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类中职学校基于地方产业开发特色研学旅行课程的研究

2022-11-23 11:02
黑龙江粮食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特色

□ 王 丹

(广西百色农业学校,广西 百色 533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支撑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成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转折点。在教育方面,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在农业经济的振兴中,最为关键是培养更多现代化农业人才。农类中职学校要契合新时代“三农”新情,肩负乡村振兴战略中储备人才培养和协助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种特色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直接接触自然与社会,对当地的特色产业、历史文化有直观的认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技能和集体协作观念。在我国,研学旅行也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互衔接、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途径”[1]。自2013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提倡开发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农类中职学校要结合当地产业开发特色研学旅行课程,为乡村振兴培育和储备更多人才。

一、农类中职院校开发特色研学旅行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一)贯彻国家政策

“研学旅行”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里。同年,教育部决定在多省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程。随后,全国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工作在2014-2017年取得了重大进步。到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以来,研学旅行课程的普及率大大提升,为中职学校开发类似课程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在职业教育层面,研学旅行的贯彻程度仍不够深入,许多中职学校并没有将其作为培养内容来看待。而一些社会机构所推出的研学旅行产品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没有充分结合地方产业,导致产品千篇一律,学习效果未达到理想水平。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布局,未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应当是培养现代化新型复合型建设人才的蓄水池,而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是上好实践课程,系统化实现学生学习的知行合一,持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未来,研学旅行课程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拥有资源优势的农类中职学校要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构建有目标、有重点、有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可以深化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加强农类专业建设。

(二)培育新型农业人才

推进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必要环节。农类中职学校要承担起打造新型农业人才的责任,但在当前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高素质、综合型农业人才稀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涵盖“三农”、政治、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而当前乡村中就迫切需要这样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农类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已经不仅只有农类专业,更囊括了旅游、电商、计算机、教育、汽修、电子等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专业,还承担了很多乡村农业各类人才的培训工作,但目前的课程设置往往缺少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培养的人才无地方特色、无地方归属感,毕业后往往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实施与地方产业密切结合的特色研学课程能够吸引企业、“三农”资源参与到协同育人中来,能够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研学旅游从‘游’-‘学’-‘悟’层次的升华”[2],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三)实现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在各种政策支持下,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更快,对职业教育毕业生有了更大需求,给中职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农类中职学校中开发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能够从多个方面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提升职业学校发展潜力。从培养目标上来说,特色研学课程与地方产业结合,能够直接为地方经济贡献一线工作人员,强化地方产业集聚效应。从课程设置上看,原先的中职学校专业课框架相对陈旧,缺乏地方特色、时代特色,无法支撑起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开发多层次、系统化的研学旅游课程体系和研学旅游教材产品,推进研学与旅游有机结合,顺应研学旅游消费多元化以及提质升级需求”[3]。研学旅行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从教学手段上看,开发研学旅行课程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改善了教与学的关系,丰富了教学方法。

二、基于地方产业的特色研学旅行课程构建

(一)构建基于地方产业的研学旅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决定课程性质,也是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据。“研学旅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学习,是全面培养人的有效方式之一”[4],根据教育部的2019年颁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职教育的重点是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

农类中职院校在领会中央政策的基础上还要地方产业的实际情况来做出调整,总的来说,研学旅行的课程培养目标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面向生产一线、面向社会实际需求,中职人才要具备能力结构合理、素质高、上手快等特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一的专门型人才,而是需要知识面宽广、专业技能过硬、实践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这一人才需求将主导我国人才教育事业很长一段时间。

(2)人才培养既要关注到学生的现实能力结构,更要考虑到其长远发展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关注到其能力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能力,满足其独特的职业发展需求。农业是一个前途广阔的行业,其人才需求更是多样化的,教师在保证基础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为学生创造多元的发展机会。

(3)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具备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一线工作者的能力,学校也要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层次,联合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人才来支撑农村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要加快农村产业的转型,在这一工程中,高层次人才的参与不可或缺。

随着我国创新性社会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相当的创新能力。因此,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的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应当符合学生个人需求、学科需求、社会需求等三重需求,才能够以充足的人才储备为祖国的发展献礼。

(二)创设基于地方产业的研学旅行课程

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分清实践和理论内容的主次关系。“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地方优势,加强利用特色资源,这样学生更容易对当地产生认同感,进而选择就近择业”[5]。研学旅行课程的开设应当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既是学生走向岗位的必备能力,也是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

农类中职院校在设计研学课程时应当突出以下特点:

(1)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在课程环节,要构建综合性课程,以能力为本位,重点培养学生解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中职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会迅速与岗位对接,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当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保证其岗位适应能力。

(2)突出实践课程。研学旅行重在实践,但是也要适当照顾到理论课程的比重,知识的建构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校要将室内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并根据实验内容重新组织。在实践课程中配备专门的研学指导师,教给学生专门的野外生存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实地研学奠定基础。

(3)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在具体研学中,学生面对的是更为广博的知识海洋,教师要提前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选修课程,研学中可能涉及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可以分为多个环节、多个主题,让学生分次完成专项学习,对于基础素质薄弱的中职学生相对容易完成。

在具体实践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训练目标划分训练模块,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4)减少纯理论的知识讲解,重新组合教材内容,培育学生多学科交叉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增减。

(5)真正改革课程内容,强化专业课程在整体上的实践性,将各类课程与实践联系起来,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课程内容架建设要做到源于实践、回归实践。

(三)完善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制度

根据过往的经验,首先,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应当关注以下指标:①是否设计了完备的课程实施体系,教师在实践中能否周密落实事先设计的课程;②课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参加完一次活动之后是否有再次参与的欲望;③学生参与研学旅行活动是否充分,能否掌握成熟的生产经验,能够自主将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④研学旅行活动结束之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有所强化;⑤是否引入了当地的产业资源进入到育人活动之中。这些指标的设计基于“能力本位”,即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成长为核心。其他还可以选择校企合作等基准点来设计考核指标。总之,设计指标的目的是为了给课程改革提供量化数据,以便利下一步的工作。

其次,研学旅行课程是涉及多方的一次联合行动,学校要建立对比评价方法,即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一次效果预测,在活动结束之后,将量化结果与之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学部门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理念和体系上优化课程结构。

最后,在实施评价中要充分吸纳用人单位的意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学校要在深层次上拓展校企合作,以充分保障就业率、推进地域经济发展。

三、基于地方产业的特色研学旅行课程的保障措施

(一)构建协同管理制度

职业教育的办学性质要求实施校企协作,就农类中职学校来说,能够支撑其开发特色课程的社会力量只有企业。中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毕业生缺乏用武之地,课程改革就迟迟无法推进。为了深化校企合作,今后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

(1)构建产业示范基地。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产业资源成立产业示范基地,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研学旅行融合到一个平台之中,简化人才培养程序。

(2)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真正将地方产业转化为实践基地,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产业资源的循环互补。教学成果可以直接在工作生产中得到运用,人才培养可以充分运用企业的资源和学校的成果,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多赢。

(二)做好人才保障

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应当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老教师班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要强化骨干人才的培养,以支撑新型课程改革事业,构建双师型队伍。

首先,要优化现有师资队伍,在注重培养其理论能力的同时,注重其实践能力成长。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精深的理论水平、熟练的劳动技能、一定程度的管理经验。骨干教师的成长可以通过校内实训、校外锻炼两种方式进行。其次,在教师队伍的结构方面。第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重新整合,分别教师层次,达到优势互补的状态。第二,要合理配置班级专业教师,即研学指导师、理论教师、实践带队老师。当然,也可以运用培训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在教师薪酬评定上要丰富规则,突出实践能力的考察,重点奖励参与研学活动的教师。第四,要重视兼职教师的作用,要聘请一批有丰富经验的业内专家作为研学顾问,保证研学旅行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此外,还要加大优秀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农类中职院校之间要构建优秀师资的共享制度,中职学校要实现长远发展更不能故步自封,要在多方面实现协同联动,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

加强政治支持和引导,更好地发挥国家扶持资金的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激励机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服务“三农”的职业学校的财政投入。中央政府应增加财政转移支付,设立国家和省级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培训专项基金,以弥补当地财政支持的不足,支撑落后地区农业职业学校的改革发展。其次,地方政府要做好政策引领。第一,要强化考核制度设计,将农类职业院校的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引导地方政府将职校的发展纳入到地方发展规划之中。第二,要构建职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评价制度,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要涵盖课程体系、学生满意度、办学环境等因素。强化对经费使用的监管,提升经费使用的效益。最后,相关部门要为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要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发展必须深入到一线,相关部门要为学校打好前站,保证学生的安全、物资供应、资源协同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特色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快乐研学之旅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小黑的旅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夏日旅行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