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椹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2-11-22 04:34赵学燕朱学亮
果树资源学报 2022年4期

赵学燕,朱学亮

(1.夏津县林业发展中心,山东 德州 253200;2.济南市林果技术推广和产业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50099)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冲积平原,夏津椹果栽培历史悠久,果粒大、汁液浓,色鲜味美,含糖量高,有清香气,品味尤佳,具有较高的滋阴、养血、补肾、健脾、乌发等功能。2011年,“夏津椹果”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2012年,夏津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椹果之乡”,2014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夏津县坚持秉承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椹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打造,努力推动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但是,由于椹果品种结构不合理、品质不佳、产业化水平不高、椹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椹果文化旅游发展刚刚起步等问题,制约着夏津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通过调查,从夏津椹果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品牌化运营、一体化销售、社会化服务、生态化旅游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分析,并总结提出了夏津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 产业现状

1.1 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制订印发了《夏津县椹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夏津县桑产业规划(2018-2022年)》《夏津椹果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出台了椹果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目前全县椹果种植面积3 600 hm2,椹果年产量突破5万t,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20家,从业人员3.5万人。经过多年的规划、调整与发展,基本形成了椹果发展核心区、缓冲区、辐射区,苏留庄镇、双庙镇、银城街道、新盛店镇等核心区椹果种植面积占比达到85.8%,产量占比达到90.3%。

1.2 种质资源优势独特

夏津县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是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占地400余hm2,百年生以上古树5 000余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山东省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唯一的桑树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栽培品种主要有白子母、大紫甜、白椹、红子母、江米椹、紫椹子、长柄白、小草莓等。2010年以来,夏津县引进了无核大十、红果2号、黑珍珠、椹莓098、龙桑、台湾46等优新品种,椹果种质资源日益丰富。

1.3 品牌化发展步伐加快

夏津县坚持品牌化发展,2011年“夏津椹果”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中国椹果之乡”;2014年被中国中药协会评为“道地优质药材种植基地(椹果/椹叶)”;2015年与西南大学联合成立了“夏津县桑产业研究院”;2018年成为山东省第1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1年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投资兴建了古桑产业技术研究院,首次发布“椹仙传奇”牌新品古桑茶、桑叶精粉及桑黄系列产品,为椹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牌支撑。

1.4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大力扶持发展桑产品加工、医药健康等椹果产业,培育了东方紫酒业有限公司、圣树源农业有限公司、圣源酒业、卡洛斯酒业等桑产品深加工企业9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20余家。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在不断推出桑叶茶、桑叶面条、桑果糕点等新品的基础上,2021年,夏津德百古桑研究院首次公布桑黄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大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发展了鲜椹果收购点120多家,涌现出加工企业收购点60家,年外销鲜椹果500 t,年收购椹果5 000 t;年加工桑果干、桑果酒、桑叶茶、桑果醋等5 000余t,总产值3亿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1.5 生态旅游日益兴起

夏津县注重做好椹果产业与文化、乡村旅游结合的文章,依托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际生态安全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打造了集椹果采摘、旅游观光、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于一体的新型桑椹产业链。自2008年,夏津县每年举办椹果生态文化采摘节,2021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中国·夏津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打造了“游黄河故道,品千年椹果”“世界遗产地,千年古桑林”的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亿元。

2 主要问题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一是椹果品种老化。大部分古桑椹果虽产量高,但果个小、品质退化、口感差、落果重、果肉软,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甚至出现“丰产不丰收”现象,造成很多古桑树被砍伐。二是熟期结构搭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早、中、晚熟期品种及加工鲜食比例没有合理配置,大部分品种集中在麦收季成熟,造成椹果集中成熟、集中上市,出现“采果难、采果贵”现象。三是设施栽培亟待推广。夏津椹果栽培几乎全为露天栽培模式,一些果农成熟季节唯恐卖果难,自我压价,再加上部分收购商合伙压价,造成果农利益受损,亟需适度发展椹果设施化栽培,延长椹果采摘周期,实现错时成熟。

2.2 椹果品质不够好

一是椹果管理粗放、间套作搭配不当、过早采摘、偏施氮肥等,造成椹果菌核病和椹瘿蚊等病虫害加重发生,不利于椹果质量安全水平和种植效益的提升。二是椹果品种多而杂,串粉杂交现象较重,椹果品质参差不齐,不利于推进标准化生产。三是近年周边速生杨发展较快,杨树花絮污染较重,影响椹果质量和游览观赏效果。

2.3 产业化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率低。全县椹果加工率不足20%,其中桑黄、桑叶精粉等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还不到2%。二是加工能力弱。椹果鲜果保鲜期短,保存和运输比较困难,大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投入少,还有很多是家庭小作坊,加工能力有限,像德百古桑研究院这样研发能力强的少之又少。三是链条短。现有加工产品类型不够丰富、档次相对较低,多以椹果果干、果酒、果汁等初加工品为主,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桑黄、桑叶精粉等面向高档市场的产品还没有完全成熟,精深产品加工工艺还有待开发。

2.4 品牌竞争力不强

“夏津椹果”虽然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但全县大多数椹果加工企业品牌建设和经营意识淡薄,当前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只有椹仙传奇、东方紫、圣树源和椹树下等少数几个品牌,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导致夏津椹果在县外的市场知名度不够响亮,品牌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

2.5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受土地政策和群众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重栽轻管现象严重,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弱;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造成椹果先进技术推广难、病虫防治难等;椹果销售渠道不畅通,再加上椹果成熟期集中,出现“卖果难”现象,甚至造成椹果滞销。

2.6 椹果文化旅游发展刚刚起步

古桑博物馆、桑黄博物馆、科技研发区尚未投入使用,对古桑树群的传统文化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对椹果历史典故和史实收集和研究不够深。椹果生态文化采摘节仅属地方级别,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品牌影响力,参与度不够高。再加上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制约了椹果文化旅游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

一是加强古桑资源保护。建设古桑树保护示范基地,加大古桑树群保护和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坚决制止破坏古树的行为,保护古桑树的多样性。二是加强椹果良种选育。充分利用古桑树群特色种质资源,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椹果良种选育科技攻关,培育、引进、推广一批市场认可度高、抗逆性强、丰产优质的名特优新品种。三是优化椹果品种结构配置。充分利用江米椹、白子母等古桑特色资源,适度发展无核大十、红果2号等优新品种,做到早、中、晚熟期品种合理配置;适度发展椹果设施化栽培,延长椹果采摘周期,实现错时成熟,不断提高种植效益。四是实施种植区分类经营。依据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等因素,科学划定加工椹果种植区和休闲椹果种植区,分类科学经营,逐步降低鲜食椹果比重,调高加工椹果品种比重,使其基地面积至80%左右。五是做好低产低效园改造。通过调整种植密度、嫁接良种、加强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管理技术,推进老弱树更新复壮、低产实生树高接换优,助推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3.2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制定完善夏津椹果管理技术规程。加快制定夏津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结合实际,逐步规范椹果苗木繁殖、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新梢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二是加快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建立果农定期培训机制,着力宣传推广生草覆盖、增施有机肥、绿色防控病虫害、穴贮肥水等先进技术,大力普及椹果标准化生产知识,为椹果优质、安全、高效栽培创造条件。三是抓好椹果示范园区建设。扶持个人或企业选定园区作为桑果示范精品园,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引导全县桑树园由粗放化向集约化转变。四是创新生产管理模式,通过采用先进种植模式、“公司+农户+基地”等先进组织模式等,推进桑树种植基地向优势区集聚,全面提升桑树种植基地产出率和科学管理水平。

3.3 积极推进椹果产业化发展

一是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坚持以椹果产业为主导,辅以果叶兼用及桑叶产业,大力宣传产业发展优势,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水平的商业资本投资,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食品生产经营流通优势企业和桑产品优势企业合作,通过扶持二产带动一产、三产协调发展,形成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强科技研发力度。切实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科研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融入科技元素,汇聚技术人才,深入挖掘桑树果、叶、枝、根、菌等产品资源的食用、药用价值,拉长拓宽桑产业链,提高研发能力,不断推出古桑茶、桑叶精粉、桑黄等深加工产品,打造与红酒齐名的“中国紫酒”,推动桑产品加工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实现高中低端产品并举。三是创新利用椹果树下空间。依托丰富的桑树资源优势,发展立体林业,实施林粮间作、林棉间作、林下畜禽养殖、林下中草药种植和林下食用菌培育等产业,提高椹果综合生产效益。

3.4 不断加强椹果品牌化运营

一是要加强椹果品牌培育,靠特色优势产品树立品牌,靠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不断提升椹仙传奇等椹果品牌的知名度。二是做好品牌推介和宣传,通过参加和举办椹果文化采摘节等节庆活动,将椹果元素贯穿全域旅游发展各个环节,在青银高速、德上高速、G308等重要交通节点,放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夏津椹果”品牌优势,打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在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西沙河风景区、大运河风景区等重点旅游区,加强观光采摘园、古桑博物馆、桑黄博物馆、科技研发区等的运营管理。三是要加大品牌管理力度,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升椹果产品质量,加强产品包装设计,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维护夏津椹果品牌形象,着力提升夏津椹果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5 推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依托古桑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院士工作站,建立高端人才团队,加快椹果产业研发人才、种植业管理人才、桑产业科技型人才培训,积极建设椹果产业“人才之家”。以镇街为区域单元,组建专业化的椹果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市场化方式,面向桑农提供整形修剪、科学施肥、防病治虫等服务,着力解决生产难题。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整流域、整片区流转农户小片椹果园,连点成线、连线成片,逐步实现群防群治、统防统治,不断提高规模化效益。

3.6 不断提高一体化销售水平

健全椹果产业市场开拓机制,不断提高一体化销售水平,提升夏津椹果产品市场占有率。一是科学设定夏津椹果最优产业消费市场。通过鼓励支持在京津冀、江浙沪等大中城市建立“夏津椹果”特许专卖机构,强化品牌营销;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联合,运用超市的销售网络,扩大产品经营份额。二是依托中贸农产品综合商贸园仓储、物流、信息优势,建设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定期发布椹果供求信息,提升改造产品展示中心,打造椹产品销售平台,加强与主流电商合作,扩大销售份额。三是加强椹果营销队伍建设,创新椹果营销方式,加大对椹果家庭农场、加工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营销业务培训,培养专业知识丰富、服务技巧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椹果产业营销队伍,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鼓励更多人才涌出,为夏津椹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加快椹果销售平台建设。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借助国内外各种椹果信息交流平台、网络交易平台、直播平台等开拓市场,发展电商,拓宽产品销售区域,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搭建全国化、多元化的营销渠道网络,全力建设国家椹果产业发展聚集区。

3.7 发展椹果文化旅游服务业

一要深挖椹果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夏津椹果传统文化,广泛收集和研究椹果历史典故和史实,充分发挥古桑博物馆、桑黄博物馆的作用,以实物、图片、影像等展示与夏津椹果有关的历史、文化等,展示椹果的相关书画、雕刻、摄影等作品,增加人们对夏津椹果文化的认识,实现一产、三产融合发展。二要努力开发椹果特色旅游产品。如开展了桑蚕研学基地建设,结合旅游活动的开展,建立向游客提供特色桑食品、桑饮品并能增加游客体验度的“桑工坊”,开发体验桑农生活劳动、桑林探秘等“桑园乐”特色旅游产品、桑蚕特色伴手礼产品、丝绸文创产品,并设立桑蚕课堂精品课程,推出诗歌、猜谜、竞赛等娱乐活动,让游客切身体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文化。三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配套设施,丰富景区内涵,开办桑文化特色餐厅、主题酒店,提升桑文化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桑文化生态旅游接待能力建设,促进桑椹产业与高端文化旅游服务业快速融合与发展。四要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办好椹果生态文化采摘节,文化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大力提升“夏津椹果”知名度,带动观光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