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埃德族史诗初探
——以《达姆伞之歌》为例

2022-11-23 04:42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埃德史诗艺人

夏 露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一、研究背景

在越南,无论越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民间叙事长诗,这些长诗的内容相当丰富,有英雄史诗、爱情叙事诗,也有历史长诗。越南主体民族越族的早期文献中罕见史诗记载,在15 世纪刊行的汉文神话传说故事集《岭南摭怪》中有一篇《夜叉王传》承袭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但这部作品并不被认为是史诗。大约在17 世纪,越南出现长达8000 多句的六八体长篇历史叙事诗《天南语录》;19 世纪以后,随着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崛起,越南出现《大南国史演歌》等多部四言体诗或六八体长篇历史叙事诗。这些长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越南从传疑时期的鸿庞氏、文郎国,到越南立国、建国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民族意识的发展演变情况。

据越南考古发现,越南在东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 世纪—公元1 世纪)保留有骆越人演唱史诗的痕迹,例如早期一些铜鼓的图案中有化装成鸟、手执武器跳舞的人类形象,还有人们勾肩搭背跳舞及吹竽的景象。在越南北部和中北部的雄王庙会、扶董天王庙会等庙会的歌舞表演中依然可以想象早期越南人演唱史诗的情形。①参见越南学者 Đinh Gia Khánh. Sử thi ở Việt Nam[J]. Văn hoá dân gian, 1971(1).(丁嘉庆:《史诗在越南》,《民间文化》1997 年第 1 期)后收入 Đinh Gia Khánh. Đinh Gia Khánh toàn tập:tập I[M]. Hà Nội:Nxb Giáo dục, 2007:547-556.(丁嘉庆:《丁嘉庆全集 》第一卷,河内: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第547-556 页)因此,越南人相信先前的骆越国时代,越族先祖就曾演唱、观看和聆听史诗。据越南学者调查,越南少数民族中存在史诗且蕴藏量颇为丰富,其中西原史诗是最有影响力的。西原地区位于越南中南部,原为占婆古国所在地,如今这里的高山密林中生活着埃德族、莫侬族、埃德族、巴那族、嘉莱族等20 多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各自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锣钲文化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这里的刺牛节、竹筒酒,也非常有特色,而最有特色的是各民族都有通过口传方式世代传承的史诗。

西原地区史诗是一个宝库,是西原各族人民社会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编年史。史诗中有关于天地和人类诞生的描述,充满神话色彩,也有关于西原各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概括,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其中著名的有埃德族的《达姆伞之歌》(Đam San)、《轻攸》(Khinh Du),巴那族的《亚姆诺伊》(Dam Noi)、《兴志恩》(Xing Chion)、《兴撤涅》(Xing Cho Nhiep),等等。丰富多样的西原史诗体现了越南文化史前史中的东南亚文化成分,其中与马来民族史诗有不少共同之处。“西原地区英雄史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首先是因为它承载了西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上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内容。”①本文涉及越南文献的引文由作者根据相应越南文翻译而成,后面不再一一说明。[1]755

可以说,在西原史诗中,最受关注的是埃德族史诗,而埃德族史诗中,以《达姆伞之歌》(以下简称《达姆伞》)最为引人关注。本文仅以《达姆伞》为例来观察越南埃德族史诗的面貌,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对越南史诗的整体研究做一个铺垫。

二、《达姆伞》等埃德族史诗的整理与研究情况

西原史诗是越南史诗的宝库,早在法国殖民时期,法国人为了切断越南文化与汉文化的联系,尤为注重探索越南本土文化特色,那时就开始了对西原地区史诗的搜集工作。据现有的出版物来看,越南已经整理出版了62 大卷西原史诗(含75 部史诗),当然这还不是完整的越南史诗面貌,目前有关史诗的调查和整理工作仍在继续。例如,据越南学者调查,目前越南埃德族有33 部史诗,目前已经整理成书的只有几部而已。埃德人称史诗为“科罕”(khei khan)或“罕科”(khei ghan),简称“罕”(khan)。“科”(khei)意为“语言、篇章”,“罕”(khan)意为“歌唱叙述”,这里的“歌唱”不是普通的歌唱,主要是赞歌。因此,埃德人的史诗是通过歌唱来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叙事体裁。从语言形式来看,“科罕”的构成如下:一类是通俗语言,带有口语性质。这类语言通常是日常生活的交际语言,一般为直抒胸臆的语言,换句话说,它不存在“意在言外”之说。二是叫做“都额”(due)的语言。“都额”(due)又分为很多种,有的类似成语、俗语、歌谣,有的类似惯用语,有的是一种哭述的方式。[2]76总之,埃德人的史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形式。史诗表演艺人在其作品中糅合包括交际语言、供拜神的言辞、惯用语以及成语、俗语、歌谣、民歌,还有神话、传说。

《达姆伞》是最早被整理和研究的埃德族史诗。早在1928 年法国驻越南多乐省的公使沙巴蒂尔(L.Sabatier)就搜集整理《达姆伞》并将其翻译成法语在巴黎出版,这也是西原史诗乃至整个越南史诗最早被整理出来并加以译介的文本。1933 年,《达姆伞》又以埃德语、法语双语形式刊登在法国远东学院的杂志上。1945 年,胡志明领导越南八月革命成功之后,在越南北部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胡志明时代注重民族平等政策,也极力挖掘民族文化。早在1959 年抗美救国的战争年代,越南就出版了由陶子志搜集并翻译整理的《达姆伞》。在该书的前言部分,陶子志对史诗的含义及西原农村讲唱史诗的情形有如下文字说明:

《达姆伞》是一种“罕”(khan),“罕”(khan)在埃德语中是用韵文辅之以少量动作来讲故事。埃德人有《达姆居罕》(khan đam ju)、《雍温罕》(khan Ung Wieng)、《清余罕》(khan khing yu)、《达姆布罕》(khan đam bhu)、《茂梅罕》(khan Mtao Msei)等许多“罕”(khan),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人讲“罕”。稻子收割之后的农闲时节,村民们就聚集起来听讲“罕”。如果本村没有人会讲“罕”,就请其他村的人来讲。那些能记住很多,声音好,有表演才能的人通常会被许多村子轮番请去表演。讲者根据段落内容时而表现出或喜或忧的样子,声调也会或高或低地变换。打仗的情节或故事的高潮,讲者虽然仍坐在原地,但脸色会变得很可怕,声音变得像钢铁一般,双手微微做出一些动作。当讲到思念、死亡等悲惨处,讲者会放低声音,会抽泣,令无数观众也随之抽泣。很多听众在听讲时会热泪盈眶、泪流满面。

埃德人以前没有文字,没有故事集,没有诗集,没有舞台戏剧,因此,“罕”是人们最喜欢的文艺形式。每当有人讲“罕”时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去听。有时候从晚上讲到早晨也有人一听到底。听完之后常常还能复述。人们非常爱戴会讲“罕”的人。听众会给讲“罕”的人带烟草、柑橘、香蕉、干肉等等,东道主会请讲“罕”的人连着几顿喝酒吃鸡。②参见越南学者 Đào Tử Chí(陶子志)搜集、翻译整理的 Bài ca Chàng Đam San(《达姆伞之歌》,河内:文化出版社 1959 年版)前言部分。原来文献见:Đào Tử Chí. Bài ca Chàng Đam San[M]. Hà Nội: Nxb Văn hoá, 1959.

自陶子志之后,越南本土民间文化学者对史诗的搜集与整理逐渐广泛地开展起来。当时,越南南北分治,一些埃德族的干部集结①“集结”是越南语“tập kết”对应的汉语词,根据1954 年日内瓦关于印度支那地区停战的协议,在越南以北纬17 度线以南、九号公路以北的贤良河(又名六滨河)为临时军事分界线,交战双方限期将各自部队撤退至该分界线各自一侧;在军事分界线两侧各5 公里宽的范围内建立非军事区。当时一些在17 度线以南的干部和军人自愿集中到北方参加北越的革命活动,越南简称这一行动为“集结北上”或“集结”。到北方一起进行了埃德族另外一些史诗的初步整理,1963 年以《西原长歌》为题集中出版了几种史诗。1988 年,学者阮有投在沙巴蒂尔1933 年的法语版以及陶子志1959 年的越南语版的基础上校订、翻译并注释了《达姆伞》。埃德族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伊万·摩罗容游也在1992 年出版了《达姆伞》。2006 年,在“调查、搜集、编译、保管与出版西原史诗”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中,又有不少埃德史诗得到整理和出版,其中《达姆伞》再次得到重新搜集整理并出版,其篇幅大大超越了前述版本。这部长篇《达姆伞》由杜红旗、伊望卡那(Y Won Kna)一起搜集整理艺人伊努聂(Y Nuh Niê)的讲唱,由伊望卡那记音,之后由伊望卡那、伊杰卡聂卡达姆(Y Jek Niê Kdăm)、伊阔聂卡达姆(Y Kô Niê Kdăm)三人翻译成越南语,由杜红旗编辑,于2007 年在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埃德语和越南语双语版,其中埃德语记音部分长达800 多页,越南语译文部分也长达600 多页。

以《达姆伞》为代表的埃德史诗一经出版就广受各国史诗研究者的关注。法国著名民族学家康德米那(G. Condominas)在《由两部埃德史诗引发的社会学观察》一文从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研究了两部埃德史诗——《达姆依》与《达姆伞》。在文中,他热情赞扬《达姆伞》,认为它是一部绝妙的史诗:“人们在谈论东南亚原始民间文化时总是立刻想到《达姆伞》。这是一部绝妙的史诗,它是越南中部西原地区家喻户晓的大诗篇,是一部杰作。”[3]230俄罗斯学者尼古林(N. I. Niculin)比较了埃德族与马来西亚的一些史诗后撰写《埃德族史诗与马来史诗中的“英雄求婚”》一文,探寻它们的共同来源。他还将一些埃德史诗翻译成了俄罗斯文。

越南国内一些研究者也十分注重研究埃德史诗。例如周春面曾经研究《达姆伞》的文学和社会价值②参见 Chu Xuân Diện. Tìm hiểu giá trị Bài ca chàng Đăm San[J]. Nghiên cưu văn học, 1960(3).(周春面:《探究〈达姆伞之歌〉的价值》,《文学研究》1960 年第 3 期);裴文原的《西原长歌的壮美与诗意》则对西原地区的几部史诗的文学价值进行了整体分析③参见 Bùi Văn Nguyên. Vẻ đẹp hùng tráng và nên thơ trong trường ca Tây Nguyên[J]. Nghiên cưu văn học, 1975(3).(裴文原:《西原长歌的壮美与诗意》,《文学研究》1975 年第3 期);黄玉献的《〈达姆伞之歌〉犹如一部英雄赞歌》重点分析《达姆伞》中主人公的英雄事迹④参见 Hoàng Ngọc Hiến. Bài ca chàng Đăm San như là một tác phẩm anh hùng ca[J]. Dân tộc học, 1980(1).(黄玉献:《〈达姆伞之歌〉犹如一部英雄赞歌》,《民族学》1980 年第1 期);阮文环《介绍史诗〈达姆伞〉》比较全面介绍了《达姆伞》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叙事艺术⑤参见 Nguyễn Văn Hoàn, Nguyễn Hữu Thấu, Hà Công Tài. Đam San-sử thi Ê Đê[M]. Hà Nội: Nxb Khoa học xã hội, 1988:9.(阮文环,阮有投,何公才:《〈达姆伞〉——西原史诗》,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9 页),等等。如今,这部史诗的部分内容进入了越南的中学和大学教材中,不少研究者针对《达姆伞》撰写了硕士、博士论文。还有一些越南学者在有关西原地区的民间文学专著中大力介绍了《达姆伞》等埃德族史诗的内容、情节及文学、社会学价值,相关专题研究也在陆续展开。不过在中国,《达姆伞》的相关研究几乎还没有进行,学界对之比较陌生。

三、埃德族及其史诗传承方式

如果说西原史诗是越南的史诗宝库,那么以《达姆伞》为代表的埃德族的史诗则是这个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埃德族人口有30 多万,主要居住在西原地区的多乐省,此外,嘉莱省的南部以及庆和省与富安省的西部也有零星居住。埃德语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是西原地区通用的几种语言之一,埃德语有本民族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埃德族主要以种植、放牧及狩猎为生。他们实行酋长制,酋长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埃德人一般一个大家庭或若干有血缘关系的小家庭居住在一座长屋里,长屋内分为许多小隔,每间都设有灶塘,为小家庭一对夫妻的住所。埃德族婚姻家庭颇具特色,妇女是一家之主,孩子随母姓,男子没有继承权。男子结婚后住女方家,若妻子故去,男子要回自己的姐妹家,已婚男子去世后是安葬在生母家族的祖坟里。①利国、徐绍丽《越南民族》之“埃德族”介绍,见利国,徐绍丽:《越南民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年,第185-190 页。同时参见越南中央电视台四台(即民族台)网页对埃德族的介绍,其网址为:https://vov4.vov.gov.vn/TV/gioi-thieu/dan-toc-e-de-c2-257228.aspx。

埃德族人爱好歌唱与奏乐,有丰富的口头文化宝库,这包括神话传说、歌谣、俗语,而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以《达姆伞》为代表的史诗。埃德史诗基本是活形态,目前还存在不少史诗的讲唱艺人,他们通常有惊人的记忆力。人们认为能熟记“罕”(khan)的人是神灵赐予的,善于讲“科罕”(khei khan)的人被称为“播罕”(Pô khan)。“播罕”要能完整地熟记很多“罕”(khan)的故事情节,而且不能将此“罕”(khan)与彼“罕”(khan)的故事情节相互混淆;演唱“罕”(khan)时除了掌握普通的“都额”(due)的语言,还需要能随机应变增添新的“都额”(due)以便现场讲述变得更为生动丰富。此外,讲唱艺人需要能利用声音传情达意,正确体现讲述故事的色彩。

从某种程度上说,埃德族的史诗讲唱艺人都是天才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当地的名人,深受尊敬和热爱。在埃德族人的聚居地,通常每个村都有一位史诗讲唱艺人,个别地方两个以上的村才有一位。他们通常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讲唱。需要说明的是,讲唱史诗并不是专门的职业,也没有专业的培训班来培养讲唱艺人。一般情况下,讲唱史诗的艺人主要是自愿讲唱,或应周围群众的要求而进行讲唱,不会索取报酬。一些富贵人家常请艺人去家里去讲唱,每讲完一篇,主人会杀鸡温酒来招待, 这主要体现对艺人的尊重和爱戴。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家里举行相关的仪式来求神灵滋养、保护艺人的记忆力和身体健康。可以说史诗是埃德族重要的精神食粮,他们几乎人人都喜爱史诗。通过讲唱史诗,他们民族的历史得以延续。他们相信史诗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尽管有个别情节和人物在其他民族看来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埃德族人依然坚信那些都是真实存在的,特别是老一辈人。

一般在收获季节结束之后,埃德人进入农闲时期(他们称之为“吃年喝月”),也就是每年的正月到三月间,这时就是史诗讲唱活动最集中的时期。此外,在阴历二三月间埃德人通常举行弃墓礼(lễ bỏmả)与主体民族越族人留存祖先墓地以便祭祖不同,越南西原民族地区不保留墓地,人死以后,一般两三年后举行弃墓礼。由于举行弃墓礼要邀请乡亲们吃饭喝酒,如果家中不宽裕,就得延迟一年或几年举行这一仪式。在弃墓礼的仪式上,人们喝竹管酒②竹管酒源于越南当地的少数民族,它是由树叶与稻谷混在一起,封盖好经过几个月的发酵准备,需要饮用时则现泡现喝——因为酒浆原汁里几乎没有水分,所以要加入一定量的泉水,最后入口的酒浓度则由个人喜好而定。喝的时候一般是几人围坐在一个大酒坛前,每人用一根竹管吸酒。,喝到月明风清时分,老爷爷老奶奶们微醉了,就坐在一起烧火取暖。这时,就会要求某人讲唱史诗大家一起听。一般在长屋的客厅讲唱,讲唱之前,主人举行对死者的祭拜礼,准备好一种长条凳(长约15 米,在上面放大鼓,人们坐着打锣或者进行其他集体活动),然后才可以讲史诗。在艺人演唱之前,男女主人要一起捧酒请艺人喝下。喝完酒,艺人在留给自己的专座(通常是面朝太阳升起的方向的窗户下)上落座,抽一口烟或喝上一口酒润润嗓子,艺人便开始清嗓子讲唱。

艺人讲唱时听众都保持安静。艺人的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调子时而长时而短。村子附近的人在听到声音后就会陆续赶到长屋来欣赏,所以在艺人讲唱过程中,听众会越来越多。艺人讲唱一段时间之后会暂时停下来抽烟、喝水,之后接着讲唱,直到第二天天亮。在讲唱史诗的时候,艺人主要用语言和声调的变化来表达所要传达的内容,很少用动作来模仿人物的行为举止。他们特别善于使用声音和语调来传情达意。例如讲到达姆伞与酋长斗争以便夺回自己妻子的情节时,艺人的声音就会表现得激烈而雄壮,充满英雄赞歌的色彩。而讲述清新美丽的自然景色时,艺人的语调则会变得轻柔而低缓。在讲唱中,艺人也会模仿鸟鸣、马嘶、象吼等声音,绘声绘色,相当吸引听众。艺人讲唱的时候或坐或躺,讲唱过程中非常投入,他兀自旁若无人地表演,有时候甚至是闭目进行,仿佛为了集中记忆以便尽可能使得表演完整和生动。而听众通常按照这样的顺序围坐:男子(中老年人)坐在椅子上,青年男子和男童坐在艺人周围;妇女和女孩坐在客厅的最里面。如果是寒冷的夜晚,客厅要点火炉来取暖。艺人演唱的史诗是由客人的需求而定,像《达姆伞》《达姆依》等是演唱最多的史诗。

埃德族艺人富有才情。讲唱史诗的艺人除了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好声音和善于传达感情之外,还需善于共情,真正用灵魂演唱。例如演唱《达姆伞》中达姆伞夫妻的马陷入泥沼时,艺人甚至会留下悲伤的眼泪。唱完那一段,艺人的声音就像迷失在泥沼,苍老的面庞上似乎平添了几丝皱纹。越南学者杜红旗曾在其著作中论及他听到艺人伊努聂呕心沥血来演唱《达姆伞》的情形。[2]94民间艺人需要长期用功苦练才能通过语言和语调对史诗内容进行完美的表达。

史诗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艺人在众人面前讲唱,并无专门的培训,想学习的人自愿在听讲中努力聆听和记取。当艺人讲唱的时候,其他人可能主要是畅快地听故事、欣赏史诗的妙处和美好,而学习者则要竖起耳朵,绷紧神经来学习。由于一起欣赏史诗的人太多,学习者遇到疑问时也不可打断艺人,只能暂时略过,等到适当的时机再专门询问。有意学习史诗的人通常随时随地重复吟诵史诗的段落或诗句,无论是睡觉前、放牛时或走在路上,都会情不自禁吟诵,对于忘却的段落或词句,就等到夜晚去听史诗时记取或回忆。这样日积月累,学习者从祖辈那里学到一些段落乃至整篇史诗,然后又传给下一代子孙。史诗的传承还有一种略微集中的方式,以前(至今也或多或少还存在)在埃德人的村子里,每个夜晚都有一些10 余岁的孩子相约到懂得讲唱史诗的人家里去听,当晚甚至留宿在那里。在听史诗的时候,他们可以自由地打断讲唱者请求解释一些难懂的地方。讲唱的时候,艺人和听者通常一起躺在地板上。艺人唱,孩子们听,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在史诗的讲唱中入眠。夜夜如此。其中不少人凭着自身的努力,最后成为著名的史诗艺人。[2]88-95

埃德史诗反映了埃德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史诗的基本内容是讲述人与神灵的关系中英雄人物的故事,其中主要详细叙述在权力方面两种对立力量之间的斗争。在体现方式上,它既陈述客观现实,又有所夸张或虚构。埃德族史诗篇章世世代代流传,反映了历代艺人的坚持与忍耐,以及他们在保护珍贵文化遗产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四、《达姆伞》等埃德族史诗的内容与主要人物形象

埃德史诗主要是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因此,也被称之为英雄史诗或英雄长歌。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除了中心人物(即英雄人物)之外,还有酋长、才色俱佳的女子、神灵等形象。我们以著名史诗《达姆伞》为例来进行分析。这部史诗由于搜集者不同,有几个异本。其中最早的一个文本内容如下:

赫妮委托哥哥伊丁和伊灵到赫恩、赫里的家求婚,请求娶达姆伞为夫。起初,达姆伞不肯。但由于家庭和家族施压以及翁蝶托梦干涉,达姆伞只好娶了赫妮为妻。达姆伞来到妻子家生活。一次他沉迷于玩耍时,酋长格热假装去看他。回去的时候,酋长故意把烟筒遗忘在他家以便借机回来让赫妮递给他。酋长把赫妮拖到大象上,然后飞奔离开。得知消息后,达姆伞去找酋长算账,在争斗中杀了酋长,救回妻子。达姆伞带领村民去耕种坡地、捕鱼。乘此机会,酋长玛塞到他家。回去的时候,他故意把刀留下以便返回时让赫妮递给他。玛塞把赫妮拉上大象上的椅子,把她带回自己的山寨。伊苏、伊萨去报信给达姆伞,达姆伞跑去与玛塞决斗,杀死玛塞,救回妻子。达姆伞带领村民去森林伐木,碰到萨姆树(赫妮的本命树),达姆伞不明真相,把这棵树砍倒,结果赫妮死去。达姆伞上天请求天公给他解药来救妻子。达姆伞看中太阳女神,想去捉来为妻。到了达帕奎寨子时,他的老朋友劝他不要去,他不听劝。他去见了太阳女神并向她求婚。遭拒绝之后在回家路上陷入森林中的沼泽。蜻蜓飞去报信给赫妮。赫妮派人去告诉达姆伞的姐姐赫恩、赫里。大家一起到达姆伞葬身的地方为他举行葬礼。正当赫恩为弟弟之死哭泣时,一只苍蝇飞进嘴里,赫恩因此受孕。她生下一个男婴。赫恩家族的人将这个男婴取名为达姆伞。长大之后,小达姆伞又娶了赫妮。[4]20-21

如前所述,杜红旗与艺人伊望卡那在西原地区搜集整理了另一个《达姆伞》文本,这个文本中含有不少内容重复的情节,他们认为这反映的是史诗原貌,没有进行删改。在该文本中,赫妮和赫比姐妹俩从小是孤儿,她们也是托哥哥们去向达姆伞提亲,达姆伞起初不同意,后来在各种压力之下娶赫妮为妻。接着也有几位酋长看中赫妮的美貌,到他们家探访,故意留下药兜或钲或刀而借机抢走赫妮,达姆伞都勇敢斗争,救回妻子。日常生活中达姆伞主要组织村民打猎和捕鱼。后来他看中太阳女神,求婚未遂,归途中他与赫妮的马陷入泥沼而死,他姐姐哭诉时苍蝇飞入肚子之后生下小达姆伞,小达姆伞后来与赫比一起生活。[4]20-21

尽管两个版本有差异,但从其内容都可见在埃德族的婚姻中是女性去男性家提亲,提亲时是向男方的姐姐们征求意见,迎娶达姆伞后夫妻居住在女方家。这些内容与当前埃德族人的生活习俗是一致的。史诗中描述的达姆伞是有担当、敢于斗争且充满理想的人物。尽管达姆伞是在各种压力之下才成婚,但在几次妻子被抢之后都勇敢斗争并救回妻子。他带领村民进行各种劳动,颇有酋长风范。他追求自由恋爱,竟不顾劝阻上天向太阳女神求婚。他死后,新的达姆伞出世,又按照习俗去结婚,开始新的战斗。这部规模宏大的英雄史诗,其影响超出了埃德族,它在西原地区乃至全越南广为流传。

在埃德史诗中,中心人物通常都是身体健康且有卓越才能的英雄人物,他们一出生就非同寻常。从以上的内容可见,《达姆伞》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无论是在哪个版本中,英雄人物达姆伞都是中心人物。在具体的描述中,达姆伞是一个力气惊人,犹如大象一样巨大而健壮的人物:“达姆伞在西边跳舞,风就朝东边吹;在南边跳舞,风就转向北边吹,使得榕树都连根拔起”。达姆伞是百战百胜的英雄人物,代表了美、才、富有与力量。“达姆伞是富有的、强大的、非同寻常的,他的名声响彻神灵、山峰,传到村寨以外遥远的地方。”由于达姆伞名扬四海,所以在他的葬礼上“克鲁人牵来了水牛,老族人牵来了黄牛,而克罗人带来了野猪和鸡。参加达姆伞葬礼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成群结队从早到晚不停息”。史诗塑造英雄人物时也极尽夸张之能事,例如谈到达姆伞居住的房子,用“达姆伞的房子长得要响完一声锣声,屋轩长得像马一口气跑出的距离”表明他居住的长屋之长。当达姆伞死的时候,人们还想取砍桐龙树——一种神树来做达姆伞的墓地的幡竿,史诗中说“桐龙树高如参天……他的功劳与天齐高”。史诗对达姆伞这个中心人物的刻画反映了埃德族人对于力量、才能与品质的渴望和追求。以《达姆伞》为代表的埃德史诗在描述理想的善射猎的英雄人物时也通常塑造与之相对的贪婪、好色的酋长。他们已经很老了,但却还想抢夺英雄的年轻貌美的妻子回去做小老婆。史诗中描述酋长的衰老时说:“他的双脚沉重得像绑在石柱上,双手颤抖像拿不动钎,手掌发抖像握不住青剑。钎就像要掉到地上,青剑像要从手中滑落。”[4]27-28

埃德人认为最理想的女性是既美丽、又能在刺绣和织布上胜过他人的人。在埃德史诗中有很多理想的女性形象,例如《达姆伞》中的赫妮、赫比。史诗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做对比来描述她们令人倾倒的才艺,如“轮到赫尼、赫比跳舞。他们在东边舞,锅里的水都不曾溢出;到西边舞,悬挂的锣也不曾响动;少男少女们鼓掌,院子里的野猪、高脚屋里的鸡都扭头想看!远方的克鲁人也来观看赫妮、赫比跳舞,看得眼睛都干了”[4]28-29。

在埃德人的史诗传诵中,寡妇也是常见的形象,通常寡妇独自生活在一个很破烂的房子里。寡妇喜欢收养一些孤儿。史诗把寡妇描述成善于掩藏人事的人。她的房子是英雄们休息恢复体力去攻打酋长抢回妻子的地方。她家里通常会有美丽、胆小的养女。在达姆伞去救妻子的路上,这些养女们都帮助他打探,以便去攻打好色贪婪的酋长。

两位天公阿游、阿蝶是埃德人的最高神。他们创造并管理万物。埃德人祈求神灵时经常会说:“阿游、阿蝶求你们赐给我儿女,求你们给我树种。”在《达姆伞》中,阿游、阿蝶对赫妮、赫比与达姆伞的婚姻起了很大作用,尽管只是出现在姐妹二人的梦中。他们也劝说和威胁达姆伞必须娶赫妮才能拥有美丽、富贵,否则会遭受惩罚。在埃德族其他史诗中也通常出现这两位神灵,他们直接或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并不频繁出现,而是偶尔在一些重要问题的决策中显现,帮助人们制驭邪恶,为大家带来幸运与幸福。

直到现在,埃德人依旧保留母系社会生活习俗。在婚姻中,女方去男方家提亲。结婚之后,男方到女方家住。孩子们随母姓。财产继承权属于家庭中最小的女儿。在长屋里,在家庭内部事务中,女子的权力超过男子。学者们认为史诗《达姆伞》反映的是母系社会最兴盛的时期。

五、结 语

越南是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越南的文学深受中国影响,中国的诗词歌赋及小说戏曲等各种体裁都传播到越南并得到继承和发展。在以往对越南文学的研究中,学术界多注重对越南北方文学的研究,对中部和南部文学的研究非常少,对少数民族的文学研究就更少。越南中部西原地区是古占婆故地,这里至今依然居住着20 多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存有丰富的活形态史诗。尽管像《达姆伞》这样的史诗在近百年前就得到法国学者的搜集和整理,但长久以来,似乎一直处于孤掌难鸣的状态,国际学术界对越南史诗了解不多,越南国内也没有真正重视,缺乏系统的研究。迟至2008 年10 月越南才举行第一届史诗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在西原地区的多乐省首府邦美蜀举行,会议公布了20 世纪以来越南史诗的搜集和整理情况。专家学者围绕越南史诗在世界和地区中的地位、越南南北史诗比较、越南近年来的史诗教学与研究等主题进行了研讨。近年来,越南也陆续举行了几次相关史诗的学术会议。

随着相关工作的展开,越南史诗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史诗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战争问题、部落联盟问题等,一些研究者并未完全从埃德史诗的实际出发,不了解埃德人的社会与心理,常常用一些经典史诗的研究理论来生搬硬套。其次,在搜集整理史诗的过程中,一些学者根据自己的主观设想对史诗进行了删减,降低了史诗的可信度。 此外,对于越南史诗的横向与纵向研究也非常缺乏。总而言之,以埃德族为代表的越南西原史诗非常丰厚,对它们的整理工作还远没有结束,与之相应的研究工作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不过,越南史诗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方向正引起人们的关注。西原史诗就像它所在的西原高地一样,成为越南多元文化的一个突出象征。我们期待更多关心越南史诗研究的学者对以《达姆伞》为代表的史诗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研究,同时展开对越南史诗与马来西亚史诗等东南亚史诗的比较研究,从更广泛的层面揭示东南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猜你喜欢
埃德史诗艺人
英雄史诗音乐的风格构成与结构程式——以史诗《江格尔》五首曲调为例
大地史诗——大运河
埃德娜·沃林的澳洲大利亚风情园
大项目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
花灯艺人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