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阈下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2-11-22 17:55常子怡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体教竞技青少年

常子怡

(南京体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4)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夯实学校体育基础,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二者相辅相成,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开展,开创青少年竞技体育新时代,提升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建设[1]。竞技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举国体制的建立,促使唯金牌论和学训矛盾的痼疾,而广义的青少年体育与狭义的竞技体育分离,促使唯分数唯升学论的应试体育诞生。30 多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就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缓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性障碍[2]。回溯“体教融合”的产生,是新中国70 年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沿革,以《意见》为导向,把体育和教育相关的价值、功能和目的以及所有有利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青少年健康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作用。通过提升体教融合新认知,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创新文化课和体育课衔接机制,引进优质资源进校园等策略,助力青少年健康均衡发展。

1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发展现状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焦点。教育部近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与2019年底相比,近半年,学生近视率上升11.7%。青少年近视情况不容小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归因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3]。青少年成长的可塑性和健康的关键性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正面影响,青少年健康问题也成为众多领域学者探究和研讨的话题。在华东师范大学高峰论坛上举办的“2017 年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发布了《中日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比较研究结果公报》,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数据显示,2014 年和2016年,日本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指标(身高、体重和BMI)明显低于中国;但在柔韧性、心肺耐力和敏捷协调性方面,数据显著高于中国。2014 年,中日两国体质相比,我国低年龄组少年儿童力量、速度和身体素质指标差距缩小,部分指标甚至明显高于日本。较高的身高并不意味着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比日本好。更重要的是,与日本相比,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数不足、身体指标略高,直观反映出“我国学校体育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依然存在”,青少年体质呈下坡曲线,呼吁大众适度正视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4]。《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在近十年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问题显著突出,2020 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报告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检出率出现显著增高。重度抑郁患者一般在高中阶段,且女性的发病率较多。同时,报告对比2009年各个学段青少年睡眠时长发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3个学段均出现睡眠时长不足的现象。通过调研发现,运动频率的高低与青少年心理弹性和抑郁水平以及睡眠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以上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体育和教育部门应合力配合,以优质的饮食、充足的睡眠以及常态化的竞赛等调动青少年体育兴趣为目标去培养健康成长的生活习惯。同时,号召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网络相结合,提供促进青少年身体以及心理健康良好发展的绿色空间。

2 新时代体育与教育关系下青少年健康发展困境

2.1 体教融合中认知受限,应试体育主领新潮

纵观《意见》中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综合国家教育系统发布中考体育测试提高分值等内容,体育课“咸鱼翻身”,也成功地挤进了应试教育的圈子。对于体教融合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人们的意识问题,要真正认识到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针对学校体育的痼疾对症下药。

在学校方面,每当新政策出台,普遍就会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全社会家庭学生就重视什么的现象。而迫于中高考的压力,体育课被占用的现象普遍发生,这种占用行为和应试教育下的体育重视考和分的双重打击对学生造成身心影响。体育考试是应试教育,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要找到阻碍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青少年自身热爱体育,这种行为会遏制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二是,青少年参加其他体育运动却得不到正确且有效的方法,在课余时间更是接触不到新颖性和趣味性以及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三是,难以培养青少年的拼搏精神、规则以及合作意识。四是,对于体质和体能指标偏差的青少年,为了解决应试化问题,狂练考试内容,从而缺少动商的培养,对体育运动领域处于空白状态,更会使他们远离体育,缺少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五是,缺少体育精神和参与体育运动和竞赛的条件、时间和机会。让学生重获参与感,提升兴趣,应试体育的杠杆作用已经发挥,但应试是被动,兴趣才是主动。

在家庭方面,家长是这场奋斗中最基础的动力,父母的保护意识过于严重,缺乏建立勇敢和自信心的培养。整个家庭里没有运动的环境和习惯。体育在我国的普及率是远远不够的,体育运动应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大多数父母观念里,却是“危险品”,从而让青少年严重缺乏体育精神和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2.2 体教融合中学训矛盾积重难返,实用性课程内容不足

体育运动是集智慧和技术为一体的。优秀的运动员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理论知识的提高,不仅是就业的条件,也是青年运动员全面发展的保障。而原来三级训练网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运动员发展的需要,竞技体育后备力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数量,出现难以挖掘和萎缩的现象。2010 年3 月30 日,教育部、财政部、体育总局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出,职业运动员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和编写符合基础教育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特点、课程计划的标准和教材。逐步提高运动员的培育质量[5]。现如今,运动员训练体制下的学训矛盾还未得到解决,运动员精力有限,在黄金的时间里,要学习和训练并驾齐驱不是易事,而在家长、教练的唯成绩论和金牌论的环境中,运动员被灌输过于重视比赛成绩、疏忽学习训练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性。由于时间分配不均,训练过后的文化课学习状态不佳,意志力差的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的热情日趋减退。体育竞赛时间安排与文化课学习冲突、文化课教师对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不重视以及不端正的态度、运动员职业发展道路的不确定性等问题造成了学训矛盾的产生。

2.3 体教融合中评价标准不同,融合任务困难

教育领域和体育领域的评价机制的不同成为体教融合困难的缘由之一,在体育这个大环境内受举国体制的影响,担当着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任,抱之以待的是金牌和成绩。训练目标多以围绕奥运会和全运会为导向,在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向,则出现很难满足运动员发展以及就业的需求。教育领域对体育的评价更多关注的是体育课的数量和质量、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青少年体质是否达标、学分是否完成等。由于2 个领域对体育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不同,使得融合存在困难[6]。教学评价方式、手段及主题的结合是促进体教融合的重要策略。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手段不足、评价主体不完整等局限性问题妨碍了以体教融合导向的过程性实施。比如,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研究仍以学生体质测试为主,多元评价内容尚未实施,评价理念、学习态度、运动技能、社会参与度、体育知识等评价还未扩充[7]。

3 体教融合视阈下青少年健康发展优化策略

3.1 提升体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认知,共同培育学科素养间接形式融合

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是长期性、持久性、终身性的过程。它不只是应付考试,成为一次性的通关秘籍。从体育教学来说,首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其次就是个人锻炼的能力。也就是促进动商的提高和发展。培养主动锻炼的意识和终身锻炼的习惯,挖掘运动潜能和提高运动兴趣,这才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把落后体育课、三无体育课、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和不出汗的传统体育课摒弃,转变观念,这才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国家对学校体育提出要做到教会、勤练、常赛。在教室里的任务是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在教室外的任务是强身健体、身心和谐发展。体育是最好的教育,体育与德、智、美的关系同属于教育的一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甚至相互交叉、重叠、相互作用。体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发展。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能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团结精神、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等道德观念,能培养青少年的冷静、自尊、自信、自律和控制能力[8]。体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壮的体魄;智育的任务是发展智力、增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体育运动对智育也有直接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有氧运动可以提炼和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体育可以塑造人体美和肢体语言美(体格美、姿势美、动作美、举止美)。在完成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对受教育者进行美育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又能含蓄地表现美和影响学生[9]。

3.2 完善多层次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促进比赛常态化

体育赛事是体教融合的核心关卡,是现代社会中最能培养青少年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就现代学生人格的有效良药,塑造体育氛围的最好手段,更是体育运动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体现。《意见》中多次提出三大球运动的开展,提倡在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鼓励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全面建设足、篮、排等集体球类项目队伍,鼓励学校建立足、篮、排学校代表队。我国面临着校内、校际举办体育比赛的次数较少的局面,而纵观美国,由中学运动协会专门组织比赛的进程和安排,数十所学校每周都会举办联盟比赛。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在开展运动竞赛方面多有力不从心,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和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很难抽出身来参与体育竞赛。同时,学校在组织开展体育竞赛方面也困难重重。为了综合利益,国内和学校的运动队只把机会给专业的精英选手,提高参加运动比赛的门槛,缩减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途径。在体育特色学校也是如此。如果高中生人数里有一半的学生参加田径队、羽毛球队等,这种人数冲击和积极反馈势必会发掘具有极好运动天赋和体育潜力的天才。中学是培养运动员的摇篮,是挑选具有优秀天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最佳选择阶段。从国外体育美国的体教融合来看,美国的中学为美国的大学甚至职业体育联盟注入了大量的竞技体育人才,如NBA球星里的詹姆斯、科比等都是来源于高中。

3.3 优化体教融合创新机制,实现文化课和体育有机衔接

运动是促进青少年智商和动商的双重发展中安全性最高、获取性最强、永远有效的途径。运动生理研究证明,通过练习竞技体育、参与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相应部位神经中枢的利用率,集中突出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工作。促使神经系统更加均衡和灵活工作,对提高和开发认识能力有着关键性作用。反观我国体育和智育结合的政策,还未真正实行,如班主任和教练统筹协调,健全赛前学习成绩测试制度,严格制定合格标准,每周一次把运动队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上报,按照成绩划分等级。如果成绩不佳,则取消本周或下次参加体育比赛的资格,如果有运动成绩好而学习成绩不好的队员,教练和班主任发挥职能作用,寻找学习成绩优秀的队员进行辅导,这样的互动不仅能提高队员的集体意识感,在队员的鼓励和帮助下,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也会铆足力气,家长在看到学生参加校运动队,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因此会更加支持这种联动模式。

3.4 建立体教融合一体化新模式,引入多方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3.4.1 打通体教融合新渠道,强化培育高质量复合型师资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和教育者。随着政策和课程的改进,教师应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学校应组织体育教师定期参加运动技能的培训,学习多样性、多元化的课余训练的方式,补偿应试体育的缺口。组织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提升执教水平,最快接受资源共享来增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教练员发挥着科学选材的重要作用,根据王家力的美国高等院校教练员教育现状分析,美国国家体育与运动委员会修订的国家体育教练员标准中,制定具体教练员培养专门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将教练员划分为基础、中级、专家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教练员满足(执教理念与道德规范、安全和损伤预防、教学与交流、成长与发展等)8个领域、40个标准的要求。同时,体现学校特色,为毕业生或运动员在职业俱乐部或中小学执教做好坚实的基础[10]。无论是教练员培训,还是为缓解学训的激烈矛盾,开展运动员的职业规划课程都是一种良性循环。对竞技体育发展和青少年运动员的培育,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领导部门应重视在职教练员的再教育和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从多方面制定激励机制、资金支持、提升职称、报销花费、研究基金等不同形式的支持。

3.4.2 改变单一体育培养旧属性,开启资源调配新局面

《意见》中提到,要鼓励中小学积极开展体育冬夏令营活动、体育赛事等。为响应国家发布意见的号召,云南省体育局与高校联办女篮、橄榄球、攀岩等高水平运动队,携手推进射箭、射击等运动项目进入高校,高度落实体教融合。这意味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将发生变革,由传统的体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转化教育系统。目前来看,国家教育、体育部门予以相关的政策和激励,鼓励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学校的特色项目,《意见》要求体育和教育两部门合力共同制定,组织和推进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打造出面向全体学生的青少年U系列竞赛体系。体教融合的关键就是来自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危机感,而校园则是选拔未来体育人才的基地。以民众参与和精英培养的校内、校外、地方和全国性的赛系发挥着提升专业技能和选拔竞技体育人才的通道。而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后备人才的培养,对于竞技水平较高,具有天赋的选手,也可以参与选拔,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同时,加强体育训练和指导,形成常赛的局面。这种显著性的变化能够为有意愿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并有利于全面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3.4.3 完备多元治理体系,提升社会体育组织能力

社会体育组织不是独立的个体,民众对社会体育组织的作用和义务停留在短浅的认识领域,社会体育组织本身很难介入学校体育的发展中,学校体育在场地、师资、高水平运动队等资源得不到有利拓展,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得不到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关注和支持。在青少年体育发展过程中,学校、社区、家庭体育需协同治理。引导社区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参与亲子活动和社区体育节等,提高三位一体的联动意识。鼓励家长参加社会体育的后勤组织。社区的支持,极大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鼓励社会体育组织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参与,同时满足学校体育允许社区体育组织进入校园的场地和师资力量的需求。《意见》中提出,可以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进行购买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为青少年体育提供便利。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制定和建立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等。俱乐部多举办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的项目或有关健康运动知识的竞赛,让青少年在课外参与其中。政府是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的管理者和监督者,要落实相关的税收政策。在场地方面,旧厂房、闲置土地再利用,加大社会力量投资体育场地[11],让青少年做到有地练、有空练。

3.5 建立体教融合结合性教学评价策略,推动体育、教育多方位育人

教学评价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教学结果是否有成效的教学决策性活动。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检查、对学生客观综合素质的评价两部分。(1)制定体育教育实施过程监督制度,建立督查组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实行不定时抽查,并及时做好反馈工作。(2)定期组织座谈会,上级部门深入了解教师教学、学生评教、课外体育活动等情况。(3)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是否具有健康向上、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掌握运动技能和多种运动能力,全方面应用运动知识和健康知识。(4)意识到体育活动对社会交往、自我表现、健康等价值。是否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他人,展现责任感等社会行为。综合这4个维度作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参考内容。

4 结语

新中国70 年关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历史前沿告诉人们,时代的焦点是青少年。体教深度融合的复杂性和艰难性体现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多维度性,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市场以及个人协力配合完成,实现多元投入治理理念。更需要摒弃旧观念,重视体育的多功能性,厘清体育与教育的多层次关系,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引入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青少年文化课学习等。体育和教育部门征集和探究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渠道、奖励机制和薪资等。顶层设计和具体落实的节节把控,需要各相关部门去监督和执行,更要有切实民众个人利益的机制,才能有力确保从国家传达到地方、衔接至社区、贯彻到学校以及履行到个人的有效性,全方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体教竞技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电竞种植记
地域特征视角下黑龙江省“体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与推进路径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