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红色战争史更深沉的赋予

2022-11-22 20:53崔昕平
中国图书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首长红军战争

□崔昕平

【导 读】张品成《最后的比分》对红色战争题材的处理另辟蹊径,呈现出一种战场之外的战争书写。作品聚焦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背景下,由红军军官、战士、白军俘虏、老百姓等不同身份的人组成的足球比赛,而比赛的深意已远远超越了体育,升华为一种信仰与精神的角力。

张品成的《最后的比分》有着非常鲜明的特征,其战争书写首先是另辟蹊径的。基于儿童小说的定位,这部作品呈现为一种战场之外的战争书写,不是直录战场上的血与火,更多的是战场之外的后方较量,但同样的你死我活,同样的激动人心。这部《最后的比分》就是如此,取材非常独特。作品描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的时代背景下,由红军军官、战士、白军俘虏、老百姓等不同身份的人组成的足球比赛。比赛的深意穿越了体育,升华为一种信仰与精神的角力。聚集在苏区的众多人物的身份、背景异常复杂。国民党起义连长甘凤举,被俘的前白军军官黄绅山,弃家从军的参谋代高仁,泥瓦匠卓成前,厨子天为,由孤儿变成红小鬼的游根放、陈唤水等,每个人物背后,都有一份家世背景,一份刻着历史印记的从军史,编织成一幅时代民生画卷。在这样的编织中,也并不对时代背景做正面交代,包括血雨腥风的反围剿战争,都以隐线的形式做了处理。首长忙碌起来了,就预示着有大战事;对白军封锁下艰苦的物资条件,也做了举重若轻的处理。作品呈现为一种诙谐的生活叙事,包括一些篇章的标题,如“那只球很可怜”。这样一个人物群体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其实不断有剑拔弩张,不断有政见之争,但作家以这样烟火气的形式呈现,反而给读者还原了一种更加真实而富有触感的时代。

历史题材的战争书写,最易落入既定的敌我二元对立而缺乏细节。张品成的红色书写却尤为专注于细节,这是《最后的比分》的第二个特色。作品中不做人为的历史拔高,而是像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努力传达战争亲历者最真实的感受。作家力求忠实于历史语境,还原生活。在人物塑造上直奔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无数个细节达成对特定历史时代人物精神肌理的塑造。黄绅山这一人物的塑造非常出彩,这位金陵大学的高才生,前国民党连长,现红军俘虏,桀骜,秉持信仰,被俘后,首长与黄绅山的几番对话,内里的剑拔弩张与首长的从容把控,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俘虏的尊重,对人才的敬重。小说对黄绅山微妙的心理变化,也捕捉了几个典型性的瞬间。黄绅山开始对宋医生等对足球那么狂热却又往往不关注胜负感到不解,但宋的一席话让他顿悟,恶劣医疗条件下每日的伤员救治堪称一种精神折磨,但他们毅然坚持,努力调整心态,积极应对。足球对他们而言,是对濒临崩溃情绪的一种宣泄。一席话让心里只想着胜负的黄绅山感到惭愧。黄绅山将陈唤水看作首长放在身边监视自己的人,但陈唤水诚挚如亲人般的关心服侍,掏心掏肺地对待,让他对自己的想法感到无地自容。作家进而跟进了这样的细节,陈唤水再次呼唤他时,这个被俘以来从未露出笑脸的人笑了。作品还多次写景,快要决赛的日子,也就是首长承诺的准许他离开的日子,这里多次写到黄绅山对周遭山水的静默注视,尤其是去决赛的路上,作家辅以了大段景物描写,这一路的景,让黄绅山觉得有“一两只蛙跳进他胸腔里了”。看似平静的他,心中已是纠结的风雷。心灵的变化,常常是悄无声息的,但作家将这个悄无声息写活了。

《最后的比分》第三个特点在于构思,在于对“比赛”的微妙而多层次的意义承载。历史题材常含借古喻今之意。当代历史题材作品,也不应停留在消遣历史或复现历史的层面,而应有所“喻”,言“今世之意”。张品成写红色小说,是有今世之意的。整部作品围绕足球展开:衣食不保、战事吃紧,牺牲惨烈的反“围剿”斗争时期,首长却想出了要在苏区推广足球运动。这只足球还真发挥了奇特的效果。作家写道,随着那只球的滚动,大家都“激情万丈忘乎所以”。有了这样一项娱乐活动,高度紧张的战事、惨烈的救治,正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上的新的兴奋点和宣泄处。而这足球的较量,更是一场人心之战、信仰之战。首长许诺黄绅山执教联合队,使黄绅山有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机会与红军战士、苏区人民接触。黄绅山本准备以一场胜利血洗败军之将的前耻,而后昂首离去,但在比赛剑拔弩张、黄绅山志在必得的时候,作家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前方突发战事,预定的比赛推迟到5月30日五卅运动纪念日。再次比赛时,双方都有失去的战友,对双方队友的哀悼已悄然击退了争胜。球员们已达成默契,不让死去的兄弟成为败者,但他们又同时尊重教练黄绅山的付出,努力地踢,满场地跑,心照不宣地将平局进行到底。红军官兵亲如家人的情感对黄绅山的心底又是一次重击。他这样一个自诩渊博的人再次在质朴的“泥腿子”面前感到了格局之小。首长给黄绅山饯行时,他反而不想走了。他想看这样一个群体最终的结局,于是看到了第五次反“围剿”、广昌之役、长征、湘江血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一次次以为的“终盘”时刻,红军创造的一个个奇迹,终于走成了同志。

《最后的比分》虽然从未正面阐发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以弱胜强的深层次原因,却通过一众普通军民的言谈举止,彰显了天下大同、纯然无私的公心与信念。在这样的军队中,虽然最初是以这样那样的原因加入它,可能是一个毫无革命觉悟的孩子,一个避难求生的成人,甚至一个敌军的战俘,最终却不离不弃,与这支队伍一起走到了胜利。张品成的多部作品中,都有首长的形象,这部也是。首长的形象,不是靠战争中的英武决断、运筹帷幄而树立,而是在日常小事之中,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席话中,尽显宽广、深远、坚韧、博爱的胸怀。这支部队强大的感召力、强大的气场,将每个接近它、了解它的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在艰苦卓绝、濒临生死的困境中,人人安之若素,人人乐观昂扬,这是正义与信仰的力量。张品成以非战争的视角书写战争,意在“害怕战争的喧嚣掩盖了历史和人物身上某种更深沉的东西”。这种愿望,在《最后的比分》中达成了。

猜你喜欢
首长红军战争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他们的战争
十送红军
“能在向守志首长身边工作,我非常荣幸”
倔强的小红军
莫把“首长”挂嘴上
一号首长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