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跨学科任务群”的设置策略

2022-11-23 18:42吴银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跨学科语文课程设置

◎吴银红

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提出: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语文课程而言,要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关注“语文课程与实际生活、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为此,新课标在设置任务群时,将跨学科学习置于拓展型任务群中。所谓跨学科,其本质就是强化课程资源的融通和整合。笔者就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活板》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扩展边界,融通课程资源

“跨学科”之“跨”,就是要达成学科领域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首先就应该是内容和方法的统整。因此,跨学科任务群的认知,必须要站立在语文课程的领域,统整学科之间勾连、融合的资源。从这个角度看,教学《活板》时,就应该从单元所设置的人文主题以及文本自身所裹挟的人文内涵出发。

从编者设置的单元人文主题来看,《活板》所在单元的描述为:“科学幻想,依据科学技术的原理、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假说,展示了人类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其用意非常鲜明,即触摸和感知探究者内在的精神世界,唤醒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探究兴趣,最终将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定位于“科学技术与智慧想象”。因此,编者在这篇课文的导读提示中告知学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录了丰富而新颖的科学知识,是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所以,这本书可以视为北宋时期,知识分子和思想者对世界本质思考的典型体现,展现了当时人们思想开放、善于思考的治学风气。正是由于有了怀疑意识、审视精神的介入,自然科学才能在那个时期达到了顶峰。这一人文意蕴丰富的背景资源,对于学生了解和把握《梦溪笔谈》,洞察这篇文章的本质要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从编选文本的人文内涵来看,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活字印刷术,不仅是科学技术层面的元素,同时也是当时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活化展现。所谓的“活字印刷术”,在课文中以“板印”“板本”“铁范”“平板”等不同的语词以及技术形态呈现,展现了其具体的工艺质态和程序。这就体现了单元整体视野下“科学与思想”与选文“技术与实践”之间的高度融合。

基于以上两大维度的提炼和概括,教师既从单元人文思想的层面,把握了单元设置的整体要求,同时又细化到文本内容层面,将课文的主题内容“活字印刷术”提炼出来,为设置和践行跨学科提供了支架作为支撑。

二、概念渗入,盘活话语体系

语文学习离不开具体而鲜活的文本内容。每一篇文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精气神,包含了表达逻辑、呈现形式和语言风格等。因此,教学课文,设置学习任务群,就需要统整把握文本内含的话语体系,形成最终的“文眼”,教师不仅要紧扣这种“文眼”,作为深入文本解读的抓手,同时将其作为勾连和把握跨学科任务的重要基础。

以《活板》为例,“文眼”在哪里呢?结合文本的整体内容来看,不难发现,文中多次提到了“活”字。从题目来看,“活”字统领了文本表达的基本方向,是不折不扣的中心要点,紧扣“活”字,学生可以依循作者表达的文路,提炼和概括完整的活字印刷术的全部流程,理应将“活”字作为把握文本内容的文眼。因此,编者在“思考探究”中要求:关注“活”的特点,结合课文描述的内容,说说印刷术究竟“活”在哪里,并从中了解印刷术的特点以及“活”的形式。紧扣这一要求,教师就不妨以“活”为核心抓手,规划和设置与印刷术相关的文本话语体系。

比如课文中的“胶泥刻字”“火烧令坚”,就是“刻字”程序时,利用胶泥和火两种技术材料进行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坚”;而“设一铁板”“铁范置铁板上”“以一平板按其面”等操作,就是在“制版”程序时,充分发挥“铁”“松脂蜡”“纸灰”等材料的效能,其最大的特点则在于“简洁和快捷”。

通过这样的阅读、梳理和洞察,学生借助于文眼“活”字,组织串联了文本的内容价值,深化了文本大意的理解,并梳理了内在逻辑,为设置跨学科任务群提供了支撑。

由上所述,精准提炼文眼“活”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关联任务之间的类群,起到了桥梁和纽带性的作用。如果仅仅从文本内容的层面入手,“活”字可以提炼出相应的“材料或技术”“程序”“特点”,但这些都是文本字面的信息层面。如果从跨学科的维度出发,就可以将这一文本的内容,与材料学、工程学和印刷学等领域进行关联,以拓展、交融的方式,推动语文课程下跨学科任务群的设置。

由此来看,“活”是全文对印刷术最精炼、最细腻、最生动的概括。作为古代四大发明这一,印刷术不仅代表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博大智慧,因而以此为中心原点,为跨学科任务群的设置和推动奠定基础。

三、延展践行,创设实践平台

跨学科学习需要延展和融合,需要借助于实实在在的活动,巧妙地统整学生学习时的态度、行为和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敏锐捕捉并利用不同课程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融合质态。就语文课程的本质来看,任务群的设置就是要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和鲜活的情境中感知语文、内化语文、迁移和运用语文。

以《活板》为例,教师可以紧扣文本的语境,创设这样的任务要求:宋代“活板”文物发掘工作流程以及要点的设计与实施,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直观体验的方式,完成语文实践性任务。构建话题时,可以要求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大意,感受我国古代工艺的精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表现出来的智慧,唤醒学生保护、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情境探究”板块中,教师则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明确发掘的对象,并尝试模拟或者还原所发掘的文物资源,同时紧扣情境,撰写开发发掘计划书、发掘说明书等不同的文本成果,并最终完成综合性的文物发掘报告等。

纵观这一“跨学科任务群”的设置,就不难发现主要关涉到三个方面的维度。整个过程,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学习局限在表面信息的汲取,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资源的整合运用,语文课程下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就应该关注以下的话题:

1.教师要有广阔的资源,形成广阔的跨界意识。基于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要在任务群的设置过程中,积极从创设源自于学生内在困惑的真实性问题,要强化小组的团队协作,要积极达成创新实践的需求。其中,问题的遴选和设置,是推动整个任务群实施的总体性纲领,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容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将问题的思维着力点聚焦在不同领域之间的衔接上,冲破学生的惯有思维和常规操作,避免学生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最原始化的维度上,将更多横向层面的实践活动融入跨学科过程中,将语文能力拥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2.文本不仅是信息资源的集中地,更是认知理念和思想的体现,蕴藏着丰富的优秀文化和独到智慧,以语言文字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跨学科学习应该聚焦于课程的原点,充分把握和利用好教材文本的资源价值,为推动和扩展学习范畴奠定基础。

《活板》是一篇介绍科学技术的文言文,仅仅凭借现有的文字,能够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但对其内含的本质,则难以形成有效突破。这篇课文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故事性和情境性特征。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情境的还原并不是障碍点,教师不妨组织学生以积极体验的方式,形成问题的探究和任务的实践与突破,比如课文导读提示中要求“参考注释,留意一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同时课后“积累拓展”罗列了四组文言词汇的对比解释,都非常关注对文言文词语表达的理解,重在对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探究。教师就不能将其作为机械的要求,直接抛给学生,而自己就做起了甩手掌柜。如此一来,新课标所设置的任务群理念就完全变成了一种空谈,语文学习仍旧回到了题海战术的老路。为此,教师就需要进行巧妙地转化,将教材编者所设置的要求,融入跨学科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机理解文言词语,形成辨析,在对比中落实编者所设定的要求。比如在组织学生跨学科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要求学生理解文本所描述的内容,感受中华民族优秀工艺的精良。这个任务就需要将学生思维先埋入到文本内容中,并聚焦相关细节展开探究,一方面借助教材所提供的注释,另一方面则可以综合性把握文本的内在语境,探寻文本中语言的内在意蕴。从而对文本形成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真正感受到工艺的精良、体会到古人的智慧。

这样看来,学生编者在导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中所设置的要求,并没有作为专门的教学板块,而是巧妙地融入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与整个教学体系形成了一脉相连的效果,推动了学生言语素养地不断形成。

四、拓展补充,统整成果形式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会将教学的重心放在新授上,而对于后续的评价以及成果的展现,则关注相对较少。即便有所涉及,也基本停留在形式化层面上,而无法对学生形成有效的价值判断和学习推动。因此,践行跨学科学习,可以借助主题的拓展和延伸,整合学习成果的展现形式。在教学《活板》时,教师利用“跨学科学习”设置活动并加以践行之后,就应该本着“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尝试从环境主题和媒介主题的维度展开主题教学。

基于文本的特质,确定了文物发掘的研究主题,这一主题关涉到历史领域和文化理解,不仅与语文课程紧密相关,同时也与开掘、印刷等理性技术相关。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借助教材文本的范例和载体效能,充分凸显语文课程和历史课程的本质属性,同时还需要借助于课外收集的资料,展开积极的探究和实践。这一过程中,原本属于语文课程的任务群主题,通过延伸与扩展,与古文字学、考古学、工程学、材料学进行了联系,完成了对文物对象的分析、还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需要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全面的把握和解读;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从法律课程、地理课程等维度,组织学生尝试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对模拟状态下的文化开掘过程、相关材料介绍以及对发掘材料的后续处理等内容,进行及时地介绍……

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在针对“跨学科任务群”的描述中,着力提出了四个核心要点:即设计明确主题、积极实践参与、调研过程状态、展示学习成果。这就决定了跨学科学习,并不是大而无当地越扯越远,脱离语文的本质属性,而是积极强化跨学科学习的主题与语文实践活动之间的融合。我们再来解读新课标在跨学科任务群中的建议,就不难发现“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和文化馆”的目的,借以培养学生综合性整合和运用资源的能力,借助这些资源,为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地支撑。

鉴于此,本主题下的跨学科学习,就可以形成以下的媒介性成果:在小组阅读课文,商讨之后,制作出文物发掘的计划,形成整个活动的基本方案;也可以关注课文中的内容,从其他学科领域入手,制作安全保障书,假想文物发掘出来后,制作介绍性的海报,还可以营造真实情境,召开新闻发布会,模拟面对中外记者,介绍本次发掘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

通过主题的延伸与扩展,本次跨学科学习不仅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同时基于媒介层面的成果的形式,也就自然水涨船高,越来越丰富。

如果从初中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本课教学的主题还可以进一步提炼:活字印刷术的流程操作,也可以相机扩展为“向社区居民介绍‘四大名著’”等,由此可以进一步扩展,比如将关注的视野扩展到整册书或者整套教材,围绕着教材中的古代技术,或者定位于“宋代的印刷术”……这样的主题延伸,可以进一步收集和整理资料,强化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思考,并将成果展示的地点,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街道,还可以尝试与一些文化场所合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开辟路径、提供平台。

具体到这篇课文,基于上述板块中所设置的任务群活动,教师一方面从考古技术和印刷术层面,整合运用收集的相关资料,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汇报,尝试将自己形成的综合性成果在班级作介绍,以历练学生整理、重组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与当地的文化馆联系,与他们一起开展“考古宣传”活动,作为文化馆的被邀嘉宾,进行社会公益性的考古宣传,这样的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理解课文、整合资料,同时也是对言语运用、社会交流能力的有效历练,更是对落实文化自信、提升审美创造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的维度,也起到了重要的推进性作用。

纵观这一篇课文的跨学科学习,教师一直都致力于语文课程在知识、方法课程中的融合思路。随着语文新课标理念地不断实施,教师要引领学生以包容性的思维和广阔的胸怀,学会统整把握学习素材,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鉴赏与积累、表达与交流以及梳理与探究意识,借助学科课程之间的交集与融合,助力学生语文综合性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跨学科语文课程设置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栏目设置一览表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