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蓝莓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

2022-11-22 06:30鑫王兴东杨玉春张舵刘有春孙斌刘
辽宁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日光温室蓝莓辽宁省

魏 鑫王兴东杨玉春张 舵刘有春孙 斌刘 成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 熊岳 115009)

蓝莓,学名越橘,为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spp.)植物,多年生落叶或常绿灌木,为浆果类果树,因其果实具有多种营养保健功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第三代水果”,被誉为21世纪功能性保健食品,颇受世人注目[1~2]。辽宁东部地区为典型的酸性沙壤土,土壤疏松、透气、排水良好,草炭土和松针落叶以及水等资源相对丰富,是蓝莓种植较为理想的环境条件。目前形成了大连和丹东2个蓝莓中心产区[3]。

1 辽宁省蓝莓产业总体情况

我国近年栽培蓝莓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东北(辽宁、吉林)、山东半岛、长江以南的西南和东南地区等产区,2009年以后蓝莓产业处于快速增长期,2020年我国蓝莓面积6.64万hm2,总产量34.72万t,鲜果产量23.47万t。2020年,辽宁省栽培面积为7 800 hm2,产量3.5万t,栽培面积处于全国第二位,而产量处于全国第三位[4]。辽宁省是优质蓝莓鲜果成熟相对较晚的区域,露地生产鲜果采收期为7月初至8月下旬,补充了南方产区的不足。日光温室生产优势更为突出,与相邻山东省相比,蓝莓进入低温的时期和解除休眠时期较早,可以提早升温、提早成熟,而与北面的吉林省相比,设施不需要加温,自然升温即可满足树体生长结果的需要,经济效益显著。辽宁省内塑料大棚蓝莓生产同样具有优势,与露地相比,既可以提早结果15~20 d、提高鲜果商品果率,又可以解决越冬抽条问题。温室、塑料大棚和露地生产相结合,鲜果供应期可以从3月中旬持续到8月下旬,近6个月。2020年,辽宁省日光温室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 323 hm2和8 594 t,分别占全国的63%和56.6%,稳居全国第一。塑料大棚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24.79 hm2和1 502 t,分别占全国的17.7%和20%,居于全国第二位。辽宁省蓝莓产业基础雄厚、地理位置优越,技术支撑稳定,产业优势突出,是我国蓝莓优势产区之一,尤其是日光温室生产具有很大优势[3~5]。

辽宁省蓝莓产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从国外引进蓝莓品种,开展试验观察研究工作,通过多途径收集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圃,鉴定、评价种质资源特征特性,筛选适宜栽培优良品种,集成优化配套栽培技术,为产业起步发展奠定了技术支撑。辽宁省蓝莓产业发展起始于露地栽培,主要品种为北陆、蓝丰为主,斯巴坦、M7、伯克利、杜克、蓝金等也有批量栽培,栽培面积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新的增长点。2009年大连森迪蓝莓公司在庄河市桂云花乡建立了大连第一家日光温室蓝莓种植企业,其经济效益显著高于露地生产,随后在大连、丹东、葫芦岛、朝阳、沈阳、辽阳等地区都出现大批规模化设施栽培企业、合作社、农户。起初,这些区域的种植模式为原有露地栽培的改造,在适宜日光温室栽培园区上直接建造温室,或大树移栽。随着‘奥尼尔’、‘密斯梯’、‘莱格西’、‘绿宝石’、‘珠宝’等南高丛品种的试栽成功,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栽培品种开始更新换代,经济效益也显著提高。设施蓝莓栽培模式的兴起与发展,完善了辽宁省蓝莓产业结构,提早了供货时间,减轻了企业单一经营模式的压力。至2018年日光温室栽培面积和产量已达1 067 hm2,产量4 200 t,分别占全国的51.80%、41.50%;塑料大棚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67 hm2、1 000 t。由于辽宁省设施蓝莓栽培技术、经验较为完善,所以发展较快,是中国设施蓝莓栽培主产区,起步最早,尤其是日光温室栽培技术水平领先其他区域[4~5]。

2 辽宁省蓝莓产业发展优势

2.1 土壤、气候优势

辽宁省东部湿润气候区,包括丹东市的东港市、凤城市、宽甸县的绝大部分地区,鞍山市的岫岩县的部分地区及大连市的庄河市,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属北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渤海、黄海影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多为棕壤、潮棕壤、草甸土、水稻土等微酸性,此区蓝莓栽培占辽宁省总栽培面积的90%以上,是辽宁省蓝莓适宜栽培区;辽宁省海湾两侧温和气候区,包括大连市的金州区、普兰店、营口市及锦州市的部分地区。此区属北温带温和气候区,冬季冷凉,夏季气温适中,土壤微酸~中性。是辽宁省蓝莓次适宜栽培区。辽宁省中北部寒冷气候区,包括沈阳地区的棋盘山、苏家屯区、法库、抚顺部分地区。此区属北温带寒冷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土壤多为微酸性~中性,也适合蓝莓生长发育,是辽宁省蓝莓较适宜栽培区。

2.2 技术人才优势

辽宁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人才培养基地,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设有果树及农产品贮藏加工等专业,为本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并积极开展重点科研活动,为蓝莓产业及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指导。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承担了大量的科研、技术推广等工作,成为辽宁蓝莓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技术支撑。

2.3 区位优势

辽宁省是东北和关内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大连、丹东、营口、锦州、葫芦岛等沿海港口,南与朝鲜接壤,与东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与俄罗斯等国毗邻,是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沈阳地区已成为东北地区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以大连为中心的边贸活动十分活跃,对日、韩、蒙、俄等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出口优势和市场辐射优势。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资源收集与利用研究薄弱

资源是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在资源收集及利用方面还缺乏政府行为,尚未在国家级资源圃中明确蓝莓资源的收集和保存作用。尤其是在野生资源方面存在利用方式不明确、驯化技术不完善、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3.2 育种进展缓慢,品种搭配失调

现有自主知识产权资源较少,生产上应用的蓝莓品种大部分由科研院校90年代从国外引入,对于我国环境、气候特征适应性不足,而优良亲本资源缺乏、野生资源利用率低、相关基础研究滞后导致品种选育工作开展较晚、品种单一、品种布局不合理,品种比例失调的弊端日趋严重。

3.3 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

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种植技术不规范,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尤其是整形修剪技术不完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特性研究不完善,物理防治缺乏选择性;贮运保鲜技术相对落后,果品采后生理机制不明确,采前、采中、采后各环节关联性不强;大多数蓝莓园有机质含量3%以下,土壤pH值达5.8~6.5,树体生长发育缓慢、黄化,小老树和死树现象频发;土壤营养管理措施不到位;种植技术还不普及;果园排灌水设施不配套。

3.4 苗木质量差

苗木生产过程中由于营养钵不够规格造成老化苗木、断根苗以及育苗基质问题导致半根苗,种植后新根发根缓慢,甚至不发根形成‘僵苗’,造成建园失败或经济损失。

4 发展建议

4.1 系统开展资源收集与研究工作

国内相关单位协同工作,组织覆盖国内重要地域内蓝莓资源考察,摸清全国重点区域蓝莓资源种类及分布,增加特异资源收集保存总量,构建核心种质;有针对性的开展野生资源驯化技术研究,为特异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提高资源鉴定评价数据化水平,进行野生资源全基因组测序,建立品种的化学指纹图谱数据库,加强功能成分分析,提升基因挖掘和创新能力,保证资源供给,提高资源利用率,支撑产业发展。

4.2 加强远缘育种工作,深入开展遗传规律研究

针对生产上存在的品种背景单一问题,着重解决我国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栽培品种遗传背景单一,缺少特色、专用品种的问题,以栽培品种和我国野生资源开展远缘杂交,同时开展多渠道育种方式,如诱变育种、幼胚离体培养、多倍体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加快选育优质、特色、专用品种的选育速度。利用分子标记分析品种的群体结构,估算基因组连锁不平衡状态,构建蓝莓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定位重要性状QTL、明确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开发与性状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开展果实品质、抗性等性状遗传规律研究,为杂交育种亲本配置、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4.3 良种良法配套、适地适栽应用

新建园区、老园更新改造时应果实发育期短、果个大、品质优、商品性好、上市早的品种。日光温室生产以南高丛品种为首选,如‘奥尼尔’、‘密斯梯’、‘莱格西’、‘明星’等;露地、塑料大棚生产以北高丛品种‘杜克’、‘德雷珀’等。配以标准化、简洁化栽培技术。以“产区优势、品种优势、技术优势”三优理念为指导。明确区域化生产方向,采用适宜种植地区的产业发展种植模式。优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前应进行区试试验,选择在本地区表现优良、管理方便的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逐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提高果品的产量和品质,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采用智能化和物联网系统,打造绿色、休闲、观光、采摘、生产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4.4 加强苗木市场监管力度

加强苗木生产企业的技术扶持力度,提高科技普及率,执行标准化生产,在源头上保证苗木质量和品种纯度。加强苗木市场准入和经营生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维持苗木市场的良性循环。加强苗木的病虫害防疫检疫工作,严格控制检疫性病虫害的传播与流行。提高对不良企业的处罚力度,杜绝弄虚作假、以劣代良现象,并依法追究生产企业的法律责任,确保苗木产业健康发展。

4.5 攻克瓶颈难题,促进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通过协调统筹,逐步攻克野生资源驯化与利用、自主品种选育与推广、配套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采后保鲜加工技术利用、专用机械研发等瓶颈难题,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扩大相关专业研发团队建设,提升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企业发展,有利于实现现代蓝莓农业所要求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同时还可带动包装、印刷、运输等行业发展,产业关联度紧密。同时,利用蓝莓果实功能成分丰富的特性,具有药食同源性质,通过研究重要功能成分调控基因与分子机制的解析,将为蓝莓相关功能保健产品、生物医药产业形成和发展带来希望。

猜你喜欢
日光温室蓝莓辽宁省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荷载组合方法及应用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蓝莓
山东省探索开展日光温室补贴试点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甜甜的蓝莓果
蓝莓的光泽
蓝莓
对喀左县冬季日光温室大棚最低气温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