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策略

2022-11-22 12:42陈淑娟
乡村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产小麦土壤

陈淑娟

(鄄城县古泉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600)

1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意义

1.1 提升小麦产量与经济效益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推广与应用高产栽培技术,可以为农作物种植提供科学指导,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来规避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问题的出现,可最大限度地保障小麦实现高质高产。我国不少地区在推广和应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应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为农民带来了直观的经济增收,促进了区域农业的快速发展[1]。

1.2 推动我国农业向前发展

在小麦种植中应用高产栽培技术,可以让农民在种植小麦时获得更高的产量,既满足社会发展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市场需求,又能为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带来的增产促收的积极效应,也会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科技可以兴农,会更加愿意在农业种植中接纳、学习和应用新的农业技术,进而为更多新兴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创造条件。而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与反馈,也会反过来引导农业科技的改进与发展,切实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引领与推动作用[2],促进我国农业向前发展,获得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要点

2.1 优化小麦种植土壤环境

2.1.1 科学选地与整地。土壤环境是小麦生长的基础,也是影响小麦产量与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实现小麦高产,应在小麦种植前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来改善土壤环境。首先,土层深厚、地面平整、便于浇灌的地块更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因此在进行小麦种植地块选择时,应尽量选择地势相对较高、具有良好通风与排灌条件的田地。其次,要对土壤进行精细化疏松与肥化处理。一般情况下,田地土壤深松作业的开展周期为两三年一次。可以在土壤下堆积秸秆,打造一虚一实的耕作结构,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土壤疏松透气,为小麦根系生长创造条件,还可以通过秸秆沤肥为小麦生长持续提供肥力。

2.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铺施底肥是科学整地的重要环节,应结合小麦生长规律及当地土壤情况制订科学的施肥计划,合理调整天然腐熟有机肥与人工化肥的比例,确保土壤中含有足够的氮、磷、钾、锌、锰及氮等小麦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在种植小麦前,可提前对小麦种植区进行分区采土样化验,并结合化验结果和“重底、秸还、配微、补钾”八字技术要点拟订施肥计划[3],协调好各元素的比例和含量,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方式的实施来提升施肥的科学性。一般而言,小麦生长需要2 500 ~4 500 kg/hm2有机肥、12 ~ 13 kg/hm2氮肥、8.5 ~ 11.0 kg/hm2磷肥、10.5 ~ 12.5 kg/hm2钾肥、2 kg/hm2硫酸锌及 2 kg/hm2硫酸锰等。在具体操作中,要改浅施底肥为深施底肥,施肥深度以不超过25 cm 为宜,以固定土壤肥力。在秸秆埋地时倒入有机肥和氮肥,将磷、钾、锌、锰和氮肥在犁后撒在垡头耙入,建议深耕25 ~30 cm,再机耕 3 ~ 5 遍,精细平整土地、做畦,保证灌排顺畅[4]。

2.2 挑选优良品种及种子预处理

2.2.1 科学选种。在进行小麦选种时,要加强对小麦种植区域土质条件、气候因素、水源、光照等调查分析工作,挑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一般而言,肥沃的黏土、黑土地更适合种植中强筋小麦,土壤肥力一般的沙性土适合种植弱筋小麦。例如,济麦229、济南17、淄麦28 等小麦品种多应用于规模化种植;济麦22、烟麦系列、山农麦系列、汶农麦系列等更适合种植在水利设施完善且土壤肥沃的区域;青麦6 号、齐民7 号等多应用于土壤贫瘠、不便于浇灌的地区[5]。

2.2.2 种子处理。在选定小麦种植品种后,要结合当地气候、小麦栽培的实际需求,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等预处理工作。例如,在地下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区要通过精准控制药剂拌种来杀除越冬菌源,以降低秋苗发病率;结合当地区域性的作物病虫害进行针对性的药剂拌种等,以提升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实践证明,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可以有效预防小麦纹枯病等根茎部病害;用速保利或立克锈拌种,可以有效预防小麦黑穗病。

2.3 科学开展播种工作

2.3.1 检查土壤墒情。在播种前要检查土壤墒情,如果墒情不足,可以采取浇水等措施进行造墒。如果耕层土壤含水率在70%~75%,规范化作业可以实现小麦一次性播种抓全苗[6],且小麦种子根、次生根都能得到良好发育,向土壤深处生长。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小麦根系的吸水能力,增强小麦抗旱能力,而且能有效减少小麦后期因风力等多重因素影响而出现倒苗现象。

2.3.2 适时播种。小麦播种适期与温度紧密相关,一般可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其中,冬性品种应在气温16 ~18 ℃时进行播种,半冬性品种应在气温14 ~16 ℃时进行播种。另外,为了保障冬前苗壮,冬性品种和半冬性品种冬前有效积温应控制在550 ~650 ℃[7]。从小麦种植实践来看,北部冬麦区播种宜在9 月底至10 上旬进行,南部与长江中下游区域播种时间多集中在10 月20 日至10月31 日,西南区域多集中在10 月下旬。

2.3.3 适量播种。合理控制小麦播种量可以为小麦生长预留足够的空间,同时构建小麦群体结构,为小麦生长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奠定基础。此外,小麦播种量的确定与小麦分蘖力、成穗率、667 m2穗数等品种特性,以及土壤肥力、播种时间等多种因素有关,分蘖力与成穗率较高的品种播期相对较晚,土壤肥力较好的种植区播种量不宜过多,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北部冬麦区,播种期内种植,每667 m2总量为20万~25 万粒;南部与长江中下游区域冬麦区,每667 m2总量15 万~18 万粒。当播种时间延误时应适当加大播种量,每延误1 d 增加1 万粒,每667 m2最高不超过35 万粒[8]。在播种时可采用机械化播种方式,但要结合小麦种植所需的深度与播种量设置机械化设备参数。从实践来看,3 ~5 cm 的入土深度最有益于小麦种子在不暴露在土壤表面的情况下顺利发芽,但也需要结合小麦种植地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2.4 科学开展田间管理

小麦田间管理应贯穿其整个生长周期,包括补苗、灌溉、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田间管理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效果。整体而言,田间管理可以分为苗期营养管理、生长期管理、后期管理。

2.4.1 苗期营养管理。田间管理初期阶段重点在于观察小麦出苗率,及时补齐缺苗,可以将一部分过于密集区域的小麦苗移栽到出苗率较低的区域,确保田地空间的有效利用,补苗后要及时浇水以提高移栽麦苗的成活率。如果当地气候过于干燥,也可在11月中下旬浇水,以更好地满足麦苗生长需求。同时,要避免氮肥施肥过量而出现麦苗徒长、茎叶生长过旺的现象。

2.4.2 生长期管理。为避免小麦生长拔节期前后因低温而出现冻害,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对小麦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和生长调节剂[9]。在小麦生长拔节期后要适当追施尿素,一般每公顷增施120 ~150 kg尿素。灌浆期是影响小麦品质的关键期,此时小麦会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并通过同化作用将其储存在小麦种子内。此时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敏感期,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必须加强管理。如果出现连绵阴雨天气,需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避免田间湿度过大而引发病虫害。还要注意开展“一喷三防”,以生物防治为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例如,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容易出现蚜虫灾害,在灌浆期最易暴发,而一旦出现蚜虫大暴发就会导致小麦减产。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对麦苗的观察,在孕穗期与灌浆期做到及时预防:如果出现百株蚜虫超过500 头,可均匀喷洒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或者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 ~1 200 倍液等进行蚜虫防治。春季小麦易暴发白粉病,不及时予以防治会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种植人员可在小麦抽穗时适当喷洒粉锈宁乳油进行提前预防。此外,在小麦整个生长期内还应定期清除田间杂草。

2.4.3 后期管理。为尽量减少久旱、暴雨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可适时收获。一般最佳收获时期是小麦蜡熟末期到完熟期,即小麦籽粒乳线消失后即可收获,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小麦产量。收获后还要及时进行晾晒,使小麦保持适宜的储存湿度,以免小麦发霉、感染病菌。

3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具体策略

3.1 加大扶持力度,扩展资金渠道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划拨相应资金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保障。同时,为切实推广小麦高产栽培种植技术,改善小麦栽培种植整体环境,也需相关服务支持。为此,还可积极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农业相关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其中,通过有效的招商引资为小麦高产栽培种植创造条件。例如,通过建立村厂合作模式来解决小麦销路,为农民应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树立信心。

3.2 做好技术示范,加强科学引导

3.2.1 建立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示范户。技术研究和推广部门可以结合区域大小,选择若干农民在小麦种植中应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在种植过程中加强科学引导,确保改善土壤、选种、种植、管理等环节的科学性,以直观的小麦高产及高收益来发挥应用示范作用,激发农民应用此项新技术开展小麦种植的积极性。当然,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示范应用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可以从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筛选出务实、创新、具有开拓精神的种植示范户。另外,可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组织当地农民到种植试验田现场观摩,通过多次、精准的种植技术讲解帮助更多的农民了解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为后期接受并科学应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奠定基础。

3.2.2 进一步建设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村。若条件允许,在完成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示范户建设后,要加强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示范户的联系,一方面要加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应引导示范户向其他农民宣传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扩大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宣传范围来积极推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村建设。通过在规模化的小麦种植中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来增强此项新技术的宣传与示范效应,进一步扩大技术应用范围。与此同时,通过全程科学的指导,可以在应用中不断调整与优化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提升新型农业科技的实效性,为小麦规模化种植积累经验及为其他新型农业科技的研发提供依据,进而推进农业的发展。

3.3 推进小麦产业链整合

相关部门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要加强与小麦粗加工、深加工企业的联动,推进小麦产业链整合,拓宽小麦销路,让农民在应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后小麦不仅产量高而且不愁销路,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而使农民更加积极地应用新技术开展小麦种植工作。小麦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对推动区域农业经济、市场经济发展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3.4 优化推广组织结构,建立推广体系

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设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组织机构,细化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将责任划分至具体个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政策,以切实保障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有序、有效开展。可尝试成立以推广区域负责人为第一小组的领导小组,以充分整合与联动政府各项资源,通过设立产业招商组、技术指导组、督查统计组、网络信息组等有助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精细化小组,来确保各个版块工作的高效开展。

猜你喜欢
高产小麦土壤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临清市平菇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基因
春季调饲料 蛋鸡可高产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