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2022-11-23 04:42黄世欣张百顺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村民

黄世欣,张百顺

(1.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2.贺州学院,广西贺州 54289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206建设美丽新农村,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不能离开对植根于千百年农村地方文化的积极探索,尤其是植根于地方文化、汇聚人文情怀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探索,构建独具特色的农村地域文化制度,展示风土人情的美丽乡村风貌,从精神深处到现实路径上建设和谐、兴旺、富足、美好的乡村。“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2]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农村地区应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优秀因子,发挥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一、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传统民俗文化是植根于五千年中华大地形成的传统文化,包括物质形态方面的历史建筑、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社会发展方面的年节礼仪、祭祀庆典、民俗技艺;以及精神形态方面的伦理道德、信仰文化等内容。传统民俗文化植根于乡土地域,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创造出来的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化。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民俗文化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各式各样的传统民俗文化虽历经沧桑演变,却仍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是人们追根溯源的纽带,蕴含丰富的内涵,包括宽容向善、忠义刚正、团结互助、兄友弟恭、和谐友爱、遵纪守法等优秀成分,与新时代的道德要求交相呼应。这些优秀文化成分在传统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演化为现实力量。

本文以广西梧州市藤县象棋镇富祝村(以下简称富祝村)为例分析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富祝村地理位置较偏,与玉林交界,山多林密,临近北流河,目前生活在村里的人口多为妇女、留守老人和儿童,以水稻种植为主。富祝村由9 个自然村组成,村里有黄氏、杨氏、孙氏等十几个不同姓氏的村民,各宗族乡民世代相互融合发展,每年举办特色的民俗活动,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氛围十分浓厚。在对富祝村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这里的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寻根溯源,增强历史感和民族归属感

“乡村的建造者们最初择地定居时多是综合考量了所在地的环境、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因素,也就是采用相地术规划村落、营造祠堂、民居。”[3]195比如,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宗祠,宗祠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了宗族世代传承的文化渊源,也在千百年间吸收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乡土特色民俗文化。村民在宗祠内举办的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是乡民乡情相连的见证。乡村祠堂与追思信仰是民俗文化内涵之一,村民在祠堂内举办祭祀包括先祖先辈、名望贤能者、自然天地始祖的民俗活动。一些农村地区每逢春节、清明、中秋等大型传统节日准备好贡品在宗族内进行祭祀,一些农村地区还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七月十四“敬祖神”、冬至“祈春来”等节日进行祭祀,以此寄托对先祖的怀念与敬佩,学习贤能先祖的精神,为建设家乡多做贡献。如富祝村每年在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清明等追思先祖的节日组织安排祭祖活动,无论是在外地还是海外的宗亲,都尽量赶回来缅怀先祖,祭拜自然天地始祖。在传统节日,村民也会在宗祠齐聚,以本族的文化习俗为表现形式,诉说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村民心中,无论走多远,宗族永远是自己的根源,是中华儿女的归属见证。传统的祭祀民俗可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使村民寻根溯源、深化历史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建设和谐美好乡村。

(二)培育家国情怀,培养感恩之心

传统民俗文化凝聚着人们的情感,传承了民族的生产生活智慧。“信仰祖先、礼敬亡人,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强调慎终追远、木本水源的根脉意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信仰。”[4]如人们因为爱戴、尊敬其先祖,并由尊敬先祖而扩展延续至乡亲族人,举办各宗族齐聚的节日活动民俗,因此能从其根源利于培育家国情怀,培养感恩之心,凝聚团结族人。如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时节,富祝村各宗族出资出力祭拜自然天地始祖,表达对大自然赐予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感激,也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各宗族族人齐聚一团,在共同协作下办好节日活动,同时沟通乡村发展建设,邻里乡亲的喜事乐事,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村民在大型祭祀活动中按照辈分长幼行礼,后辈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了尊敬先祖、感怀先祖、恪守祖训的意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扎根实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有其历史,族有其祖训,家有其家风。植根于乡土特色的乡土民俗文化记载着宗族根源、族人先进事迹、优秀族人传记,传承着祖祖辈辈的族训和代代族人的智慧,使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在村民代代传承。如村民在宗祠举办传统的婚礼、祭礼,在文化习俗、礼仪传承中,族人得到积极教化作用。“族谱中对氏族的发展、迁徙等有着清晰完整的记载”[5],在传统民俗文化中,不同姓氏的族人都会将本族的优秀文化和礼仪祖训记录在册,形成内涵丰富的族谱。如富祝村黄氏族谱中就记载着“忠君爱国、宽仁善良、明理守信、敬亲睦邻、惩恶扬善、慎独进取”的祖训,这些祖训已在潜移默化中融进族人的日常行为中,随着宗族的代代延续传承弘扬。此外,村民在一些重要节日举办舞龙舞狮活动、牛歌戏表演,演绎优秀的民俗舞蹈和地方特色戏曲,男女老少村民齐聚一堂,欢声笑语,既为村民提供了娱乐,也激发了青年一代对于优秀传统民间特色文化遗产的兴趣。因此,传承传统民俗文化能有效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文化支持。

(四)倡学帮扶,提供人才支撑

“民俗文化是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泛指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共享和传承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非物质文化。”[6]一些传统民俗文化倡导村民学习文化知识,教导教化族人,告诫族人“学识与涵养是为人立身之根本”。随着时代发展,村民对于子女接受教育越来越重视。如富祝村有各宗族联合成立家乡学子倡学帮扶组织的风俗传统,由各宗族每年统计本族学子考上大学的情况,根据研究生、一本二本分别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学金,并举办舞龙舞狮活动,于宗祠前告知先祖;对于贫困学子,另设助学基金帮扶完成学业,鼓励学子勇于拼搏,提高知识技能,为家乡多做贡献。此外,富祝村黄氏宗祠会长在升学表彰会上强调“对于困难家庭的学子,我们要尽力帮助,在将来我们宗族需要你们学成归来,壮大宗族,建设家乡,为家国贡献力量”,宗族内部设置升学奖金,将族人每年的升学情况记录在册编写入族谱,代代流传。关心族人的发展、在村里及宗祠内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等措施,有效激励了学子莫懒惰弃学,要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勤奋学习知识技能,努力提高学历。这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五)凝心聚力,推进乡村产业兴旺

自古农村地区以耕为主,村民耕作农作物,满足一家基本生活需求,但劳作辛苦收入微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7]6传统民俗文化的核心力量有其本身固有的深厚底蕴的文化力量,“民俗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文化,是一种生活传统。它首先源于人们对物质生存的需要,人们为了生活而选择特定的生计方式。”[4]乡村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源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根,也是村民延绵不息的精神家园。村民对于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在国家政府的号召下,各个村民以其自身独特的力量为助力家乡建设而感到自豪、幸福。村民在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下,积极协助、配合村委干部,凝心聚力促发展。如富祝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同心合力发展乡村产业,合作种植沙糖桔、百香果、辣椒等各种农作物,增加了村民收入,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因此,充分发挥传统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凝聚力量,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六)激发村民爱乡热情,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需要村民人人参与,村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发展建设,才能促进村民生活稳定、安居乐业。乡村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如村民通过祭拜天地自然,表达对大自然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有利于村民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自觉遵从自然规律,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出发进行乡村振兴建设。又如乡贤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外游子对家乡有着深厚的乡愁之情,乡贤们通过身体力行或物资捐赠建设自己的家乡,传统民俗文化成为村民情感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乡村人口由不同姓氏族人组成,形成风格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各宗族族人对于家乡的热爱是热烈且深沉的。如2021年初,富祝村的乡贤们共同商讨修建家乡石狗营休闲公园,乡贤们组成筹委会,确定修建方案,并倡议族人捐款。在各宗族的团结合力之下,富祝村成功筹集修建款,村民积极献策并参与修建。各乡贤商议将剩余资金用于乡村路灯修建,照亮乡村有人家的每条路,建设出美丽的新乡村。因此,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优秀因子,有利于激发村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励村民家家户户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家乡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二、乡村振兴中发挥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

传统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对其加以批判性吸收和利用。因此,尽管传统民俗文化的优秀成分对乡村振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要将这种积极作用充分有效发挥出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力度不够,组织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在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明确设立保护制度,一些人对于传统民俗文化只看到其消极部分而忽视其积极部分,对传统民俗文化仍有些许偏见。一方面,对于承载传统民俗文化的建筑物等修补维护力度不足,修补民俗建筑追求外观宏伟而忽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对于将反映传统民俗文化的语言记载在册不够重视,代代相传的民俗家训、祖训也面临传承危机,传承力度受新媒体大数据冲击。一些干部对传统民俗文化存在偏见思想,对于上报保护措施消极懈怠,未能充分认识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尤其对其组织管理亟待加强。

(二)传统民俗文化活化利用程度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

部分农村地区对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转化利用程度不高,对于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学帮扶、法治教育的利用度不高,未能充分将其转化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教育平台载体。如宗祠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宗祠是年节礼仪、文化传承、祭祀庆典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但对于其功能更多在于祭祀庆典活动中,而对于其承载的深厚内涵文化传承的活化利用程度存在不足。且部分村民仍存在有封建固化思想,对于传统民俗文化与新时代道德精神结合仍需进一步思考,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内涵未能充分与建设乡风文明、和谐美好新乡村紧密融合。

(三)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宣传力度不够,价值功能体现不足

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对其中蕴涵的优秀因子的挖掘、宣传多停留在民俗文化的内容形式及其传承方面,未能充分将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与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特色产业相结合,同时也未能将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民俗文化以创新的形式宣传推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力度未能充分体现。部分农村地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探索调研力度不够,与相关媒体及保护单位宣传挖掘其价值功能未能实现多样化。当前网络技术发达,部分农村地区对充分利用大数据新媒体技术传播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仍有较大发挥空间。

三、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广大农村地区应系统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以不同视角用活用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加大宣传和挖掘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价值力度,从而充分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一)系统有效地保护和管理进行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乡村振兴不能舍弃乡村特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愁特色,是深深扎根于乡土的具有深远历史的特色文化,对其中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与管理,有利于保护乡村振兴发展的乡土情怀和精神文化灵魂。首先,设立专门管理地方民俗活动的基层组织,对于举办各类民俗活动的祠堂进行定期的维护,在尽量不破坏祠堂结构设计与其内部的词牌、雕梁、刻画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仿古、专业性的修缮,使其成为村民举办民俗活动的文化家园。其次,成立专门管理民俗记载册本的委员会。修订地方民俗语言资料集,记录代代相传的“俗语”、家训、祖训。民俗语言资料集是一个乡村的历史信息和精神文化,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有重要作用。管理民俗记载册本的委员会要定期了解民俗语言记录、民俗活动记载情况,适时进行修订。最后,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与新时代道德精神文化相结合的网络特色传统民俗文化阅读板块,以网络为载体加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二)以不同视角用活用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文化

根据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以不同方式用活用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文化。一方面,地方民俗活动作为乡村村民相聚一堂的纽带,充分打造祠堂民俗活动场所,利用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文化活动中心,传播乡村英雄榜样精神,进行爱国爱乡爱家教育,让村民在亲切有归属感的环境中充实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地方民俗活动承载着乡村发展的历史气息,它是村民根据自身历史发展而演化形成的特色活动,具有观赏和教育价值,可充分发挥传统民俗活动的价值,打造乡村特色历史文化活动民俗展览走廊和乡村历史民俗文化展览馆;充分发挥传统民俗文化遗产功能,如民俗技艺是一种代表性民族历史遗产,可打造乡村民俗技艺文物陈列馆;积极用好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振兴时代精神,打造农村特色农家读书室;还可结合祠堂空间特色和祠堂文化,打造乡村特色民俗活动表演基地,传承农村特色民俗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三)集聚合力,加大宣传和挖掘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价值

传统民俗文化是乡村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是维系村民情感的纽带。乡村振兴要发挥其特殊性作用,结合地方性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凝心聚力挖掘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价值,为建设幸福和谐美丽的乡村建设增光添彩,并注入地方民俗文化元素。首先,加大宣传,引起认同。通过不同渠道,加大乡村居民和乡村振兴队伍对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创新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其次,将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带到大型舞台或国际舞台展示,以其独特的历史根源魅力,推动海内外游子助力于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最后,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厚底蕴,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价值的挖掘,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乡村记忆,更好投入到乡村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来。更重要的是,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应以不同的历史视角系统看待传统民俗文化,将社会文明之风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挖掘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价值,打造乡村特色乡土文化产品,让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紧跟时代脚步,扎根于鲜活的乡土大地,孕育乡风文明硕果,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传统民俗文化是民间群众特有的乡土文化统称。它孕育于我国漫长的农耕文明中,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靠生活实践和民族信仰相互渗透形成,是一方水土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8]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促进作用,系统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管理;以不同视角用活用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文化;集聚合力,加大宣传和挖掘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价值;以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建设和谐、兴旺、富足、美好的乡村。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探究
漫画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