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其对策

2022-11-23 04:42张成凤
百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队伍培训

张成凤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师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2015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部署安排,也从国家层面表明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从战略层面明确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2018 年2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与农村教师队伍。可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中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乡村教育问题复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有效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助力农村教师队伍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并以此引领农村教育的创新变革,是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通过资料整理、调查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与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际,明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存问题,以问题视角探索现存困境,为后续提出突破困境的有效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优秀师资相对匮乏

农村优秀师资不足,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更是形势严峻。有调查显示,省属普通师范院校、省属重点师范院校、211 师范院校三类学校学生愿意去农村做教师的比例较低。[1]可见,具备较高水平师范学校的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去农村工作的意愿,城市内具有教学经验且综合素质较高的部分教师也不愿意去农村任教。基于此,农村学校缺失教师来源,教师数量自然难以增加,师资水平提升面临困境。

更重要的问题是,原本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部分教师出现调换工作岗位或者辞职的现象,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不少农村学校都出现教师外流现象,且大多为具备较高教学技能的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部分“特岗计划”招聘教师对农村教育环境的认识不足,缺乏乡土情怀,在工作不到半年就离开了学校转任他职。[2]部分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及追逐个人利益,选择了其他岗位或其他职业,导致农村学校的师资流失,学生个人发展也受到影响。对部分农村学校而言,因流失大量教师甚至导致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农村教育面临困境。

此外,相对城镇教师,农村教师的教学综合素质存在一定不足。受限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空间场域、信息技术等,农村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途径不畅,再加上教师培训活动没有深入考察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受培训者对于教师培训这一重任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村教师培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许多教师回到学校之后还是按照自己的老一套方式教学。虽然从经验层面讲,许多农村教师认为自己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于教育工作得心应手,但是21 世纪以来倡导的新课改理念、方法、评价等是教师必须重新学习的内容。部分农村教师消极对待教学变革与挑战,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仅将教育视为谋生的手段,这是农村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专业培训不足,各学校缺乏校际交流合作

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小规模的农村学校而言,农村教师及时参与教育教学专业培训以及与外界进行交流与合作困难重重,这是因为许多学校的办学经费只能够维持一般的教学活动。教育部有关政策规定,对于学生人数不足100 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要按照100 人的经费标准来进行拨款,然而这项政策在实际落实中面临一些困难。如部分小规模的农村学校受限于自身经费、学校距离、教师数量及培训者队伍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完成系统化的培训,也缺乏参加校外培训的机会和途径。同时,对达到培训规模或具备培训条件的乡村学校而言,其教师培训内容大多是对教师进行学科和形式上的规范训练,而对于其专业成长、自身发展的内容、方法等却较少涉及,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专业培训沦为“软任务”,难以真正为农村教师提供系统化学习途径,也难以真正帮助农村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教学水平。同时,在农村地区,由于受经费投入不足以及教师日常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各个学校之间联系的不深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不健全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对外交流也受到限制,无法有效拓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场域。如此一来,许多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呈现“过时”状态,不仅无法充分满足自身学校教学的需要,也难以实现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更难以推动乡村学校教育实现高水平发展。

(三)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固化,综合素质偏低

近些年来,教师培训、发展等继续教育机会的增加使得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教师专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固化,综合素质偏低。尤其是一些交通闭塞的农村地区,学校规模较小,学生数量较少,由于许多教师和外界的沟通较少,教师大多来自本乡或者本村,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受过教师的专业培训,与外界的沟通不密切。这些教师科学知识基础薄弱,教学能力较低,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只能依照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去教授学生。长此以往,乡村地区的教师便形成了知识结构固化的问题。此外,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的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无法及时领会、落实的最新的教育政策,不能有效依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工作,导致其教育教学活动存在落后现象,难以为当地学生提供全面化的新型知识理论。

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原因探析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只有探寻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之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乡二元结构、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致使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以及教师培训匮乏制约其专业发展与成长等。

(一)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农村教师队伍出现流失现象

在城乡分割的教育投资体制下,城市学校可获得大量的优质资源,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育内容等层面表现出一定优势。[3]相较城市教育,乡村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劣势,这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直接后果。其一,政府向城市学校的财政投入倾斜,在此背景下,乡村地区教育资金不足问题加重,再加上乡村地区经济本就相对落后,导致农村教师工资有时不能及时发放,福利、津贴等保障措施无法充分落实到位,出现教师流失的现象。其二,教师继续学习的机会向城市学校倾斜。一般来说,城市学校的教师有更多培训、发展和学习的机会,无论是从经费支持还是发展平台来说都明显优于农村教师。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在教育投入、教育保障、教育资源等各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农村教师易出现农村向城市的流动。虽然当前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教育,在资金、技术等层面为乡村教育建设提供帮助,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与福利,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仍要持续关注乡村教师与外界的交流状况、单调的工作生活内容及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二)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加剧了乡村骨干教师的流失

当前阶段,“以县为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管理体系。该体制能确保教师工资的到位,对乡村教师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然而这样的人事管理体制也带来一些弊端。一方面,影响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教师的自由流动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调动太过于频繁,使得教师根本无心将精力放在教学上面。笔者通过与一些农村教师的访谈得知,不少教师生怕一旦被调往农村学校,再调回乡镇或者县城就难上加难了,因此,对于不想被因频繁调动而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集权化人事管理制度下的他们难以找到归属感与安全感。此外,近年来一些乡村骨干教师的流失也是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多表现为单向流动,包括从乡村到城市、从薄弱学校到名校及从中西部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流动是由于农村教师收入普遍较低,社会责任相对较高,工作环境不怎么好,子女的受教育和发展受限。同时,在绩效考核方面,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没有比较优势,在评聘过程中的业绩量化考核逊色很多。因此,乡村骨干教师出走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三)农村教师培训效果不显,制约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般来说,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更难引进优秀师资。从现有的教师群体中进行培训、发展等继续学习的途径,对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旨在加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然而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包括一些政策不能有效落实到位,存在培训形式化现象;多数培训以讲座式为主要模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中缺乏必要的互动,教师自身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指导和帮助,培训效果堪忧。在客观因素方面,乡村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学校经费欠缺及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等等导致部分农村教师无暇并且没有机会进行研修和学习。部分乡村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师培训不够重视,一些教师也认为教师因为科研或者撰写论文而放弃教学任务是“不务正业”,这种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断然分离的状况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主观因素方面,部分农村教师缺乏学习动力,缺少主动学习精神。由此,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部分农村教师发展理念落后,制约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化路径

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应该改变传统的师资供给模式,建设“能发展、有前途”的乡村学校教师梯队,平稳有效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基于乡村学校的实际需要建设新的教师队伍、搭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吸引优秀师资,激发农村教师的发展动力,使乡村学校不仅能够留住教师,而且能够吸引教师、成就教师。

(一)落实并完善农村教师发展政策,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要真正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及生活境况,就要落实并完善现有的扶持政策,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使各项农村教师发展政策真正发挥其作用。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途径主要有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国培计划及城乡教师交流等,相关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建立开放、多维、灵活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面向全国高校公开招聘符合农村教师条件的毕业生到乡村地区学校从事教师工作,给予农村教师一定的津贴补助及奖励资助。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与合作,破除户籍、编制、职称晋升等管理藩篱,转变人才引进、管理、服务观念,从整体角度把握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管理的实效。一是确保教师有序流动。教师的无序流动对于农村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极不利于农村教育正常工作的展开。二是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农村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意味着教师“专业人员”的身份认同,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才可能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自我效能感。三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城乡教师的工资待遇差别越小,流动阻力才会尽可能减少。因此,农村教师工资制度应该与城市教师实现同工同酬。四是改善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硬件设施对优秀教师的加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缩小城乡学校差距的重要内容。

(二)落实并加强农村教师管理制度,加大农村教师的本土化培养

乡村学校师资的短缺影响着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乡村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免费师范生及特岗计划等关注乡村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政策,招聘一批热爱乡村教育事业且愿意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的优秀毕业生,提高工资待遇,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就特岗计划来说,国家为了解决乡村学校师资问题,招聘计划、招聘规模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该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的本土化问题,致使部分教师进入农村教师的编制范围之内,却难以真正走到乡村学校里去,造成了学校编制占用、教师空缺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因此,教师征聘、调动、管理应该将权责分配至政府、教育局、学校等多个部门,在多个部门协调统一处理下开展教师管理相关工作,如科学预测乡村学校所需的教师数量,构建多元化的师资补充制度,设置一定比例的机动编,按市场化的方式招聘教师,完善乡村教育教师引进政策。在此基础上,乡村学校落实并加强农村教师管理制度,加大农村教师的本土化培养。乡村学校应该在开放性政策的前提下,将本地生源作为其引入人才的主要对象,对农村教师进行本土化培养。同时,下放权力,为县级教育部门提供教师定向培养和自主使用的权力,并为教育部门提供行使此权力的必要帮助。[4]结合当前乡村教师管理制度的发展实际推进本土化培训,不仅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及乡村学校的共同协作,还需要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大教师应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重视乡村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加特岗、乡村事业编制等招聘,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和工作实际,在新型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主动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同时在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培养下,在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的同时,也为乡村学校注入新鲜的师资力量。

(三)构建梯度化教师发展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创新发展

只有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确保队伍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才能真正完成队伍建设核心目标。在数量上,充足的教师资源可以将农村教师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福利待遇方面,完善工资制度体系有利于消解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一心一意投入工作中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因此,乡村学校教师队伍要想发展、能发展及发展好,就要构建梯度化教师发展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创新发展。一是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使教师能够在融洽的环境中工作。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在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中才能得以彰显,只有社会各界人士接受并承认教师工作,才能增强其荣誉感和成就感,这是教师发展的外部激励机制。二是创设适宜的教师发展平台和发展模式。学校应该为全体教师提供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教育平台,促进其专业发展。建立村学教师合作共同体,实现校际教师的交流与互动。三是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职称评审机制,构建本土化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目前教师评价体制缺乏应有的弹性,中高级职称少而初级职称较多,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中落榜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因此,要增加职称晋升梯度,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制度体系,使各个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都可以拥有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四)积极重建和发展乡村文化,增强教师对乡村的文化认同

文化作为一个社会或群体文明的象征,也是社会或群体凝聚力的精神所在。乡村文化的内在凝合力是农村教师留下来的一大因素,然而,就目前来看,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文明及乡土气息的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城市商品社会制造出来的流行文化不断浸染与渗透乡村文化,虽然这是现代化文明走向农村的有力体现,可是更多负面的影响也随之而来。在这种状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愿意走进乡村,更不要说为乡村服务和作贡献了。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尽快改变乡村文化建设虚空与薄弱的状况,积极重建和发展乡村文化,以增强教师对乡村的文化认同。这也是发展乡村本土文化,充实教师作为“文化人”的“文化生命”的具体表征。这不仅拓宽了农村教师的生活空间,使其能深度融入当地生活,而且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其精神世界,激发其乡土情怀,培养其爱乡村、愿意为乡村奉献的精神品格。具体来说,一是农村教师应该以正确的姿态看待乡村及农村教师,纠正城乡二元结构下对二者认识的偏差,真正认识到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淳朴、自然、善良的特性。二是农村教师要积极融入乡村文化中去,将自己作为乡村建设的一分子,与村民打成一片,意识到自己作为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各方主体只有在建设目标、发展模式等层面形成共识、并凝聚力量,才能真正为乡村教育作贡献,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5]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教师队伍培训
教师培训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会议·培训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会议·培训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