡村生活进行“深描”的小说。中国的精准扶贫事业,是一个让千百年来贫困的乡村和一些最普通的民众告别贫困的重要的社会运动,也是中国当下社会的贫困的部分走出过往,开始新的生活的运动。精准扶贫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最贫困的地方的历史轨迹,把新的社会面貌和基本生活的保障带给了这些地方的人们。这些改变的深刻性在于,它是中国普遍地告别贫困历史的最终实现,也是中国的发展成果为中国全体人民所共享的最好证明。这其实也是中国的发展所积累的成果的最新展现。

温燕霞的这部作品也就是通过一种对于村庄的当下现实的“深描”,来展现村子在当下时代所发生的变迁,也力图深刻地揭示中国乡村社会在中国的新的发展中的角色。琵琶围这个村子虽小,但它既是一种乡村在当下的独特形态的展现,也是中国在精准扶贫的历史中发展演变的一个真实、具体的见证。这部作品是以写实的方式,来直接和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境对话的结果,也是讲述一个用精微细腻的现实描写来观察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故事。这可以说是村庄小说的一个新收获,也是最近以来在扶贫过程中出现的相当多表现乡村变化作品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作品。

这部小说的讲述,从这个名叫“琵琶围”村子的历史入手,一开始就给我们展开了从明朝以来村子的历史。一面是从明朝就有的村社历史的积淀,一面是红军时代留下的历史印痕。村子在起落之间走到了今天,在经过多数村民的搬迁之后,现在这个琵琶围中依然有十二户人家,这十二户人家的故事构成了这部小说。这里的历史描述是非常有趣的,它提示了这个村子由于在交通要道,因经商而富裕的历史,也有由于外力的影响、地理的变迁带来的衰败,后来的红军又为这个相对封闭的地方带来了历史的连接,而当下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简短描述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这些历史背景其实按照《白鹿原》之后的许多村庄小说,完全可以成为一部追寻村庄历史的作品。但这部作品仅仅将这些历史背景当作小说的一个引子,而它所凸显的,是一种“当下性”,是当下中国村庄的现实,是作者的同步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历史的延展性仅仅是一个简单勾勒的背景,而对村庄当下性的“深描”是作者的目标。这种当下性也是作品所反复渲染的,也就是通过努力,延续村庄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实现对其历史的贫困的宿命的超越。这种超越也被作者赋予了一种具有某种普遍性的意义。

作者的故事就是通过聚焦于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施过程中,村中人的生活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过一个外来的扶贫干部,文化馆馆长何劲华的到来给这个村子带来的改变来表现村庄本身的变化。这种变化当然既是内生的,也是外来的动力所促成的。何劲华和金彩凤是基层文化工作者,和这个村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到来和村子的连接正是故事的主题所在。如何让人们告别贫困,是中国现代“村庄小说”的基本母题,而正是在当下的历史情势下,这种告别贫困被赋予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其实是中国经历了40多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之后的历史条件之下的事件,也是当下中国的世界性作用之下的事件。

何劲华和金彩凤的努力其实就是从外部激活内部的那种走向新生活的动能,让中国的历史情势和这个小小的村庄连接起来,赋予这个村庄以新的意义和价值,也赋予乡村社会以新的价值。他们所最终追求的是村庄内在发展的动力,一种和中国各种“内需”结合的成果。这个作品在致富的方式上,所表现的是和不少其他这方面相关作品相似的路径,即一是通过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生产,如香菇的成功销售,二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发掘本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让其成为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基础。这两个路径被普遍地加以表现,说明了相关的共同的某种强烈期待。其实,也说明了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村庄,既要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的特色,也需要在和更广阔的社会连接中来创造新的可能性期待。温燕霞的这个作品,在表现这些可以持续的产业的发展上,其实是做了相当真切和具体的描述的。特色农产品和旅游,都是着眼于并不改变农村的基本形态,不引入大工业,却通过和城市的连接来创造自身不可替代的独到的价值,能够在人与环境的和谐之中发展自身。产业和本地社会的连接,是今天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式。顺自然而丰富自然的方式,是这种路径的核心。这样发展路径,只有在今天的历史情势之下才可能。因为正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成果,才让这样的现实选择成为乡村社会的可能。中国社会发展的高度和广度,其实是这样“后发”村庄的新发展路径的支撑。琵琶围的故事里,其实也有社会深刻转型之后,乡村发展路径的独特“深描”。艺术生动形象的写实表现,其实是投射了历史变化的结果。

我们看到了在发展这些产业过程中的艰难和发展这些产业的执着,这其实也是内生的动能和外来的推动共同努力的结果。何劲华的积极踏实,善于洞察人心,金彩凤的热心坦诚,都在小说的描写中显得相当生动,使得这样的运作过程不仅仅是一段故事,更是一段值得人们回味记忆的历史。这两个来自群众文化领域的干部,连接起琵琶围群众的心灵,带领他们共同走向未来。这两个人物虽然自身都要面对生活的诸多挑战,但在琵琶围实现了自己,有声有色地做出了一番事业。他们坚持应对不断而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不断激发起内生的发展动力,这里的故事才显得有声有色。

作品着力刻画了一位曾经在外经商成功,有过传奇经历,但现在失败回乡,颓败消沉的村民石浩财。这个石浩财,是乡村社会的名人,也是过往在城市社会中打拼的最终失败者。有能力有办法,但现在的消极颓丧使他无所作为,成为某种阻力。通过反复的工作,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误区,找到了新的踏实发展的路径。作品生动地写出了他在何劲华等人的激励之下,走上了一条新路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相当真切的表现。而农村发展所创造的新机会,其实给了村里人无穷的新可能。村里的其他人其实也不是在封闭中的,也有过各种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了解,也曾经有过打工的经历等。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故事“深描”,找到了他们的内在追求和渴望,最终发掘其内心对于发展的渴望。这种渴望正是在这个相对“后发”的村庄找到归宿的。

而这种内生的动力,在小说中也是和民俗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客家人的开拓精神,勇于超越和探索新空间的可能性以及苦干笃实的性格,相互之间紧密的社会联系和独特的生活习惯以及历史积淀的各种风土人情等,都在作品中有充分的表现。人物生活在自己的环境之中,为环境所创造,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环境。这些描写都是刻画人物、表现大时代的“深描”式的表现不可或缺的。这些表现都有某种人类学式的观察特性,是对于本地社会的独到探究。这种探究和人物、故事紧密相连,构成了小说的丰富的生活画卷,使得小说具有独到的价值。这些都不是孤立的、冗余的描写,而是和人物、环境丝丝相扣,形成了丰富的韵致。这是一部当下性很强的写实小说,也接续了中国“村庄小说”的大传统,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在当下的中国情势下,把当下的展开和历史脉动相结合,可以说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作为村庄小说的最新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以来,中国小说逐渐发展出和村庄生活相关的小说。通过一个村庄的变迁,来展现时代的风云,来表现中国的历史变化的深刻投影,是“村庄小说”的特色。从鲁迅开拓的乡土文学的路径发端,无论是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直到张炜的《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这可以说构成了中国新文学史的一个谱系。这个谱系就是通过一个村庄的社会关系和生活形态的表述,来把它视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社会的象征来展开。通过传统村庄在100多年的现代变化之下的状况摹写来凸显中国的变化。其中,如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或柳青的《创业史》,都是着眼当时的“当下性”即立足于当下变化做出“深描”的作品。《琵琶围》可以说是在这一脉络下的最新发展,它既具有强烈的当下性,见证了历史,也是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或柳青《创业史》的村庄表现传统的新展开。这是中国乡村社会告别了原有的限定性,在延续自身传统之中,经历当下发展的最新见证。这个见证值得社会高度关切。它的启示在于,乡村现在不仅仅是一个隐喻,或一个和城市相对立的抽象观念,更是一个鲜活具体的形象的展开。

猜你喜欢
琵琶村庄小说
村庄,你好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村庄在哪里
“琵琶”和“枇杷”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