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转换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内在发展趋势

2022-11-22 04:19许和隆
关键词:进程资本主义现代化

许和隆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现代化这个160多年来牵动着几代中国人情感神经并促使人们为之不懈奋斗的宏伟目标,正在今天中国人民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坚定步伐下逐渐变为现实。从时空的角度回望160多年的中国现代化历程,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什么会如此艰难曲折,又为什么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在这里,“时”是指不同的历史时期,“空”是指随着时代变革而形成的不同政治格局。在外在的时空转换中,中国现代化实际上不断地进行着领导者、参与者和道路的更替选择,从中可以窥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格局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成败得失及其内在发展趋势。这对于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过去、把握当下、引领未来。

一、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没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现代化空间

1840年,鸦片战争打碎了清王朝天朝大国的美梦,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此陷入国难民困、水深火热的险恶境地。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官僚发起了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从此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16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模式转换,出现了三次现代化的局部断裂,这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史上是少见的”[1]382。艰难曲折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也因此绘就了世界现代化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方式,以抵御外侮和应对内部挑战。整个洋务运动从购买坚船利炮开始,到设立军工企业自己生产制造,进而建立新式军队特别是扩建海军、建立北洋水师,再到兴办民用企业、开矿山、修铁路、办邮政,最后进入思想文化领域,翻译西学著作、派遣留学生、设立新学堂等。这种现代化进路即便以今天的视野来看——考虑到那个时候没有任何后发现代化经验可循——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至少它缓慢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然而最终它还是以中日甲午海战中洋务运动的标志性成果——北洋水师的覆灭而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失败,当时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现代文明认识的深化,以及大清帝国被明治维新只有20多年的日本打败的惨痛经历,使通过维新变法实现制度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时代呼声。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主导下,清政府推出了一个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方案,以整顿腐败的官僚机构,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制度,结果却陷入了“帝后权力之争”,最终顽固派发动政变结束了戊戌年间制度现代化的百日努力。清王朝保守的封建势力可以终止戊戌变法,却改变不了其内外交困的状况,因而不得不以另一种形式——立宪运动——继续制度现代化的尝试,最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改变了清王朝这种慢吞吞的现代化节奏。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的无果而终绝不是偶然的。19世纪下半叶距西欧通过工业革命开启现代化进程已经100多年了,西欧、北美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我们撇开中国为什么没能同西欧、北美一起通过内生性发展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问题,单从时间的维度看,中国已经丧失了原生现代化这一重大发展时机。这不是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一般性的先进和落后,而是人类文明交替中文明形式的落差。它意味着在不经历深刻社会变革的短期内中国将无法达到现代化的文明高度。

与此同时,以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西方列强绝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建立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国家,而是要通过对中国的掠夺促进自身的现代化。这一时期,为现代化所成就了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将对外掠夺的本性发展到极致。资本的疯狂掠夺,“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405。此时的世界已是现代化了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饕餮盛宴,包括中国在内的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落后国家已成为不可逃脱的猎物,现代化对中国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

从空间的维度看,其一,这一时期统治中国的衰落腐朽的清王朝不仅无法担当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重任,相反还成了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虽然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能生长出现代化的因素,比如最早开启现代化的英国,以及与中国同时开启现代化进程的日本都是在封建制度的土壤上孕育了最初的现代化成果,但是清王朝封建统治集团彻底扼杀了中国现代化的可能性。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并不是清王朝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主动作为,而是其千方百计维护自己已经腐朽衰落的封建统治的被动结果,“就是想搞一点‘防卫性现代化’,以应付内外的挑战”[1]216。

其二,这一时期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大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更可怕的是,两千多年来不断强化的封建统治和封建专制已经将封建因素彻底地渗透到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这便是跟西欧同时代具有相当水平甚至更繁荣发达工商业的中国不能像西欧那样开启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也说明了为什么同时期同样社会性质的日本能够走上现代化道路而中国不能。超大规模封建帝国的历史宿命就是如此,正如近代的俄国,即便是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也始终烙着深深的封建印记而依然封建落后。

因此,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立宪运动,半个世纪中,中国的现代化从艰难起步到步履蹒跚,兜兜转转最终归于止步不前。不管那个时代追求并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志士仁人们怎样感慨与无奈,最终都无法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因为在那个时代,一方面是腐朽衰落的清王朝为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从内心深处对现代化这种新的文明方式充满了恐惧和抗拒,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使已经现代化了的西方列强拒斥中国现代化,两者共同决定了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没有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现代化空间。

二、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必然失败

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的覆灭,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在近40年的时间里,尤其是在推翻帝制后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明显趋向。经济活动的自由化、社会生产的工业化、教育的世俗化、社会生活的都市化及推翻封建帝制后的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等典型的现代化因素在中国显著增长。但是封建制的残余影响依然顽固地存在着,从袁世凯复辟帝制,到北洋军阀的共和闹剧与地方军阀的割据,再到蒋介石的专制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的中国经过各种尝试最终建立了以官僚资本统治为特征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在内忧外患不断的时空背景下转换了现代化模式,进入了新的发展轨道。在这期间虽然也曾出现了两个短暂的较快发展时期,但最终以民国的覆灭宣告了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失败。

如果我们从时间的维度把这40年放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去考察就会发现,这40年正是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加剧,导致经济的周期性危机越来越严重,最终演化为1929—1933年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本来就是建立在对世界,特别是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之上的,国内经济危机的加剧更需要将危机转嫁给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因而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而愈发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爆发。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在客观上阻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使这个囊括了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体系呈现出三重结构,世界被划分成了“中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3]170,中国这个边缘区国家的现代化被置于中心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之下,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从空间的维度,即这40年的中国政治格局实际来看,第一,由帝国主义列强操纵和支持的军阀割据及其不断的内战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军阀割据及其内战是自帝制垮台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常态。据统计,1912年至1928年间,发生在中国各省以及各省之间的军阀大战多达140余次,内战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基本上覆盖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表面上看这是中国的内战,而实际上并非单纯的内部战争,它是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列强出于自身利益需要在背后操纵和支持的。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内战搁置,很多现代化成果也在战火中付之一炬。第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爆发后不久,日本于1931年侵占了中国东北。东北的沦陷,使中国丧失了30%的煤,71%的铁,28%的电力和47%的水泥[1]253,实际上是使中国丧失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随着资本主义危机的不断加重和帝国主义列强间矛盾的不断加剧,1937年,因为“受到以轻工业为主的中国工业化影响最大的是日本,而美国最小,所以日本帝国主义反对中国的工业化,并发动了侵略战争”[4]470。

如果说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不断从外部阻挠着中国现代化进程,那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统治者则从内部绞杀着中国现代化的可能性。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无力单独对抗国际资本和国内的官僚地主势力,所以具有一种天然的依附性。蒋介石集团正是在江浙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建立并稳固自己的统治的。在此背景下,一方面,资产阶级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集中资本,迅速扩大了自身的实力和利益;另一方面,蒋介石军事政权在官僚化的基础上迅速资本化,最终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核心的官僚资本主义。

这种官僚资本主义对外代表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在华利益,当中国弱小的民族资本与列强的在华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它充当绞杀民族资本的刽子手;对内与国民党专制统治相结合,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和自身的资本优势,在经济活动中通过不公平竞争和其他不正当手段打压弱小的竞争者,限制其经营范围,挤压其生存空间,独占国家经济利益。与此同时,它又与官僚和地主相勾结,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经济掠夺,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官僚资本的膨胀还加速了政治权力的腐败,腐化的南京政府最终完全丧失了领导国家现代化的能力,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再次走入了历史的死胡同。如果说还有现代化的可能的话,那就只能期待被官僚资本主义逼上革命道路的中国人民再一次用革命的方式转换现代化的路径,开辟中国现代化的新道路。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就了中国现代化的时代伟业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现代化实现了第三次模式转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最终选择。

中国的现代化为什么会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从时间的维度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到20世纪中期已经艰难行进了将近一个世纪。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相继发生的三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即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改变着人们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知和选择。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等改良运动的先后失败,使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士们寄希望于通过革命转换现代化道路。但是辛亥革命后的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让人们看到现代化的曙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和俄国脱离资本主义现代化轨道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深深影响了国人对现代化的认知,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成为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5]1471从空间的维度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中国人民不仅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更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成就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

第一,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中国不仅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要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因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现象,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6]123。

第二,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年均接近10%的长期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产品制造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资目的地国和来源国。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增至17%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保持在30%以上。社会主义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发展奇迹。

第三,科学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1万人年,占全球研发人员总量的比重超过30%,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3%。我国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机、高温超导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超算系统、新一代核能技术、新一代高铁、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成为全球创新的新高地。

第四,社会变化翻天覆地,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在空间结构上,中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享受到城镇化的文明成果。在产业结构上,中国已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并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跨越。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54.5%,逐渐形成以科技为支撑、服务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体系。在阶层结构上,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最大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不但有利于拓展国内消费市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中国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四、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发展趋势

160多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向世界昭示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强烈愿望和坚韧不屈的奋斗精神,在新的时空格局里,中国现代化进程又展示出了新的内在发展趋势。

(一)从传导性巨变到创新型巨变将使中国现代化的成果加速喷涌而出

社会变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可分为“微变”与“巨变”两种模式。“微变”主要发生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导的传统社会中,进入以工业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后,“巨变”成为人类社会变迁的主要模式。“巨变”又包含创新型巨变与传导性巨变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这种巨大变化是由社会发展中的内在因素即生产方式的变革还是由外部的因素诱导而产生的。

中国现代化不是自身发展中生产方式变革的内源型现代化,而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而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外源型现代化,外因诱导是中国现代化也是中国社会巨变的基础性因素。由外因引发的传导性巨变和受内因推动的创新性巨变并不是排他性的唯一存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在160多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从外敌入侵到外部敌对势力的扼杀,外部诱因产生的传导性巨变的压力从未消失;另一方面,两次社会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随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为传导性巨变转化为创新性巨变奠定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基础。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革命性变迁是由于“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2]776,该力量在这一时期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现出来,形成了以工业化推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成果及其应用又进一步加速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转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因此,进入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渐从传导性巨变转化为创新性巨变。

此外,从人类已有的现代化经验来看,现代化进程一般都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波浪式跳跃的。这种跳跃发展本质上是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矛盾运动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即在人类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总是在先进与落后、繁荣与衰落中交替前行,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永远保持先进抑或是始终落后。如果说在传统农业社会繁荣、先进了上千年的中国在工业化时代的落后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矛盾运动的结果,那么具备了将传导性巨变转化为创新性巨变的能力且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的中国,将社会关系变革与日新月异的人类物质技术相结合,以喷涌而出的现代化成果引领人类社会发展则是中国社会矛盾运动在新的时空格局里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式现代化将在新的时空格局里开辟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路径

人类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这是现代化在人类社会出现、初步扩展和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期。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将工业生产方式首次呈现在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随之造就了世界古典文明边缘变成世界文明中心的历史奇迹。19世纪中期,具有相同文化传统和相近生产方式的西欧和北美先后进入了现代化的行列,由此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虚幻意识和实现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的路径定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化越出西欧和北美向世界其他地区推进,并最终形成了以西欧和北美为典型代表的与农业文明直接对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即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民主化的政治样式、都市化的社会生活方式、普及化的文化教育和消费化的社会行为模式。

第二阶段从二战结束到今天。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大量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踏上了现代化的进程奋起直追;另一方面,现代化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中,即那些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即现代化的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开始了从工业化、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知识社会的跃迁,并由此改变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外延边界,即从经典意义上的由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现代化,变成了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和由半工业社会(即尚未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向知识社会转变的现代化。现代化不再只是实现工业化及建立工业社会,而是成为在信息化和知识社会里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7]。

中国作为这一时期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最重要实践者,正从基本工业化向信息化、从基本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跃进。中国之所以能在几十年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和达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始终无法企及的高度,就在于开辟了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有四个突出特征。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最大限度地动员和集中全中国现代化的力量,并让全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保持了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稳定有序。第二,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第三,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效解决在新发展阶段和世界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下,中国现代化的动力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中国与世界的内外联动问题、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等,紧紧抓住当代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第四,坚持“两化”同步,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将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路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且这种新形态已在以下几个方面初步展现出来。

首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变为现实。为人民谋幸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初心和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现代化的目标,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要就是现代化的任务。如果说马克思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把这一思想体系变为现实的实践过程。

其次,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8],“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也是突出成果,“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9]208。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在现代化过程中既注重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又注重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坚决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将物质财富作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唯一标准的内在缺陷和现代化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空虚的弊病,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再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过程,也是通过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产生的巨大社会生产力加速对自然资源攫取的过程,其结果是在成就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将人类置于生存的危机之中。“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6]39正因为如此,中国坚决摒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发展。与对外掠夺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不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以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促进人类共同繁荣进步。

猜你喜欢
进程资本主义现代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Dalvik虚拟机进程模型研究
快速杀掉顽固进程
不留死角 全方位监控系统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中外民主法制进程专题复习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