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生产和生活整合视角下镇巴县乡村振兴策略探析

2022-11-22 06:30马云超
辽宁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村

马云超

(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学术界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包括对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研究(廖彩荣、陈美球2017、刘合光2018、何仁伟2018、唐任伍2018)[1~4];探讨乡村振兴战略或视角下某一领域的发展对策(于法稳2019,霍军亮2018,徐虹2018)等;从某一视角探讨乡村振兴问题,如基于四川藏区科技帮扶情况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重视完善科技人才帮扶措施,加大科技人才帮扶力度[5~7]。陈传波(2021)探讨以党史学习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8]。罗忠丽(2021)等探讨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及所产生的相关保险需求,提出保险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对策[9]。胡晓辉(2021)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虽然丰富,但都是从某个具体领域探讨乡村振兴的措施,而从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融合的视角,探讨县域乡村振兴问题的学术研究比较少见[10]。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相互促,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才能共同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镇巴县地处陕西省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优越,而经济发展制约较多,2020年镇巴县GDP在全省83个县市中排名第58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如何发挥生态优势,通过整体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间的关系,促进镇巴乡村振兴,从而带动全县实现高质量发展,对镇巴县乃至整个陕南地区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生产和生活整合视角下镇巴县乡村振兴现状

1.1 生态、生产和生活整合对镇巴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生活幸福的保障。整合生态、生产与生活的目的,就是使三者之间相融共生,通过增强生产空间的集约度、改善生活空间的舒适度、提高生态空间的宜人度,加强乡村自身造血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生态优势明显,但也属于限制开发区,制约了产业发展,工业不优、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产业不强导致生活不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提升。只有通过整合生态、生产与生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镇巴乡村振兴。

1.2 镇巴县乡村振兴现状

1.2.1 生态环境方面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地处大巴山腹地,东与安康市紫阳县、汉阴县相连,西北与西乡县毗邻,南与四川省万源市、通江县接壤,有陕西省“南大门”之称。全境总面积3 437 km2,辖21镇202个行政村和23个社区,总人口28.9万。

镇巴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连续9年通过国家考核,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稳定。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46 d以上,优良率达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6.22%,出境水质始终保持国家Ⅱ类标准。

1.2.2 产业发展方面

镇巴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两大产业,以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为支撑,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石材产品综合开发利用、锰产品创新开发和应用、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201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2.5亿元,同比增长1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3%,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6.5%。形成了以茶叶、中药、魔芋、镇巴腊肉为龙头的4大主导产业4+X产业体系。带动镇巴树花菜、苞谷酒、蚕桑、果树等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得到不断发展。草坝景区、渔渡溶洞、观音茶文化、黎坝油菜花海、青水苗文化等项目持续推进。通过产业创新驱动补短板,有效促进了镇巴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1.2.3 农村群众生活方面

2020年,镇巴基础设施、两房建设、产业发展、稳定就业、行业扶贫、志智双扶、问题整改等方面不断改善。交通路网框架日渐完善。2020年底总投资68.83亿元的西乡至镇巴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有利于镇巴融入成渝经济带。2020年累计实现129个贫困村退出,19 143户55 445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24.11%降至0.82%。2019年创建了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城乡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每千人拥有床位数由2015年的2.8张提高到2019年的3.87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8%。镇巴县在兴隆、三元、渔渡、简池、赤南、平安等镇卫生院建成144个村卫生室,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 775元,提高到2019年的10 701元。

2 镇巴县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治理任务艰巨

镇巴地处长江中上游特殊地理位置,是国家南水北调水资源涵养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森林生态修复、巴山保护、汉江水源地保护、垃圾分类治理、节能减排等生态治理压力。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十四五期间镇巴县将新增四处地表水国控出境断面,水污染防治工作完成情况也将纳入年度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而要想保证各水系断面水质达标,必须要全面加强各流域的污染防治和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根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标,镇巴“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和“乡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两项内容都不达标,全县农村环境整治的比例不足50%。

镇巴县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各类矿产资源开采类项目闭矿后遗留的生态恢复治理问题较多,存在较大的生态环境安全隐患。

镇巴县位于巴山山脉,是典型的中山地貌农业县,土地资源稀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滞后,生猪、肉牛杨养殖企业存在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标准不高、技术落后的情况,农业面源污染存在较大隐患。

以上问题都导致镇巴县环境治理存在较大困难。

2.2 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受环保、节能减排、去产能等政策影响,工业投资和工业产能持续下降,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镇巴县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近900 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5%左右,这就从土地方面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以煤炭产业为支撑的二产因执行国家去产能政策大幅萎缩,生猪、茶叶、药材、魔芋4大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够,散小弱杂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产品多为初级加工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增效、保持发展压力较大。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分工体系仍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2.3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亟待提升

镇巴县农村居民收入虽有较快增长,但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汉中市低397元,农村群众增收渠道不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存在挑战。

城镇化水平不高。2019年全县城镇化率为43.5%,较全省、全市分别低16.9和9.46个百分点,小城镇、大农村特征明显。城镇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弱,城镇公共服务建设不配套,二产三产支撑不足,城镇规模小,集聚能力弱,辐射带动力不强。

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西镇”高速虽然通车,但仅到县城,南下出境通道未打通。县内公路等级较低,不通高铁,尚未有效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仍需提升,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及移动网络覆盖率有待提高。

3 镇巴县乡村振兴对策

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着力构建层次分明、特色鲜明、融合紧密、协同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整合农村生态、生产、生活,促进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3.1 牢筑乡村振兴的绿色基底

3.1.1 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夯实“河湖长”制,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和水生态系统修复,确保县域出境水质稳定达标和饮用水安全。一是加快市政管网建设,提高县城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对居民生活直排排污口截污纳管治理,实现居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监测”。二是督促产业园雨污管网进行梳理,加强管网巡查和检测力度。对园区雨、污管网进行全面检测、排查,发现园区管网存在破损、渗漏、部分企业不按照规定接驳和雨污混流等问题,立即整改、修复。

3.1.2 加快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安排,将中药材种植业面源污染、生猪、肉牛等畜禽养殖污染作为治理重点,提升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引进养殖废水收集处置和有机肥加工等治理技术,综合实施源头防控,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等治理措施,为实现“有机镇巴”夯实发展基础。

3.1.3 加强巴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一是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越界采矿和破坏性采矿等活动,严肃查处在河道、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地等区域非法采砂、取石、取土、开垦等行为。二是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山固体废弃物、尾矿资源和废水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探索形成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模式。强化督促检查矿山企业按照“边开发、边治理”原则,监督关闭煤矿履行生态修复义务,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

3.1.4 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环境事件事前严防、事中妥处、事后严惩的工作机制。实行最严格的危化品运输准入、监管制度,危险废物处置、危化品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全面掌握辖区环境风险源底数,夯实企业风险隐患治理和管控主体责任,细化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增强信息化监控手段,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风险事件发生。加强环境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构建全网络、全覆盖的环境突发事件预防预警、信息报送、风险管理、应急处置和应急联动体系,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和社会影响。

3.1.5 创新发展绿色循环工业

打造有机茶叶、有机中药材和有机食品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壮大有机茶叶、中药材和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建筑装饰材料工业,打造全省知名现代石材生产交易中心,培育页岩气、页岩油和锰矿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增强县域工业发展竞争力;高标准建设绿色矿山全产业链循环园区;培育数字经济、大健康、中药材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增强新兴产业创新动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发展。围绕园区建设、产业培育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精心谋划、精心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倾力推动招商引资、引智并重、招强引优并重,采取多元招商形式,引进一批重点大型企业。推动骨干企业扩产促销、达产促销,增强创新动力,尽快成长为大型企业。围绕现有园区加快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建立园区搭平台、给机会、给资助、建机制的高效管理模式,构建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始发展,大力建设“循环在镇巴”。

3.2 依托生态资源,构建旅游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依托镇巴优良的生态、人文资源,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为重点,以康体养老、文化旅游、研学旅游为补充,以“绿山、秀水、美镇、靓村”为抓手,以“旅游+”为融合带动,全时空动员、全要素激活、全产业融合、全方位推动,将旅游业打造成为镇巴经济社会的引领产业,为农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3.2.1 构筑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依托镇巴集山、岭、坑、河于一体的丰富自然地理地貌条件,结合存量旅游资源分布现状,根据大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科学规划镇巴全域旅游布局,筑全域旅游战略支点,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3.2.2 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镇巴“中药材”富集、地理标识产品富集、土特产品富集的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旅游+”战略,催化旅游要素集成,放大有效需求,带动三次产业融合,形成旅游新业态。以世界级天坑地质遗迹为重点,推进“旅游+探险”;以“三乡”文化为重点发展特色旅游小镇,推进“旅游+旅居+康养+研学(教育)”;以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推进“旅游+旅居+休闲度假”;以镇巴腊肉、树花菜为重点,推进“旅游+购物”;以特色美食街区为重点,推进“旅游+美食”;以镇巴通用机场建设为重点,推进“旅游+交通”;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重点,推进“旅游+文化”。通过广泛深入推进“旅游+”,有效拓展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3.2.3 立足自身优势,建设特色精致小镇

以省、市级重点镇建设为引领,以加强风貌整治,完善城镇功能、完善园林绿化、完善人居环境为抓手,一镇一策、因地制宜,依托各镇特色资源,按照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进行精致特色小镇布局。依托天坑资源将三元镇建设为天坑小镇,依托红色文化将黎坝镇建设为旅居小镇,依托有机茶叶将观音镇建设为茶山小镇,依托最北苗乡文化景区将青水镇建设为苗乡小镇,依托秦巴宣纸文化产业园将长岭镇建设为宣纸小镇,依托星子山湿地保护区将兴隆镇建设为康养小镇,依托溶洞资源将渔渡镇建设为溶洞小镇。初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相互补充、梯度辐射、共同发展的城镇体系,示范带动各集镇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3.3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3.1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

一是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促进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二是分类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坚持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站。三是重点做好农村卫生改厕。按照宜旱则旱、宜水则水的原则,稳步推行卫生改厕工作。

3.3.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积极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坚实的农村交通运输保障。开展农村“点亮”工程,实现全部乡村通电及道全县乡村道路亮化。全县用水、用电、用气、网络等实现“村村通”,从根本上改善乡村发展基础条件,积聚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3.3.3 发挥产业就业益贫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发挥产业益贫作用,精心布局茶叶、药材、魔芋、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以“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为依托,推动镇巴特色农产品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已脱贫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采取入股分红、基地务工、返租倒包、托管经营、公司(合作社)带动等形式,帮助脱贫户财产性增收和分红性增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旅游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