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阅读感知的语文课堂教学
——以小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2022-11-23 18:42辛志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苍鹭珍珠鸟白鹤

◎辛志军

感知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构成了小学语文阅读感知的两个主要方面,也是小学生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基石。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借助具体事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该单元为例,探讨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增强阅读感知的集中路径。

一、从教学前奏中感知语言文字

阅读感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学前奏中的朗诵与识字可以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是阅读感知的第一步[1]。

(一)从朗诵中感知语言

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学习生字时,需要学习汉字的正确发音,达到字正腔圆的程度方可;学习新课文时,常常要能够数次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经典段落。朗读属于语文学习的前奏部分,但从来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至关重要的——朗诵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诵中代入写作角色,易于体会作者情感。

以《白鹭》一课为例,文中的生字都用拼音标识出读音,即使没有正式学习生字词,也可以顺畅朗读课文。对新课文的朗读也要讲究方法:第一遍通读,认识生字发音,初步了解文本;第二遍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遍在感情的基础上,较为流畅的朗读全文,在一气呵成中整体感知文本。

第一遍通读中,首先要正确拼读生字:嫌(xián)、蓑(suō)、喙(hui)、黛(dài)、嵌(qiàn)、匣(xiá)、嗜(shì)、澄(chéng)、铿锵(kēng qiāng),共计9 处,10 个生字。除了生字的读音需要注意,还有些语句的断句也要注意。如“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一句,每一断句中加了“之”字,使得句子的朗诵难度加大不少。正确的读法应为:“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学生刚开始接触这样的句式,笔者选择尽可能多地进行停顿,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同时相邻两次停顿之间的字只有一两个,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是有效的。朗读示范后,学生在之后的自行朗读体味过程中,大多能领会到“一忽”的意思应该与“一分”相似,表示一点点。但是,对于其中“之”的理解却常常发生分歧,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部分学生认为“之”的意思是“它”,指白鹭;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之”是语气词,删掉也不影响,可以直接理解为“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两种观点自有其合理之处,且都解释得通。分歧的原因在于“之”具有不同的含义,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理解“助词”“主谓结构”具体是什么,只能将不同的释义代入句子读一读,并认为读得通的就是对的。事实上,这两种解释都读得通,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对两种解释分别体会一番,再让他们自行取舍。通常,学生来回朗读几遍后,发现确实两种理解都可以,也就放下了争论,更能领悟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初次朗读时,学生常常因为不理解句意而停顿错误。因此,对于比较难理解、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朗读,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之后,再由学生自行朗读摸索,感知语言文字的韵味。

(二)从识字中感知文字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大意,之后要重点学习生字词,加深对文本细节的感知[2]。仍以《白鹭》为例,其中约10 个生字,对照课文后面的第一类字与第二类字,可以整理成下表:

其中在三列都出现了的有:嫌(xián)、嵌(qiàn)、匣(xiá)、嗜(shì)、澄(chéng),需要作为重点来讲解,务必让学生深刻感知字音、字形、字义,并能熟练运用。例如,对于“嫌(xián)”的讲解,字音只是第一步,第二部是正确书写,第三步是字义。多读几遍,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字音,多写几遍,学生也都能基本掌握笔画顺序,难点在于字义感知。

“嫌”在《白鹭》一文的语境:“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从中可以看出,“嫌”的情感色彩并非正面,如何得出此结论?文本的主题是“白鹭”,该句中作者拿白鹤做比较,并得出“嫌生硬”的结论——在作者眼里,白鹤显然不如白鹭让他满意,原因是白鹤太大了显得生硬。接下来,作者还与朱鹭和苍鹭也拿来比较,并同样被否定了——作者仍觉它们大了一些,且太不寻常。白鹤、朱鹭、苍鹭都被作者认为不如白鹭,但这三者在作者心目中也有着差别。相比白鹤,朱鹭是粉色的,柔嫩的颜色可以中和“大”带来的生硬;苍鹭是灰色的,颜色虽不像粉色那样能冲淡生硬,但苍鹭比白鹤小,应当不像白鹤那么“生硬”。因此,在作者眼里,这三者按照喜好从高到低排序应是:朱鹭>苍鹭>白鹤。从这个排序中可以看出,白鹭在作者心中排位最低,可以说是最不讨喜的,嫌弃之情溢于言表,因此,这里的“嫌”是“嫌弃,不讨喜”的含义也就不言自明了。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白鹭、白鹤、朱鹭、苍鹭的各自形象,以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感知其形象,从而感知“嫌”对表达作者微妙情感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从反面帮助学生感知文字,比如将该句中的“嫌”去掉,朗读几遍体味其中意思表达的区别;或者将“嫌”替换为“略”“较”,比较其中的区别。

文字是文本的基本元素,对文字的精准感知是正确感知文本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作比较、近义词替换等多种方法[3],将无形的字义具现为图片、视频、比较组等清晰可感之物,帮助学生建立起阅读感知的一层层台阶。

二、从教学主调中感知思想情感

对文本思想情感的感悟属于小学语文学习的进阶要求,也是语文学习的应有之义。从教学过程来看,思想情感蕴藏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使得思想情感感知伴随着整个阅读课堂。因此,教师应当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思想情感的感知[4]。以《落花生》一课为例,文本的主题是赞扬花生的品格,教学时应当帮助学生把握两个思想情感主线:一是花生的品格,二是父亲对花生的赞扬之情,以及“我”对花生的钦佩之情。其中,对花生品格的感知是基础和前提,当学生真正感知花生的品格时,他们也就能水到渠成地感知第二点。

《落花生》一文中,父亲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花生的品质,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发现答案。

师:花生有很多好处,父亲为什么认为它把果实埋在地里,这一点最可贵?比较一下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等水果的好处。

生:桃子、石榴、苹果等水果的味道也很美,也可以榨成好喝的果汁,价格也能让大家都买来吃。

生:但是水果的果实挂在枝头,让人看了就想吃。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惹人眼馋,但好处一样多。

师:那么,同学们体会到花生的品质是什么了吗?

生:虽然好处很多,但又不会将自己的果实挂在高出炫耀面子。

师:是的,花生好处很多,意味着它非常有用。同时,花生的果实一颗又一颗,全都藏在地里;水果的果实却不管大小好坏,全都高高挂在枝头。对比直写,花生的品质便十分令人钦佩。

明确了花生的品质,学生就很容易感知父亲对花生的赞美,以及“我”对花生的钦佩。文本中,父亲对孩子们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学生可能不太理解“它不好看”——学生所见到花生常常是清洗的干干净净,而且颗粒饱满、大小相似,看起来即使算不上好看,但也绝对不难看。教师要适时展示花生刚挖出时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看到花生沾满泥土的样子,他们就能理解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教材中的阅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存在距离[5],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花生的好吃和榨油,学生大多都曾亲自品尝过,课堂上无需赘言。结合视觉和味觉感受,学生便能真切地感知“父亲”这句话里的深意与情感。

三、从教学尾声中感知阅读乐趣

简单来说,小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主要集中在文字含义与思想情感两方面。但是,学生受年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欠缺,也缺乏感知思想情感的生活体验通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来说,在阅读课堂的尾声,也应当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感知阅读乐趣。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才能帮助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文本。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来看,《白鹭》和《珍珠鸟》的主题是动物,天然受到孩子的喜爱;《落花生》的主题是一种常见食物,学生比较容易获得情感体验共鸣;《桂花雨》中桂花盛开,摇桂花、吃桂花更是深入日常生活。在感知文本主题内容方面,学生遇到的阻碍并不大,大多表现为学习生字词,理解不常见句式等。但是,作者在描写这些事物时,还带有鲜明的态度和浓厚的情感,在感知文本情感方面,学生常常遇到较多困难,消磨了学生之前对阅读的兴趣。因而,有必要在课程的尾声,再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珍珠鸟》教学尾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珍珠鸟视频,并让学生角色扮演。观看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一步理解文本:从视频中学生更具体地感知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从而在对比中体悟“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的熟悉与信任。从视频中学生更形象地感知珍珠鸟的习性和特点,“它小”“它好肥”“它飞来飞去”“它神气十足”……最后,这样怕人、顽皮的珍珠鸟可以“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从中学生进一步感知珍珠鸟对“我”“亲近的情意”。之后的角色扮演,则是让学生通过扮演“我”和珍珠鸟,代入不同的角色,复原文本中的互动过程,以扮演推动学生深入感知两者形象,并觉得乐在其中。比如,学生在扮演珍珠鸟从绿蔓里探出脑袋时,会放轻手脚、慢慢地将头伸出代替绿蔓的窗帘,先是好奇的看看四周,然后看看扮演“我”的学生,最后又缩回“绿蔓”后面。这一系列小动作都极为符合珍珠鸟谨小慎微的个性特点,表明学生十分用心地感知过珍珠鸟这一形象,才能如此传神得演绎出一个好奇而胆怯的小珍珠鸟。整个过程中,学生自觉感知、自觉扮演,将他们的童真与文本形象高度融合。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超越了阅读感知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

增强小学生的阅读感知可以从语言文字、思想情感、阅读兴趣这三方面入手:通过朗诵和识字教学帮助学生感知语言文字韵味与细节,帮助他们积累良好的语感;通过提问、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建立起通道,帮助他们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还要运用视频、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文本的实践,以行动感知文本。

猜你喜欢
苍鹭珍珠鸟白鹤
白鹤来了美了天
独孤求败白鹤滩
“独处爱好者”苍鹭
珍珠鸟
白鹤滩水电站有多“牛”?
白鹤:春天奏响的铜管乐
苍鹭与老树
说谎的珍珠鸟
完形填空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