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学理逻辑、核心旨趣与时代价值

2022-11-23 04:42周柏春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城乡农民融合

刘 镇,周柏春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 311300)

“三农”问题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城乡关系动态演进规律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系统对“乡村为什么振兴”“谁来振兴”“如何振兴”等重大问题的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系列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为新阶段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解决城乡关系症结等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根本遵循。因而,深入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学理逻辑、分析其核心旨趣、领会其时代价值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学理逻辑

科学理论的生成源于实践发展的外在需求和理论生长的内在张力的协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历程和内在逻辑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对新时代新阶段新型城乡关系建设的前瞻、规划和推动,具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演进与变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逻辑

我国城乡关系的演变趋势在总体上表现为分割—融合,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二元体制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形成并开始固化。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制、鼓励农民进行多种经营等改革,赋权放活农村,城乡实现互助发展。步入21 世纪,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3],再到全面推荐乡村振兴,城乡二元分割的固化状态被打破,开始迈进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从2014 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2017 年“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9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推进“三农”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到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4]、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5],城乡从一体化发展逐渐走向融合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城乡发展以及乡村振兴作出系列重要论述,颁布诸多政策。不难看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努力探索城乡建设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正是不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动态演进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创新性成果,成功将城乡推进到融合发展新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城乡融合之路。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了城乡从一体到对立再到融合的发展规律,剖析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力发展及其外化下的分工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造成城市掠夺农村、扩大资本积累,而农村屈从于城市、日益衰落,并进一步提出要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列宁则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观点,强调在消除城乡对立时要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和科技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城乡关系问题。从新中国成立起,我们党历代领导人就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城乡发展实际,逐步形成城乡兼顾、城乡互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这一理论历经了从兼顾到互动到统筹再到一体化的演进趋势和发展历程,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了城乡融合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将对城乡关系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成功“开启了我国城乡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融合发展新格局”[6],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深化和升华。尤其是新阶段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7],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三)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逻辑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9。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9]针对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方面,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取得积极成果。“2020 年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 199 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 万人,占36.11%。与2010 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 642 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 436 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10]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能吸纳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也能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占有率、给农村带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我国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取得重大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的实施,各地涌现出一批乡村餐饮、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发布,强调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重心的转移,截至2021 年我国成功实现9899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可以看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下、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奋斗中,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正逐渐改善。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就其核心旨趣而言,主要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精准对位乡村发展的发展策略、坚持共享成果的目标导向。

(一)在组织保障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2021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1]从新中国到新发展阶段、从城乡二元体制固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的逐步推进、从人民需要由量到质的不断转变,历史、实践和人民的多重维度明确了党的领导是我们城乡发展取得佳绩的经验性和真理性认识。过去取得成功靠党的领导,现在和将来推动乡村振兴新征程同样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乡村振兴筑牢组织保障。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主要体现在:扛起政治责任,自觉担起乡村振兴重任,瞄准“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也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12]10的新定位,深入乡村进行调查,切实把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落到实处,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把握行动方向,坚持党的政策向农村倾斜,抓好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以保障农民富口袋和富脑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以打造乡村宜居环境、坚持村民三治结合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促进乡村和谐、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以补齐民生短板,通盘考虑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社会等各方面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7],打造一支政治、本领和作风皆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二)在动力上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合力推进

乡村的主角是农民群众,“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而各项工作的推进也需高度依赖农民的参与和贡献,同时农村发展成效如何也有待于广大农民做出最直观有效的评判”[13]。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实践者和评价者,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因而以农民为主体协力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确保农民主体地位稳固,切实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14],尊重农民的承包、经营和宅基地的合法权益等,充分肯定了农民这一农业生产者和乡村主人翁的身份和地位;需要增强农民主体意识,重视党建引领、教育、组织和宣传,同时通过制度保障、完善村民自治等让农民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自发自觉地投入到乡村的建设中去;需要提高农民主体能力,“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总纲,落实政策扶持以缓解后顾之忧,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提升培育质量,甄选培训对象以优化农业人才队伍,强化保障措施和能力以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5],加快建设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和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在策略上坚持精准对位乡村发展症结

“精准”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法宝,亦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措施。乡村振兴工程浩大,涉及面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着眼关键环节、对位乡村发展症结。农民是乡村的直接受益者和实践者,乡村振兴须坚持精准发力,“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16],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活力,着眼于农民想要实现农业高质、农村宜居、农民富裕的迫切愿望,精准施策。精准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为了有效地转换农业发展动能,升级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迫切需要更新农业发展理念”[17],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辅之以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发展,通过业态创新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满足农业发展的不同需求。精准实施污染防治,向创新要动力,借助节能低碳、清洁生产和环境治理等创新性技术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打造宜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精准促进农民发展,加大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同时做好政策创新,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强农民与土地的联系,利用经营流转、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新兴组织方式带动一批小农户的发展。

(四)在价值上坚持共享成果的目标导向

乡村振兴旨在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本就是全体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有力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见证。同时,乡村振兴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也内在要求着其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共享”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18]就范围而言,共享应该坚持全体农民都能平等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8],保证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等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所有农民都能够享受乡村振兴的果实。就内容而言,共享应该坚持全面共享。人的需求并不是单一的,社会不断发展,农民的需求也从过去单纯追求物质文化转变为追求美好生活,其需求涉及政治、经济、生态、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保证全体农民在这些方面能够享有共同的平等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实现共享发展成果、达到共同富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价值追求。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智慧力量、科学研判我国城乡发展的实际景况,对新时期城乡关系作出的正确理论思考和战略部署,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的理论宝库,为我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解除城乡症结等难题提供根本遵循,也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建设作出了中国贡献。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思想宝库

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城乡演进脉络及现实格局的基础上,探究了新时代新形势新环境下我国城乡关系该走向何处的重大问题;阐述了城乡融合是解决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选择;明确了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一系列重大论断,形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这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想宝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城乡关系的新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创造性提出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强调城市带动乡村的观点囊括了进来,充分发挥城市、工业对乡村、农业的辐射作用,还注重挖掘乡村发展的内在潜力,注重促进农业自身的蓬勃发展,将工农、城乡很好协调在一起。这为破解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困境、为同步推进城市和乡村现代化指明发展方向。

二是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基于我国城乡发展实情创造性提出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并提出分三步走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到2022 年初步建立、到2035 年更加完善、到21 世纪中叶成熟定型。这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开辟新道路。

三是突出城乡发展动能的新支撑。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观点的创造性提出,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供给成果转化两手抓,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质量、农村环境、农民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水平。这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动力。

四是强调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造性提出,推动农业和相关产业供给质量改善,并通过新发展理念的引领,满足农民对农业农村环境、产品以及收入的不同需求。这为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补齐城乡发展中乡村这一块短板提供新路径。

(二)提供了乡村建设行动战略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农村的路、电、水、网等方面得到切实保障,相关基础设施愈加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明显优化。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来看,农业农村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在新时期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并作出众多部署为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提供基本遵循,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取得实效。这些措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乡村建设的不足提出来的重要论述和行动方案,既完善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又促进了大中小城镇的和谐发展;既完善了城乡公共服务均匀分配机制,又提高了农村农民发展的内在动力;既完善了农村污染防治机制,又提升了乡村的潜在价值;从多方面为新时期新阶段乡村建设行动的具体实施提供战略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是以县域为切入点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县域公共服务、产业、基础设施等统筹发展,为乡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模式转向城乡要素的互通互融创造条件。这有利于“县城+乡镇+村庄”发展新格局的实现,切实提高乡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二是坚持规划编制先行。因地制宜,结合乡村自身特点,合理布局乡村空间,避免盲拆盲建;因时制宜,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安排建设次序,科学高效地落实乡村建设行动。

三是抓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力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9],同时强化供给统筹,从乡村到县到省再到中央层层递进,精准对接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保障,为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筑牢基础,有利于实现资源统筹配置,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注重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改厕、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污染防治相关行动,为防止农村生活环境继续恶化提供行动引领,为改善农村生态、建设美丽家园作出重大努力,以利于农村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人转变,推动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提供了解决城乡关系症结的根本遵循

从城市优先到城乡统筹,再到城乡一体化发展,都是期望通过城市和工业对农村进行反哺与扶持来实现共同繁荣。农村很大程度只是城镇化的推动器和蓄水池,其内在发展动力并未被唤醒,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甚至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满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并作出了具体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工作重心,为解决城乡关系症结提供正确指引。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出的城乡关系的新定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模式、城乡融合的新路径等,是破解我国当前城乡发展二元化的科学研判,是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的正确选择,更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的重大努力,为解决我国城乡关系症结提供根本遵循。

一是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各类要素、资源优先配给的同时推动农业农村结构调整,以期尽快实现二者的现代化。这不仅是对过去那种侧重城市发展来解决城乡矛盾的纠偏,更是对当前我国城乡动态演进规律的正确认知和理性思考,为重新定位城乡关系提供新思路。

二是始终坚持统筹推进。统筹五大振兴,通过农村改革、污染整治、繁荣文化、乡村治理等方式不断满足农民对农村产业和产品、精神文化、美丽乡村等方面日益增长的多重需求,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实现,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模式。

三是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和政策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公共资源城乡均匀供给以及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等政策创新实现各种要素平等自由地在城乡之间流动和交换,促进城乡、工农之间形成融合机制更全、融合程度更高的新格局,为实现城乡融合提供新路径。

四是始终坚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通过产业、文化以及数字乡村建设等,为共同富裕夯实经济基础、文化基础以及消除其数字鸿沟等,拉开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序幕。

(四)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建设提供借鉴

城乡关系是现代化的主题词,世界各国都努力在推动城乡关系发展上建树新功。从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城乡关系问题,直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展现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不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发展道路,积累了诸多关于城乡建设的经验。这些经验和做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为推动城乡关系在更高层次上演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促进城乡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筑牢保障,极大激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也能够为其解决城乡问题提供智慧或直接经验,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彰显了中国推动乡村建设的实效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优势和农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这不仅完善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提升了农民的自治能力。

二是坚持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一方面利用城镇化带动乡村前进,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振兴促进城镇化的提升。二者同步推进,为解决城乡问题开辟新路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这不仅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也促进了城乡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三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以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模式,这不仅推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坚持繁荣乡村文化。不断加大乡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展多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办多项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产业,补齐乡村精神短板。这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状况,也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层次。

猜你喜欢
城乡农民融合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融合》
破次元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农民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