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艺术特征

2022-11-22 13:47樊姝琳
黄河之声 2022年8期
关键词:前奏曲乐段小调

樊姝琳

一、作者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

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比较富有的地主家庭,他幼年就开始学习钢琴,加上良好的音乐氛围,使他从小就备受音乐熏陶,从此开启他的音乐生涯。1889年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在此期间通过他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钢琴和作曲双学位。早期的他主要是在钢琴方面表现活跃,他的钢琴技艺造诣很深,在演奏过程中,吸取了多位前辈的演奏经验,使得他成为当时有名的钢琴家。1895年,他花费许多精力创作了《d小调第一交响曲》,首演却以失败告终,此后他便陷入创作低谷期,作品急剧减少,就是在此期间,他去了一家私人剧院,担任指挥助理。直到1901年,《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完成,他的创作生涯才进入繁荣时期,此后他的作品里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形象和表现手法,结合现实生活,描绘出动人的音乐形象。

(二)《g小调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大多数作品的创作都深受作者当时个人生活、社会形势的影响,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这首作品也不例外。《g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前奏曲》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创作于二十世纪初,这是主要是以浪漫主义运动为方向,它主要反对传统、权威思想。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整个社会竞争激烈,动荡不安,文艺界也有许多勇士直接加入战争,此时的俄国也是很不稳定,形势极其复杂,官僚主义和地主等势力开始阻止一些革命烈火,越来越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反抗,对其很不满意,其中拉赫玛尼诺夫就是其中一员,1905-1907年,第一次俄国革命爆发,以失败告终,此后就有了反动统治时期,对反对政治腐败及官僚主义等活动进行严格管控,社会并不光明,此时的赫玛尼诺夫也受到了这些黑暗力量的影响,使他的作品中流露出许多压抑的情绪及反抗精神,在此期间创作的前奏曲虽体裁较小,内容却很丰富,不管是强弱对比、情绪变化还是和声织体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g小调前奏曲》的音乐特点

(一)前奏曲的特点

前奏曲(prclude)是一种西方器乐体裁,是一种自由短小的结构,常常作为序奏放在乐曲或套曲之前,是古典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巴洛克时期,前奏曲通常被一些作曲家作为赋格和组曲的开始曲,比如《平均律钢琴曲集》,每一首赋格前面都有一首前奏曲作为乐曲的开端,创作手法通常以一个和声音型或旋律音型展开发展;巴赫的《英国组曲》中也有大量的前奏曲,融入了许多主调和复调的音乐运用。到了浪漫时期,肖邦的前奏曲不再寄托于赋格和组曲中,慢慢从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钢琴曲,其篇幅较短,采用比较单一的音乐材料,音乐形式完整。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的创作深受肖邦的影响,与肖邦不一样的是,进一步发展了音乐材料,音乐内容的表现更加短小、精炼,织体并不复杂,比较简单突出“小规模大容量”的音乐风格,并且进行了创新和提升,更能体现出生活气息,思想内涵更加丰富,使得前奏曲更具有自我韵味。

(二)《g小调前奏曲》的和声技法

在作品创作中,和声技法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和声技法能创作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在古典主义时期是以功能和声为主的,比较有规律,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时,不再使用传统和声,而是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扩张和声手法,打破原有的功能性,使和声更加丰富,拉赫玛尼诺夫在创作前奏曲时,和声技法正是由传统向近现代过渡的时期,因此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中出现了许多近现代和声技法,使他形成了独有的“拉氏和声风格”,这种技法与传统技法不同的是,运用了大量的彩性和声。在《g小调前奏曲》中的首部就出现了近现代和声技法,其和声织体非常丰富,从g小调转到D大调,中间还有许多离调,最后又回到g小调上,将和弦与和弦外音相结合,这种和声处理使他的和声技法更复杂,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民间音乐风格。

在作品首部还出现了具有管弦乐的和声色彩,第一小节的长方形圈住的音为主部的动机音,也为旋律音,使很浑厚低音,音色类似于管弦乐队中的圆号,椭圆圈主的音都是前十六后八的音型,它像是伴奏和弦,音色管弦乐队中弦乐,丰富了旋律线条,听起来更美妙,A部的后半段使前半段的变化再现,是在这种和声技法上的扩张发展,不断地将和弦叠加,使结构逻辑更复杂化,在A段尾部运用了重属和弦,增强了结束向主题的倾向性。首部B段的和声织体更加丰富,这里有了加花变奏,加入了右手音阶式的八度弹奏,和声织体更加密集,使气氛紧张起来,成为整首乐曲最辉煌的部分,结尾处的双手相同的和弦弹奏,以及密集的音阶下行演奏,把这一部分推向高潮,营造出辉煌的和声效果。

在发展中部,拉赫玛尼诺夫运用了许多二度关系进行,制造出多层次旋律线条,使情绪比较舒缓,声音更加立体。和声调性还是g小调,是建立在它的属和弦上的,右手为旋律声部,八度和弦再加入三度音层,使旋律音色更加明亮清晰,左手是由四个三连音构成一拍,为一小句,流水式的进行就像是大自然中的小溪,而大部分是伴奏的角色,偶尔也会出现旋律声,中间部分还带着一些变音体系,增强了悲情色彩,这样的和声搭配让人很陶醉,再次体现他创作中的技巧美。

再现部是首部的变化重复,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发展,和声织体变得更加丰富,调性中出现了较多的离调,持续时间较长。53小节出现了第一次原速,但是速度并没有直接恢复原速,而是慢慢增加速度,直到58小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速,58小节出现了降la,出现了短暂的离调,是c小调上的和弦发展,到了第60小节又出现了g小调的重属和弦,61、62小节出现了升fa、升do,调性开始向D大调偏离,到63小节又回到g小调上。再现部的A’部的和声运用更加复杂化,半音阶式的和弦上升曲线,丰富了和声效果,在听觉上也给人一种紧张的气息,连着四小节的和声模进,拉长了旋律线条,是对首部和声模仿变化的强调。这里的主音持续也是他创作手法的特别之处,用此来强调和声,稳固调性,这种高超的和声技巧表达出了不同的感情,使音乐更加微妙。

三、《g小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

这首《g小调前奏曲》是一个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由三个乐部构成,分别为首部、中部、再现部,首部是一个单三部曲式,分为三个部分A,B,A’,中部分为两个部分A,A’,再现部也分为三个部分A,B,A’,详细解释如下:

(一)作品首部

第一部分首部(1-34小节)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由三个部分组成,是进行曲风格,运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点。第一个乐段A:1-16小节,此乐段整体节奏十分统一,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巧妙运用使主题富有极强的动力感,运用了俄罗斯民间舞蹈的节奏音型,再加上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使主题的动机发展很明显。

乐曲的第一个乐句1-9小节出现了乐曲动机,第一小节的前两拍是整首曲子发展的动机,由八分音符+前十六后八+八分音符组成,这种节奏让人听起来会有很强的律动性,第一小节的后两拍是四个八分音符,属于本首曲子的第二个动机。乐曲的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的变化重复,把第二拍的后半拍,第三拍的前半拍,组成了前十六后八的节奏音型。到了第三小节出现了连续的动机模进,延续到第六小节。第5-7小节有了离调特征,由于左手却连续出现属音,最后还是解决到了属和弦上。第七小节到第九小节前面两个动机的变化重复,直接过渡到第二乐句。

第二乐句10-16小节,这一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模仿了主题部分的旋律,为同头换尾,这一乐句的出现再次强调乐曲动机及主旋律,这一段虽有向D大调转变的倾向,但发展不明显,因此,这一处并不是转调,还是g小调。从12小节开始出现渐强,直到第十五小节又出现新的表情术语--marcato(加强的、突出的),使乐曲的情感推向新的高潮。

第二个乐段B:17-24小节。B部的曲式结构是一个乐句,是曲子较辉煌的一部分,这一乐句体现出作者更加激动的情绪,调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分析17小节的第一个和弦,我们可以得出这段的调性从g小调转到了降B大调,这个和弦像是领军人,非常重要。这一乐句的动机在A部动机的基础上发展的新材料,A部的第一个动机是一个前十六后八,而这一乐句增加到了两个,织体更加密集丰富,23-24小节是全段和弦最密集也是音量最高的地方,从双手相邻八度的和弦弹奏到下一小节的音阶下行弹奏,赋予了乐曲极大的力量,最后与下一小节的音结合完成终止,B部的情感相对于A部来说更加激烈。

第三个乐段A’:25-34小节。这一部分再一次模仿了主题的旋律,曲式结构是A部的减缩再现,在规模上缩减了一半。25小节出现了ff的力度标记,使这一段的再现情绪更加激烈,到29小节加入了切分音节奏,三个加重音的四分音符把情绪推到了高潮,直到31小节出现了渐弱标记,和声织体慢慢变得稀疏,气氛慢慢安静下来,为乐曲中部的开始做铺垫。

(二)作品中部

第二部分中部(35-49小节),是以抒情为主情感线条,中部开始的音乐术语为unpocomenomosso.(稍放慢的),一共包括两个乐段,第二个乐段是第一个乐段的变化重复,是同头变尾的写作手法。两个乐段都是相似的织体,左手是琶音,右手是和弦,为主旋律,两手相互衬托,使音乐更加优美。

第一个乐段c(35-41小节),这一乐段可以分为两个乐句,结束在g小调的属和弦上,刚开始的力度记号为pp(很弱),左手的琶音弹奏像流水般一样的进行,随着右手和弦的递进,到39小节开始有渐强记号,逐渐把乐曲中部推向高潮,使情绪更加激动,到41小节开始变弱,准备开始第二个乐段。

第二个乐段c’(42-49小节),这一乐段比第一乐段的情绪表现更加高涨,乐曲中出现了最高音,小字三组的b,说明作者的内心是比较激动的,通过音层的变化升高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情,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作品再现部

第三部分再现部(53-83小节),是首部的变化再现,比首部的音响更加丰富,情绪也逐渐递增,这一部分为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共有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A(53-63小节),共有两个乐句,第一个乐句(53-57小节)仍为进行曲风格,刚开始力量极弱,速度极慢,根据音层的递增来增加力度和速度,进行了两次相同的模进速度才回到原速。第二个乐句(58-63小节),这一句是对第一部分动机的扩展,强调了第一动机,加强了主题音乐旋律,丰富了音乐情绪的表现。调性仍保持在g小调上,偶尔有离调模进,并没有构成转调。

第二乐段B(64-71小节),是首部B段的完全再现,再一次强调主题旋律。

第三乐段A’(72-83小节),共有三个乐句,第一二乐句更像是主题的变奏发展,主要加入了上行半音的弹奏,丰富了结构变化,使音乐气氛更加紧张,可视为全曲的高潮。到第三乐句力量逐渐弱下来,和声织体也变得简单起来,为音乐的结束做准备。乐曲的结尾(84-86小节)力量是很弱的,通过连续四组相同的音型反复,给曲子推向一个高点,最后在主音sol上结束。

结 语

本篇文章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音乐特点、曲式结构三大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作者的简介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得出当时社会趋势混乱,影响着作者的作品,产生了悲情因素和爱国情怀。第二部分先介绍了什么是前奏曲,前奏曲创作的特点;再介绍了作品的曲式特点,并从首部、中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研究其音乐动机及音乐表现手法,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第三部分从曲式结构这一块得出这首曲子是一个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调性为g小调。总体来说,想要追求完美的演奏一定要有理论和技术的支撑,单靠一方面是不能完美演奏的,要把思想上升到审美层面,才能更好地表现作品和理解作品。■

猜你喜欢
前奏曲乐段小调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视唱练耳与钢琴
Colorful you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前奏曲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