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通识教育的特点及实施路径

2022-11-23 19:29罗芳香
普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通识人才

罗芳香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通识教育并非新时代的教育产物。19 世纪初期通识教育理念的普及,曾为西方部分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帮助。新时代我国教育的发展,应多方汲取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将通识教育纳入教育改革体系,围绕对通识教育内涵与特点的分析,掌握新时代教育发展与通识教育之间的联系,继续强化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方面的渗透能力,为未来更好提升通识教育的实际效果奠定基础。

1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古代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所运用,但受限于教育调整及社会背景等因素,相关教育理念未能得到广泛普及,通识教育因此长期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近现代我国高等教育为更好适应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就业岗位需求,针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应用有了一定的延伸和实践。然而,早期阶段的通识教育视角下的人才培养,主要还是基于对西方通识教育理念的借鉴和运用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具有东方教育特色的通识教育理念开始在部分高校普及,在结合西方通识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将大局观思想、红色基因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通识教育体系,促使通识教育更适应我国的人才教育培养环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从满足新时代人才教育培养需求角度来看,通识教育基于全知、全能的教育思想,提升新时代高等人才多方面的专业技术水平,围绕对人文素质的提升开展系统化教育布局,使通识教育弥补我国早期阶段职业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为我国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 新时代推动通识教育的迫切性

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对大学生某一专业能力的塑造和强化,这一模式虽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就业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使大学生能在短期内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但部分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积累较为单一,存在严重的学习偏科问题,使其无法充分适应各类不同工作岗位,在就业选择方面不具备一定主动权。根据我国2020 年的大学生就业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在短期内进入企业工作岗位,但在岗工作时长平均仅为90 天。一旦产生大学生失业、离职问题,后续阶段这类大学生往往无法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寻找与之匹配的工作岗位。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长期处于待业状态,大量的适龄劳动力成为剩余劳动力,无法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贡献价值,严重影响经济计划的稳步实施,对社会发展创造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积极做好通识教育的实施,提升大学生全方位的岗位工作与就业能力,基于一专多能的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在不同工作岗位中的就业适应性,则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的重中之重。

3 新时代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

3.1 全面性

推动全面教育,解决大学生偏科问题,提升大学生教育质量是通识教育的特点之一。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对于人才培养要求多方参与、全面教学,通过对大学生各个方面专业素质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大学生具备更为全面和综合的工作能力。因此,通识教育改变传统专业教育的基本结构,在推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弥补部分专业人才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不足,使高等人才既能在某一专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也对不同专业的内容有着一定的了解。大学生对于多种不同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掌握,将给予大学生更多地就业自主选择权,使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及专业特性,科学地选择未来就业发展方向,改变专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限制。促使大学生可以进一步适应多种就业发展及岗位工作环境,实现高等人才教育培养的多元化发展对接,解决高校人才教育培养实效性不足问题,为高校人才教育培养的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开展创造积极条件。

3.2 多样性

通识教育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结构的改变。传统专业教育主要根据校方及企业的用人需求,制定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视角下的人才教育,则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性、学情特点及就业资源,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教育布局,将教育学习主导权由学生自行把握。大学生不必按照既定的规划路线参与学习实践,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意愿,学习优势和兴趣爱好,跳脱于当前专业教育体系,面向更多领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换言之,通识教育基于提高教育针对性,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特性的差异调整教育方案,使教育工作的开展打破传统专业教育结构的局限,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这能够为大学生知识积累及专业学习开辟新的路径,拓宽大学生专业学习视野,使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高等人才教育培养的总体质量。

3.3 灵活性

灵活地调整教育策略、教育方案,丰富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也是通识教育的特点之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工作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采用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推进教育工作,势必导致人才教育培养产生一定滞后性。传统教育理念的教育创新,大部分是基于阶段性变革推进教育改革,无法先于时代发展做好教育评估及教育铺垫。通识教育则更注重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及自由性,通过先了解、先学习及先掌握,率先对部分教育形式及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使通识教育能充分吸纳各类不同的教育资源,并有效针对不同阶段教育需求的改变,及时的调整教育规划及教育目标。正是由于通识教育强调对教育灵活性的提升,使通识教育能紧跟时代步伐做好教育改革,提升高等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为未来阶段更好提升教育水平夯实基础。

4 新时代推进通识教育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

4.1 通识教育标准尚未确立

我国通识教育的应用普及相对较晚,通识教育标准尚未统一,各个地区及不同教育机构对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我国当前高等人才教育培养发展形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推进是通识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针对通识教育标准的确立及统一,必须根据专业教育的基本需求,对通识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在此过程中,教育机构应在不改变通识教育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针对部分细节性内容进行调整,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双向互补,提升通识教育在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普及有效性,避免泛用性教育理念对通识教育形成侵蚀,最大限度地发挥通识教育的核心教育优势。

4.2 通识教育与人才定向培养相互矛盾

现阶段,集团办学理念与校企合作经营理念深入我国职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部分独立院校也逐步向集团办学进行改革。这一教学模式虽然能提升大学生短期内的就业能力,加强教育的专业性,但与通识教育理念之间存在严重矛盾。其中,人才的定向培养注重对大学生某一专业技能的强化,使大学生能基于卓越与极致的中心思想,面向单一专业技能进行研究与探索,使大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能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习及工作优势。通识教育则是以全面性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育布局,在提升学生多方面专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部分专业技能的强化。因而,从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上来看,通识教育不适用于职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在侧重于专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通识教育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中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5 新时代背景下通识教育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5.1 优化高校通识教育考核及评价机制

优化大学生教育考核及评价机制,有助于实现通识教育在高等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渗透。高校应结合专业教育的基本需求,从推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协同发展视角,对现有教育考核模式及教育评价方案进行调整。将大学生全方位知识积累考核引入教育考核及评价机制,提升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能力,使通识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人才培养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对通识教育理念有效应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将形成有效的教育互补,实现新时代背景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开展。

5.2 建立跨学科及跨专业课程选择模式

构建跨学科及跨专业课程选择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大学生知识范围,加强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积累,运用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为大学生更好选择专业学科打造多元化平台。其中,跨学科与跨专业是将部分必修课程与非必修课程纳入专业课程教育体系,调整原有的选择方案,使大学生能在课程学习方面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使通识教育能帮助大学生科学找准自身学习定位,明确未来阶段的就业发展目标,改变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及就业发展方面所处的被动地位,解决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及未来就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部分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围绕兴趣导向为大学生教育学习提供支持。

5.3 加强大学生课程教育的自主化培养

加强大学生自主化培养,也是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核心关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倾向于专业教育,导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结构性矛盾。加强大学生自主化培养,则可基于大学生自主化学习,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的问题,使高校能运用柔性策略,更好将通识教育融入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此外,针对大学生做好自主化培养,也是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提升大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实践的自觉性,一定程度上强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能在良好教育质量的影响下,更深层次开展教育对接,避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相互排斥,保证教育机构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推进,并能灵活制定各类教育策略。

5.4 丰富大学生基础教学实践的学科内容

丰富教育实践的学科内容,是新时代通识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通识教育要求对学生多个方面学习能力进行强化,使大学生能掌握更为多元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因此,丰富大学生教学实践的学科内容,充分契合通识教育的基本需求。对此,高校要按照新时代大学生专业特点,做好对大学生课程教育实践内容的补充,通过大学生对各类不同专业经验的积累,强化大学生多个方面专业素质。例如,针对英语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优化,要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进行科学区分,并在不同教育条件下融入现有的教育体系,在推进核心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了解不同地区英语特点及不同行业的多种英语表达方式。可见,基于通识教育的基本视角,能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6 结语

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当代高等人才教育目标存在差异。新时代背景下对于通识教育的实施,必须要在不影响人才教育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做好对基本特征及思想内容的深入分析,围绕通识教育的基本需求,加强通识教育的应用普及,突出通识教育的时代优势及教育前瞻性,使通识教育在新时代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得以充分发挥多方面优势,提高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质量及总体水平。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通识人才
人才云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当地区域经济
浅析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