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作用研究

2022-11-23 04:48裴瀚云张雪莹夏誉轩郭玉宇
关键词:抗疫价值观精神

裴瀚云,张雪莹,夏誉轩,郭玉宇

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对抗疫精神作出了重要阐述:“在这场同严峻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各国猝不及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举国上下与疫情顽强斗争,凝聚各方力量积极开展防控工作,使疫情始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就此形成了独特的抗疫精神,使之成为引领新时代社会风尚的强大精神风向标[2]。同时,中国的抗疫精神也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中国在国际上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摒弃“疫苗民族主义”,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遵循“公平正义”原则,向全球八十多个国家伸出援助之手。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全球医疗卫生合作方面,中国政府与人民无疑为全球各国做出表率。

一、社会风尚视域下抗疫精神的形成过程与内涵

(一)社会风尚的内涵

社会风尚指的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中,广大成员自身的价值观念引导其行为取向的变化,从而彼此追随而集结成一种生活模式,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形成群体效应。换言之,社会风尚是外化价值观的流行性群体行为方式[3]。社会风尚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综合体现,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广大成员精神风貌的表现。社会风尚的形成也会对社会各个方面,例如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治理产生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巨大影响力。因此,社会管理者就当今社会风尚的发展趋势,需结合价值原则进行有效理解与管理导向。

(二)社会风尚现状

由于正处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目前的社会风尚建设尚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总体发展趋势与水平。首先,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与精神建设不平衡。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人们对精神娱乐文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对知识审美文化需求较弱,信仰缺失与道德滑坡问题频现,这不仅反映出人民对文化需求的偏向倾斜,也反映出精神文化市场的导向存在问题,甚至会导致我国社会内部结构变形、社会矛盾激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其次,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影响,青年的价值观易受误导,致使其价值观世俗化,在社会上形成追求功利的风气。部分社会人员将金钱利益放在第一位,盲目追求钱财权力,造成其社会主义信念的淡薄。再者,消费主义与个人享乐主义空前高涨,自由主义滋生,人们多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在行为上彰显自我本位,从而容易陷入不思进取、意志消沉的状态之中,缺少前进的目标与动力,甚至为追求自身利益无视公共秩序与公共利益,造成消极社会影响。

(三)抗疫精神的形成过程与内涵

抗疫精神的概念是在中国抗击疫情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诞生的。疫情暴发之初,中共中央第一时间对疫情传播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开展相应防疫措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速度与范围,坚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为抗疫精神的形成及初步研究奠定了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抗疫精神在内的诸多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与疫情抗争,在习近平总书记及中共中央的指导下,抗疫精神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抗疫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人道观及人民观在思想深处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历史上来说,抗疫精神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抗击灾难的历史中凝结而成;从实践上来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临危不惧的抗疫过程,促使抗疫精神最终形成并对社会产生引领的积极作用。

1.抗疫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人道观及人民观的继承

作为抗疫精神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表明“人是人最高的本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4]。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重要的区别之处。相较于西方传统人道主义提倡尊重人、爱护人、关怀人的理念,马克思主义人道观更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为“实践的人道主义”。中国的红色医疗卫生服务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抛弃,不放弃,对患者应收尽收”。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在疫情期间不断建设、发展与完善全民卫生防疫事业,确保人民的生命与尊严,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衡量标杆。

2.抗疫精神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抗击灾难的历史中淬炼

我国古代就有“凡有疡者,受其药焉”的传统医德思想,抗疫精神继承了“医乃仁术”的核心理念,将建立良好医风医德作为主要价值方向。医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完善对技术精良、严谨求精的要求,加强自身仁爱救人、重义轻利的品德建设,体现出大医精诚的专业态度与求真务实的抗疫精神。从2003年抗击非典后,我国不断加强建设全国性的疫情防控治理体系,中华民族也在一次次抗击灾难中形成自强不息、临危不惧的精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也再次发扬敢于斗争精神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3.抗疫精神在中国人民临危不惧、万众一心的抗疫实践过程中深化

社会实践是精神活动本质的体现。抗疫精神在抗疫实践中得到凝练与升华,与新时代的革命精神相呼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的指挥下,全国各地将医疗救治作为首要任务,不遗漏、不放弃任何一名患者,努力降低感染率与病死率。医者全力关爱每一位生者,为防控工作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临危不惧和万众一心的抗疫精神与人道主义在实际行动中被诠释。

二、抗疫精神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作用

(一)社会风尚的影响因素

社会风尚的影响因素离不开社会主体性质与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及主体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关系,以及社会领导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作用与影响,揭示了社会风尚以及社会发展趋向的内在规律。抗疫精神作为中国精神中崭新的内容,对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同时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1.社会主体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社会主体是社会风尚产生与发展的主导因素,依据其特定生活方式构成复杂多样的社会结构,产生社会群体关系。社会结构的横向角色自主且高度分化是群体的主要活动表现,有益于促进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多样性与稳定性,推动权力与责任以及平等与效率的发展[5]。群体的生存生活方式反映出其角色属性与价值观念,创造出的社会分工方式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一定的群体共识与群体行为,表现出的群体分化和社会风尚也各具特色。

2.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及主体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关系

社会主体具有物质与精神需求,其利益诉求产生于社会结构的专业分工,被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性所约束。不同社会主体因自身价值观与利益诉求不同所产生的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具有一定差异,从而进一步形成相异的社会风尚。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与共识,形成需要实现相关利益的社会群体,群体之间才能实现价值共识。

3.社会领导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体利益诉求相呼应且深刻影响社会群体各方面发展和个体社会生活。社会领导力量所宣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体的主观价值诉求具有明晰的导向性与指导力。先进的社会领导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主导作用,并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变。因此,科学宏观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趋势,有助于引领社会风尚的发展。

(二)抗疫精神的影响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抗疫精神在中国抗疫的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也对中国社会现状产生了深厚影响。在中共中央的宣传下,抗疫精神被大力弘扬,英雄人物得到表彰,抗疫精神也融入学风建设。抗疫精神将使中国人民自觉维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进而对社会风尚产生引领与积极指导作用。

1.抗疫精神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的三重维度之一,其中抗疫文化在中华传统优秀医德文化中兴起,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彰显文化精神品质。抗疫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卫生理论中国化的产物,也是基于新时代人民坚决抗击疫情态度的凝结。作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特定的时代形成了抗疫精神的内核。中共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健康的实际相结合,宣扬抗疫英雄的事迹,不仅深化抗疫精神的内涵,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引方向。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主体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的体现,引领社会风尚的变迁,完善对社会风尚的治理工作。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引领,融合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抗疫精神生命至上、爱国情怀、拼搏精神的内核具有内在同一性。抗疫精神的宣扬增强了人民对健康体魄追求的同时,为新时代人民价值诉求的外化与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提供了精神支撑,优化了社会核心价值观主导群体价值结构的演变。

2.抗疫精神以时代价值引领社会风尚

抗疫精神作为一种反映一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有正能量的精神文化,是一种隐形的推动力,促进社会风尚的优化。社会风尚的产生是由于一定社会阶级生存与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与价值取向相互制约,从而产生一定形式的社会内在结构。价值是社会主体根据自身需求对客体所作出的评价。社会群体利益需要的主观性,使物质与精神呈现趋同性,需要积极的社会风尚引导社会主体的价值共识与价值认同。抗疫精神是在人民与新冠肺炎疫情不断抗争中凝练而成,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其中包括继承精神价值、引导教育价值和激励文化价值。

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果断决策关闭离鄂离汉道口,严格管控风险地区,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创造精神;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全国4.26万名医者奔赴抗疫一线,积极参与防控救灾,体现出伟大奋斗精神;疫情暴发后,在党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全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使团结一心的伟大精神得以宣扬;疫情的发生使各行各业经济受到巨大打击,但是各条战线有序逐步恢复生产,人民重整旗鼓,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一同努力,体现出伟大不屈精神。这些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只有弘扬抗疫精神这样的文化力量,才能理解社会风尚的内部构成,并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新型社会风尚。

疫情暴发后,有关部门迅速制定防疫政策,灵活利用科研技术研发疫苗,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不仅对医学生的团学活动及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教学指导意义,更是抗疫精神的传承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紧密结合,为培养无私奉献、心系天下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精神力量。“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是医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继承与宣扬的优秀传统,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优秀理念,两者结合不仅值得医学生,更值得所有青年奋发学习,用自身行动贯彻优良抗疫精神。

汗水与生命凝聚而成的抗疫精神,是树立广大医务人员思想道德理念的珍贵资源,对构建新型和谐医患关系、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着深远指导意义。抗疫精神的引领下,人民积极配合防控工作,加强自身防疫意识;广大医务工作者听党指挥,恪尽职守,将救治患者作为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时代的医学生通过抗疫斗争的亲身实践和抗疫精神的深入熏陶,更加坚定自身政治立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决策领导,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提升职业素养,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进一步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3.抗疫精神是社会风尚屹立的精神支柱

抗疫精神作为强大精神动力激励了中华儿女,使其面对灾难时勇于坚守、敢于斗争,对社会风尚产生重要现实影响。包括崇尚科学,有利于求实之风宣扬;激发当代青年使命担当的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同舟共济,团结凝聚力的社会风尚,加强人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国际形象和新时代健康观,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疫情肆虐全国的危机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听党指挥,依法科学有序参与防控工作,才能有效打赢疫情阻击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站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基本立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一锐利武器的作用,通过生产检测产品、研发疫苗并普及疫苗接种、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救治患者等环节带领全国人民渡过难关。抗疫精神不仅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而且充分发挥着我国科学技术与创新作用,倡导社会民众对疫情作出人文方面的思考与吸收学习。深入开展科技普及宣传工作,引导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接纳与崇尚,让抗疫科学精神得以在全社会得到宣扬与强化,培养人民坚持求真务实的思维。抗疫精神有助于实时解决诸多时代科学理论问题,减少封建迷信之风对群众的迫害,使人民摆脱愚昧与盲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民族复兴大业。

在对当代青年思想行为的教育方面,红色精神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成果,代表了社会主义特有的意识形态。红色精神中红医精神见证了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光辉历史,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抗疫精神与红色精神的价值意蕴,有助于将二者紧密结合,同中国共产党弘扬的革命精神一并贯穿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引导社会青年端正自身学习态度,增强自身危机感与使命感,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重视集体荣誉有利于激励社会青年的历史责任感,维护社会和谐氛围,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实现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党委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协助。中共中央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与精神优势,发动各行各业的人积极实施防疫措施,在疫情中坚守岗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坚持全国防疫一盘棋,尽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家力量的主导及支持与人民自发自觉组织抗疫相结合,提升了人民同舟共济的思想觉悟,为发扬团结凝聚力的社会风尚提供了物质铺垫,也进一步丰富了社会风尚的内涵。

抗疫精神在新时代走出了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发出中国声音。中国积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防疫工作,推进全球性医疗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掌握全球卫生治理话语权,塑造有责任感、协同合作的大国形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抗疫精神的融入使新型社会风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促进全球健康的平等,为全世界应对灾难带来希望与合作。在时代变革的影响下,社会风尚焕发新的活力,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也产生深远影响。

(三)发扬抗疫精神的不足和困难

一方面,现代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宽松,青年在成长中思想发展较为开放且迅速,但对于社会所宣扬的精神文化缺乏关注,导致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理解具有片面性,难以将自身实际与精神文化相结合取得全面发展,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外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未紧跟时事,未与抗疫精神紧密结合,内容亟待扩充,青年学生对课程思政无法产生直观反馈。伟大抗疫精神诠释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抗疫精神宣传力度不大和范围不广,难以真正发挥抗疫精神对社会风尚的带头引领作用与时代价值。另一方面,受西方对疫情消极的价值观和错综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影响,部分人没有将抗疫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意识,不理解抗疫精神同社会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属性,难以协调自身发展与国家思想道德基础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平衡。

三、进一步发挥抗疫精神对社会风尚影响作用的建议

(一)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拓展与深化。深入学习并不断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提高政治素养具有强大促进作用。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起到促进作用。将抗疫文化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剖析抗疫精神内在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抗疫精神的内涵并将其融入自身信念。现代科技发达,新媒体传播信息量远大于传统媒介,教师需要运用新的信息传播和接收平台,开辟新的教育途径,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双向互动,有助于提高抗疫精神在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效。其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与积极社会风尚相符合的精神状态。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就是要引导学生接收与顺应时代变革,与时俱进,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高的知识素养。最后,各院校需将抗疫精神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心理特性与思想,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全面解读抗疫精神并产生良性互动,使爱国主义教学实质化。另外,院校需要尽可能将抗疫精神加入常态化教学,通过公众号推送、学习进修、讲座宣传等形式开展相关活动,让抗疫精神融入日常校园生活中。

(二)充分发挥抗疫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当代青年的精神特质

抗疫精神需要广泛与细致的宣传才能深入更多人的心中,深入挖掘抗疫故事的内涵,充分发挥抗疫模范的示范引导作用,突出榜样作用下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容易迅速吸引人民的注意,获得大众的心理认同并发挥积极示范作用,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素质,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对抗疫精神的宣传,需要丰富传播途径与加强技巧,运用情感要素增强宣传感染力,使人们对抗疫精神产生直观印象与理解,强化当代青年的精神特质。抗疫模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以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为基础,增强抗疫精神传播的主导性,在深入榜样示范教育过程中注重挖掘榜样人物所具备的情感成分与精神。为更好宣扬抗疫英雄精神,可建设传播力度强、范围广的新媒体平台。完善新媒体运营人员培训工作,加强传播者与当代青年的互动联系,从青年人群的角度出发,提供更易吸收学习的宣传方法。如运用榜样示范法,让抗疫模范进校园,可以邀请抗疫模范本人,或者与其相熟相知的亲朋走进校园,讲述道德模范的事迹,也可以通过制作抗疫模范事迹专题片、布置模范事迹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学习、争做抗疫模范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抗疫过程,使教育内容更加鲜活生动并富有吸引力,保证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学生在高尚人格魅力的感染下,会对抗疫模范身上的抗疫精神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言行向模范的价值观和言行靠拢,形成社会和群体认同与需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取向。

(三)以抗疫精神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精神条件同样包含在“生活条件”之中,人民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同时创造的精神成果外化于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贯穿抗疫精神的理念,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教育科学文化方案的构建提供强大动力。

首先,对文明程度较高国家的精神文明体系要进行分析和借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立法工作,包括完善规章制度与条例,做到全面具体与高标准。其次,要逐步建立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增大人力与财力的投入,保障精神文明建设资源配置的高效化。再次,要加强对大众流行文化领域的引导和弘扬抗疫精神氛围熏陶,尤其对于网络环境,要建立相应的引导机制,在娱乐功能中体现精神文明的教化功能。利用影视娱乐与明星效应[6],对抗疫精神开展宣传,让青少年通过正确引导的流行文化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形成全社会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新风尚。最后,完善精神文明管理规章制度,对诋毁损坏抗疫精神的个人行为要有明确的惩罚制度与措施。在改革和发展中常抓不懈,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将抗疫精神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抗疫价值观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我的价值观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价值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