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韧性提升策略分析

2022-11-22 17:43
山西青年 2022年5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韧性个体

刘 松

豫章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3

随着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毕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备受重视。综合能力较高的学生必然会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在保障身体锻炼的同时,结合良好的心理韧性,使其互相影响,使大学生既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又能拥有各种抗挫抗压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深度学习和高质量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一、心理韧性的概念解读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心理韧性的定义理解各有差异,但总体来讲,心理韧性的定义被分成三种:第一,结果性定义。该定义是指当个体经过一定的刺激形成的发展结果,即当个体遇到严重的威胁或受到极大的刺激时,心理状态依然能够保持稳定,个体的适应能力仍然良好。第二,过程性定义。该定义主要强调当个体心理受到刺激之后,心理韧性能够反映个体心理的动态变化。例如,个体能够在较危险的环境中仍然良好适应的整个动态过程,或者当个体的一系列能力或情绪发生交互作用时,个体在承受重大压力的情况下,仍能平静对待的过程。第三,品质性定义。有关心理学家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一个人的品质,即个体所表现的外在特征。个体具有良好的心理韧性,说明该个体能够承受较高水平的安全威胁和刺激等环境。通常情况下,个体心理韧性良好是指个体在经历一定的消极环境磋磨之后而形成的良好适应能力。综上所述,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经过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的不断刺激,从而形成较强的应激能力以及幸福感[1]。

二、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及时调整心理状态

大学生正处于整个人生阶段中最复杂的阶段,既要接受学校良好的教育,同时也要对未来职业规划有清楚的方向,既要及时褪去校园的青涩,又要及时调整状态应对就业中的问题。而此时最容易出现各种困惑,焦虑等情绪,若不能及时有效地释放负面情绪,就会导致精神紧张或难以毕业等问题。此时,心理韧性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保持良好的心理韧性可以让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采取积极的方式合理发泄压力,对自己的心理进行疏导,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接下来的所有事情。

(二)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大学生,既是处在发展中的个体,又是未来的职场新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发展情况。有关人士对某些高校的学生就“职场心理需求”展开调研,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会意识到在职场中的抗挫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属于最重要的能力[2]。而高校大学生多数呈现的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均有不足,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并未开展相应的课程,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缺少对心理韧性知识的了解,想要培养却缺少针对性的训练。心理韧性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韧性,不仅能够推动大学生与家人、朋友、同学之间关系融洽,更能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之上掌握沟通技巧,让彼此之间产生心灵感应,促使大学生形成更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团结合作能力、情感互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都会在此基础之上得到有效锻炼。

(三)帮助大学生增强逆境抗挫能力

常言道,逆境出人才。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挑战,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所表现出的心理韧性,也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在校期间可能会遇到就业不顺利、人际关系不融洽、毕业成绩不理想等问题。在毕业参与工作之后也会遇到无法适应工作环境、遭受上级批评、与同事相处困难等各种挑战。而此时,大学生应当鼓起勇气,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或者寻找关键人士为自己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些都依赖于良好的心理韧性。培养个体心理韧性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在逆境中不断奋进,努力找寻解决办法,同时也能增强大学生的抗挫能力,有效解除负面情绪,从而保障身心健康。

(四)帮助大学生有效健全人格品质

健全的人格品质不仅包含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包含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当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对自己的期望和信任。换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自信心判断。例如,个体能够解决何种问题,能够做好何种事情等。自我效能感往往会决定一个人做事情的坚持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提高心理韧性可以更好地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也更能有效激发个体的潜力,健全个体的人格品质。

(五)帮助大学生顺利做好就业准备

多数大学生经过大学教育之后,就要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若能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就能顺利就业,并且在岗位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就业准备工作并不是在就业之前进行的,而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的。就业准备工作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技能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若学生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就业过程中的任何挫折和困难,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全面评价自己和提升自己,更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根据个人特长,走向自己心仪的岗位。从这一角度来讲,心理韧性可以很好的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的大学生心理韧性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家校育人合力,积极提高大学生家庭幸福感

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更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只有家长重视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大学生自身才能提高积极性,并且也会紧密配合学校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因此,高校应当定期组织家长走进高校,进行心理韧性培养的专题讲座,答疑解惑座谈会等活动,积极向家长宣传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使每个家长都能参与到培养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活动中来。高校还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形式,使委员会成员积极关注各个班级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工作,通过与高校教育者展开紧密联系,发挥家校合力,在促进亲子关系养成的同时,真正促进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工作的良好开展。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培养大学生正确择业观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的培养工作要渗透在方方面面,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更要关注情感以及就业情况。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高校更应当重视对大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及创业创新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择业观,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3]。大学生在经过3年或4年的学习之后,毕业参加工作,在工作中可以真实有效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更是提高大学生工作自信心的主要途径。为此,学校应当联合教师对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模糊认识,择业就业误区,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等的重点工作,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立职业规划,从而有效完成个人理想。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走进企业,通过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大学生清楚了解自身的短板和优势,便于大学生准确定位,为将来立足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自我认同感

心理韧性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现阶段一些高校已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多数都是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以治疗为主,忽略了前期的引导和干预作用。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韧性培养时,学校应当以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身优势,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幸福感为主,促进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努力奋进的学习态度。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团队活动,野外拓展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适应能力,为未来学生的心理抗挫力以及社会竞争力打下基础。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高校也应当紧密结合各个学科教师,依托学科知识的力量,为学生渗透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四)建立健全导生制度,切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师制度是现阶段各大高校比较青睐的教育制度,通常情况下,一名导师负责几名学生的教育工作,不仅指导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心理状态等加以引导。例如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背景,及时找到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导师还可以经常和学生展开沟通等形式,一方面促进师生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导师的依赖,从而使学生愿意主动寻求导师的帮助,依托导师的鼓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导师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合理的引导,例如及时为学生讲解当下企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取长补短,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不断优化自身综合素质。

(五)科学开展心理评估,准确制定大学生的个性服务

高校还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展开调查的力度,依托科学的调研结果,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明确定位,便于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综合水平。首先,高校应当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其次,对高校大学生要及时性和经常性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再次,高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依托各种环境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心理熏陶。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等了解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影响综合水平的各种因素等,教师再针对性的对学生展开帮助,在掌握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通过心理咨询以及朋辈帮扶等的教育方法,切实为每一个大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心理健康服务[4]。

(六)深化理论联系实践,引导训练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的培养,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形式。在理论中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训练中依托科学系统的训练内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高校还可以构建校外心理实践教育基地,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基地,开展各种体能拓展训练。在校内,高校也应当组织各类活动,例如歌唱赛、辩论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使每个大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提升自己。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大学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如何化解压力,消除紧张,提高抗挫折能力等,都会在活动中得到有效锻炼。大学生也会越来越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只有临危不乱、增强自信,才能真正战胜逆境。

(七)构建外部支持环境,确保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大学生在校园中也要学会与同学和谐相处,与教师及时沟通,由于一些“80后”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沟通能力较低,进入大学之后也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在渴望理解和尊重的同时,又不愿意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久而久之,心理韧性较差的大学生就会出现心理封闭或内向等的特点,而这样的性格特点对将来就业中的发展无形之中也会带来不利影响。仅凭大学生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战胜这些问题的,此时就需要优秀的教育环境。了解到这一点之后,院校应当积极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引导大学生面对成长环境中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例如,社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支持,通过构建有助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并且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敢于直面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家庭的支持,朋友的关爱,师生的互助,以及同学的友谊,都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促进大学生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力的提升。由此可见,社会、父母、教师、朋友是大学生心理韧性培养最好的外部资源,如果能够科学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大学生就能够理智对待每一次困难和挫折,真正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在成长和就业期间,高校大学生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何正确面对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已经成为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话题。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韧性,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品质形成,同时也能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满怀自信和热情,顺利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韧性个体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轻型合成营高原山地进攻作战环境适应能力评估
稳住农业基本盘 增强发展“韧性”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雷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沙漠里的精灵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