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鹏程
(陇南市礼县党校,甘肃 礼县 742200)
目前,我国各地旅游业均以旅游需求带动旅游产品的供给,随后以相对优质的产品供给带动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增长,形成旅游消费、需求及产品供给的良性循环[1]。为促进县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可以将该循环作为发展基点,采取如下措施[2]。
促进产业聚集是县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可靠途径之一。总体而言,可以聚集主导产业、创新产业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建成旅游经济中心,利用支配效应、极化扩散效应、乘数效应组织该地区的经济活动,以优化旅游供给体系,促进县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旅游经济的运行实际上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矛盾运动的结果,而在固有文化旅游区域成型后,固有旅游区域内构成经济空间的经济活动一定具备与固有旅游区域特点相契合的经济规律,而旅游增长点(即优势节点)的找寻正是在固有文化旅游区域内掌握该类经济规律,继而以经济规律为基础找寻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节点,以此为文化旅游区域扩张确立经济内容蓝图。县域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固定文化旅游区域内找到几个优势节点,据此当县域文化旅游业在进行区域扩张时,扩散与回流效应会抵达一个平衡值,此时即可扩大文化旅游区域,继而利用新生旅游项目与原有项目进行联系,以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新型“产业链”。
在传统县域文化旅游业中,主要依靠投资方的投资及消费者的消费完成对旅游业创新的拉动,这种模式固然能在短期内提升县域文化旅游发展质量,但其旅游供给体系相对脆弱,一旦出现不可控因素,当地旅游业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均无法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基于此,县域应着力培育旅游企业集群,为县域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动力[3]。旅游企业集群建成后,县域文化旅游在技术、人才及资金方面可形成一定规模,旅游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升,最终建成规模化的旅游经济发展体系。此外,县域方面应当打造适合旅游企业发展的环境基础,如科学的人才培养与招纳制度、便捷的旅游交通环境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等。
在以往的县域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因行政割据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与旅游资源恶意争夺的情况,虽然目前大多县域文化旅游业呈现健康、快速的发展趋势,但限于行政界限在旅游业中的影响,县域文化旅游业难以形成深度发展,该类情况的发生令旅游资源的合理调度无法得到实现,最终导致旅游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县域方面需打破行政界限,加强旅游经济与空间方面的联系,令旅游市场发挥出调节旅游经济的作用。在此方面,可以在充分挖掘县域跨区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打造“文化旅游带”,搭建区域文化旅游市场运作统一平台,开创跨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所谓“四大工程”,即乡村文化旅游品质工程、旅游新业态工程、旅游形象塑造工程及景区品牌提升工程。这四大工程不仅能提升县域文化旅游发展质量,而且能提升旅游项目的知名度。
乡村旅游品质工程致力于旅游项目及景区绿色化发展与项目聚集,县域文化旅游可以通过创建特色村镇,为其他村镇提供示范,在此过程中,县域文化旅游项目需要切实提升产品及服务方面的质量[4]。首先,县域文化旅游项目可以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工作机会,以此实现“经济带动发展”,一方面促使县域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县域文化旅游品质工程中,另一方面通过居民的参与令乡村旅游的品质实现“本土性提升”,最终实现县域文化旅游服务性的整体提升。例如,礼县曾组织精神扶贫文艺演出小分队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队重新编排文艺节目20 余个,深入部分乡镇(村)开展“精神扶贫助推精准脱贫”文艺巡演活动120 余场次,组织文化人才深入20 多个乡镇、20 多个村,绘制“助力脱贫攻坚·美化乡村环境”宣传标语文化长廊5 000 m2,努力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创建美丽乡村。2020 年,秦声演艺有限公司及志愿服务队完成“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200 余场次;为贫困村采购20 套戏箱、40 副篮球架、40 副乒乓球案和40 套健身器材,共计220 万元;完成贫困村文化设备配送工作,共配送文化设备166 套,截至2020 年6 月底,礼县共发放文化设备387 套,其中贫困村 313 个,贫困村覆盖率达 100%[5-7]。
县域方面需围绕政府政策创新旅游项目主体,协调融合旅游要素,实现对县域文化旅游平台的打造,共同推进县域文化旅游业态创新,落实新业态培育工程。在此期间,县域方面可以鼓励具有特色主题的民宿、夜游产品项目,通过多元融合或协调形成层次齐全、元素类型充足的旅游供给体系。例如,礼县多年来致力于文旅融合发展,曾于春节期间赠送书画800 余幅、春联3 000 余幅,组织线上博物馆、美术馆展览10 场次,创办“助力脱贫攻坚·深化新时代文明建设”“醉美兰仓”主题美术作品展、线上抗疫活动“同心同德战疫情”“春之声”文艺作品主题展览30 期,开展200 余人的“送文化进基层”指导活动30 余场次,组织“书香战疫”读者之声、“众志成城战役情 图书馆人在行动”线上活动、“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书香礼县·苹果之城”全民阅读活动、美术作品主题展活动10 期;还组织了“4·23”世界读书日“党建+全民阅读”线上纪念活动、“三区”文化人才中国画培训班、罗金保先生书画作品展及邓尚喜欧洲风情摄影展,共展出作品150 余幅;在第15 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联合市博物馆在陇南、两当等地展出“秦起陇原”秦西垂文明展3 场次、线上推出“2020 年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8 期、成功举办礼县四角坪考古发掘成果咨询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5 场、道德讲堂10 期。
旅游形象塑造是实现旅游经济效益提升的重中之重。为落实旅游形象塑造工程,县域文化旅游项目需要在旅游区域范围内充实旅游工具。例如,可以推出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旅游引导系统,如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部手机游某景点App,该类App 不仅可以实现对旅游项目的介绍,而且可以实现网上购票,极大限度地节省消费者的购票时间,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可以通过该App实现“衣食住行”的预订与安排。在此过程中,县域文化旅游业需加深与携程、滴滴打车等App 的联系,将“便捷旅行”理念作为塑造旅游形象的根本。以礼县为例,礼县积极推进文化、体育、文物、广播电视、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而为了提升旅游形象,当地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宣传上级视察情况、各项政策法规、文化执法、广电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扬和工作会议精神等宣传信息1 000 余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并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拍摄、制作长达4 min 涵盖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及城市建设等内容的礼县旅游宣传片,上传腾讯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后点击量较高,深受好评。礼县圆满完成了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春雨工程”和“央视频号·文化志愿者专列”《火车火车哪里开》的拍摄制作等系列宣传活动。
实施景区品牌提升工程的根本目标在于打造集教育、休闲、度假、养生及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品牌。近年来,比较常见的景区品牌项目主要包括“红色圣地”、以佛教或道教文化为支撑的文化项目及温泉项目等,这些项目多借助当地特殊文化打造自主品牌,能在旅游项目中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体验。一是礼县争取了中央预算内投资2 000.0 万元,完成了礼县红河镇秦皇湖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礼县财政筹措资金1 100.0 万元,实施了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维修工程、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消防设施维修改造工程、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取暖设施改造工程;三是争取省级公共文化服务资金60.0 万元,新建罗坝、崖城等5 乡镇6 座旅游厕所,并完成在百度地图的标注工作;四是争取省级旅游发展资金200.0 万元,实施祁山武侯祠景区维修项目、秦皇湖自驾游营地二期项目、翠峰观景区人工湖清淤工程、秦皇湖景区护坡工程和秦皇湖景区码头维修等工程;五是争取县财政资金12.5 万元,实施赤土山园林山体滑坡、塌方治理项目;六是耗资40.0 万元建成西城社区笼式足球场1个,并耗资60.0万元于永兴镇何家村、马家村乡镇建成农民健身中心2 个;七是结合甘肃省秦文化博物馆、西汉水风情线A 级景区评定工作,投资18.0 万元,制作安装两景区导览图6 处、指示牌18 处。
所谓“文化旅游”,其核心在于“文化”二字。为使县域文化旅游项目实现质量提升,县域当地必须要统筹谋划,将散布于乡野间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用好”当地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走出一条真正具有县域特色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道路,助力县域旅游实现大繁荣。在此方面,各县域应以当地实际状况为根本出发点。以礼县为例,整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礼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不仅是先秦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仰韶文化与长江巴蜀文化的交汇处,更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其县域内散落着大量历史古迹与遗址,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无疑为当地县域文化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此,县域应当对古迹遗址的文化形象进行重现,通过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古迹遗址的科学研究,深度挖掘域内不同遗址的文化内涵。例如,当地的“祁山堡”是远近闻名的古迹遗址,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在清代又进行了翻修重建,古迹遗址内多有碑铭诗词纪念武侯。但仅仅如此显然远远不够,当地可对该类古迹遗址进行合理开发,在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利用文学、艺术、影视等方式,使古迹遗址的文化形象得以科学再现,以厚重的文化底蕴支撑县域旅游的发展,提升县域文旅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礼县古老的周秦文化源远流长,如县域内独有的迎喜神、山歌、乞巧与点高山文化。同时县内的庙会风俗也具有悠久历史,这些烟火风俗不仅规模较大、民俗味十足,且影响力广泛,对于外来游客而言正是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项目。除了烟火风俗外,礼县的民俗艺术同样可以成为县域文化能够利用的文化资源,其中比较有名的民俗艺术当为“礼县剪纸”。礼县的剪纸在民间用途颇为广泛,如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等,无论何等用途,均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但是,由于近年来工业化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民俗文化正逐渐被淡化,同化以及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县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恰好给民间烟火与艺术“重焕生机”的机会。当地可以政府为主导,以民众广泛参与为基础,以涉及保护和发展的具体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整合最具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加大地方特色民间艺术的宣传及开发力度,在县域旅游业中发挥民间烟火与艺术的优势与魅力。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县域文化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要想实现县域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了解县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即实现旅游供给与质量、稳定性及效率方面的提升。其次可以通过产业聚集、开展“四大工程”等途径。总而言之,县域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参考依据,切实发挥自身的优势,如此方可打造具备县域特色的高质量文化旅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