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2-11-22 15:34王雪芹
关键词:感染力思政课思政

王雪芹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公共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法替代的重要课程,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感染力直接影响着思政课育人的实际效果,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201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1]这是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新任务和新方向,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运用,深刻改变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趋利避害,因势诱导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是每位思政教师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研究此问题,笔者对宜昌市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次调查中,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3份,其中有效问卷956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较好地掌握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真实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寻找有效方法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感染力。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得到了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这一变化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从根本上对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高校思政课程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地点更加多样化、灵活化,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也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使得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感染力面临着诸多困境。

1.教学内容感召力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粹的理论教育,也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思政课教学内容应密切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只有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同学生的成长经历、社会发展状况、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鲜活起来,才能切实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在教学中与学生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但是在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是单纯地为了传递知识而传递知识,没有把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且部分思政课教师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不仅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缺乏系统的、深刻的理解,而且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深刻的思考。所以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机地将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具体要求、社会发展的事实和网络上的热点紧密结合,从而致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抽象乏味,不能深入人心,也不能打动人心。

在发放的问卷中,只有28%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教育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剩下72%的学生则认为思政课的教育内容不能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教育效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持不满意的态度,认为课程枯燥乏味,脱离生活实际,缺乏感召力。除此之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个人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越来越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大学生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再完全依赖教育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己的主体性能得到发挥,向往被认可和尊重,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需要与发展,所以他们难以接受抽象的、空洞的、无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思想落后、准备不足,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熟练合理利用新媒体,或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新媒体,全程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没有自己的思考,不仅无法把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更不能在思想和情感上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感染力。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桥梁,教师要及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和创新,否则就无法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内容,但是在当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在本次调查中,71%的学生选择了课堂理论学习,8%的学生选择了课后阅读,5%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16%的学生选择了使用在线媒体。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思政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思政教师通过课堂和各种讲座来进行讲授,教学地点仅限于教室,教学的时间和地点非常固定。此外,思政课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单向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服从状态,被迫灌输理论知识,所以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有效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之间信息交换和传播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更加开放。师生双方“可同时获取各类思想政治学习资源,甚至学生获取的信息要早于和多于教师”[2],而且大学生可以自行在网络媒体上发表言论及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思政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地位受到了挑战,所以传统的单一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们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受到严重影响。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提升路径

上文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本部分将从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各个因素,即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育者三个角度来探寻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路径。

1.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效度

首先,要紧扣时代潮流,因“时”而动。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的观念和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而改变。”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频频涌现,大学生的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不仅要抓住契机,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及时、迅速、准确地将国际国内的时事纳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而且应重视主流价值观的教育,根据时代的发展大势,把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将空洞的、晦涩的理论知识简单化、通俗化,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比如:利用学生比较关注的重要节日和重大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在情感上形成共鸣,在政治上产生认同,从而引导学生由自发学习转向自觉学习,使学生真正把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践行到日常生活中。

其次,要张弛有“度”,务求实“效”。要准确把握“度”,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要首先搞清楚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大学生提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生活实际,精准地对他们的教育需求给予满足。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还必须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权衡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个性化的差异有区别地进行教育,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总的来说,就是高校思政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发展实际,利用合理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平衡教育者的“供给”与受教育者的“需求”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

2.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新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主要通过多种媒介呈现出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仅从根本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载体。新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打破了高校传统的思政课堂限制,同时也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全面、更完善、更直观。除此之外,新媒体还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使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应主动扩大线上教学的地位,并充分利用网络的及时性和互动性”[3]。高校思政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提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融入积极的网络环境中。例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网站传播核心价值观,鼓励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并指导学生独立学习。其次,利用丰富的网络App,为思政课教学拓展新平台。比如通过微信、微博、QQ、抖音等社交软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最后,还可以利用学习通、钉钉、腾讯会议、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将优质的微课和慕课资源推荐给学生,实现翻转课堂,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突破时空限制,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利用这些极具时代特点的新媒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能更好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个人魅力

高校思政教师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个人魅力,即思政教师的学识、教育方式、人格素养等因素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因此,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就必须提升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政教师的个人魅力,也就是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不仅要用理论知识说服受教育者,而且要用人格的力量感染受教育者。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要学识渊博。作为高校思政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文化素养,还必须拥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知识,这是开展思政教学工作的基础。除了专业文化素养和社会知识外,高校思政教师还要拥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只有用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政治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来教育大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信服,才能真正感染学生,使大学生们明辨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界限,能够正确地判断自身行为的得失,科学把握人生的发展方向,从而切实实现思政教育育人的功能。

其次,高校思政教师要以情感人。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和热情是人们实现目标的重要力量。”所以,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和热情来感染学生,自觉地克服传统思政课的弱点,自觉摒弃空洞、晦涩、抽象的理论说教,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去讲授知识,用真情实感与学生达成共鸣,做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

最后,高校思政教师要以德化人。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大的鼓励和感染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政教师才能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正确地指导和感染学生。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学生。所以除了课堂外,高校思政教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应自觉地实践道德情操,践行道德情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政教师通过自身的德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的过程。高校思政教师用这种以德化人的浸染式教育方式,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通过思政教师的道德感化,学生能自主地把课堂中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变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的。

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提升过程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过程,此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由于本人理论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本文从新媒体视角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研究只是浅层次的,研究仍有诸多不足之处,笔者将在后续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深入思考、全面总结,力争使本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猜你喜欢
感染力思政课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Pygmalion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音乐课堂语言的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