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强国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职业教育路径研究

2022-11-23 00:07林珊珊
山西青年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院校

林珊珊

宁波财经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职业教育也开启了4.0时代,并以此为依托进入知识社会4.0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通过技能强国战略培养复合型人才,来持续维护在职业教育中的领先地位。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已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作为开展人才培养、实践人才战略的重要阵地,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职业教育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输送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功能和作用更加凸显,对职业教育体系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的情况表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断层”现象,匹配度不够,向上输送的通道狭窄,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规模小且质量不高。

一、技能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特征

职业教育经历了传统农业社会以第一产业为核心的非正规教育,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机械为主的技能教育培养,第二、三次工业革命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为主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和第四次智能化革命为主的高标准化、普及化的教育特征四个阶段。其中第四次的工业革命是一场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数据资源成为助推产业结构变革及发展的主要动力。由此,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将以智能化为基础,执行高标准化、普及化的教育模式,并以产教融合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目前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构建及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由工业产品的“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转变,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来推进“技能强国”进程[1]。

技能强国是教育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助推国家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认识技能强国的特征与内涵,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变革给产业经济蜕变带来的机遇[2]。

(一)重构职业教育战略目标

职业教育进入4.0时代,其目标将致力于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中等职业人才为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要建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及相关特色专业,与社会经济需求相适应的灵活性教育体系,旨在培养不同阶段不同产业经济区域的技术与技能人才。同时,职业教育必须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同时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亟需实现战略转型,适应工业4.0的步伐,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化知识技能、“工匠”精神、能够支撑中国产业快速前进的高层次技能人才。

(二)以数字化创新助推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4.0在中国工业4.0的精神引领下,其教育形态形成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终身化的特点。职业教育应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契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加快实现职业教育课程信息化、技能数字化和管理智能化。同时,加快“互联网+教育”的进程,以此来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教育普及化及终身化。

(三)产教融合协调发展

在工业4.0的引领下,技能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技术技能人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关于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都提出要建成一大批高水平职业院校,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形成产教融合、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能在任何阶段找到自身所需的技术技能,从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在院校教授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将产业及市场的第一线技能需求与高校进行衔接,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及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

二、地方性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

(一)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从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出发,市场上的供需平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指标,投射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水平,其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表现为当下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能力与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不匹配。从数据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较高的入学率,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但是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率却不高,且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发生“就业难、用工荒”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并未与“市场前线”需求进行匹配,而往往以学科为导向。而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大多是由独立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转化而来,其办学模式的不同,这就造成办学定位和人才目标培养不清晰,其主要原因为三个方面:第一,有高职院校转型成为应用型本科多为民办院校,故此在开展过程中所涉及的财政资源、体制资源与市场资源较少,很难获得较多的公共资源,为了维持院校运转很难服务与当地经济的实际需求,造成其办学定位模糊,改革发展动力不足[3]。第二,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容易受传统办学的影响,盲目对照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安排,多以学术性为主,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第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层次院校联系不够紧密。地方应用型本科多受制于学校体制、学生质量,并未能以专业为纽带,与中高职院校进行联合培养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水平低,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产教融合是学校与企业应相互协作、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享资源等方式,来完成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但是目前各高校在实施的过程中,未能阐释“产教融合”真正含义,与企业开展毕业实习及实践基地时,仅仅只是末端“实习”的方式,未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评价制度相衔接,缺少了理论、教学体系、评价机制一体化融合的效果。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往往是“低成本投入,短期利益回报高”的状态,导致其对待校企合作过程中,只看到短期利益,将学生看作廉价劳动力,并未能将“技术革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作为长期的目标,形成企业责任感缺失的困境。同时,高校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整合与统筹。

(三)制度标准不够健全,评价体系缺失

地方应用型本科在变革转型的过程中,其评价体制展现的价值取向与理念多为学术性为主,受传统教育办学的理念影响以学科为核心,朝着单一的学术性评判为导向,忽视了“应用型本科”自身的特点。这样的评价体系对于学术基础较为薄弱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并不适宜,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阻碍,缺失其应用性办学的特色。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升本”的过程中,过于关注学校的学位与学历,导致失去了“职业教育”与“应用型”的特色与内涵。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学位只能衡量其达到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课程要求,并未展现其课程中所获得的实践技能,因此在此过程中亟须体现受教育者的技能评价体系[4]。

(四)生源参差不齐,师资力量支撑不足

如上所述,地方应用性本科多为民办及高职层次转变而来,一部分学生通过高考机制入学,因此分数线相对于普通本科较低,此类学生通常理论基础较差,且不具备相关技能基础;另一部分学生来自高职院校的“专升本”方式入学,同样该类型学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但具有一定的技能基础。由此,针对不同的理论基础起点与技能条件,地方应用性本科很难进行专业及实践技能的调整,成了推行“职业教育”的痛点。另一方面,关于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建设教学团队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双师型”教师的空缺,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5]。职业院校在引进师资力量的过程中,由于薪资待遇、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难以引进优秀“双师型”教师,基本以“年轻”教师为主,即使在专业基础过硬的条件下,也难以达到“实践技能”的高标准。在培养的过程中,专业教师仍然以专业学术为导向,未能与“市场前沿”的职业需求导向相协调,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教学结果。

三、优化路径

(一)明确办学定位,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作为本科应用型教育的统领,需要体现大学职能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多元性。本科的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本科教育进行划分,不应盲目追赶高等教育,一味地学术化,忽略自身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与地方特色产业需求相契合,面向产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打破传统精英教育的模式,坚持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同时,本科职业教育不应该忽略自身的地位,模糊“本科”属性,根据自身的优势及特色重构亟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也要强有力的实践技能,向着“技术师”或“高级技师”前进。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也离不开各个层次教育主体的配合,应积极建立中高职联合培养,建立有效的晋升通道,为学生提供各个阶段不同的教育需求。

(二)深化产教融合,改变培养模式

地方应用型本科推进职业教育过程中,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旨在培养不同阶段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第一,转变融合理念,加强顶层设计。作为高校来说,首先要从根本上理解“产教融合”的含义与意义,将此项工作作为常规的、不可忽视教学工作运行。同时,政府应鼓励支持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的自主权,允许围绕地方经济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专业开设。应对应用型本科教学评估时,将“产教融合”作为其中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也作为高校教师晋升的重要指标。

第二,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参与度。从政府角度来看,应明确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参与企业的激励政策,剖析校企双方合作的权利与义务,为深度校企合作给予保障。具体来说,支持企业主动与高校合作,对于参与较为深度的企业给予信贷力度、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培训补贴等方面的激励举措。从学校来说,需要加快建设“产教融合”机制,适当地改变组织结构,赋予二级学院一定的自主权,包括招聘相关教师及行政人员的人事权,使用实验室、相关场地、分配绩效的财产权等方面。

(三)紧扣产业需求,重构制度评价标准

地方应用型本科发展职业教育应以地方经济及产业为导向,办学目标与培养过程不仅要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更应体现“职业”属性,发挥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征。

另一方面,还需从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出发,建立一个能体现技术技能型的评价标准,加大实践教学、技术技能竞赛等实操类的比重;教师科研应注重与企业互动或其实践经历、横向课题、专利研发及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考核;二级院校则应加入培训服务、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等指标,旨在多维度考核院校成果及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同时,在学位认证及授予方面,发挥“职业教育”特色,与企业深度合作,转向“1+X”的证书制度,提高其含金量及认可度。

(四)优化生源供给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应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的生源,国家应推动高考分类考试,多样化招生的方式来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面对高考筛选的制度,适当调整考核方式与招生方式,不再一味地将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划分至本科职业院校,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兴趣导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提前自主招生的方式吸引普通高中的优质学生,对本科职业教育的特征及就业导向分析更为透彻,打破传统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对于想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应进一步完成高考选拔制度。在职业教育当中选取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应加强中高职晋升的通道,规范相关条例与标准,给予政策上及经济上的支持,保障纵向人才通道的培养。另一方面,国家及当地政府应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一定激励政策,尤其在专业建设及设置的过程中需要引进的“双师型”教师,从年龄、学历及实践经历来改变师资队伍结构,确保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拥有强有力的“教学保障”及人力资源支撑。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院校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