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居设计中的书法装饰形式与理念

2022-11-22 20:07刘国忠杨净静
艺术家 2022年4期
关键词:屏风家居装饰

□刘国忠 杨净静

一、初创与形成

(一)书法的审美自觉与家居运用

从文献记载和出土的实物资料来看,汉代的家居陈设和装饰已经开始运用书法的形式,是书法进入家居设计的萌芽时期。卫恒《四体书势》载:“(梁鹄)在秘书以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今宫殿题署多是鹄书。”从出土的实物资料来看,南昌海昏侯墓的“孔子屏风”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书法家居装饰实物。汉代的器物制作和建筑构件保留了之前“物勒工名”和文字图案化装饰的传统,同时也在书法艺术化和装饰功能的运用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书法在汉代完成了从古体到今体的转变,已经具备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基本书体形态,不同的书写风格和表现手法为大众提供了新的审美感受,为文字书写向书法艺术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两汉时期朝野上下已经出现了书法的收藏、鉴赏、创作活动,尤其是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书家和敦煌书法世家群体,使书法以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结合书法论著和书法批评,书法的自觉审美意识已经建立。

(二)屏风与书法室内装饰形式感的建立

汉至唐代的室内书法陈设主要以题壁、屏风和建筑构件上的文字装饰为主,其中相对正式的表现形式是书法屏风。屏风起源于西周,《礼记》中记载:“天子负斧扆,南面而立”,汉代郑玄注斧扆为画屏风,即在屏风上饰以斧纹和凤羽以象征权力。早期的屏风主要以绘画为装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屏风上进行书法创作的风气逐渐兴起。如东晋文学家曹毗《诗叙》载:“余为黄门,在直多怀。遂作诗,书屏风。”梁代王琰《宋春秋》载:“明帝性多忌讳,禁制回避者数十百品。亦恶白字,屏风书古来名文,有白字辄加改易,玄黄朱紫随宜代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载:“《太师箴》《大雅吟》用意甚至,而更成小拘束,乃是书扇题屏风好体。”此时的屏风多以篆书、隶书、杂体书、小楷等字体书写,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在屏风上创作书法的状况。

其后,唐代书家李世民、虞世南、张旭、怀素、徐浩、李邕、李阳冰、高正臣等均擅长屏风书法。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书法屏风之所以能够盛行,是因为其除了具备一般的装饰功能之外,尚有许多日常实用功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书写古代名文和古代诗篇,以便随时诵读;二是书写自作诗篇,以遣怀和供人欣赏和阅读;三是抄写经文以供养,多见于信众居所和宗教场合;四是书写格言警句,以达到自省或训诫的目的。唐代以后逐渐重视书法艺术性的表现,其实用功能有所下降,用草书、行书等动态字体书写屏风成为风尚。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载:“文皇尝作真草书古帝王龟鉴语为二屏风示君臣,今所存者草书耳。轻俊流便,宛然有右军、永兴风度。”蔡希综《法书论》载:“(张旭)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机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宋代米芾言:“上与蔡京论书艮岳,复召芾至,令书一大屏。”屏风成为书法家创作的重要载体。唐宋以后,屏风多用于宫廷和贵族家庭,一般社会群体较少使用,书法屏风的出现为之后的其他书法装饰形式奠定了形式和理论基础。

二、形式完善与理论成型

(一)装裱工艺与书法装饰形式的变化

随着造纸工艺和装裱技术的发展,唐宋时期以纸张拼贴粘合的平面装裱形式开始出现在家居设计中,其代表形式是横竖卷轴。相较于屏风,卷轴制作更加轻巧便利,尺寸能够随室内空间的大小自由控制,灵活性更强。立轴的形式源于屏风和画障,年代大约在中晚唐时期。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中记载:“自隋以前多画屏风,未知有画幛,故(价格)以屏风为准也。”可见,除前述屏风外,画障也是家居装饰中的一种书画装饰形式,地位不及屏风。由屏风更换下来的旧书画,品相较好的也可再次利用,重新装裱成立轴,继续用于室内书画装饰。现存最早的书法立轴实物是南宋吴琚书《七言绝句》,长三尺余(98.6cm),而宋代米芾自述其曾得到过唐代书法家沈传师大字单条作品,这说明在中唐时期就出现了大字竖轴的装饰形式。唐代立轴的展示需“大卷轴宜造一架,观则悬之”。与后来直接挂于墙面不同的是,卷轴等立式作品张挂于画架。宋代以立轴形式装饰家居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但因建筑形制较为狭小,书法尺幅也相对偏小。米芾在《论装背画》中说:“知音求者只作三尺横挂、三尺轴,惟宝晋斋中挂双幅成对,长不过三尺,裱出不及椅所映,人行过肩汗不著。”至宋代,横幅或者小幅挂轴的形式在室内家居书画陈设中成为主流。

(二)理论的形成

明清两代接续宋代的家居设计审美传统,是中国古典家居设计的实践集大成和理论总结时期,在继承各种装饰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室内陈设布置和突出人文内涵。明中期以后,建筑物室内空间和高度较前代有很大的拓展,巨幅立轴开始应用于家居设计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室内装饰书法的内容和形式。明代书画产业的繁荣和崇儒重学观念,使得书法广泛进入各阶层的家居陈设范围,平民阶层加入书画鉴赏和收藏群体。最主要的是,文人阶层家居审美的兴起,使得家居设计的装饰理念和具体论述较前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家居设计理论有专门论述室内陈设的著作,如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屠隆的《考槃馀事》,以及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这些都涉及书法在家居设计中的装饰形式和理念,对不同场景中书法装饰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探讨如何在家居设计中通过书法体现文人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对后世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三、书法家居装饰的核心文化要素

(一)礼文化

中国自西周开始确立的礼文化深刻影响了后世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字作为礼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体现在文字内容上,还体现在文字装饰上。商周时期的礼器铭文大多经过精心设计,所在位置也比较考究,整体上构成了文字与图案、器型相互交融的装饰效果。商代青铜器铭文比较简短且透露出神秘性,反映了商代“巫”文化的属性,而周代铭文篇幅普遍较长,内容更加具体和世俗化,体现了西周“礼”文化的特征。因此,《礼记》上说:“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在各诸侯国得到相对独立的发展,铜器铭文的地域色彩浓厚,通过笔画或者结构的变形和夸张,装饰意味更浓,是展示各国礼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如中山王三器铭文和越王勾践剑铭等,字形狭长而笔画尖细,文字的装饰效果极强。郭沫若认为这一时期文字的装饰“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其后,经过砖瓦文字、题额等装饰性建筑材料的过渡,文字装饰的礼文化传统在家居设计中得到了继承。之后出现的壁书、屏风、楹联等以宣扬教化、家世标榜和劝勉励志为内容的书法装饰形式,可以视为书法在家居设计中礼文化的延续,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书法在室内装饰中的价值理念和社会伦理观念。

(二)民俗文化

在中国古代家居设计中,书法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在秦汉时期就有所反映,汉代瓦当“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等内容利用文字的装饰化特征将建筑构件、文字造型、祈愿语结合起来,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之后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表现形式,如春联的演变过程。春联又名春贴,由古时除夕之夜所悬挂的桃符演变而来。葛洪《抱朴子》载:“将符字丹书于桃板上,钉板于门或梁柱下,则鬼魅不敢近。”这说明东晋时期即在桃木板上书“符字”以趋吉避凶,具有宗教色彩。五代时期后蜀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开春节作联书联之风,此后形成了春节期间于门上张贴春联以欢度节日的传统,并催生了楹联这种书法创作形式。明清以后,以“福禄寿喜”“吉祥”“富贵”等吉祥字句为题材的书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装饰形式,并流传开来。

(三)文人审美

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家居审美趣味主导了宋代以后的家居设计理念和标准,注重室内陈设的内涵和体现文化品位,在强调实用功能的同时重视意境的营造和身心的愉悦功能,并希望通过居住环境的布置和体验来达到修身养性甚至建功立业的目的。观念上追求含蓄和蕴藉,色调上以稳重、淡雅为主,体现出儒家“中正平和”的价值观和道家“无为”的人生观、价值观。强调格调的不俗与空间物象的人格化,与古代书法创作、鉴赏、收藏等观念相吻合。在总结前朝文人对家居品位的追求和演绎的基础上,明清两代的文人阶层对家居设计的构成和装饰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道:“土木之事,最忌奢糜。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凡人止好富丽者,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责。”而对于家居设计中书画装饰的原则,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堂中宜挂大幅横批,斋中宜小景花鸟;若单条、扇面、斗方、挂屏之类,俱不雅观。”由此,对书法在家居设计装饰理论中的总结和研究趋于系统化和精细化。

四、书法在家居设计中的形式美体现

(一)平衡与对称

中国传统家居设计布局讲究平衡,善于在家居空间中营造对称的视觉美感,因此,室内格局和家具及装饰品的陈设都体现出均衡在家居设计中的重要性。这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偏不倚,谓之中庸”的哲学观和人生观,也反映了人们在家居生活中对稳定的追求。书法通过书写内容、视觉图像和装裱制作工艺,结合自身的装饰形式特点,能够增强家居环境的平衡和对称感。在常见的书法形式中,立轴中堂、楹联、横幅等在视觉上一般以立面为参照,居中或者对称,突出其稳重感和对称性。中堂一般悬挂于室内空间主立面的视觉中心线,起稳定和平分室内主空间的作用,视觉上拓展了立面的纵向空间。楹联一左一右基于立面中心垂线对称,可单独悬挂,也可与中堂、匾额搭配,体现出对称的形式美法则。横幅在装饰原则上与前二者近似,能够拓展室内布局上的横向视觉空间。匾额与楹联搭配使用,形成“品”字形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感。

(二)和谐与韵律

传统家居设计注重室内空间的整体协调,在布局上追求自然和谐,通过色彩对比、节奏韵律的变化营造出既形式多变又整体和谐的家居氛围。书法因其创作手法的丰富性,既能表现出酣畅淋漓的雄壮之美,也能表现出细腻多姿的婉约之美。可读的文本内容、可视的线条结构,能在有形的图像空间内激发人们无限的意象联想,更好地实现人与场景的和谐交融,突出家居环境的和谐主题。书法运用黑白之间的强烈对比增强了空间色调的层次感,起到了调整节奏和韵律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四方空间布局的单调和刻板。

综上所述,书法在长期风格演变和运用实践的过程中,以其艺术性、形式美和人文性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各层次的群体提供多样性的选择,满足多种场景的装饰需求,从而在中国古代家居设计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装饰理念体系和表现形式。书法独特的形式美感和创作语言对提高家居环境的品位和居住体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的表现和装饰手法,强化了中式家居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

猜你喜欢
屏风家居装饰
古人为什么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
台北家居
现代红木家具鉴赏
DIY装饰沙漏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DIY节日装饰家
新产品
《数码家居》2009年下半年推荐榜
一样的家居 不一样的创意
《马未都说屏风》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