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市高粱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2022-11-23 01:10贺义敏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大同市高粱基地

贺义敏

(山西省大同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6)

高粱具有抗旱、耐瘠薄、耐盐碱、耐寒等优良特性,是大同市的主要杂粮作物之一,也是山西省酿造酒、醋的主要加工原料,高粱产业发展对于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施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粱生产现状

1、种植面积及产量

大同市历年来粮食播种面积425 万亩左右,主栽作物为玉米。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杂粮产业发展非常迅猛,其中高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2016 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仅7.17 万亩,产量1.22 万吨;2017 年种植面积不变;2018 年种植面积快速发展至17.44 万亩;2019年种植面积达19.08万亩;2020年种植面积29.1万亩,产量5.56万吨,比2016 年种植面积增加21.93 万亩,增长率达305.9%。

2020年,阳高县种植面积达8.36万亩,云州区面积6.07万亩,在全省县区种植面积位列前茅。2020 年,阳高县鳌石乡东册田村种植晋杂22 号高粱1000 亩,市县乡技术人员按照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测产办法测产,结果为738 kg/亩,远高于其他杂粮作物,仅次于玉米产量。

2、种植区域及品种

大同市下辖10 个县区均有高粱种植,其中阳高县、云州区最多,灵丘县、平城区最少。高粱主要种植在干旱和半旱地、中轻度盐碱地及部分山地等中低产田。近几年,阳高县、天镇县、云州区水肥地开始大面积种植,收益高于玉米种植。

品种主要以酿酒高粱为主,占比达98%;食用及饲用高粱占比极少,不足2%。品种主要以早熟、中晚熟品种为主,主推品种有晋杂22、晋杂102 等。左云县、新荣区因气候冷凉、有效积温较低,以敖杂1 号、齐杂33 等特早熟品种为主。晋杂22 号是由山西农业大学高粱研究所选育出的中矮秆优质高粱品种,因其酿造品质高、稳产性好、抗倒伏力强、适应性广,颇受种植企业和酿造企业的青睐。2013 年,晋杂22 号被山西汾酒厂命名为“汾酒1 号”,成为汾酒高端酒酿造原料的专用品种;2018 年后在大同市大面积推广种植。

3、基地建设

近年来,大同市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打造酿酒高粱产业集群,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全市高粱基地建设卓有成效。2020 年,阳高县鳌石乡、友宰镇建立万亩高粱基地;天镇县三十里铺乡高墙框村、孙家店村建设有3000 亩酿酒高粱晋杂22 号基地;云州区峰峪乡、许堡乡1000亩以上基地6 个,极大地促进了高粱产业发展。

二、高粱产业的发展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

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平均海拔1000 m 左右,年降水400 mm,境内山多坡广,地形复杂,土壤贫瘠。当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鲜明,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有利于高粱营养物质的积累,产量高、品质好,深受收购方欢迎。2019~2020 年,阳高县友宰镇、鳌石乡及天镇县高墙框等地,晋杂22 高粱容重达780 g/L,远高于其他地区标准[1]。

2、政策优势

按照省政府振兴杂粮实施意见精神,大同市将振兴杂粮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强化政策资金支持,实施有机旱作农业项目、杂粮产业发展项目,探索“良土+良种+良法+良机”高粱集成技术模式,大力建设酿酒高粱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立足县域自然资源条件,引进、筛选出符合大同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晋杂22 等品种,极大提高了高粱品质,成为酒业公司的优质原料基地。

3、区位优势

大同地处晋冀蒙三省交汇处,交通便利,外接高速有京大高速、大运高速,大呼、荣乌、天大、同源、广源、灵山6 条高速公路和市绕城高速公路连通运营,与北京、太原、呼和浩特、张家口等城市实现3 h 公路互通,运输优势突出。

三、高粱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现代化栽培技术应用不足

在规模化高粱种植基地,现代化栽培技术应用有了一定提升,但还存在着些许问题:一是抗除草剂高粱新品种培育还未取得突破,生产中除草剂药害时有发生;二是丘陵山区机械化程度依然较低,缺乏适合小地块的配套农机具,机械化作业水平亟待提高[2]。

2、开发利用途径不足

高粱用途广泛,主要用于酿造、食用、饲用等,但目前大同市种植的高粱主要用于酿造,清香型酒业需要的粳高粱占比最高,籽粒食用和青贮饲用开发严重不足。随着大同畜牧业发展迅猛,需要大量的饲草和饲料,饲用高粱开发前景广阔。

3、价值链提升力度不足

高粱米富含镁元素,可以调节人体心肌活动,促进人体纤维蛋白溶解,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还含有单宁,有收敛作用,对慢性腹泻有明显疗效;此外,还能间接调节血糖。目前,大同市高粱产品开发严重滞后,缺乏对应的功能性食品,利用价值不足。

4、生产模式单一

大同市高粱生产结构松散,有一定规模,但订单不多,在产品供不应求时未能把握机遇,优品没有实现优价。在供大于求时,会出现低价销售,生产模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四、高粱产业发展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

认真贯彻落实2017 年、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对山西发展特优现代农业、有机旱作农业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大力发展特优现代农业,打造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于一体的高梁产业集群。政府部门应结合高粱产业发展实际,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在产业发展上予以大力扶持。尤其是强化山地机械补助力度,支持机械研发与使用,实现高粱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

在高粱主产县区,组织创建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化高质高效示范区,将基地建设成为新品种展示田、新技术示范田、高标准样板田。制订完善生产技术规程,总结可复制、可推广、增产增效显著的集成技术模式,带动全域生产水平的提高。推行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造酿酒高粱产业集群,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

2、强化科技研发

依托大同市与科研院所签订的战略协议,充分发挥大院大校大所的科研实力,强化科技攻关,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1)加大新品种研究力度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平俊爱说“目前育成的酿造高粱品种,虽然株高上有所降低,但从株型上看,与玉米等其他作物还有很大差距,株型改良、抗除草剂品种选育是‘十四五’高粱育种的主要目标”。需大力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的种质材料,筛选具有耐瘠、抗旱、抗除草剂、高淀粉、抗蚜等目标性状的关键育种材料,研发新品种,解决栽培技术中药剂除草的难题。

(2)加大高粱高效饲用技术研究力度

研究粒用高粱和饲草高粱在饲料利用中的制约因素和突破技术,提高利用效率,发挥高粱在饲料业中的应有作用,形成饲料高粱优势产业。

(3)加大高粱在保健食品中的利用研究力度

重点研究高粱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和利用技术,研发高粱加工的功能性食品,形成良性的高粱食品产业。

3、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抓住国家启动高粱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工作同步推进的机会,探索建设以质量提升为导向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培育标准化领跑企业,构建以基地为载体、企业为主体、科研为支撑的高粱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结合大同市杂粮加工企业责任心强、专业合作社多的特点,转变散户经营方式,采用“科研+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或“种植公司+龙头企业”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和农民自主经营等方式,由科研单位定向育种、开展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主产区新型经营主体或种植公司组织建设基地,龙头企业开展营销以及技术服务,实现产、学、研真正结合。建立专用品种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3]。

4、构建产业融合体系

充分利用高粱观赏性强、高粱文化和白酒文化深厚的特色,拓展高粱加工、文化等下游产业链的研究和应用,突出创建大同高粱区域公用品牌,推进高粱产业三产融合发展。在天镇、阳高高粱主产区和左云、新荣区长城沿线,利用秋季高粱观赏节等活动,开发红高粱文化,打造旅游沿线观光带,做强文化旅游。在天镇县、浑源县建设白酒文化馆,适度发展白酒文旅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制作“高粱红了”专题,唱响大同高粱品牌,更好推动高粱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大同市高粱基地
秘密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高粱红了
大同市新荣区:掀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热潮
橡皮博物馆
素描静物
野高粱
雨后
采煤沉陷区上“收获阳光”
高粱米饭治烫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