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打击乐作品《楚汉决战》的演奏技巧分析

2022-11-22 04:08刘沐恩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鼓面鼓槌乐段

刘沐恩

排鼓作为鼓类乐器的新品种,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发展中不断改进,主要有五个大小不同、发音有别的鼓组成,每个鼓有两个音,且在鼓框内径上略有差异。排鼓声音激烈、跳跃、结实有力,擅于表现慷慨激昂的旋律。民族打击乐作品《楚汉决战》是由我国著名打击乐演奏家刘汉林先生根据我国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改编而来的,其旋律振奋人心、节奏丰富多变、曲调慷慨激昂,且有着层次分明的段落与多样化的音乐内容,将楚汉两军在垓下交战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民族文化日益兴盛的当代社会,研究《楚汉决战》的作品内涵及演奏技巧,对于进一步推动民族打击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楚汉决战》的创作背景简介

《楚汉决战》的创作者为我国一级演员、著名民族打击乐演奏家刘汉林先生,任中国民族打击乐协会名誉会长、原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副团长兼民族乐团团长。刘汉林先生自13岁起便开始打鼓,对民族打击乐的热爱之情驱动其不断发展、进步,曾经出访五十余个国家与地区,参与了多个大型的音乐舞台表演,所创作的作品韵味十足、直击人心,主要有《万民奔腾》、《军民团结一条心》、《大得胜》等[1]。

《楚汉决战》是刘汉林先生由我国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改编而来的排鼓作品,与原琵琶曲的题材相似,保留了原琵琶曲部分节奏及音乐要素,以排鼓之声模拟琵琶的音色,两首乐曲中表现楚汉两军垓下交战的激烈景象、音乐主题以及情节等大致相同,而《楚汉交战》改变了以琵琶诠释音乐内容、塑造音乐形象的方法,以鼓乐之美展现战争场面的激烈、两军的气势以及汉军的应用气概,艺术表现手法十分凝练,排鼓特有的韵味与音色也将人们瞬间代入到楚汉两军交战的情境当中,且排鼓曲节奏丰富多变、旋律振奋人心、结构严谨但不失灵动,将两军交战时的激烈展现得淋漓尽致。自该排鼓曲改编问世以来,将排鼓这种新兴的乐器代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也为我国民族打击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二、《楚汉决战》编配形式

打击乐作品《楚汉决战》与琵琶曲《十面埋伏》在部分及段落组成大体一致,同样分为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部分,并且由各个小段落相互衔接、相互映衬组成整首曲目。

(一)第一部分“战前”

《楚汉决战》的“战前”部分描绘了战前的准备阶段,由十个乐段构成。其中“列营”乐段由《十面埋伏》的“列营”、“分营”移植而来,与原琵琶曲的音乐处理方式、音乐情景、音乐旋律走向基本相同,以五音排鼓由低到高的依次击打以模仿琵琶的“轮指”,再以由快到慢的节奏与结构变化模仿了琵琶的“扫佛”。在“列营”乐段中出现了四组由慢渐快,但此种变化并不死板,而是在秩序中以紧凑的节奏以及快慢交织的乐句以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尤其是在第二组由慢渐快中使用了双手快速交替的演奏手法奏出双跳装饰音,演奏时鼓棒紧贴着鼓面,以手腕的力量带动鼓槌迅速抬起以奏出主音,随后慢慢地奏出接下来的音符,在快慢、强弱的交替中给人以紧张之感,也描绘出两军交战前的准备场景。

接下来的“军鼓”、“掌号”、“放炮”、“马蹄声”展现出了士兵列阵的壮观场面,乐曲的情绪愈发紧张,节奏也更加紧凑,昭示着战争即将开始。在《楚汉决战》中这几个乐段较原琵琶曲而言更加富于变化,以重音的变化形成了具有打击乐风格的旋律,以工整的八分音符展现出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整齐划一与威武气势,这些乐段主要运用了单击滚奏技法,各个乐段间衔接顺畅、过渡自然,生动地模拟了放炮、马蹄铮铮之声[2]。

在“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乐段中继续以排鼓模仿琵琶之声。因排鼓无确定音高,难以表现出琵琶般丰富的旋律,所以作曲家巧妙地通过高低音的转换、节奏的变化以及对琵琶演奏的模仿使得旋律具有灵动性、流动性,让音乐更具画面感与张力。

(二)第二部分“战中”

《楚汉决战》第二部分“战中”共包含四个乐段,对原琵琶曲的结构进行了凝练,删去其中部分乐段,使得第二部分在整体上十分轻盈。首先为“埋伏”,此为原琵琶曲中最为神秘、紧张与富有韵味的乐段,给人以神秘魅惑的感觉。排鼓在音乐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像琵琶一般通过旋律以营造氛围、体现音乐情境,但在此部排鼓作品中,作曲家以节奏及演奏形式的变化打造出忽强忽弱、若隐若现的音乐表现形式,展现出士兵时而在树影下窜动,时而观望的场景,再加上以鼓槌相互击打、鼓槌敲击鼓面以模仿琵琶的演奏手法,使得音乐的画面感十足,也为后续的战争开始埋下了伏笔;其次为“小战”,在此部排鼓作品中,“小战”乐段的启示部分沿用了原琵琶曲的结构,模仿了琵琶的旋律,加入了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对应,在五音排鼓上循环往复,再现两军相遇时进退、攻守交替的场面,体现出两军的势均力敌;再次为“大战”,通篇采用十六分音符,采取了重音移位的创作技法,每一拍第一个音使用重音,与琵琶的演奏技法相对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将士们厮杀的场面,也将音乐推向高潮;最后为“呐喊”。原琵琶曲中以长轮演奏技法模拟箫声,表现出楚军溃败的无力回天,之后再进入呐喊部分。而排鼓作品删去了该部分,直接用重音强奏与上一乐段相互呼应,五音排鼓上依次出现的六连音体现出战士们呐喊的场面,连贯快速地延续节奏。

(三)第三部分“战后”

《楚汉决战》第三部分“战后”采用了双音同击,使用了乱槌演奏技法,在三组不同的鼓上进行演奏,强有力的节奏型展现出鼓乐的力量,将乐曲逐渐推向结尾部分。最后采用双音滚奏技巧,通过强奏进行收尾。与原琵琶曲《十面埋伏》不同,《楚汉决战》删去了楚王项羽战败后的故事,战后渲染了项羽战败的场面,以慢慢结束的排鼓演奏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也给受众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三、《楚汉决战》的演奏技法

打击乐作品《楚汉决战》气韵生动、历史气息厚重,且在创作上别具新意,以节奏变化、结构变化、独特的演奏技法展现出如琵琶演奏一般流动、灵动的旋律,并且包含排鼓独奏与多种乐器组合演奏形式,对演奏者的基本功及音乐处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多种演奏技法的综合运用

在排鼓作品《楚汉决战》中出现了对其他鼓类乐器演奏技法的拓展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1、军鼓滚奏技法

军鼓演奏技法出现在此部乐曲的第一部分。在演奏时大拇指与食指捏住鼓槌1/3处,中指、无名指及小拇指轻轻依靠排鼓鼓槌,在排鼓的3号鼓上进行演奏。因排鼓的3号鼓比军鼓的鼓槌短,鼓面中心的弹性较小,所以敲击3号鼓时对鼓槌产生的反弹力要比军鼓小,若想打造出军鼓演奏的效果,需要保持左右手敲击的个数、交替的频率保持一致,参照乐曲内排鼓的音高标记采用军鼓的滚奏技法,敲击在3号鼓鼓面中心偏下的区域,以此展现出军鼓演奏效果,让乐曲更加稳定[3]。

2、手拍击演奏技法

手拍击演奏技法出现在此部乐曲第二部分的“埋伏”乐段,在演奏时可以扩展性地运用玛林巴槌或定音鼓槌。“埋伏”乐段为弱奏,旨在营造出鬼魅、紧张的氛围,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演奏时可以用中指或食指轻轻击打鼓面的边缘区域,确保位置相同以打造出统一的音色。除此之外,在采用玛林巴槌进行演奏时,可以将手持在鼓槌的1/2处,敲击鼓面中心偏下方的位置,约1/3处,此种演奏技法下排鼓的音色最佳,可以生动地表现出在静谧、漆黑的夜晚下将士们不放过细微动作,时而观望、时而隐蔽的战前准备画面与紧张气氛。

3、鼓槌相击演奏技法

鼓槌相击演奏技法同样出现在此部乐曲的“埋伏”乐段,鼓槌相击所产生音色十分鲜明,与该乐段的情绪、氛围相契合,以较为尖锐的影响凸显出该乐段的神秘感。在演奏时需要确保鼓槌相击与鼓面击打相结合,在排鼓的2号鼓上进行演奏,敲击的位置在鼓面的边缘区,注重不同动作之间的衔接与交替,逐渐增加鼓槌相击的次数,以展现出两军相遇时的刀光剑影,模仿金属武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4、手压鼓皮演奏技法

手压鼓皮演奏技法源自山西绛州鼓乐,在此首排鼓作品中拓展应用可以打造出新的音色。该演奏技法通过左手持鼓槌以不同的压力击打鼓面,右手持鼓槌在鼓面中间的区域左右摆动敲击,左右手交替以形成高低变化的音响效果。在此部乐曲“小战”部分运用了手压鼓皮演奏技法,演奏时需要将鼓槌竖起来,调动左手手臂、肘部的力量用鼓槌的一端下压鼓面,右手则采用单手滚奏的技法,让双手演奏出的鼓声交相辉映,且需要注重左右手的协调,可在演奏前设计好左右手的动作,以模仿出两军交战时战士们的呐喊之声。

(二)乐曲中的主要演奏技法

在诠释《楚汉决战》这首排鼓作品是需要运用到以下演奏技法:

1、单手复击演奏技法

单手复击演奏技法出现在此部乐曲的第一部分,演奏时先以右手借鉴西洋乐器内军鼓的双跳技法奏出连续两个三十二分音符。因此部分节奏紧凑、音符速度较快,所以在演奏时需要将重音放在第二个音符上,第一击鼓槌自上而下落下,第二击则以鼓槌的自然反弹力量进行击打,因第一击力度较大,所以要将重音放在第二击上,才能够保证复击演奏均匀一致,产生和谐的美感,并且增强音乐的动感性,为下一乐段的开始奠定基础[4]。

2、六连音交叉演奏技法

六连音交叉演奏技法出现在该乐曲第一部分的“点将”乐段,该部分包含四连音转化为六连音、连续六连音两种节奏型,在演奏时需要保证节奏精准,且该演奏技法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演奏者勤加练习。演奏时确保右手在左手上方,用左手敲击时要保证其与右手的力度相一致,均匀、快速且连贯地敲出六个音,进而与乐曲的速度相契合。在转换节奏类型时,要注意节奏的精准,在联系时可以配合节拍器把握好六连音力度的均匀性、节奏的准确性,以此让音乐达到小高潮。

3、旋律声部的左右手交替演奏

该演奏技法出现在《楚汉决战》第一部分的“排阵”乐段中,演奏时需要保证主奏声部敲击均匀,在敲击高音鼓时适度加大力度,主要原因在于高音鼓的音响较弱,要想确保五音排鼓音色、音响相统一,便需要加大高音鼓的敲击力度。在伴奏声部演奏时,需要借助鼓面的反弹力及手部的力量完成演奏,确保连续单击时音色一致。在主奏、伴奏声部的配合上,适度提高主奏声部的演奏力度,以弱击演奏伴奏声部,以打造出层次分明的音响效果。

4、重音的位移演奏技法

重音的位移演奏技法出现在此部乐曲第二部分的“大战”乐段,需要在演奏前设计好敲击的动作,在不同的高度上进行重音及无重音音符的演奏,鼓槌抬高的高度越大,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便越强烈,更能够体现出重音的变化。同时,“大战”乐段为全曲的高潮部分,力度与速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表现出激烈的战争场面,在演奏时不仅需要重音位移,还需要快速地换鼓演奏,以此将乐曲推向高潮,将乐曲的情绪、情感以及音乐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5]。

5、双音滚奏技法

双音滚奏技法难度较大,且在排鼓作品《楚汉决战》中出现了双音滚奏技法与换鼓演奏技法的联合运用,对演奏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演奏时以左手敲击相对高音鼓,用右手敲击相对低音鼓,保持手指、手腕灵活,带动双手的鼓槌快速交替演奏。因演奏时涉及换鼓,所以要确保换音、换鼓的动作快速且准确,且在演奏“呐喊”乐段的收尾部分时,需要在排鼓的5号鼓上采用单音滚奏技巧,进而让收尾部分干净利落、结实有力。

6、双音同击技法

双音同击技法出现在此部乐曲的第三部分,该技法源自京剧曲牌“乱槌”,用双手持鼓槌同时敲击鼓面,打造出整齐划一的音色与音响效果。演奏时双手持鼓槌并抬升至相同的高度,以整齐落槌,确保双音同时击出。该部分的速度由慢到快,为体现出节奏、旋律及速度的变化,需要在保持双手持鼓槌高度一致的前提下以手腕、手指的力量控制鼓槌高度进行变化,确保速度较快、力度较大,以此增强演奏的音乐表现效果,体现出项王战败后想要自刎的心情。

结 语

《楚汉决战》由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改编而来,演奏时需要把握好节奏、旋律及演奏形式的变化,在把握好作品内容、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以增强排鼓演奏的艺术感染力。■

猜你喜欢
鼓面鼓槌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寂静(外一首)
红蓼红了
娃娃敲鼓
拨浪鼓,摇啊摇
你好,腰鼓
视唱练耳与钢琴
胡椒会“跳舞”声音有秘密
巧搭实验脚手架,帮助学生把学习化抽象为具体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