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中文学理论应用题型的答题策略

2022-11-22 05:16拜腊梅
求知导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小说阅读高考语文

摘  要:随着教育部推动深化高考改革,高考语文考查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命题所涉及的材料范围大大拓展,更加注重思辨能力的考查,并有意识地考查学生的读书面和阅读品味。从2018年开始,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中除了更广泛的题材类型(如科幻文、外国小说等),还出现了文学理论应用题型,这类题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阅读品味均有考查,学生直呼太难,甚至手足无措。因此,对这类题型答题策略的研究尤为必要。

关键词: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文学理论应用题型;答题策略

作者简介:拜腊梅(1986—),女,贵州省遵义市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文学理论在大众眼里是一门陌生、高级、专业的学科,它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而高中生显然没有这样的研究能力。那么,高考小说阅读中涉及文学理论的知识解读,到底是无实际意义的刻意拔高,还是别出机杼的考察呢?其实核心问题不在于文学理论是否适合高中生,而在于该题型所考查的能力是什么。

一、题型分类

纵观近五年的高考真题,文学理论应用题型有以下几类:①探究作品的创作主张,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9题;②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的特征,如2020年全国Ⅰ卷 《越野滑雪》第9题;③把握文本的特殊创作方式,如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节选)》第9题;④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叙述方式),如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第6题;⑤类型文学要素的关系,如2018年全国Ⅲ卷《微纪元(节选)》第6题。

考题主要是“以理考据”,即先指出文本中的某文学理论(或文学特征),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一理论或特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这和文学理论从个例分析到总结理论特征的研究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其实高考中的这类题型是没有达到文学理论研究高度的,它只是对学生解读文本,以及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的一种考查。

二、解答思路

解答这类题型主要分三步:首先,仔细分析题目中考查的知识点(小说阅读题型相关的知识点);其次,分析题目中的文學理论特点,构思答题顺序和步骤,回到文本中找出该特点对应的内容;最后,分析该文学理论在文本中产生的效果。

例如2020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第9题。首先,分析题目的核心发问点是“情节安排及其效果”,也就是怎样安排情节的,这属于小说情节梳理的知识点;同时题目又给出参考,即“冰山理论”,也就是本文的情节安排符合“冰山理论”,那么考生则需指出“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以及“藏在水底的八分之七”,大致分两点作答。其次,回归文本,分析本文“浮出水面”的内容,即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再探究小说背后的思想情感即可,甚至可以用比较泛化的语言来回答。最后,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效果,这种只交代极少内容,需要读者自己揣摩思考的情节设置就是留白,留白的效果无疑可以引发读者无限思考。综上,本题可作答如下: ①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两个年轻人在外越野滑雪以及在客栈休息聊天,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已有的情节,可以推断出小说背后并未交代的丰富内容,特别是两人滑雪之外的生活;③这种情节安排采用大量留白的方式,使得小说蕴藉深远,引发读者思考。

又如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节选)》第9题。该问题是对文本特殊创作方式的考核,涉及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有关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有启发和提升。首先指出文中的“故事”及其效果——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历史底蕴;再指出本文“新”的叙述方式——细节描写、讽刺手法、现代性词语等;最后评价“故事新编”的用意——关照历史与现实,表现出对现实的思考。

无论是“冰山理论”指导下的情节安排,还是“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都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然后再分别找出该理论在文中对应的体现,最后综合评述其效果、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文学作品中的特殊创作方法,但凡涉及多个方式的,这些方式一般都是相互映衬融合以增强作品表现力的。那么分析它们的关系就应该有一种认知,那就是“有即合理且统一”,二者不可能分割,一定是从不同维度共同彰显主题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类题型较为普遍的一种思维路径(见表1)。

以此为指导,以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第6题为例,再次实践(见表2)。

三、综合能力

高考试题的考查常常是综合性的,文学理论应用题型中很可能穿插其他知识点。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节选)》第9题,分析“新编”这一写作特色就需要学生分析文本记叙方面的艺术特色,如讽刺手法、大量细致的人物描写、加入现代性的词语等,当然,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讽刺、形象化的特点其实是杂文笔法则会更好。再如2018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第6题“历史与现实交织”,其中包含了小说创作中视角切换的作用,历史视角是第三人称的全能视角,利于记叙描写;而现实视角则是第一人称的视角,更真实;多种视角切换的目的是全方位无限制地塑造立体化的人物。

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9题为例具体分析: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该题考查创作主张的实践,也就是找出文本中该主张的体现。细读文本一可以发现文章完全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记叙“放猖”,孩子的视角一般充满好奇和非理性、非常规;“放猖”本身是一种祭祀,庄重严肃,但在幼童眼里却很好玩。所以该题的观点显而易见:“放猖”是一种祭祀活动,在成人眼里正式、庄重,但本文却通过孩童的眼光和观察,让祭祀变得有趣好玩,用非理性的眼光来体验。那么,“孩子的欢喜”具体指什么?这就需要探求文中“我”的心理了,而文中“我”的心理发生多次变化,所以可分条列举:①觉得“放猖”的猖兵很神气,心里很羡慕;②“放猖”的过程就是一场“到处跑”的闹剧;③“放猖”后要面对热闹后的寂寞;④再见昨日的猖兵时有偶像破灭之感。如此,该题的答案便产生了。综上分析,文学理论应用题型主要考察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审题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探求出题目考核的要点,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然后用相关知识点答题,做到答合所问。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能避免有些学生“看题变色”,看到文学理论的相关字眼就大惊失色、手足无措。学生审清题目考点后会发现题目所考查的都属于考纲中的知识点,于是便可调用对应知识点,加之做题经验,从容应对。比如“冰山理论”的出现,可能会让学生感到迷茫,但是审过题后,学生会发现该题的考核点是“情节安排”,属于常规知识点的特殊性考查。

(二)文本理解能力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充分理解是做任何题型的基础。如《微纪元(节选)》,看似不切实际,其实包含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又如《越野滑雪》,虽然情节简单,但是人物对自由冒险生活的向往正是“硬汉形象”的体现;再如《理水(节选)》,有对实干精神的赞颂,亦有对现实中的“大员”的无情批判,更有对“民族脊梁”的呼唤,包含了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清晰正确的思维路径

文学理论应用题型相对比较复杂,清晰的思维路径可以让学生化繁为简,化杂乱为工整。例如2020年山东省威海市一模第9题: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该题需要指出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在文中的体现,方可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表达效果,所以答案可拟为:①全知视角着重对兄妹二人进行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二人冲突;②交替使用限知视角,先是以成岗的眼睛观察成瑶的成长变化,后以成瑶的心理活动讲述自己和成岗的经历等;③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样,使叙述的对象更加生动立体,展示了成瑶逐渐成长成熟的形象特点,也丰富了成岗勇敢、坚毅、睿智的革命形象。这种思维路径的培养比背诵答题模式更灵活,更有普适性,不仅是应考答题,对日常思考方式或企划构思都很有用。

(四)全面掌握小說中的知识点

小说的知识点包括情节艺术、形象艺术、环境艺术、叙事艺术、表现艺术等,每个知识板块中对应的知识点学生都应熟知,同时学生又需要具备全局观,将每个知识点的关系理清,且归入大的系统框架中。这样,学生在答题时才能从知识系统中灵活取用,信手拈来。例如,《棋王》(阿城)一文可设题:《二十四诗品》中的“俱道适往,着手成春”,是说写作需要利用多种道路并行追寻,才能使文章格调自然清新。而阿城的作品可谓“着手成春”,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归纳他取得这样的成就所凭借的“道”有哪些。通过审题可知,该题可理解为作者运用了什么“道”使得文章很优秀,该“道”指的是方法,也就是考查文本的写作方法(特色)。而写作方法这一知识点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语言风格、叙事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方法等。再回到文本中,可以发现文本的语言风格很独特,其中日常平白的叙述看似平淡,实则用心经营;小说使用的句式一般都较为简短,避免使用拖沓的长句子,形成了一种简洁朴素、幽默含蓄的文风;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描写,十分精细,且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认知;文中体现出一种大道至简的文化内涵,主人公执着又不求它物。综上,答案可整理为:①语言风格简洁朴素、幽默含蓄。采用白描手法,小说使用的句式一般都较为简短,叙述语言平淡又风趣;②精微的细节描写,文中多处对人物进行细微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以及对这些观察的思考;③意蕴深刻,棋王下棋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该题看似是文学理论的考查,其实是写作方法的鉴赏,所以需要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且熟知知识点,方可有的放矢。

四、实践练习

对于小说阅读中出现的文学理论应用题型,教师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首先,做大量试题的训练,选择经典题型,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思维路径。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绝不可能是短时间内的,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且广泛举例印证,可优先反复练习讲解高考真题对应的题型。

其次,选择同类型的作品阅读,在经验参照下赏析作品中文学理论的存在。例如,学生做过《越野滑雪》的阅读题之后,可以阅读一些海明威的类似风格的作品,如《一件小事》,充分感受“硬汉形象”以及“冰山理论”。

最后,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常见的、易理解的文学特色,比如欧亨利式结尾、契诃夫的讽刺、马克·吐温的幽默和虚实结合等,然后阅读一些相应的短篇作品,如欧亨利的《一千美元》《麦琪的礼物》等,感受突转式的结尾;契诃夫的《凶犯》《苦恼》等,感受讽刺的手法……选择训练的作品要特色鲜明,最好是某位作家的几篇风格相似的作品,通过阅读感受,总结其作品的文学特色。

这些阅读训练并不能使学生熟知文学理论及对应作品,只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发现文学特色的意识,有意识的阅读和有经验的习题训练互相映衬,为打开文学理论应用题型之门提供了一把钥匙。

结语

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一开始是认知能力的提升,使得看待问题更广泛,更接近本源。而文学理论应用题型就是对这种能力的直接考查,其题目内容不见得很艰深,但需要清晰且切中肯綮的思维切入点。思维的提升伴随着审美鉴赏能力的升格,对作品的鉴赏可以“上天入地”,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感悟带入作品中进行思考鉴赏,这样一来作品本身的空间被拓宽,可视为再创作,这样才能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与作品的生命力互相滋润。

猜你喜欢
小说阅读高考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小说教学,将对比策略贯穿始终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