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三大特性在高职教学中的思考

2022-11-22 16:44郅仁丽迪里拜尔克依木
山西青年 2022年3期
关键词:工具性大学语文人文

郅仁丽 迪里拜尔·克依木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一、概述

现今,高职院校已明确了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业技能达标和人文素养过关综合性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任务主要由大学语文负载着。大学语文是以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于一体的基础学科,从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出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强化人文素养,升华审美品味,是高职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重要途径。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三大特点的教育过程统一,对探究其教育应用具有科学性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三大特性的具体定位

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它在高职院校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时代爱国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兼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坚定学生人生价值方向的作用。

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层面思考,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生活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从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层面思考,大学语文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以后,还有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机会[1],为学生就业后文稿书写、文件参透、语言表达等方面打好文本知识储备基础。深刻理解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三大特点的内涵,精准定位三大特点的教学目标,明确三大特点的重难点,这是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的首要环节。

(一)工具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扩充高职毕业生的语言文字储备,提升高职毕业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大学语文工具性的基本体现。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提升高职毕业生语言运用能力,就是要提升高职毕业生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通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词汇、句式、语法等基础知识,深化学生对书面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对文学内涵的挖掘,锻炼学生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准确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人际沟通的效率,引导学生毕业后更好地步入时代社会环境、跟上社会现有节奏、满足行业基本需求[2-3]。

(二)人文性

“腹有诗书气自华”,升华高职毕业生人文素质修养,是大学语文人文性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宗旨。

大学语文教材是文学与文化结合的载体,它作为人文性基础课程,承担着人文主义教育的教学任务:一是要从文化的角度来阅读、欣赏和理解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戏曲小说、近现代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剖析它们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味。二是从传统的语文观点来说,大学语文教学会挖掘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作品中所内含的文化意蕴,在这门课程中要努力做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四个方面的统一,去挖掘历代优秀作品。三是从思政教育角度理解,结合行业特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鼓舞学生从大学语文课堂学习中获得启发,汲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动力,利用自身特长优势,拓展文化理解深度,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尤其在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正确实现人生价值取向、建立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意义。

(三)审美性

审美性是大学语文的第三特性,它需要学生在强化文字言语能力与思维判断能力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气”“神”“境”“味”以及“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大学语文教材中都是历代文学经典作品,为学生建立“文学审美场”奠定了基础。循序渐进,不断累积,逐步学会整合审美要素,提升“直品觉”,形成审美观,加深审美体验,拓展心灵空间,深化传统文化熏陶,提高文化素质修养[4]。

大学语文的审美特性与文学中的其他因素如认识、政治、道德等不即不离,但是又不等于这些因素本身,各因素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分阶段的持续开设,使专业学生在技能技术学习任务的压力下可以接受规范化人文精神洗礼,引导学生感知美,提高人生思想觉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客观世界,感受现实生活;鉴赏美,更好完善自我心理建设,使学生历练审美气质,陶冶情操,升华审美能力;创造美,使学生净化心灵,开发创新能力,拓展新知识领域,培养行业匠人精神,最终筑牢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根基,使学生个体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困境与应策

高职院校以优质院校建设为杠杆,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启动项目化教学,着重构建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埋头苦干、勤于攻坚,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专业课教师因专注专业课教学,缺乏对大学语文等内化素质基础课教学体系建设的科学认知,从而搁置和怠慢了对于高职学生大学语文等人文性基础课的施教和课程教学建设。高职院校专业院系应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为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必备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创新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拓宽高职毕业生就业范围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一)重视工具性基础作用

现阶段的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增长较快,企业缺少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特别需求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作为企业一线操作或管理的技术人员,毕业生须具有自主学习岗位工作手册的基本能力,将工作流程内化输入、系统化输出,通过点滴累积,定期总结、阶段汇报、年度反思、形成行业论文。这些工作要求则是毕业生从大学语文课堂中的获得和凝结。大学语文最基本的听说和读写能力培养,贯穿于每一篇文学经典的学习中。精读,深化书面知识的理解;泛读,拓展知识面和认知层次;口语,清晰表达思想情感;写作,准确使用公文格式,写好论文,做好报告。

转变观念,认识现状,重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基础作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行业建设。使高职学生从课堂学习过程中能汲取到精神动力,转化为干事创业自觉行动力,修正人才培养目标,促使高职毕业生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持续的学习动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强化人文性内化作用

与专业知识相比,企业更重视专业人才的工作态度、管理协调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因此,专业院系应在高职学生在校接受专业技术技能教育期间,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内化作用。

充分运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经典主题深刻、思辨度高、洞见敏锐的特性,要求高职学生精读文学经典,挖掘深刻意蕴,把品德融入自身气质,把团队合作、吃苦敬业、踏实肯干、遵纪守规写入行为准则,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意志[5]。“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功夫靠磨炼,知识凭积累”,反复阅读经典还会完善人格、培养志趣。践行教书育人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推进新时代学院教育评价改革,使学生获得更广阔、更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空间延展。时有所需、必有所为,以达标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实现提高职业素养与提升人文素养相统一、现实需求与精神向往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三)提升审美性引导作用

企业目前需要具备一定的现场工作知识,能有效进行上通下达的技术沟通,能发现实际问题、作出应对和解决问题的员工。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必须将传统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进行调整和完善,以达到高职毕业生面临精炼技术技能和高尚人格内涵的双重岗位入职考核要求。

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审美性特点优势是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分清美丑与善恶,明辨是非与对错,潜移默化将中华民族勤奋踏实、吃苦耐劳、敢于奉献、勇于担当、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品质注入到学生骨髓里[6]。高职院校学生课堂教学应坚持学思践悟,学用结合,构建意识形态新格局,以带动学生的内在气质培养,使其在工作生活中情绪稳定,思维开放,格调提升,净化心灵,使其在享受人文教育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以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提高前沿科学技术敏感度,增强开发专业技术的创新能力。

四、大学语文三大特性教学实践

大学语文蕴含着优秀的中华文化的风骨和气息,是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适应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时代需求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形成坚韧的学习品格,不屈的奋斗意志,高昂的民族主人翁精神,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和不竭的滋养作用。强化的高职院校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对于其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作用。

(一)工具性教学应用

大学语文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科学等文化知识,是学生学好专业技术技能课程的基础课、先行课。大学语文教学力求将对经典文本的解读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把对母语的认知及母语运用能力的培养融入对经典的赏读中去。把对经典文本的解读转化为人文教育和素质提升的过程,力求在语文素养与母语习得能力提升上有所突破。因此,制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赏析能力,总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实现正确表达和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有效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顺利开展工作奠定文化知识基础,并为顺利适应职业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人文性教学应用

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注重培养人文主义、塑造科学精神,努力做到拓展世界认识的边界,扩展世界认识的范围,延伸世界认识的深度。

教学过程及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语言修养、爱国情怀、人文志趣的培养,打好文化根基。在经典阅读的教学培养环境中,从思想层面充分肯定与吸收,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观念、人生价值取向以及人文主义精神,并将其作为人生启蒙的重要内容和人文教育的范本,领会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层次地解读反映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经典作品,培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工匠品格,帮助学生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对人生价值和职业理念进行思考,为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工作供给持续动力,实现爱学习、会学习、终身学习,全面建设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审美性教学应用

大学语文在人文主义教学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操,美学乐趣,凸显审美教育也尤为重要。每门课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各有不同,而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精选中国历代经典文学作品为讲授对象,分析这些经典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阅读、赏析文学作品,了解文化之韵,感受传统之美,主动接受文学熏陶,善于挖掘审美潜质,创造美,钻研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观,实现审美生活化、工作化、终身化。

五、结论

面对产业结构调整,高效高能生产链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就业能力要求,而高职院校必须按照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重新考量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大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三大特点集于一体的人文性课程,一方面要对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一方面要通过对文学作品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的品味,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力求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在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升华自身人文修养,做到文学、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方面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工具性大学语文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